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蛋白巯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巯基,蛋白,水稻,路易斯安那,化合物,谷胱甘肽,幼苗。
非蛋白巯基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琴,王丽丽,李智鸣,黎华寿,陈桂葵[1](2019)在《镉胁迫对高低积累型水稻幼苗非蛋白巯基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镉胁迫对高低积累型水稻幼苗非蛋白巯基(Non-protein thiols, NPT)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影响规律,利用营养液沙培盆栽实验,设置镉浓度为50μmol·L~(-1),分别监测处理前(0 d)和处理后第1、3、5、7 d水稻的过氧化程度和非蛋白巯基物质含量。结果表明:随镉胁迫时间的延长,两品种水稻的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含量逐渐上升,且镉低积累型品种优I2009的H_2O_2和TBARS含量上升的幅度大于镉高积累型品种欣荣优2045,其中欣荣优2045地上部H_2O_2和TBARS含量上升的幅度分别为45%和74%,其根系上升的幅度分别为1.14倍和61%,而优I2009地上部H_2O_2和TBARS含量上升的幅度分别为78%和1.20倍,其根系上升的幅度分别为1.32倍和64%,说明镉低积累型品种优I2009遭受的氧化胁迫水平和膜脂过氧化程度大于镉高积累型品种欣荣优2045。欣荣优2045的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随镉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而优I2009的GSH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两品种水稻的NPT、植物螯合肽(Phytochelatins,PCs)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随镉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欣荣优2045合成的NPT含量和生成的GST活性更高。研究表明,镉高积累型水稻品种可以通过合成更多的含巯基的非蛋白化合物与镉络合来清除活性氧,进而增加对镉的耐性。(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范业赓,廖洁,王天顺,丘立杭,陈荣发[2](2019)在《镉胁迫对甘蔗抗氧化酶系统及非蛋白巯基物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镉胁迫下甘蔗的生理生化响应,通过桶栽试验模拟甘蔗在镉胁迫下生长,探讨镉胁迫的不同浓度和不同时期对甘蔗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镉处理对甘蔗叶绿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绿素变化得更为明显;对于清除活性氧系统酶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相比于对照则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受镉浓度影响较小,在镉处理前期并未有明显的变化,但在处理中后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谷胱甘肽(GSH)和非蛋白巯基(NPT)含量在不同的镉浓度和处理时期都有增加的趋势,而植物络合素(PCs)则随着镉浓度的增加会出现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情况。甘蔗生理不仅受镉浓度处理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响应的镉积累也是左右甘蔗生理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芮海云,张兴兴,庄凯,沈振国,张芬琴[3](2018)在《根非蛋白巯基化合物在箭舌豌豆两个品种镉耐性中的作用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镉胁迫下箭舌豌豆两个品种(镉耐性品种‘L3’和镉敏感品种‘ZM’)根中非蛋白巯基化合物(NPTs)含量的变化及在箭舌豌豆镉耐性中的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箭舌豌豆两个品种根中镉主要分布于可溶性组分, NPTs是主要的镉结合物。镉胁迫下敏感品种‘ZM’根中NPTs含量大于耐性品种‘L3’, NPTs结合镉的量也大于‘L3’,但两个品种根中NPTs结合镉占总可溶性镉的比值无显着差异。镉胁迫下箭舌豌豆两个品种根中,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ECS)基因的转录上调,谷胱甘肽(GSH)和植物螯合肽(PCs)含量升高,‘ZM’较‘L3’更显着。