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稻遗传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基因,蛋白,紫花苜蓿,线粒体,抗性,乙酰。
水稻遗传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周淑芬,刘华清[1](2019)在《水稻OsTZF3基因敲除和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水稻OsTZF3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利用日本晴基因组的OsTZF3基因序列,构建了OsTZF3的CRISP/Cas9敲除表达载体pKTZF3和过量表达载体pCXUN-TZF3;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粳稻日本晴胚性愈伤组织中,分别获得了pKTZF3和pCXUN-TZF3转化再生植株55个和42个克隆;进一步通过PCR法鉴定了35个克隆转pKTZF3植株和10个克隆转pCXUN-TZF3植株。(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于国红[2](2018)在《番茄磷转运蛋白基因SlMPT3;1在水稻中的遗传转化与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磷在植物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磷缺乏通常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导致作物产量降低。磷矿资源的有限性及磷肥过度使用造成的磷资源浪费使得培育磷高效吸收利用的农作物品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筛选与验证高效磷素吸收利用磷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成为培育磷高效吸收利用农作物品种的有效方式。前人研究发现,线粒体磷转运蛋白在能量调控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验证目的基因在磷缺乏条件下对磷素吸收利用的分子应答调控机制。本研究从番茄cDNA文库中克隆到SlMPT3;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番茄SlMPT3;1蛋白有2个线粒体磷转运蛋白所具有的线粒体超家族结构域,蛋白结构具有6个跨膜域,初步判断其属于MPT家族线粒体磷转运蛋白的一员。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在携16318hGFP::SlMPT3;1载体的烟草原生质体中线粒体上观察到绿色荧光信号,证明SlMPT3;1蛋白具有典型的MPT家族线粒体磷转运蛋白的表达特征。功能互补实验结果显示:低磷条件下,SlMPT3;1蛋白能够弥补磷素转运系统缺失酵母突变体的磷吸收转运能力,为SlMPT3;1磷素转运蛋白具有磷素吸收功能提供证据。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4::SlMPT3;转化到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获得转基因水稻幼苗,经卡那抗性筛选和PCR扩增检测获得转基因阳性苗18株,经继代培养挑选3个纯合株系进行后续实验;转基因水稻幼苗GUS组织染色分析表明,SlMPT3;1基因的表达部位主要集中在根系表皮和本质部以及水稻茎叶组织。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初步证明蛋白SlMPT3;1与SlGPI互作;BiFC实验证明两个蛋白互作位为细胞质膜膜。组培实验表明:低磷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幼苗根系总根长、总辐射面积和总表面积与受体相比明显增加,说明SlMPT3;1基因可能通过改善水稻根际酸性环境促进根系发育。水培实验结果表明:低磷条件下,与受体相比,转基因水稻株高明显增加;叁个转基因株系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总磷含量都比受体中相对应的含量明显增加。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低磷条件下,与受体相比,转基因水稻株系中的一些转录因子及与磷素吸收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qRT-PCR结果印证了转录组测序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土培试验结果表明:低磷条件下,与受体相比,叁个转基因株系单株粒数与单株产量明显增加。以上实验结果表明,SlMPT3;1属于线粒体磷转运蛋白,受低磷诱导表达,通过与转基因水稻中多种差异表达基因共同参与磷饥饿应对调控代谢途径,提高转基因水稻籽粒产量。这些发现为利用MPT家族基因作物分子育种提供有效科学依据和材料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张旺,陈佳莹,王春台,刘新琼[3](2018)在《水稻诱导抗病基因OsAAA1启动子构建体的遗传转化与诱导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OsAAA1基因是一个具有诱导抗性的新基因,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均具有很强的抗性。为了研究OsAAA1的功能和抗病机理,本实验室前期构建了OsAAA1的诱导型启动子载体PPR1b-ADH-OsAAA1。该诱导型启动子能显着降低由于抗性基因的表达而引起的对植株农艺性状的不良影响。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将该载体转入水稻愈伤组织,通过分子鉴定获得了阳性植株。对阳性植株进行稻瘟病菌的诱导表达,并通过qPCR检测OsAAA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诱导型启动子融合载体PPR1b-ADH-OsAAA1成功受到稻瘟病菌的诱导,OsAAA1的表达量显着上升。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OsAAA1的功能和抗病机理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1期)
