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涛[1]2004年在《189例糖尿病肾病辨证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糖尿病肾病(DN)的演变及辨证规律,找出DN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以及证候与微量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期在DN中医诊疗的规范化、客观化上提供较为可靠的临床依据,并为防治及阻断DN的进展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本文将189例符合DN诊断标准的病例中医辨证分为本证和标证,其中本证:阴虚燥热型8例,气阴两虚型37例,肝肾阴虚型59例,脾肾阳虚型55例,阴阳两虚型30例;标证:外感证11例,湿热证33例,水气证26例,血瘀证46例。再通过统计患者空腹血糖、血清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总胆固醇、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指标,观察其变化与中医辨证的关系,探讨DN的病机、证候演变规律。 结果:DN中医本证各证型的肾功能变化呈现规律性,随着肾功能的恶化,血清肌酐水平由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依次呈现升高趋势;血清肌酐值在血瘀证较其他标证显着升高,即伴血瘀证的病情较伴其他标证的病情重。内生肌酐清除率较血清肌酐与中医证型更有相关性,内生肌酐清除率在本证依次呈下降趋势;血瘀证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最低,与其他标证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和血红蛋白水平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随着DN进展至脾肾阳虚型,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显着下降,至阴阳两虚型下降至最低;在标证水气证血清白蛋白下降最显着,血瘀证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最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随着本证演变逐渐升高,在标证,水气证与其他标证比较有显着差异。血糖和血胆固醇与中医证型没有显着相关性。 结论:随着指标的改变,中医证候本证由阴虚燥热到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再到脾肾阳虚,最后演变成为阴阳两虚。标证大体从外感、湿热、水气、血瘀依次转化,同时与本证的变化相关。提示:随着DN疾病的发展,中医病机由阴虚燥热至气阴两虚、阴损及阳至阴阳俱虚的发展演变规律。
佟旭[2]2016年在《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糖尿病肾病辨证建模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在糖尿病肾病的计算机辅助辨证研究背景下,基于复杂网络理论解决以下建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1.提出并分析糖尿病肾病数据的多标签属性特点,探索糖尿病肾病多标签数据的处理方法,解决以往单纯采用单标签学习所导致的证型分类结果偏离实际的问题。2.建立适合糖尿病肾病的多标签数据特征选择方法,解决建模过程中数据维度高而稀疏、缺乏典型特征组合对模型性能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3.建立糖尿病肾病的多标签辨证模型,完善糖尿病肾病的多证型及兼夹证型的诊断问题。研究方法1.针对糖尿病肾病数据的多标签属性,在广泛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糖尿病肾病辨证网(DNBZN),对糖尿病肾病多标签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表征。2.针对中医药数据维度高而稀疏的特点,首先提出一种新的特征选择方法对糖尿病肾病数据进行预处理。该特征选择方法建立在复杂网络广义社会合作网的理论基础上,利用重迭社区发现Bitector算法对网络进行重迭社区发现,进而选择出对证型分类代表性强且区分度高的典型特征组合。然后在网络社区发现结果的研究基础上,建立糖尿病肾病多标签特征数据集,并将数据集结构化处理,为下一步多标签分类模型研究提供数据基础。3.针对糖尿病肾病的多证型分类问题,探索和使用多种建模策略,利用SVM、 AdaBoost、ANN和KNN最近邻等多种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建模,并尝试使用多种不同的基础分类器组合形成不同的多标签分类器,依据训练结果学习和调整模型参数,寻找适合糖尿病肾病的多证型辨证模型。4.针对辨证模型的分类性能评估问题,调用Hamming Loss、Ranking Loss、One-error、 Coverage、Average Precision等5种公认的多标签学习评价指标对每种多标签辨证模型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1.经过文献调研,共收集来自256篇文献中的113个症状(特征)和15个证型(标签),每个症状至少属于1个证型,至多属于6个证型。建立的DNBZN具有113个症状节点和15个证型节点,边代表症状节点对相应证型节点的特异度,边权由基尼指数量化表示。使用二分网络Bitector算法对DNBZN进行重迭社区发现后,发现了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的重迭社区和脾肾气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重迭社区,以及其余10个非重迭社区。每个社区内部的节点是对该证型标签区分度高及代表性强的特征组合,其余未进入该社区的节点被视为该证型的冗余或不相关特征删除,有效降低了特征维数。结合中医理论对特征选择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重迭社区发现的特征选择方法选择出的症状特征合理有效,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际。2.依据文献调研和网络构建结果,建立了一个拥有113个特征和15个类别标签的糖尿病肾病多标签特征数据集。在数据集中构建特征及特征组合与证型标签之间的映射关系。单个症状与其所归属的证型标签之间的映射关系为189条,在此基础上结合社区发现结果,扩展特征组合与证型标签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建立的特征数据集中共拥有1759条映射关系,作为后续多标签辨证建模工作的数据来源。3.在“转化问题”和“算法适应”两种多标签学习的建模策略下完成建模工作。在“转化问题”策略下使用SVM和AdaBoost建立多个二分类基础分类器对糖尿病肾病特征数据集进行多标签分类建模;并分别选择线性核函数、二次方程核函数、多项式核函数、径向基核函数和多层感知核函数等5种核函数作为支持向量机的核函数进行建模,评估模型的分类效果,发现模型对每个证型二分类准确率达到97%以上;分别使用Real AdaBoost, Gentle AdaBoost和Modest AdaBoost算法作为AdaBoost的基础二分类分类器进行多标签建模,发现模型对每个证型的二分类准确率接近98%。在“算法适应”策略下,使用ANN和KNN直接在特征数据集上进行多标签分类,优化参数后,ANN模型整体分类准确率达到96.2%;KNN模型整体分类准确率达到94.67%。4.使用10折交叉验证方法,计算Hamming Loss、Ranking Loss、One-error、Coverage、 Average Precision等5个指标的平均值,对SVM、Adaboost、ANN和KNN模型的性能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这四种模型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分类精度,具有良好的性能。相比较之下SVM的综合性能最佳,其次是AdaBoost和ANN,KNN的综合性能相对较弱。研究结论1.多标签学习更符合中医临床实际,多标签数据处理方法和多标签机器学习策略可以提高糖尿病肾病计算机辅助辨证的准确性、完善多证型及兼夹证型的诊断,进一步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2.本文提出的基于复杂网络重迭社区发现算法的特征选择能有效提取出对证型代表性强且区分度高的典型特征组合,显着提高分类器的分类性能,是糖尿病肾病数据特征选择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3.本文使用的多种建模策略能够胜任糖尿病肾病多证型分类任务,分类性能令人满意;同时模型也适用于中医药领域具有高维度、稀疏性和非线性特点的其他数据和类似问题的建模研究。