γ-ECS的强抑制剂BSO (L-buthionine-sulfoximine)和镉共处理降低了箭舌豌豆两个品种的镉耐性,箭舌豌豆两个品种根中PCs已不能检出, H2O2含量升高,说明NPTs通过螯合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增强了箭舌豌豆的镉耐性,但NPTs响应不是导致箭舌豌豆两个品种镉耐性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李江遐,张军,马友华,蔡慢弟,高飞[4](2018)在《硅对镉胁迫条件下两个水稻品种镉亚细胞分布、非蛋白巯基物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以两种籽粒镉含量不同的水稻品种宁粳4号和徽两优6号为试验材料,分别生长在含有硅(Na_2SiO_3)和50μmol·L~(-1)镉(CdCl_2)的介质中7 d,研究了硅对两种水稻吸收累积镉及其非蛋白巯基物质(NPT)含量的影响,比较了两种水稻地上部和根中镉的亚细胞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硅镉处理下,相同镉处理浓度下,加入硅后,两种水稻生物量较单独镉处理明显增加;两种水稻根中的镉含量明显高于地上部,籽粒镉含量低的水稻品种宁粳4号转移系数小于籽粒含量高的徽两优6号;外源硅(1.8 mmol·L~(-1))会显着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和转运。镉胁迫条件下,硅对水稻植株体内的非蛋白巯基物质(NPT)的含量产生了影响,单独镉处理时两种水稻根部NPT含量较对照明显升高,硅镉复合处理时宁粳4号根NPT含量变化不明显但显着降低了地上部NPT含量,徽两优6号根中NPT含量增加,地上部NPT含量下降。两种水稻品种镉在根中的亚细胞分布表现为细胞可溶物质中含量高于细胞壁,细胞器上含量最少;镉在地上部的亚细胞分布表现为细胞壁中含量高于细胞可溶物质,细胞器上含量最少。(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江遐,张军,马友华,高飞,蔡慢弟[5](2017)在《不同水稻品种对镉的吸收转运及其非蛋白巯基含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镉(Cd)被列为环境污染物中最危险的5种物质之一。镉极易被作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导致人体健康受到威胁.镉污染地区稻米镉积累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农业问题。分析镉污染土壤上种植的不同水稻品种对镉的耐受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种植于镉污染土壤(Cd全量2.36 mg·kg~(-1))上的不同水稻(Oryza sativa)品种(两种粳稻和两种籼稻)镉积累情况及根、茎、叶中非蛋白巯基物质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镉污染土壤条件下,4种水稻籽粒镉含量明显高于国家二级标准(水稻籽粒镉含量0.2 mg·kg~(-1)),且表现为根部>茎叶>籽粒。籼稻籽粒镉含量大于粳稻籽粒镉含量;4种水稻的镉转移系数不同,不同水稻品种对镉的吸收和运转具有显着差异,籽粒镉含量高的水稻品种镉的转移系数高于籽粒镉含量低的水稻品种。水稻非蛋白巯基(NPT)含量不仅与Cd胁迫程度密切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Cd从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从而对水稻籽粒Cd含量产生影响。粳稻籽粒镉含量高的秀水09根茎中NPT含量较徐稻5号高,但秀水09叶中NPT含量低于徐稻5号,籼稻籽粒镉含量高的丰两优1号根茎中NPT含量也较高,但叶中NPT含量低于两优6206。粳稻与籼稻籽粒镉含量高的水稻品种根茎叶中GSH含量高于籽粒含量低的水稻品种;粳稻籽粒镉含量高的秀水09根中PC含量明显高于籽粒含量低的徐稻5号,籼稻籽粒镉含量不同的两种水稻根中PC含量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在镉胁迫下的解毒过程不同,巯基物质含量对水稻镉污染较敏感。(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王思冕,陈永快,王松良,雷锦桂,蔡淑芳[6](2016)在《Cd胁迫对野菜非蛋白巯基肽含量影响及富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不同野菜品种对镉(Cd)重金属富集能力差异,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含量方法,测定了不经过重金属镉胁迫及50μmol·L~(-1)的氯化镉溶液胁迫培养的15种野菜品种,不同胁迫培养时间下的Cd富集情况。同时测定了非蛋白巯基总肽(NPT)含量、植物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及其他非蛋白巯基化合物(PCs)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野菜品种,重金属富集存在显着差异性,天绿香、羽衣甘蓝具有Cd高富集特性,可作为Cd高富集研究材料;商陆和马齿苋是1个很好的Cd低富集品种,可以作为重金属警示植物研究;研究还表明,高富集野菜品种基本存在胁迫初期NTP及GSH含量较显着增加,后期又逐渐降低,PCs含量相对降低。但本研究中的Cd高富集品种天绿香,在Cd胁迫后,出现NTp、PCs增高,GSH保持稳定,谷胱甘肽(GSHS)代谢途径是否是其主要Cd代谢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南园艺》期刊2016年03期)