罗兵,韩永笑,张淇鑫,郭浩,李红梅[4](2018)在《水稻UDP-N-乙酰葡萄糖胺酰基转移酶基因(OsLpxA)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脂多糖由O-抗原,核心多糖和脂质A叁部分组成,脂质A是细菌内毒素活性的根源。植物脂多糖与细菌脂多糖组成基本相似,但不具有微生物脂多糖的高毒性。目前,对植物脂多糖的合成机制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因此研究植物脂多糖的合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作者在水稻基因组中发现一个含有大肠杆菌Ec Lpx A功能结构域的基因,命名为OsLpxA,该基因催化水稻脂质A合成的第一步反应。本研究用水稻(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苗期的叶片为材料,提取总RNA并以此为模板,用反转录PCR扩增OsLpxA基因的si RNA靶序列,并将其连接到表达载体p TCK303上,构建了RNA干扰载体p TCK303-OsLpxA-RNAi。将该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共获得59株具有潮霉素抗性的转化苗。然后利用潮霉素的特异性引物对全部抗性苗进行PCR检测,其中有38株转化苗呈阳性,表明潮霉素标记基因已整合到了水稻的基因组中。最后,利用定量PCR检测38株阳性苗中OsLpxA基因在转录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其中27株阳性苗中导入的OsLpxA基因RNA干扰结构成功地降低了目的基因的表达。该结果为后续对OsLpxA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6期)
袁平平,孙枫,倪海平,朱佳慧,周益军[5](2018)在《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7-1基因对水稻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在水稻中过量表达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P7-1基因,分析RBSDV P7-1是否是导致水稻不育的重要致病因子,并明确过量表达P7-1转基因植株对病毒的抗性。【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感病植物中扩增获得RBSDV P7-1基因,构建p CAMBIA-1300-P7-1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法获得转基因水稻,观察水稻是否能够正常结实,并采用人工接种病毒方法分析转基因植株的抗性。【结果】过量表达RBSDV P7-1的转基因水稻生长、结实正常。在接种7 d和14 d时转基因植株中病毒积累量显着低于野生型对照,但在28 d时部分转基因株系中病毒积累量高于对照,接种30 d时转基因植株的发病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水稻中过量表达RBSDV P7-1不影响水稻的结实;转基因水稻在RBSDV侵染早期可抑制病毒的积累,但在后期对病毒的抗性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徐畅,何好,李国良,金淑梅[6](2018)在《水稻金属硫蛋白基因(rgMT)遗传转化的紫花苜蓿耐盐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从水稻(Oryza sativa)中克隆出的一个金属硫蛋白基因(rgMT)转化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农菁1号"中,经PCR和Northern blot技术对获得的抗性植株进行了检测,证明rgMT基因已整合到苜蓿基因组中并在转基因植株中转录表达。以野生型苜蓿为对照,对获得的转基因苜蓿株系在不同浓度NaCl、NaHCO3胁迫下的表型和生理指标测定发现,NaCl、NaHCO3胁迫处理后,野生型苜蓿受胁迫严重甚至死亡,转基因苜蓿受胁迫较轻。转基因苜蓿的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野生型(P<0.05),细胞膜透性显着低于野生型,野生型苜蓿叶片中积累的过氧化氢高于转基因苜蓿的叶片中积累的过氧化氢。研究结果表明,rgMT基因已在苜蓿中表达,并且提高了转基因苜蓿的耐盐性。(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李兴星[7](2018)在《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机关基因敲除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经济、工业与农业化国家,而人口的逐渐老年化、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耕地面积的逐渐缩小使得如何提高作物的产量研究至关重要。氮素作为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因此,开展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相关基因的挖掘与研究对保证水稻的稳产与高产十分必要。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那么氮素在水稻育种方面的研究重要性可想而知。大量研究表明,水稻中氮吸收与利用相关基因众多,其中NRT(Nitrate-protein symporter)和NLP(Nin-like family protein)两个基因家族参与水稻氮吸收与利用的研究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另外,CRISPR/Cas9技术作为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因成本低,效率高,易操作等优点使其在基因功能研究中被广泛使用。本论文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水稻NRT和NLP两个家族基因的敲除载体,以粳稻中花11(ZH11)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进行目标基因敲除,以获得靶标基因的敲除突变体。首先根据水稻数据库中的NRT家族及NLP家族基因序列信息按要求构建PYL-CRISPR/Cas9-ubi-NRT/NLP带有特异性靶序列且具有潮霉素抗性的CRISPR/Cas9双靶点表达载体。