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释光测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滞留沉积物(SWD),光释光测年(OSL),古洪水事件,沂河
光释光测年论文文献综述
王江月[1](2019)在《“寒亭组”是山东唐宋时期两期洪水的产物——基于沭河沙带调查及光释光测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布于临沂一带沂河与沭河沿岸沙带的展布形态与沉积层理进行研究,认为该沙带属于古洪水期滞留沉积物(SWD),并非以往认为的风沙成因(寒亭组)。为了获取滞留沉积物的形成年龄,采用光释光测年(OSL)方法,首次获得对应沉积物年龄为0.8ka,1.2ka,结合相关历史时段的洪水记录,综合分析后,认为该滞留沉积物记录了发生在唐宋时期的两次历史洪水。(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7期)
曾兰华,欧先交,陈嵘,赖忠平[2](2019)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冰川沉积光释光测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乌鲁木齐河源地区是中国冰川遗迹保存最丰富、地貌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是根据冰川遗迹重建第四纪冰川历史的理想地区。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测年结果也使其成为试验冰川沉积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可行性的理想地点。共采集了6个冰碛及上覆黄土样品用于光释光测年。提取38~63μm的石英颗粒,运用SAR-SGC法测试等效剂量。各种检验表明测试程序是适用的。通过地貌地层关系、重复样品、已有年代的对比等方法,检验该地冰川沉积OSL测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OSL年代结果与地貌地层新老关系非常吻合,与已有的其他测年技术的年代结果也具可比性,表明这些样品的OSL信号在沉积之前晒退较好,OSL年代是可信的。冰川观测站侧碛垄的OSL年代为14.8±1.2ka;9号冰川支谷口附近冰碛的OSL年代为13.5±1.1ka和17.2±1.3ka;上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20.1±1.6ka。综合OSL年代结果与此前其他测年结果,这几套冰碛垄形成于深海氧同位素MIS2阶段应该是比较统一的认识。上望峰冰碛上覆黄土的OSL年代(10.5±0.8ka)也印证了该结论。OSL年代指示上望峰冰碛对应于末次冰期最盛期,冰川观测站和9号冰川支谷谷口冰碛对应于晚冰期。下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36.3±2.8ka,对应于MIS3阶段。下望峰冰碛的形成时代,仍有待更多沉积学以及测年工作进一步确定。(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4期)
邹小娟,周尚哲,谢金明,孙永,黄耀婷[3](2019)在《粤北锦江扶溪段河流阶地的光释光测年》一文中研究指出粤北锦江扶溪段保留了第四纪时期的5级阶地,运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T_2~T_5级阶地的砾石层进行了测年,并从气候和构造角度分析了阶地成因.研究结果显示:T_3形成于67 ka BP,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MIS4); T_2形成于51 ka BP,对应于MIS3b阶段;阶地堆积层堆积于冷期,气候变化影响着河流的侧蚀、堆积和下切作用,而新构造运动的构造抬升作用驱动了足够的下切量,使锦江扶溪段依次下切17、19、12、10 m,形成T_5、T_4、T_3和T_2阶地;南岸的河谷下切速率为0.3 mm/a,大于2倍的现代流域侵蚀速率,地貌发育符合年轻山地的抬升—下切—侵蚀模式.(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闫文亭,鄂崇毅,姜莹莹,孙永娟,吕顺昌[4](2019)在《基于光释光测年的共和盆地风沙活动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处于亚洲冬、夏季风和西风环流作用交替控制的干旱—半干旱区,盆地中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是重建过去气候的重要载体。就前人对共和盆地25个风成剖面的102个光释光(OSL)年代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晚更新世以来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在各个时期都有发生,黄土堆积主要是更新世末期到早全新世,古土壤主要是晚全新世发育的,但其测年工作缺乏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检验。通过对共和盆地西南部的羊曲剖面进行系统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发现,羊曲剖面主要是末次冰消期沉积的,9.6~7.1 ka风沙活动迅速减弱,7.1~2 k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说明基于单个剖面进行环境演变重建需谨慎。