丁英钧[3]2009年在《糖尿病肾病辨证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防治DN的作用和优势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有关DN的既往研究由于缺少严格的科研设计和统一的中医辨证标准,疗效评价方面又缺少既能突出中医优势又能与国际医学接轨的疗效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科学性较差,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走向世界。因此,总结DN中医诊治规律,开展DN诊疗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势在必行。辨证是诊疗的起点和关键,开展辨证方案研究是首要工作之一。1目的遵照循证医学精神,结合中医特点,开展DN文献调研、专家经验征集、地区性诊疗方案分析、多中心大样本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等方面研究,从中分析和把握DN中医证候类型和分布规律,为DN的辨证工作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以期建立较为合理DN的辨证方案。2方法文献调研采用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对近20年有关DN辨证分型文献进行评价;专家经验征集采用国外广泛应用德尔菲(Delphi)法;地区性诊疗方案分析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量表进行测量,运用统计描述、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对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理论研究采用传统文献梳理与现代文献分析的方法对DN病机进行归纳和总结。3结果3.1文献调研通过文献定性研究表明DN辨证方案多达60余种,临床辨证方法有分型辨证、分期辨证、分型分期辨证、分期分型辨证等不同;辨证模式有气血阴阳辨证、脏腑辨证、标本虚实辨证等不同;还有一些辨证方法和模式相互重迭、交叉的情况。这些皆来源于实践,具有一定合理性,各具特征,各有规律,各有侧重。文献定量评价研究借鉴Meta分析原理,收集到DN病例2182例,涉及DN证型种类多达40余种。中医证型的构成比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气阴两虚型(33.91%)、阴阳两虚型(20.90%)、阳虚型(12.56%)、阴虚型(11.32%)、阴虚热盛型(5.32%)。3.2基于德尔菲(Delphi)法的DN辨证专家问卷调查分析中医是经验医学,专家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金标准,Delph法可合理科学地征集专家意见。本研究就DN辨证模式、辨证方法、病变脏腑、常见证素等条目进行了两轮问卷咨询。第一轮汇总结果,中医证候、病变脏腑部分专家意见高度集中,且变异系数较低,专家的协调程度较高,认为DN中医证候以复合证、虚实夹杂形式存在,病变脏腑以两脏或多脏多见;有些指标专家集中程度较低,变异系数在1.0以上,在第二轮问卷中对咨询条目进行了调整,删除了六经辨证及其他辨证模式等条目,增加了一项条目。第二轮专家问卷评价结果来看,大多数指标变异系数在0.5左右,调查专家观点趋于一致,意见较为集中。专家在DN病性、病机、病位等认识取得一致意见,认为DN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有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之分,标实有血瘀、湿浊、痰湿、气滞之别,其中气(阴)两虚、血瘀、湿浊在DN发展中占了较大比率。DN病变具有以肾虚为中心,脾肾、肝肾乃至心、肺、脾胃等多脏腑阴阳气血复合虚损的特点。3.3“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DN辨证方案定性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肾病重点专科13份DN诊疗方案代表了国内当今DN治疗水平,可作为循证医学证据来进行研究。通过定性分析得出结论:虽然DN辨证方案多样化,但对DN病性、病位、病机等认识基本一致,气阴两虚、气虚、阴阳两虚、血瘀、湿浊在DN方案中占了较大比率,病位以肾为中心,涉及脾肾、肝肾,以脾肾气(阳)虚、肝肾阴虚、肝肾气阴两虚型多见。DN作为一种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疾病,有着明确阶段性,早期DN多以气阴两虚、气虚为多,晚期肾病以阳虚、阴阳两虚、湿浊比率高,血瘀证则贯穿于病程始终。分期辨证已成趋势,分期辨证体现了DN动态变化,便于临床操作,又便于中西医沟通。3.4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学调查经全国10个中心308例DN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发现DN证候分布及演变呈一定规律。DNⅢ期证候因子发生率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阳虚>痰湿>湿浊>血虚,提示本虚证以气虚、阴虚为主要表现,标实证中以血瘀、痰湿为主要表现;Ⅳ期为:气虚>血瘀>阴虚>阳虚>湿浊>痰湿>血虚,提示本虚证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要表现,标实证中以血瘀、湿浊为主要表现;Ⅴ期为:气虚>阳虚>湿浊>血虚>血瘀>痰湿>阴虚,提示本虚证以气虚、阳虚、血虚为主要表现,标实证中以湿浊、血瘀为主要表现。DN证候以虚实夹杂为主,Ⅲ期患者单纯虚证占9.43%,实证占3.77%,虚实夹杂占86.79%。Ⅳ期患者单纯虚证占4.52%,虚实夹杂占95.48%。Ⅴ期单纯虚证占2.12%,虚实夹杂占98.87%。可以看出随病程的发展,虚实夹杂呈上升趋势。从证素组合结果来看,每期证素组合多达几十种。Ⅲ期单一证占总数的6.6%,两证组合占15.1%,叁证组合占29.3%,四证组合占20.8%,五证组合占16.9%,六证组合占8.5%,七证组合占总数2.3%;Ⅳ期单一证占1.3%,两证组合占9.7%,叁证组合占24.5%,四证组合占26.5%,五证组合占20.0%,六证组合占12.9%,七证组合占5.2%;Ⅴ期单一证、两证组合0例,叁证组合占6.4%,四证组合占25.5%,五证组合占14.9%,六证组合占总数31.9%,七证组合数21.3%。将DN七个证素经主成分分析法(PCA)法分析,根据贡献率和专业知识,选取了叁个主成分,得到叁个主成分表达式为:Z_1=0.315X_1+0.267X_2-0.213X_3+0.431X_4+0.275X_5+0.435X_6+0.431X_7Z_2=0.304X_1+0.172X_2+0.712X_3-0.418X_4+0.351X_5+0.248X_6-0.112X_7Z_3=-0.424X_1+0.242X_2+0.442X_3+0.381X_4-0.629X_5+0.144X_6+0.342X_7运用专业知识对叁个主成分进行分析,第一主成分Z_1与气虚、阳虚、痰湿、湿浊关系密切;第二主成分Z_2与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湿关系密切;第叁主成分Z_3与气虚、阴虚、阳虚、血瘀、湿浊关系密切。叁个主成分集中了七个证素原始信息,组合相对稳定,且出现机率较高,叁个主成分实际上将DN划分为叁个类型(即中医证型),所以,运用主成分分析等降维统计学方法对DN辨证分型进行探索具有一定意义。3.5理论研究通过传统文献梳理与现代文献分析,DM“内热伤阴耗气”(简称热伤气阴)基本病机和DN“微型(?)瘕”病理假说可全面地反映了DN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对DN临床辨证有指导意义。DN是在“内热伤阴耗气”基本病机基础上发展而来,内热是“壮火”,“壮火食气”,不仅可伤阴,又可耗气,形成气阴两虚结热之局,进一步传变,阴损及阳,乃至阴阳俱虚;久病入络,热结、气滞、血瘀、痰湿互相影响,混处络脉,日久在肾之络脉形成“微型(?)瘕”,可致肾体受损,肾用失司,导致DN的发生。4结论(1) DN辨证方案具有多样化、复杂性特点。(2)德尔菲(Delphi)法是科学合理地获得专家经验一种途径。(3) DN分期辨证已成趋势。(4) DN证候分布及演变具有一定规律。(5)采用主成分分析等降维统计学方法可对DN证型进行探索。(6)“热伤气阴”基本病机和“微型(?)瘕”病理假说理论对DN辨证具有指导意义。