王朋,邓小娟,黄益安,方小龙,张杰[7](2016)在《镉胁迫下不同大豆品种各器官中镉和非蛋白巯基物质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大豆品种各器官镉和非蛋白巯基物质的动态变化,揭示巯基物质在大豆镉抗性和积累中的作用。【方法】在镉(Cd)污染的土壤中种植镉抗性和籽粒积累不同的大豆品种中黄24和华夏3号,采集不同生育时期的根、茎和叶,分析各品种的Cd抗性指标(根系和地上部鲜质量)、Cd积累指标(各器官Cd浓度)和非蛋白巯基物质[总非蛋白巯基肽(NPT)、谷胱甘肽(GSH)和植物螯合肽(PC)]的浓度变化。【结果】在10 mg·kg-1的Cd胁迫下,中黄24不同时期Cd抗性指标明显低于华夏3号,而中黄24初花期后各器官Cd浓度均显着地高于华夏3号。Cd胁迫下2个品种随发育进程根系中NPT、GSH和PC浓度上升,而叶片中则下降;敏感品种中黄24各器官中巯基物质对Cd胁迫响应比抗性品种华夏3号更显着。关联分析发现,大豆根部巯基物质浓度与各器官Cd浓度呈正相关,且以成熟期最为显着,而初花期后地上部的PC与各器官Cd浓度呈负相关。【结论】在大豆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中Cd和非蛋白巯基物质浓度变化复杂,非蛋白巯基物质在大豆抵抗Cd胁迫中扮演多种角色。(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田松青,朱旭东,原海燕,黄苏珍[8](2015)在《铅胁迫下路易斯安那鸢尾铅吸收量和非蛋白巯基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路易斯安那鸢尾为试材,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对铅(Pb)胁迫下路易斯安那鸢尾品种铅吸收量和非蛋白巯基(NPT)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路易斯安那鸢尾品种‘Professor Neil’对铅吸收和富集量相对较大且耐性最强。随着Pb浓度的升高,叶片、根状茎和根的Pb含量增加,增加量依次为根>根状茎>叶片。根在高浓度1 200mg/L Pb时达到最大,其含量为108 366mg/kg DW;根状茎在800mg/L Pb时达到最大,其含量为7 966mg/kg DW,呈先缓慢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叶片在高浓度800mg/L Pb时达到最大,其含量为4 011mg/kg DW。随着Pb浓度的升高,根系耐受指数(IT)逐渐下降,在Pb含量大于600mg/L后存在显着性差异。根至茎转移率(R/R)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800mg/L Pb处理时达到最大值10.02%。茎至叶转移率(R/L)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600mg/L Pb处理时达到最大值57.78%。Pb胁迫下随着0~600mg/L浓度的升高和1~7d的时间推移,GSH和Cys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并产生显着差异,尤其GSH起着重要的Pb解毒作用。(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5年21期)
史静,潘根兴[9](2015)在《外加镉对水稻镉吸收、亚细胞分布及非蛋白巯基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水稻(Oryza sativa)品种外加Cd处理下镉吸收特征、PCs(主要是非蛋白巯基)的解毒机制及从微观水平探寻亚细胞镉的分布状况,对了解不同水稻基因型的耐Cd机理有重要意义。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外加Cd处理对水稻体内Cd的吸收累积、亚细胞分布及非蛋白巯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Cd胁迫显着诱导根合成NPT-SH,外加Cd及品种差异对水稻体内Cd的吸收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两品种相比,不加Cd处理下,品种J196地上部Cd含量/根系Cd含量的比值高于中浙优1号;当外加Cd浓度达到5 mg·kg-1时,品种A根系向地上部转移的Cd远高于品种C,分为25.7%和7.4%;但在外加Cd处理达到25 mg·kg-1时,两品种间无显着差异。根中NPT-SH的诱导量与水稻根系内Cd的含量变化一致。外加Cd处理下,品种J196根系内NPT-SH含量均高于中浙优1号,从细胞水平上表明中浙优1号可能具有从根系向茎叶的高镉转运能力。同时以差速离心法探究Cd在两杂交水稻品种不同器官的亚细胞分布为根系细胞的Cd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壁中,占52.6%~83.2%,少部分存在于细胞可溶部分(细胞质),其镉含量分布的百分率为3.0%~10.1%,且根系细胞壁中J196的分布率高于中浙优1号;表明J196的根系细胞壁的具有较强的固Cd能力;和对照相比,外加Cd促使中浙优1号根系细胞内可溶物向地上部移动,且高Cd处理下,Cd在中浙优1号细胞内溶物的分配率大于J196,从而在亚细胞水平上推测了品种中浙优1号为高转运品种的可能机制。(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高丽洁[10](2015)在《海带内非蛋白巯基化合物的检测分析及重金属诱导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已经日趋成为影响全球的重大生态问题。