结合盆地内已发表OSL年代结果,末次冰消期以来,风沙活动在共和盆地一直存在,其最强烈时期是14~10 ka左右,黄土主要是末次冰消期14~10 ka沉积的,古土壤发育主要集中在3~2 ka和6~4 ka,此外在9~8 ka也有发育。(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何乐龙,辛文彩,张剑,常文博[5](2018)在《海洋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中铀、钍、钾的γ能谱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测量样品的放射性核素(~(238)U、~(232)Th和~(40)K)含量并用于计算环境剂量率,是光释光测年方法中非常重要的步骤。本研究比较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发射光谱法以及高纯锗γ能谱法对一系列海洋沉积物中铀、钍、钾含量的测量结果和环境剂量率计算结果。研究表明,多道高纯锗γ能谱仪测量铀、钍、钾的精确度和准确度较高。不同分析方法得到的测量结果高度一致,通过计算得到的环境剂量率也无显着差别。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和质量浓度的理论比值与实验比值之间差距很小,两种方法几乎没有系统误差。γ能谱法制样更简单,还能了解样品是否处于的放射性平衡状态,是值得推广研究的环境剂量率测量方法。(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8年12期)
张克旗,吴中海,周春景,吴坤罡[6](2018)在《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细颗粒(4—11μm)石英光释光测年及其气候地层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省扬州地区西部的岗地地貌受控于区域内的NW向走滑并正断的无锡-宿迁断裂的长期活动,同时该断层的活动性也是一个关系到长叁角地区地壳稳定性的重要地质问题,而研究该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对该断层两侧晚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及绝对年代的确定。本文对17个采自岗地的样品使用光释光(OSL)测年法中的细颗粒(4—11μm)石英测试技术,采用SMAR法和TT-OSL法进行De值的测试及年龄对比,较系统地对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和地层层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SMAR法较适用于De <300 Gy的样品;TT-OSL法对于较"低"剂量的样品效果差,而对De>200 Gy的样品测试更适宜,误差相对SMAR法结果更小,与地层的沉积层序符合的更好。17个样品的OSL年龄结果表明:本区岗地主要为晚更新世沉积物,沉积速率约0.1 mm?a-1;在水系及湖岸的附近有少量全新世沉积发育。根据所有样品的宏观岩性和年龄分布,本文初步认为晚更新世沉积物主要形成于MIS5—MIS4阶段、MIS2阶段,沉积物主要为风成,对应区域上的下蜀土,堆积期间本区地壳相对稳定,无锡-宿迁断裂无明显活动。在冰后期—全新世随着气候的变暖,海平面上升,河湖泛滥,水系边缘发育少量湖沼相沉积。总体而言,本区的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构造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晶,鄂崇毅,赵亚娟[7](2018)在《青海湖黑马河黄土的高密度光释光测年》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风环流与亚洲季风交互控制下的青海湖流域,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该区广泛分布的黄土记录了古环境古气候信息,但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沉积模式和沉积连续性尚不明晰。本文以青海湖西南的黑马河黄土剖面(HMHW)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密度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结合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指标探讨其环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黑马河黄土的沉积模式以快速堆积为主,集中于较冷的末次冰消期(13—12 ka)和晚全新世(~2 ka);(2)早中全新世(11—4 ka)存在~7 ka的沉积间断;(3)黑马河黄土剖面(HMHW)的土壤粒度组分,以体积占68.68%的粉砂为主,砂次之,黏粒最少;整个剖面的平均粒径和亮度低值对应古土壤层,高值对应黄土层;磁化率的最大值在115 cm处为74.30×10-8 m3???kg-1,110 cm处的OSL年代为(1.52±0.16) ka,指示晚全新世(~2 ka)有古土壤发育。