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曾洁四川省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6440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当然也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往往在我们教学时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解决问题的教学陷入困境。这也同时使这个问题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师;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8)03-132-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教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题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进行教学.在新教材中,对应用题的呈现方式、编排思路等都做了较大的变动.教材中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容贯穿在教材所有的数学知识领域中,它不仅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甚至被某些专家称作“二十一世纪课程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目标作了如下阐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可见,新课程标准中的“解决问题”目标不同于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我在听课中发现不少教师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困惑。因此,谈一谈自己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选择题材时,应注重与学生年龄相符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探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邮票的张数》情境导入时,用多媒体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将图文中的情境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听,“一天老师去朋友家做客,我们吃过晚饭以后很开心在聊天,他们家有两个非常可爱的小朋友明明和她的姐姐乐乐,他们的妈妈告诉老师明明和乐乐都非常热爱集邮,老师就很好奇他们都集了多少张邮票,于是他们就这样说……”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屏幕,“这下可难住我了,同学们,你能帮老师解答这个问题吗?”

通过生活中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学生体会到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也乐于帮助老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激发了他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找准认知起点

数学问题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小学生已经初步接触生活,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已经有所理解和感受,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把数学问题贯穿在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或兴趣,主动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一个项目就是计算年月日等时间类问题,为了有效锻炼学生对月份中时间的记忆,教师可以将这一锻炼过程与学生的生日联系起来,首先将学生的生日各自记录在一个本上,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小明的生日为6月5日,小红的生日为7月19日,那么两个人的生日相差多少天?学生一听到生日的话题,定会万分激动,直接进入计算状态,一些学生如果没有认真思考,就会忽略六月份的天数,若按照31天计算,结果得出的答案是错误的,这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明确错误的地方,让学生重新回到一个对月份天数的计算当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够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强化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法宝”。但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淡化数量关系,担心被戴上“观念落后”的帽子。其实,《标准》中已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题,并不时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比如实物操作、模拟演示、画图、列表、尝试列举等策略和分析法、综合法、转化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主干、比较、叙述解题思路,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例如: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面积是28.26平方米,高是2.5米。铺路工人将这堆沙铺在10米宽的公路上,如果铺的厚度为2厘米,可以铺多远?在认真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之后,解题就简单了。

四、加强学习策略训练,优化知识结构。

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对要不要强调某种方法而感到困惑,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问题解决的方法,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易懂的。老师担心解法一多会产生思维混淆,甚至会在学习上产生负迁移。例如: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小河里原有10条小鱼,游走了4条,还剩下几条?大多数学生都会列出算式“10-4=6条”来解答,但有的孩子还会提出自己的不同做法:因为(6)+4=10条,所以还剩下6条;还有的孩子会做成10-(6)=4条,所以还剩下6条。后面两种做法算不算对呢?面对算法多样化,我们都知道应该肯定。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减法问题都这样做的话,学生会不会产生思维混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多样化是优化的基础,优化是多样化的升华”,因此,在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去发现,让他们有机会经历尝试与探索的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知道基本数量关系,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解法,在比较中自主进行“优化与筛选”,指出其思维分析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在理解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的同时渗透问题解决方法的优化思想。

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数学应用题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了解学生接受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要通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应用题教学中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六、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在巩固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证明,课堂练习只有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做到新颖灵活,扎实有效。

总之,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将新的知识摄入,更多的是将已学的知识进一步内化己有,达到应用所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升华过程。解决问题的教学既要保持课堂的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新课标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应用打下基础。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学生成长的“铺路石”,教育的路还很长,我将不断探索寻求更优的教学策略。

标签:;  ;  ;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