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广西玉林市容县文化馆

摘要:民间音乐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与音乐作品。

关键词:容县戏曲;传承;创新

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更是数以万计。而当今社会,国门大开,西风渐进,人们对传统戏剧的关注程度大不如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戏剧也不再是人们唯一娱乐放松、反映社会的方式,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戏剧也越来越小众化,只有少数像京剧这样的国粹才有机会被搬上大舞台,呈现在荧幕中。但即使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消遣方式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大大降低,五大戏曲剧种的境困况尚且如此惶伦其他的地方戏剧剧种。因此,如何保护好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下去成为了当今社会都值得思考并为努力的问题。

1民间音乐的特点。

(1)有着极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2)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结合。(3)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

2容县民歌的调式

建立在民族五声音阶基础上,尤以徵调式和羽调式的偏多,调性分明。由于民歌朴实无华,所以音调的进行比较简单,旋律起伏平稳,因此它的旋律进行多以级进为主。容县民歌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唱法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儿歌。山歌一般一人唱众人和,山歌多是与生产、生活相关,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如:一、1.《四句七句》山歌一唱好清风,山歌唱出乐融融。唱得一禾生九穗,唱得深夜太阳红。2.打开喉咙唱山歌,一人唱来万人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唔怕滩险弯又多。二、《三字七字》难又难,麻篮担水上高山。麻篮担得几多水,肚饥抵得几多餐。

3容县民间戏剧

容县民间戏剧,根植民间之中,一般逢年过节都会有演出,后来有了电影,它才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记得八十年代前,容县成立有采茶队。容县戏剧有两种,一种是采茶剧,一种是木偶剧,这些戏剧都是以讲古的形式出现,戏剧内容都是历代流传的一些故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征西》等等。采茶剧是本地语言编演的地方剧种,广西各地都有采茶剧,桂北地区称之为彩调,桂东南地区称之为采茶戏,桂北地区的唱腔不同,桂东南各县的采茶剧既近似又有区别。

4采茶剧的传承与创新

采茶戏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容县的主流文化艺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变革,人们对采茶剧失去了兴趣,另一个原因是采茶剧的调子过于单一,演的还是以前的老戏文,除了老人比较喜欢看,年轻一代则毫无兴趣。现在提出“戏曲进校园”,对采茶剧的复苏是一个契机,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就要思考怎样让采茶剧得到传承与创新。我认为:1.注入新内容,让它焕发生机。例如下面这首就是2014年由覃惠霞老师作曲,陆海燕老师作词创作的《老姐妹夸计生》,既有采茶剧的味道又有不同于采茶调的地方。

5批判继承,创新发展

地方戏曲也是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之所以能一直发展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其产生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写照,与其生活环境、生活日常息息相关,因此,在时代更迭的大浪淘沙中它们有着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以陕西汉调桄桄为例,它是一种流行于汉水流域的一种地方特色显著的地方戏。表演时多用地方方音,由于其音乐以击节乐器梆子为主,敲起来发出“桄桄”的声者,故而得名”汉调桄桄”,它反映了汉水流域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和内在情感,体现了其价值取向和民俗民风。通过其所流传下来的剧本可以发现汉调桄桄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区域文化风格,更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从一些剧本中还可以看出其兼容了道家的思想和道教的内容,反映了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正所谓“民不知书,独好观剧”,在当时,戏曲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反映生活的方式,人们更多地是凭借戏曲去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通过戏曲的舞台展示,更加形象地去向民众传递优秀的主流文化和道德规范,将这些积极的正能量的文化精神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思维中去,从潜意识上去影响大众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文化心理结构。虽说戏曲是我国的艺术文化瑰宝,但其也有糟粕的部分,比如有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剧本会蕴含一些敬畏君王的奴性思想、旧社会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等,这些必然会被现今社会所排斥,如果不批判的继承,一味的生搬硬套不仅无法长久,更会让大众对传统戏曲的价值提出质疑,从而增加对戏曲保护传承的难度。因此在传承过程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一些地方传统戏剧剧本上有选择的进行删改,赋予其更长久的生命力。

6注重人才培养,开发新市场

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繁荣发展戏曲艺术,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学校学生,各地区做好“戏曲进校园”工作,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在学校开设课程,让当地优秀的剧团进入校园演出,开展戏曲舞台活动,学校也可以举办一些与之相关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与积极性。这不但遵循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更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剧种的生存而不消之殆尽。这是一种长久的普及方式,也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发出萌芽。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表示“这种戏曲教育应该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只有这样做,才能用民族文化塑造新时代的人,用中华民族特有的表现方式表达国人的情感,经过戏曲教育的实践,中小学生的家长反馈说孩子们的精、气、神变了,这是最直观的变化,他们学习开始有毅力,也更专注了,戏曲艺术中的礼仪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让他们更加有礼貌。

结语

中国戏曲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艺术结晶,是我们重要的文化命脉之一。改革开放新时代下的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传统、非物质文化的珍贵和对其展开保护的重要性。新时代下,戏曲艺术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势而上,不断创新发展,让戏曲艺术重现昔日的繁荣景象,让这优秀的民族艺术之花重新绽放,在广袤的国土上盛景叠现,让世界领略我们五千年的艺术瑰宝,为之惊叹!

参考文献:

[1]蔡雪波.少数民族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7,(13).

[2]刘雯.广西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8,(05).

[3]李继超.汉山樵歌与汉调桄桄比较研究[J].音乐天地,2017,(06).

标签:;  ;  ;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