(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程延,李志忠,靳建辉,徐晓琳,李志星[8](2018)在《标准生长曲线法在华南沿海老红砂石英光释光测年中的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快速准确地建立老红砂剖面年代学标尺或区域年代学框架,是在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标准生长曲线法(SGC)在减少样品测试时间、提高测年仪器的测试效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内陆黄土及沙漠沉积年代测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福建和海南海岸带老红砂分布区采集了4个剖面的测年样品共计20个,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及SGC法进行定年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和海南海岸带老红砂样品释光(OSL)信号均以快组分为主,在信号积分通道前0.64 s快组分的信号占据总体信号的80%以上,适合使用SAR及SGC方法测年;其快、中组分光电离截面分别为:福建老红砂2.62×10~(-17)cm~2和3.24×10~(-18)cm~2,海南老红砂2.66×10~(-17)cm~2和3.51×10~(-18)cm~2;2个区域样品的IRSL(红外激发释光信号)/OSL信号比值表明,较老样品的红外释光信号明显高于较年轻的样品,这可能是受到长石包裹体的影响,但其比值均小于10%,符合SAR与SGC测试要求。(2)SGC法在华南海岸地区老红砂OSL年代学研究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不同样品之间的剂量生长曲线存在着相似的增长模式,可以建立标准生长曲线;但福建与海南老红砂样品之间的标准生长曲线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运用标准生曲线法应当谨慎小心。(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贾彬彬[9](2018)在《汉江上游二级阶地庹家州剖面沉积地层光释光测年及气候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下形成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重建古气候变化、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的良好载体。汉江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部边缘地带,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该地区发育的多级河流阶地上大多分布着厚层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近年来对于汉江上游地区河流阶地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一级阶地与叁级及以上阶地,一级阶地黄土沉积物的年龄容易通过石英颗粒的释光测年技术测得,叁级及以上阶地的沉积物年龄则可以采用古地磁测年技术测得。由于二级阶地沉积物的年代相对于叁级及以上阶地而言年轻得多,全部处于布容正极性时,故古地磁测年技术无法确定其准确年龄;而且,采用常规的石英光释光技术对二级阶地部分层位的石英颗粒进行测年时,其释光信号已达到饱和,会致使测年结果偏小;钾长石相对于石英来讲测年上限相对较大,但同时存在释光信号异常衰退的现象,不易获得可靠的年龄数据。正是由于测年方法的限制,一直以来对于汉江上游二级阶地的形成时间、形成机制以及阶地形成后的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较少。当前,不同学者利用不同方法所取得的年龄数据争议较大,且大部分研究中用到的地层对比法、古地磁测年法等均为相对测年法,缺少可靠的绝对测年结果。沿汉江河谷地带进行广泛的实地考察后,选取具有厚层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庹家州(TJZ)二级阶地剖面作为研究对象,以石英颗粒和钾长石颗粒作为测年矿物,分别采用BLSL SAR法/Post-IR SAR法和pIRIR SAR法测定样品的等效剂量,分析样品OSL信号的晒退程度,结合环境剂量率,相互对比补充,最终确定阶地沉积序列的光释光年龄。将年代结果与气候替代性指标相结合,通过与全球其它地区同一时期的气候记录的对比,分析汉江上游二级阶地的形成时间、形成机制以及中更新世以来该地区的气候演变规律。对二级阶地上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进行研究,对于填补汉江上游地区中更新世以来古气候变化规律的空白、完善我国古气候恢复研究乃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研究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主要结论如下:(1)用石英颗粒测年可准确获得小于170 ka左右沉积地层的年龄,所测得的等效剂量上限约为550 Gy。