牛丽娜[4]2014年在《基于肾络瘀痹理论与糖尿病肾病数据库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证治规律》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数据库中录入的病例资料的进行分析,初步总结导师李建民教授以“肾络瘀痹”理论为指导创立的通络保肾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辨证规律及用药经验,确立我科治疗糖尿病肾病中医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完善我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特色糖尿病肾病临床方案优化工作。方法:以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数据库为平台,录入我科100例以通络保肾复方为中医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病例资料,通过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数据库系统的多种功能,系统地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挖掘、进行糖尿病肾病辨证规律、病因病机规律、临床用药规律等内容的相关分析。结果: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脾肾气虚、毒瘀互结型和气阴两虚、毒瘀互结型这两个证型所占比例为79%,临床上常用方以通络保肾2号方和通络保肾3号等方为主,用药频数前几位的为黄芪、女贞子、川牛膝、水蛭、僵虫、石韦、茅根、公英等,属中药补气药、补阴药、活血通络药、清热利湿药类。结论:1.我科糖尿病肾病患者基本病机主要以脾肾气虚毒瘀互结和气阴两虚毒瘀互结为主,肾络瘀痹贯穿始终,临床治疗以通络保肾2号方和通络保肾3号方加减为主,通络保肾复方能够有效减轻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其进展恶化,在改善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本课题所使用数据库的设计及应用,初步满足了糖尿病肾病临床医疗和数据挖掘的要求,为糖尿病肾病的科研及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便捷工具,但由于此数据库设计尚未成熟,功能尚未完全开发,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蹇文渊[5]2016年在《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及管径在病证结合辨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进行证素辨证分型,以及视网膜血管管径及血氧饱和度定量测量,探讨糖尿病、慢性肾病的视网膜微血管血氧饱和度及管径特征。方法:①通过建立慢性非传染疾病中医症状信息量表,采集2型糖尿病64例、慢性肾病83例患者中医症状体征,参照严石林提出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证素辨证,利用频次分析、积分分析,对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进行证素辨证分型,研究其证素辨证规律,得出可重复、相对客观中医证候。②基于证素辨证研究,纳入2型糖尿病64例、慢性肾病83例及正常人103例,采集视网膜平均及各象限血管动脉、静脉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异,动脉、静脉管径值,动静脉比值指标,运用统计分析,研究正常人、糖尿病、慢性肾病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研究糖尿病、慢性肾病阴血虚、阳气虚的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及管径特征,探索同证异病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的变化情况。结果:①证素辨证分析显示,频次法中所纳入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中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肝(占35.9%),病性证素通过合并主要为阳气虚(占45.3%)、阴血虚(占32.8%);频次法中所纳入慢性肾病患者中医证候中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肝(占79.52%),脾(占54.22%)和肾(占51.81%),病性证素(含病因证素)通过合并主要为阳气虚(占54.21%)、痰湿(占45.78%)、阴血虚(占38.55%)。②对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102.76±9.79%)较正常人(95.91±4.8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氧饱和度(63.33±7.76%)与正常人(62.21±6.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动静脉差异(39.44±8.80%)增大,与正常人(33.70±6.6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静脉管径(169.29±17.85 u m)较正常组(158.97±16.33 u m)宽,动静脉比值(0.75±0.08)较正常人(0.80±0.10)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于慢性肾病患者,视网膜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98.20±7.88%)较正常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氧饱和度(63.87±6.39%)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动静脉差异(34.34±6.37%)与正常人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动脉管径(116.18±16.26μ m)较正常组动脉管径(125.79±14.44μ m)窄,其动静脉比值(0.76±0.11)较正常人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单纯糖尿病病程与视网膜血氧、管径均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慢性肾病疾病分期与视网膜动脉、静脉血氧饱和度均值成正相关(p<0.05)。⑤阴血虚(101.41±10.1%)、阳气虚(98.28±6.01%)患者视网膜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较正常组(95.91±4.88%)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均值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阴血虚视网膜动静脉差异(39.16±7.85%)较正常组(33.70±6.63%)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血虚(118.36±17.76μm)、阳气虚(116.91±15.59μm)患者视网膜平均动脉管径较正常组(125.79±14.44μm)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管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血虚(0.744±0.12)、阳气虚(0.744±0.09)患者视网膜平均动静脉管径比值较正常组(0.80±0.10)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阴血虚与阳气虚比较:阴血虚患者视网膜动脉、静脉血氧饱和度与阳气虚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阴血虚患者视网膜平均(39.16±7.85%)、颞上(40.78±13.85%)动静脉血氧差异较阳气虚平均(35.02±5.81%)、颞上(35.09±9.17%)血氧差异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血虚患者视网膜动脉、静脉管径、动静脉管径比值与阳气虚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单纯2型糖尿病中医病位证素主要在肝,病性证素为阳气虚、阴血虚;慢性肾病病位证素在肝、脾、肾,病性证素为阳气虚、痰湿、阴血虚。②与正常人相比,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较高,血氧动静脉差异大,动脉管径较窄,动静脉管径比值较小;慢性肾病患者视网膜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较高,静脉管径较宽,动静脉管径比值较小。③阴血虚患者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异较阳气虚患者大,提示阴血虚患者机体耗氧量较高。④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及管径的客观数据在中医“证”上具有相通性,证明中医证候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中医的同证异病,异病同治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客观依据。