另外,以粳稻ZH11为材料,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经带有潮霉素培养基筛选后再进行潮霉素阳性PCR鉴定,以期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后进行后续鉴定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构建了带有特异性靶序列且具有潮霉素抗性的CRISPR/Cas9单基因双靶点表达载体共28个,其中NRT家族基因15个,NLP家族基因13个。(2)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T0代的基因有10个,它们是:1.7、0390、1442、3710、4764、NLP2、1236、1629、3771、2719。(3)经潮霉素阳性PCR鉴定以后,共获得324株T0代转基因植株,其中有249株为阳性植株,阳性比率达到76.85%。(4)经进一步敲除鉴定,其中NLP家族中0390基因的靶位点1位置附近有5株阳性植株在T0代发生了碱基替换、缺失、插入的突变情况。(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张斌,阮颖[8](2018)在《水稻多胺转运蛋白OsPUT1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不仅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调控,还与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密切相关。由于多胺具有多重功能,细胞内多胺含量受到严格控制,例如受转运的调节。因此,在水稻中研究水稻多胺转运蛋白OsPUT1的功能至关重要。本研究以OsPUT1为研究对象,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OsPUT1蛋白是一种疏水性蛋白,具有12个跨膜结构,定位于细胞核内。通过构建OsPUT1基因过表达载体,借助根癌农杆菌将目的基因转入到水稻愈伤组织的基因组中,以潮霉素进行筛选,通过PCR鉴定,成功获得了20株转基因植株。对其中的4株转基因水稻进一步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全部转基因苗OsPUT1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实现了设计目标。这些水稻为进一步研究OsPUT1的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材料。(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8年01期)
许惠滨,朱永生,连玲,蒋家焕,江敏榕[9](2017)在《水稻遗传转化方法研究与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技术已成为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有效手段。文章综述了6种水稻遗传转化方法的优缺点,其中,农杆菌介导法具有费用低、拷贝数低、重复性好、基因沉默现象少、转育周期短,且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操作都比较成熟等优点,应用广泛。(本文来源于《福建稻麦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万峰[10](2017)在《水稻糖基转移酶GT43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遗传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GT,EC 2.4.x.y)是专门负责催化糖基化反应的一种酶类,生物中的糖基化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转化反应,糖基转移酶在植物中的糖基化反应能产生级联效应,以改变植物化合物的各种生物活性和功能,进而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前期工作发现的与水稻产量有关基因序列,在NCBI中Blast得到与之同源的水稻日本晴中糖基转移酶GT43B基因,并以水稻中糖基转移酶基因为研究对象,以水稻吉粳88为受体材料,利用现代生物信息学手段,找到水稻糖基转移酶亚家族GT43并对该亚家族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及在水稻不同组织部位及时期的表达量和互作关系进行研究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克隆得到了水稻吉粳88中的GT43B基因序列,构建了超表达载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对拟南芥进行转化,初步验证该基因的功能,同时转化水稻愈伤组织,以期进一步明确该基因的功能。结果如下:1.水稻糖基转移酶亚家族GT43包括12个成员,属于葡糖糖醛酸基转移酶类;该亚家族基因分布在多个物种当中,并参与了多个生物功能当中,同时也参与了多种代谢途径,功能进化明显。2.对水稻GT43家族基因在水稻不同组织部位、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和网络互作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该家族成员在水稻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空特异性,如GT43B基因在水稻胚乳中特异性表达。根据表达量数据库不同成员之间的互作网络,发现该家族的每个成员之间在表达模式中相互协作、相互影响。3.成功扩增到水稻GT43B基因,并构建了超表达载体。4.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侵染拟南芥。利用拟南芥的花侵染法得到T0代种子,在筛选培养基上成功筛选到阳性拟南芥植株。对转化后的T2代拟南芥植株和野生型进行叶绿素的提取结果发现:转化后的拟南芥比野生型的叶绿素水平高。对T2代和野生型拟南芥进行抽苔时间、开花时间、果荚数、果荚中种子粒数、千粒重的统计分析发现:T2代拟南芥相对于野生型在抽苔时间和开花时间都有所提前,T2代果荚数相较于野生型减少但果荚中种子粒数增加,千粒重也有所增加。5.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侵染水稻愈伤组织并获得抗性愈伤组织。