采用蓝光激发/红外后蓝光激发的方式进行等效剂量测定,通过预热坪区检验、剂量恢复试验、循环比等最终选取预热温度Pre-heat 260℃、Cut-heat 220℃作为本文等效剂量值的最终测试条件;用释光信号晒退曲线、等效剂量值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及等效剂量值与感量变化校正后的自然释光信号的相关关系叁种方法对石英样品OSL信号的晒退程度进行分析后,对于OSL信号晒退不是很好的样品,利用一阶动力学公式对持续激发的光释光信号晒退曲线(CW-OSL)进行多组分拟合拆分,得到快速、中速、慢速叁种组分,依据分离出的快速组分确定最终的等效剂量值。用石英颗粒测年最终得到叁个石英样品的OSL年龄分别为 55.89±2.93ka,116.39±5.56ka 和 166.47±6.66ka,误差均<10%。(2)用钾长石颗粒测年获得了至少260 ka左右沉积地层的年龄,所测得的等效剂量上限约为797 Gy。采用红外激发的pIRIR法测定从石英颗粒释光信号生长曲线已经饱和的样品中分离出的钾长石颗粒的等效剂量。通过50℃低温条件和200℃高温条件测试后,得出两种温度测试条件对于同一个样品的等效剂量值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最终选择200℃高温条件作为钾长石颗粒等效剂量的测试条件。由于采用指数拟合时钾长石样品的生长曲线已接近饱和状态,故将直线拟合所对应的等效剂量值作为样品等效剂量的最小值。用钾长石颗粒测年所得到的黄土层底部砂黄土层和河漫滩相砂层的OSL年龄分别为>254.44±4.80 ka和>258.67±4.95 ka。(3)由于TJZ剖面河漫滩相砂层的OSL年龄(>258.67±4.95ka)为阶地形成的最早年龄,黄土层底部砂黄土层的OSL年龄(>254.44±4.80 ka)为阶地形成的最晚年龄,最终确定汉江上游二级阶地开始形成的时间不晚于260 ka。结合研究区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抬升运动及河流下切作用历史,在至少260ka之前,研究区气候整体冷干,阶地面在构造抬升、河流下切的作用下虽脱离丰水期河流水面的影响但高度较低,在河谷风风力较大的时期,阶地面以接受粒径较大的砂粒堆积为主,在风力较小的时期又堆积粒径相对较小的细砂-粉砂颗粒,在这种气候波动的过程中,河漫滩相砂层上便堆积了砂黄土和风成砂的交互层,之后,随着河流下切作用的加强,堆积厚层风成黄土。(4)阶地沉积序列记录了至少260 ka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依据磁化率、粒度、化学元素含量、石英微形态等气候替代性指标,与全球其他地区同一时期其它气候载体进行对比后得出,自至少260 ka左右汉江上游二级阶地形成开始稳定接受连续的风成堆积以来,阶地面先后堆积了在气候较为冷干的倒数第二次冰期发育的黄土层(L2)和在气候逐渐暖湿的末次间冰期发育的古土壤层(S1),期间发生过多次气候波动。故二级阶地面上的沉积序列从下向上依次为:河床相砾石层→河漫滩相砂层→砂黄土层→风成砂层→砂黄土层→黄土层(L2)→古土壤层(S1)→表土层(MS)。(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刘涛[10](2018)在《汉中盆地洋县张沟黄土剖面光释光测年及其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四纪年代学是基于第四纪环境研究发展起来的一种测年科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定年技术对第四纪沉积物进行年龄断代,以确定地质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对于第四纪年代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系统的演化机制,为准确解译复杂多变的地球古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并指示地球表面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光释光测年技术(OSL)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绝对定年技术,由于其理论基础较为成熟、运用过程较为简易,一经发现就广泛地应用于第四纪沉积物的测年研究,并得到了地学界的普遍认同,成为目前第四纪测年最常用的技术方法。汉江流域位于秦岭南侧,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边缘区,南北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着,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极为敏感。受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经漫长地质历史的演化,秦岭南侧普遍发育形成多级河流阶地,并广泛堆积有大量厚层风成黄土。近年来,随着全国水土资源开发项目的全面进行,汉江流域的诸多问题也开始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光释光测年技术则为这些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数据。在汉江流域的年代学研究中,不乏对汉江一级阶地上覆黄土剖面地层年代的研究,但对于一级阶地本身形成年龄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且存在较大分歧。