曹柏龙[6]2016年在《孙光荣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及补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疗效观察》文中提出孙光荣教授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我国着名中医临床学家和文献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原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常委。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继教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文化分会学术顾问、继教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班班主任;北京市第四批师承双百工程——孙光荣老中医中医社区服务示范点指导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建中西医结合叁级医院和平里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专家;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工作室顾问。他先后获得国家自学成才奖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等奖项。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其中医理论源自《内经》、《难经》、《中藏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同时受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李东垣学术思想影响。孙光荣教授学术思想可以用“中和”二字概括,在“中和,,学术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中和辨证——中和处方——中和用药”的方法,构建、创新了中医方剂处方模式的新体系——“叁联药组”法,其治疗目标,是实现“上静——中和——下畅”。在“中和辨证”方面,提出了“中和辨证”的“二十元素表”,包括“时令”、“男女”、“干湿”、“劳逸”、“鳏寡”、“生育”、“新旧”、“裕涩”、“旺晦”、“神形”、“盛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主从”、“标本”、“逆顺”、“生死”等。其“中和组方”的基本原则是:①遵经方之旨,不泥经方用药;②谨守病机,以平为期;③中病即止,不滥伐无过;④从顺其宜,病人乐于接受。其组方用药注重“天人合一”、“审辨燮和”,采用调气血、护脾胃、平升降、衡出入的治疗方法。在“护正防邪固中和、存正抗邪达中和、扶正祛邪畅中和”的治疗思想引导下。创制了用于调理气血的“孙光荣益气活血安神汤”、用于调理气机升降的“孙光荣扶正祛邪中和汤”、用于治疗咳喘类疾病的“孙光荣化痰降逆汤”、用于治疗痰饮类疾病的“孙光荣涤痰镇眩汤”、用于调理脾胃的“孙光荣益气温中汤”、“孙光荣建中和胃汤”、用于清利下焦湿热的“孙光荣清热利肠汤”、用于补肾培精的“孙光荣益肾振阳汤”等传授弟子入门基本方。孙光荣教授中和学术思想注重“识病、断病”,凡病必审病因,在疾病的发病病机中,孙老重视遗传和环境的因素,重视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倡导“审辨燮和”的辨证论治思想,重视“阴阳”对立统一、调和平衡的思想。提出“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救死扶伤”的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倡导人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生老病死乃自然法则。在整理中医古籍《中藏经》的过程中,孙老提炼出了“寒热虚实生死逆顺”的新八纲辨证思想。通过“护正防邪、存正抗邪、扶正祛邪”之法,实现五行五脏的调和即气血筋骨之间的平衡。同时注重气机升降,重视“阴阳否格”理论。阴阳否格,则气机不利,升降失常。通过运用中药“护正防邪、存正抗邪、扶正祛邪”对阴阳、五脏、气血筋骨肉的补益调和,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治疗效果,这种用药方法充分体现了其“中和"的学术思想。“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孙光荣教授临证用药,注重患者形神的调理。通过调节患者的气血津液来调理形神。其主要方法是“扶正”和“祛邪”,通过“邪去正安”的方法,实现“上静、中和、下畅”的健康状态。孙光荣教授认为,“中和用药”离不开调气血。调气血的实质,就是平衡阴阳,实现气血阴阳的“中和“状态。“中和用药”离不开升降出入,包括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及中药本身的升降浮沉、通利汗泻药性。孙光荣教授认为,正气与邪气是对立平衡的统一。气血津液皆为守护之正,六郁、六淫皆为防治之邪。六郁为内邪,六淫为外邪。内邪为本,外邪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护正防邪、存正抗邪、扶正祛邪"所指之邪包括内外之邪。其中“六郁”是导致人体生病的重要原因。“六郁”包括造成疾病的气、血、痰、火、湿、食等病因。欲去其邪,必顾其正。孙光荣教授在运用中药治疗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均注重顾护胃气、补益肾气。孙光荣教授认为,处方用药须按照君臣佐使进行排兵布阵,充分利用药物之间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进行药对配伍。并注重地道药材、药物炮制方法的选用,其目的在于调和药性,增强中药的疗效,减轻其毒副作用。其中药处方,皆以叁个字命名,如“明党参、潞党参、西砂仁、云茯神、灵磁石"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产地、炮制等中药学信息。孙老倡导“天人相应为指导的基本观点;从顺其宜的治疗原则;贵阳贱阴的治疗思想。”认为方贵平和,法需严谨。用药虽多,不可杂乱。必须“胸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处方原则一是“扶正祛邪",二是“补偏救弊”,参照经方模式进行创新。依照药物功效区分君臣佐使,将“叁联药组”构成“叁型组合"方剂结构进行辨证用药,做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常言道“用药如用兵",孙老依照药物功效区分君臣佐使,将“叁联药组"构成“叁型组合”方剂结构进行辨证用药的新型处方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按照单味药物的功效进行君臣佐使布局、排兵布阵的处方思想,使其处方变得更加严谨和规范。孙老认为,要想通过治疗使疾病的发展得到控制,就要以“中和"学术思想为指导,审辨燮和,“护正防邪、存正抗邪、扶正祛邪”,通过阴阳、五脏、气血津液的补益调和,达到阴阳平衡的治疗效果。孙光荣教授运用“中和”学术思想进行“中和用药”,讲究五个原则——“清、平、轻、巧、灵”,清者,简约也;平者,平淡也;轻者,用药量轻也:巧者,结构严谨也;灵者,灵验也。处方用药,当以“王道"柔抚,不宜似“霸道”之峻猛药攻伐,用药不宜滋腻,为“清”;用药宜平淡、缓和,为“平”;用药适中,剂量不宜过大,’为“轻”;胸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用药如用兵,四两拨千斤,为“巧”;用药效果灵验,为“灵”。“清、平、轻、巧、灵"成为孙老“中和用药”的显着特点。