转化过程中对水稻愈伤组织侵染时间进行了优化,发现当侵染20 min时,转化率达到最高为17.32%,此时长菌率为36.68%,虽然相较前两组较高但是后期可以控制。对转化前和转化后愈伤组织脯胺酸含量的测定发现转化后愈伤是转化前愈伤的4.74倍,并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检测发现转化后比转化前愈伤含量低1.85倍,并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SOD活性检测发现转化后愈伤活性比未转化愈伤高为2.09倍,随着培养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水稻遗传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磷在植物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磷缺乏通常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导致作物产量降低。磷矿资源的有限性及磷肥过度使用造成的磷资源浪费使得培育磷高效吸收利用的农作物品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筛选与验证高效磷素吸收利用磷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成为培育磷高效吸收利用农作物品种的有效方式。前人研究发现,线粒体磷转运蛋白在能量调控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验证目的基因在磷缺乏条件下对磷素吸收利用的分子应答调控机制。本研究从番茄cDNA文库中克隆到SlMPT3;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番茄SlMPT3;1蛋白有2个线粒体磷转运蛋白所具有的线粒体超家族结构域,蛋白结构具有6个跨膜域,初步判断其属于MPT家族线粒体磷转运蛋白的一员。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在携16318hGFP::SlMPT3;1载体的烟草原生质体中线粒体上观察到绿色荧光信号,证明SlMPT3;1蛋白具有典型的MPT家族线粒体磷转运蛋白的表达特征。功能互补实验结果显示:低磷条件下,SlMPT3;1蛋白能够弥补磷素转运系统缺失酵母突变体的磷吸收转运能力,为SlMPT3;1磷素转运蛋白具有磷素吸收功能提供证据。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4::SlMPT3;转化到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获得转基因水稻幼苗,经卡那抗性筛选和PCR扩增检测获得转基因阳性苗18株,经继代培养挑选3个纯合株系进行后续实验;转基因水稻幼苗GUS组织染色分析表明,SlMPT3;1基因的表达部位主要集中在根系表皮和本质部以及水稻茎叶组织。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初步证明蛋白SlMPT3;1与SlGPI互作;BiFC实验证明两个蛋白互作位为细胞质膜膜。组培实验表明:低磷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幼苗根系总根长、总辐射面积和总表面积与受体相比明显增加,说明SlMPT3;1基因可能通过改善水稻根际酸性环境促进根系发育。水培实验结果表明:低磷条件下,与受体相比,转基因水稻株高明显增加;叁个转基因株系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总磷含量都比受体中相对应的含量明显增加。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低磷条件下,与受体相比,转基因水稻株系中的一些转录因子及与磷素吸收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qRT-PCR结果印证了转录组测序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土培试验结果表明:低磷条件下,与受体相比,叁个转基因株系单株粒数与单株产量明显增加。以上实验结果表明,SlMPT3;1属于线粒体磷转运蛋白,受低磷诱导表达,通过与转基因水稻中多种差异表达基因共同参与磷饥饿应对调控代谢途径,提高转基因水稻籽粒产量。这些发现为利用MPT家族基因作物分子育种提供有效科学依据和材料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稻遗传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周淑芬,刘华清.水稻OsTZF3基因敲除和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J].福建农业科技.2019
[2].于国红.番茄磷转运蛋白基因SlMPT3;1在水稻中的遗传转化与功能验证[D].中国农业大学.2018
[3].张旺,陈佳莹,王春台,刘新琼.水稻诱导抗病基因OsAAA1启动子构建体的遗传转化与诱导表达[J].分子植物育种.2018
[4].罗兵,韩永笑,张淇鑫,郭浩,李红梅.水稻UDP-N-乙酰葡萄糖胺酰基转移酶基因(OsLpxA)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J].分子植物育种.2018
[5].袁平平,孙枫,倪海平,朱佳慧,周益军.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7-1基因对水稻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8
[6].徐畅,何好,李国良,金淑梅.水稻金属硫蛋白基因(rgMT)遗传转化的紫花苜蓿耐盐性分析[J].草业科学.2018
[7].李兴星.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机关基因敲除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D].重庆师范大学.2018
[8].张斌,阮颖.水稻多胺转运蛋白OsPUT1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
[9].许惠滨,朱永生,连玲,蒋家焕,江敏榕.水稻遗传转化方法研究与应用进展[J].福建稻麦科技.2017
[10].万峰.水稻糖基转移酶GT43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遗传转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