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其他学者深入了解汉江流域第四纪地貌地质演化,并为此提供理论数据和科学依据。基于此,本文用OSL测年技术对汉江上游一级阶地汉中盆地的洋县张沟(YXZG)剖面进行了测年,探讨了其地质学意义,获得了下列主要结论:(1)通过预热坪区实验确定YXZG剖面样品最佳实验测试温度在240~280℃范围内。通过循环比、剂量恢复和热转移实验,进一步确定最佳光释光实验温度为 260℃。(2)实验分析说明张沟剖面的OSL样品均经历了良好的晒退,适合用于光释光技术进行断代研究。OSL样品的晒退曲线、生长曲线及等效剂量离散度、等效剂量频率分布直方图、释光信号相对标准偏差反映,所有样品晒退迅速,测得的等效剂量值合理可靠。(3)张沟剖面的OSL年龄分布与地层层序对应良好,年龄满足下老上新的沉积规律。OSL样品年龄数据介于2.23±0.11~54.40±3.86ka,实验误差介于4.9%-7.1%。最终确定了张沟剖面剖面的地层序列:剖面126~1300cm深度为马兰黄土层(L1),年龄介于53~11.5ka B.P.,其中700~1200cm深度黄土所夹的弱古土壤层(L1-S1)的年龄介于45~33kaB.P.;剖面60~110cm深度为古土壤(S0),年龄介于8.5~3k a B.P.。(4)以系统的光释光年代数据为依据,通过研究分析,确定汉江一级阶地的形成年龄约为53ka。(5)根据张沟剖面地球化学参数特征,结合OSL年龄建立了汉江一级阶地形成以来的气候变化历程:53~45ka B.P.(冷干)→45~33ka B.P.(凉湿)→33~11.5 ka B.P.(冷干)→11.5~8.5ka B.P.(凉干)→8.5~3ka B.P.(暖湿)→3~Oka B.P.(凉干)。(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光释光测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乌鲁木齐河源地区是中国冰川遗迹保存最丰富、地貌最典型的区域之一,是根据冰川遗迹重建第四纪冰川历史的理想地区。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测年结果也使其成为试验冰川沉积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可行性的理想地点。共采集了6个冰碛及上覆黄土样品用于光释光测年。提取38~63μm的石英颗粒,运用SAR-SGC法测试等效剂量。各种检验表明测试程序是适用的。通过地貌地层关系、重复样品、已有年代的对比等方法,检验该地冰川沉积OSL测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OSL年代结果与地貌地层新老关系非常吻合,与已有的其他测年技术的年代结果也具可比性,表明这些样品的OSL信号在沉积之前晒退较好,OSL年代是可信的。冰川观测站侧碛垄的OSL年代为14.8±1.2ka;9号冰川支谷口附近冰碛的OSL年代为13.5±1.1ka和17.2±1.3ka;上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20.1±1.6ka。综合OSL年代结果与此前其他测年结果,这几套冰碛垄形成于深海氧同位素MIS2阶段应该是比较统一的认识。上望峰冰碛上覆黄土的OSL年代(10.5±0.8ka)也印证了该结论。OSL年代指示上望峰冰碛对应于末次冰期最盛期,冰川观测站和9号冰川支谷谷口冰碛对应于晚冰期。下望峰冰碛的OSL年代为36.3±2.8ka,对应于MIS3阶段。下望峰冰碛的形成时代,仍有待更多沉积学以及测年工作进一步确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释光测年论文参考文献
[1].王江月.“寒亭组”是山东唐宋时期两期洪水的产物——基于沭河沙带调查及光释光测年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19
[2].曾兰华,欧先交,陈嵘,赖忠平.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末次冰期冰川沉积光释光测年[J].冰川冻土.2019
[3].邹小娟,周尚哲,谢金明,孙永,黄耀婷.粤北锦江扶溪段河流阶地的光释光测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闫文亭,鄂崇毅,姜莹莹,孙永娟,吕顺昌.基于光释光测年的共和盆地风沙活动历史研究[J].盐湖研究.2019
[5].何乐龙,辛文彩,张剑,常文博.海洋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中铀、钍、钾的γ能谱法分析[J].海洋地质前沿.2018
[6].张克旗,吴中海,周春景,吴坤罡.江苏扬州西部岗地晚第四纪沉积物的细颗粒(4—11μm)石英光释光测年及其气候地层意义[J].地球环境学报.2018
[7].张晶,鄂崇毅,赵亚娟.青海湖黑马河黄土的高密度光释光测年[J].地球环境学报.2018
[8].程延,李志忠,靳建辉,徐晓琳,李志星.标准生长曲线法在华南沿海老红砂石英光释光测年中的适用性[J].古地理学报.2018
[9].贾彬彬.汉江上游二级阶地庹家州剖面沉积地层光释光测年及气候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10].刘涛.汉中盆地洋县张沟黄土剖面光释光测年及其意义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标签:滞留沉积物(SWD); 光释光测年(OSL); 古洪水事件; 沂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