孙光荣运用“中和”学术思想进行辨证论治,在中医咳喘、中风、眩晕、胸痹心痛、胃脘痛、心悸病、妇科经带病、抑郁症、肾衰等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咳喘病诊治方面,注重化痰、降逆、祛湿,提出了“治咳莫忘祛湿热”;在中风病诊治方面,采用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法,善于运用藤类及虫类药物;在眩晕病诊治方面,注重益气活血、补肾、平肝熄风;在胸痹心痛病诊治方面,注重益气活血、振奋心阳、开郁清热、化痰解毒、软坚散结;在不寐病诊治方面,以益气活血为主,清心、泻火为辅;在脾胃病诊治方面,注重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清泻肝火;在心悸病方面,主张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治其本,化痰逐瘀治其标;在抑郁症诊治方面,采用疏肝解郁、益气化痰、开郁益智方法;在肿瘤方面,注重益气活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孙光荣教授归纳肿瘤的病因为十二个字:遗传、意郁、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提出癌症辨证应以各种辨证纲领为主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寒热虚实生死逆顺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精辨证等)。无论用任何辨证纲领,都必须“明经晰纬”,就癌症本身而言,无论任何癌症都是以“正虚邪实”为经,以病因、病机、病位为纬;在妇科月经病方面,注重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其中和学术思想在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病等慢性疾病防治方面,同样广泛而有效。在糖尿病肾病方面,孙光荣教授注重补肾化瘀法的运用,同时针对患者的郁、热、湿、毒等兼证进行加减。孙老认为,单是见方抄方,就只能遇一病知一病,如果领悟到应用组方的原则与要点,就可以推而广之,创造性地继承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为系统研究导师孙光荣教授的学术思想,总结其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我们特开展此项研究。本论文分孙光荣教授的“中和”学术思想、孙光荣教授临床经验及临床研究叁章内容。临床经验部分重点介绍孙光荣教授治疗咳喘病、中风病、眩晕病、胸痹心痛病、不寐病、脾胃病、心悸病、抑郁症、肿瘤及妇科月经不调等疾病的诊治经验。临床研究部分,是运用孙光荣补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疗效观察。目的和意义:在全面系统总结孙光荣教授“中和"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观察运用孙光荣教授补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的效果,探讨补肾化瘀法在糖尿病肾病W期的临床运用,并将其与口服阿魏酸哌嗪片进行随机对照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在全面系统总结孙光荣教授“中和”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将120例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58),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孙光荣教授补肾化瘀法进行中药干预,随访12周,观察2组HbAlc%、空腹血糖、甘油叁酯、血尿酸、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中医症状评分、中医症状改善总体疗效等。研究成果:孙光荣教授“中和”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得到较全面整理,纳入统计的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共120例糖尿病肾病气阴虚血瘀证患者,在共同运用西药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基础上,观察组62例患者采用补肾化瘀中药口服,经过12周治疗观察:①糖化血红蛋白:观察组和对照组HbAlc%均显着下降,P<0.01,2组间降低HbAlc%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②空腹血糖:观察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均显着下降,P<0.01,2组间降低空腹血糖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脂:观察组和对照组甘油叁酯均显着下降,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血尿酸:观察组患者血尿酸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血尿酸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⑤蛋白尿:观察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明变化,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⑥肾功能方面:观察组肾小球滤过率(GFR)无明显变化,P>0.05,病情稳定;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显着下降,P<0.01,肾损害进行性加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可显着延缓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保护肾脏,P<0.05。⑦中医症状积分:观察组和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显着下降,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⑧根据中医症状改善程度进行疗效评价,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本次试验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提示运用补肾化瘀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及意义:孙光荣教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核心是“中和"二字,包括“中和辨证、中和处方、中和用药"等几个方面。肾虚血瘀证是糖尿病肾病的常见证型,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孙光荣教授倡导“补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气阴虚血瘀证患者,在西医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基础上,运用中药补肾化瘀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血脂、血尿酸代谢,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保护肾脏,延缓糖尿病肾病病情进展,并进一步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在降低血糖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均有显着下降,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到统计学差异。根据中医症状改善程度进行疗效评价,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补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总体有效,此效果可能是独立于降血糖以外的其它因素作用的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紫凝[7]2013年在《糖尿病肾病中医证治规律探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中医辨证诊疗规范及用药特色。借鉴循证医学方法,对11位当代着名中医大家开展与DKD辨证治疗相关的学术经验调研,配合近20年来临床研究的文献统计,进行中医病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从中把握DKD起病原因、病位所在、病机演变、证候分布等规律,探索用药特色,为DKD的辨证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提高DKD的整体防治水平。方法对纳入研究范围的11位中医名家展开文献调研,搜集、整理、分析、归纳他们在该领域的学术成就,在整体上把握辨证论治的要点。另外,通过电子检索获得近20年来有关DKD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科研论着,并将论着中糖尿病肾病的辨证分型、处方用药记录汇总,录入表格,建立数据库系统,运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证型、治法、方药归纳统计,捋清内在关系,以便进一步总结出DKD基本证型及治疗的基本方药。最后,理论研究采用传统文献梳理与现代文献分析的方法对DKD病机、用药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1文献研究所研究文献中共计2765例DKD患者,规范后共33种中医证型,证型频数前5位依次是: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互结证、阴阳俱虚证;使用频率较高的为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其次是利水渗湿药及收涩药;药物统计中,归入肝、脾、肾经的药物最多;味多属甘、苦、辛,性多属微寒、微温、平性。2方药统计结果基本方为: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益母草,丹参,黄芪,党参,山药,熟地黄,山茱萸。符合经方中2/3以上药物则归为经方加减统计,常用经方有六味地黄丸、四物汤、四苓汤、真武汤、防风散、黄芪白术散、二妙散。结论1名家经验概括DKD辨证方案具有多样化、复杂性特点;DKD分期辨证被多次提及,成为未来中医辨证趋势;当代中医名家多从脏腑、气血津液、八纲中的阴阳辨证等角度进行证型分类,亦有脏腑辨证同虚实辨证结合的方式。同时根据疾病特点、疾病分期、症状不同而加减用药,治疗以调脏腑、补气血、祛邪扶正为法,调补脏腑如补肾健脾,养肝滋肾,润肺补心;平衡气血阴阳,如益气养阴,滋阴凉血,补气温阳;祛邪治标,如通腑泄浊,活血化瘀,利水渗湿,解毒活血等。2现代文献病机证型研究通过传统文献梳理与现代文献分析,糖尿病肾病病性多虚实夹杂,标实本虚,病位在肝脾肾,气阴两虚为本,血瘀痰浊为标。上述病性、病位、病机可全面反映DKD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对DKD临床辨证有指导意义。3辨证治疗根据统计结果,结合临床应用,糖尿病肾病可分四型四候。“型”包括肝肾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央瘀型;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型;肾阴阳俱虚,浊毒弥漫叁焦型。“候”分为阳虚水泛型,阴虚血虚型,肝郁气滞型,湿热下注型。治疗上以“补虚泻实,标本兼顾”为原则,随证加减益气养阴、补气健脾、滋肾养肝、活血祛瘀、利水渗湿等药味。4用药特色①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多用;②药物选择多归肝肾脾经;③临证可用辛、甘、苦味药物调补肝肾脾;④药物应用宜轻灵,忌克伐;⑤药对联合效用更佳,二味药关联分析提示黄芪配白术、山药配葛根、生地黄配黄芪、丹参配葛根、山茱萸配熟地黄乃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典药对。
齐铮[8]2013年在《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湿浊证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①建立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湿浊证的辨证量表,探索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②为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湿浊证的进一步深入科学研究提供标准化尺度,提高科研的科学性与结论的可信度。③所采用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将为其他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方法学上的借鉴与参考,为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探索科学可行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医病-证-症结合的研究思路,依托国家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课题编号:2011ZX09302-006-01)。研究主体内容分为叁个部分:一.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通过检索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CNKI(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获得的目标文献,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搜集文献中有关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涉及辨证分型的各种临床研究文献。二.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湿浊证辨证量表的制定。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对辨证条目运用条目分布考察法、离散趋势法、克朗巴赫系数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6种客观筛选方法进行筛选,建立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湿浊证初步辨证量表,并对量表信度、效度、反应度进行考核,制定证候评分表。叁.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湿浊证中药新药临床试验验证。运用临床试验前期所形成的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湿浊证的证候评分表,采用分层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药新药麦地参肾消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湿浊证的疗效分析,进行临床试验验证。研究结果一.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计19篇,涉及证型39种,总病例数5197例,经归纳后得出证型27种,分布较多的是气阴两虚证(29.36%),血瘀证(13.10%),脾肾气(阳)虚证(11.14%),阴阳两虚证(7.43%)。二.①通过对近现代医学专着及相关诊断标准的检索与整合,形成包括30个条目的症状条目池;②利用两轮主观筛查法(德尔菲法)对条目进行筛选,初步形成了包括4个维度,16个条目的量表;③运用客观筛查法(条目分布考察法、离散趋势法、克朗巴赫系数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进一步进行筛选,最终形成了包括4个维度14个条目的量表。④纳入98例病人,对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进行考核,显示:重测信度系数均在0.837以上、分半信度系数在0.891以上、内部相关系数大于0.469、克朗巴赫a系数为0.815、评分者信度系数为0.867;量表内容效度相关系数在0.544-0.918,结构效度的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69.099%;效应尺度为0.54。叁.①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结果比较:P>0.05、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UACR、241h尿蛋白定量结果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UACR、24h尿蛋白定量结果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结果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结果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结果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结果比较:P>0.05。②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结果比较:P>0.05、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餐后2h血糖结果比较:P<0.05、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UACR、24h尿蛋白定量结果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UACR结果:P>0.05,24h尿蛋白定量结果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结果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结果比较:P>0.05,肾小球滤过率结果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结果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结果比较:P>0.05。研究结论1.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属本虚标实,在糖尿病肾病的诸多证候中,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基本代表了糖尿病肾病本虚的主要临床特征,其中气阴两虚证是本虚证中最重要的证候,血瘀证是诸多标实证候中最重要的证候。2.①用量表学的方法对中医的证候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对症状、证素进行量化,可以克服辨证的主观性与证候的模糊性的缺陷,为中医证候学研究、诊疗评价提供科学的思路与方法。②德尔菲法通过专家问卷调研,寻求专家共识、科学提取专家经验,充分发挥了专家的个人意见,是中医进行证-症研究的相对科学的思路与途径。③运用多种客观筛选法对量表条目进行分析,可以补充主观筛选法的不足,使调查研究的结果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操作。④为了评价量表的接受度、稳定性、精确性、有效性,需要对量表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和反应度进行考评,经过考评,证实该量表可行性高、稳定性、内部一致性、可靠性较好,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良好,反应度灵敏。3.麦地参肾消胶囊在控制血糖、降低蛋白尿以及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初步验证了证候规范化研究可以有效指导中药新药临床试验。
丘立富[9]2016年在《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气阴两虚血瘀证分布特点及其证候诊断规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气阴两虚血瘀证证候诊断规范,重点从文献研究、临床医案数据挖掘与临床证候量表学研究叁方面开展研究。采用现代数理技术通过建立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气阴两虚血瘀证诊断量表,以期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证候诊断规范。为进一步在泰国开展早期糖尿病肾脏病规范化治疗创造条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早期糖尿病肾脏病证候分布特点文献研究。检索中国期刊文献CNKI及万方数据库(从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获得目标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收集15年文献有关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所载的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分期辨证与分型的临床报道,统计每个证候的频数、频率、百分比。2医案数据挖掘: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的赵进喜教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医案辨证证候分布与用药特色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赵进喜教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疗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的医案,并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医新药设计课题团队发展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医案进行分析,对患者症状、证素、证候以及处方用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早期糖尿病肾脏病证候特点,同时探讨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用药特色。3证候诊断规范研究: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气阴两虚血瘀证候辨证量表初步制定。根据文献研究结果,通过文献调研及运用德尔菲法制定专家调查表,对全国14个省市、3个直辖市,香港及新加坡44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50例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进行调查,运用现代统计方法筛选辨证条目,如:条目分布考察法、克朗巴赫a系数法、离散趋势法、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法等,初步建立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气阴两虚证候辨证量表,通过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考核,制定证候评分表。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纳入符合要求文献21篇,共调查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2592例,收集证候47种。经过合并和归类后,共收集早期糖尿病肾脏病证型21种。最常见的正虚证候为气阴两虚(80.9%)、阴虚内热(71.4%)、阴阳两虚(57.1%),最常见的邪实证候为血瘀证(38.1%);主要证素为阴虚证(60.1%)、气虚证(42.7%)、血瘀证(17.1%);主要病位在肾(72.2%)、脾(38.9%)、肝(22.2%)。2通过对赵进喜教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脏病144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处方药物归经分析使用率由高到低排序为:肝、脾、肺、心、胃、肾、胆、大肠、膀胱、小肠;药物四气统计凉性药物最多,其次为温性、平性、寒性、热性;药物五味统计,苦味、甘味最为多见,其次为辛味、酸味、咸味、淡味、涩味;涉及中药213种,使用超过44次以上的药物为:丹参、生黄芪、葛根、当归、黄芩、柴胡、甘草、川芎、陈皮、白芍、土茯苓、茯苓、赤芍、萆薢、生地黄、牛蒡子、川牛膝、怀牛膝,使用频次最多的是丹参,为124次。药物规则支持度65次以上的药物为丹参、生黄芪、当归、葛根。其中前5条组合分别为“丹参、生黄芪”,“丹参、葛根”,“当归、生黄芪”,“丹参、当归”,“丹参、当归、生黄芪”。用药关联规则里支持度为50次以上,常用中药有:丹参、生黄芪、当归、黄芩、葛根、川芎、甘草、土茯苓、柴胡、萆薢。较多见的症状:咽干、眼干眼花、神疲乏力、头晕、大便干燥、肢体麻木、眠差、小便有泡沫、自汗、口苦、手足心热、肌肤甲错、胸闷、少气懒言、腰酸。常见的舌脉:舌暗有瘀斑、苔黄腻、脉滑、苔薄黄、苔白腻、脉细、舌红。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咽干、神疲乏力、舌暗有瘀斑。说明早期糖尿病肾病最常见的证候为气阴两虚血瘀证,所以临床常用益气养阴活血法以及丹参、生黄芪、葛根等药物。3根据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的结果,本研究通过相关标准检索与整合,形成3个维度25个四诊条目池,分别为:气虚维度:①神疲乏力、②少气懒言、③气短、④自汗、⑤容易感冒、⑥食少便溏、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阴虚维度:①怕热、②盗汗、③咽干、④眼干眼花、⑤口唇干燥、⑥口渴不欲饮、⑦手足心热、⑧大便干燥、⑨腰膝酸软、⑩男子遗精早泄、11舌体瘦有裂纹、12舌苔少;血瘀维度:①定位刺痛、②肢体麻木疼痛、③肌肤甲错、④口唇舌紫、⑤舌色暗瘀斑、⑥舌下络脉怒张。利用两轮问卷主观筛查法(德尔菲法)对条目进行筛选,初步形成包含3个维度,10个条目的量表。气虚维度:①神疲乏力、②少气懒言、③自汗;阴虚维度:①咽干、②眼干眼花、③手足心热、④大便干燥;血瘀维度:①肢体麻木、②肌肤甲错、③舌暗有瘀斑。运用客观筛选法,最终形成包含10个症状条目量表。采用内部相关系数、克朗巴赫α系数等对量表信度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内部相关系数:气虚维度为0.919;阴虚维度为0.941;血瘀维度为0.965。克朗巴赫α系数:气虚维度为0.821;阴虚维度为0.885;血瘀维度为0.836。说明该量表的信度较好。通过考核评价各症状条目与所属的维度、各维度和总量维度的相关系数来实现,相关系数在0.808-0.912,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气阴两虚血瘀证证候量表效度良好。研究结论1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因病程较长,症状不典型。不同专家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认识有所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糖尿病肾脏病以气阴两虚血瘀证最为常见。2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赵进喜教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医案资料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对症状、证素、证候进行统计,对常用药物、药对及药物之间关联进行整理,以新的关联方式获得新知识。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气阴两虚血瘀证最为多见,赵进喜教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常以益气养阴活血为主。通过医案数据挖掘、方药分析来认识证候分布特点有创新。3本研究研制的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气阴两虚血瘀证证候量表可行性高,内部一致性、可靠性较高,内部效度良好。在专家问卷的基础上应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在明确临床分期基础上,开展证候规范研究,在早期糖尿病肾脏病证候规范研究领域尚属首次,为早期糖尿病肾脏病的中医临床与科学研究提供证候学基础。4此量表基于中国调查研制,如何指导泰国中医临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卢雯玲[10]2007年在《糖尿病肾病证候及益气养阴活血法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其中,临床研究部分又包括糖尿病肾病(DN)的证候研究和益气养阴活血法早期干预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主要从宏观辨证及微观辨证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现代中医药学家在证候学方面对DN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概况。第二篇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主要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探讨DN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辨证分期分型论治、专方专药、单味药及提取物治疗等方面探讨中医药的临床治疗方法;从单味药及提取物、复方的实验研究探讨中医药防治DN的机制;最后对中医中药在目前临床和科研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简单的小结。证候研究采用统一的证候调查表,统计常见症状的发生率,按照“以正虚定证型,以邪实定证候”的原则,归纳出DN临床上常见的证型及兼夹证候,并对DN病人的证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DN病人以口干多饮、神疲乏力、视物模糊、失眠多梦、腰腿酸疼、头晕目眩、心悸不宁等表现最为常见;DN的证型主要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气阴两虚型;常见的兼夹证候有:血瘀、气滞、湿热、痰湿,其中最主要、起决定作用的是血瘀;早期DN的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夹瘀证。临床研究按照国际统一诊断标准(Mogensen诊断分期标准),选择DN早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早期DN气阴两虚夹瘀的病机特点,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益气养阴活血的中药复方煎剂。通过观察30例早期DN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复方煎剂可明显改善DN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早期DN尿微量白蛋白,降低甘油叁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善肾小球高滤过,保护肾功能,从而有效阻止早期DN的进展。根据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2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研究表明:益气养阴活血法早期干预DN有肯定的疗效,是目前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较为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189例糖尿病肾病辨证规律探讨[D]. 陈国涛. 湖北中医学院. 2004
[2].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糖尿病肾病辨证建模研究[D]. 佟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3]. 糖尿病肾病辨证方案研究[D]. 丁英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4]. 基于肾络瘀痹理论与糖尿病肾病数据库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证治规律[D]. 牛丽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5]. 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及管径在病证结合辨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蹇文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
[6]. 孙光荣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及补肾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疗效观察[D]. 曹柏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7].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治规律探析[D]. 刘紫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8]. 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血瘀湿浊证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规范研究[D]. 齐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9]. 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气阴两虚血瘀证分布特点及其证候诊断规范研究[D]. 丘立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10]. 糖尿病肾病证候及益气养阴活血法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D]. 卢雯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标签:中医学论文; 糖尿病肾病论文; 血氧饱和度论文; 气虚血瘀证论文; 血瘀的症状论文; 中医论文; 孙光荣论文; 视网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