重金属元素水溶性强,毒性大,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进入食物链并积累,最后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利用藻类修复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理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点,如高效、环保、成本低等。藻类可以通过表面吸附以及体内络合两个步骤,减少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消除或降低重金属对生物的的毒性。本文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3种重金属元素(Zn Cl2、Cu Cl2和Cd Cl2)设置梯度浓度(0.001mmol/L、0.01mmol/L、0.1mmol/L)培养海带。在第1d、3d、5d、7d和10d收集海带样品,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海带。首先研究海带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规律,然后以Cd元素诱导的海带样品为例,研究海带体内谷胱甘肽GSH和植物络合素PCn的数量变化和相互转化关系。主要获得结论如下:1.海带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诱导时间增加,富集量增加,富集倍数变大;重金属浓度增加,富集量增加,富集倍数却变小。2.Cd元素诱导浓度增加,海带中GSH的含量增加,但增加趋势变缓。GSH含量也随着胁迫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但不同组相关性系数差异较大。3.在海带样品中分离检测到4中非蛋白巯基化合物,分别为GSH、PC2、PC3、PC4,同时测定了非蛋白巯基化合物总量。加入重金属离子后,海带藻体内非蛋白巯基化合物含量明显增多,后期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与Cd元素呈现正相关关系。GSH含量迅速增多,3d之后又大幅下降。推测GSH主要消耗于PCn化合物的转化合成。GSH占非蛋白巯基化合物的巯基比例最大。在检测到的PCn化合物中,PC2在对照组和诱导组中均存在,说明应对重金属离子时,PC2的灵敏度最高。PC3在非蛋白巯基化合物中所占比例最大。PC4被检测到最少。(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非蛋白巯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镉胁迫下甘蔗的生理生化响应,通过桶栽试验模拟甘蔗在镉胁迫下生长,探讨镉胁迫的不同浓度和不同时期对甘蔗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镉处理对甘蔗叶绿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绿素变化得更为明显;对于清除活性氧系统酶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相比于对照则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受镉浓度影响较小,在镉处理前期并未有明显的变化,但在处理中后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谷胱甘肽(GSH)和非蛋白巯基(NPT)含量在不同的镉浓度和处理时期都有增加的趋势,而植物络合素(PCs)则随着镉浓度的增加会出现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情况。甘蔗生理不仅受镉浓度处理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响应的镉积累也是左右甘蔗生理变化的重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蛋白巯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冬琴,王丽丽,李智鸣,黎华寿,陈桂葵.镉胁迫对高低积累型水稻幼苗非蛋白巯基含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2].范业赓,廖洁,王天顺,丘立杭,陈荣发.镉胁迫对甘蔗抗氧化酶系统及非蛋白巯基物质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9
[3].芮海云,张兴兴,庄凯,沈振国,张芬琴.根非蛋白巯基化合物在箭舌豌豆两个品种镉耐性中的作用及机理[J].植物生理学报.2018
[4].李江遐,张军,马友华,蔡慢弟,高飞.硅对镉胁迫条件下两个水稻品种镉亚细胞分布、非蛋白巯基物质含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
[5].李江遐,张军,马友华,高飞,蔡慢弟.不同水稻品种对镉的吸收转运及其非蛋白巯基含量的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17
[6].王思冕,陈永快,王松良,雷锦桂,蔡淑芳.Cd胁迫对野菜非蛋白巯基肽含量影响及富集分析[J].东南园艺.2016
[7].王朋,邓小娟,黄益安,方小龙,张杰.镉胁迫下不同大豆品种各器官中镉和非蛋白巯基物质的动态变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
[8].田松青,朱旭东,原海燕,黄苏珍.铅胁迫下路易斯安那鸢尾铅吸收量和非蛋白巯基的变化[J].北方园艺.2015
[9].史静,潘根兴.外加镉对水稻镉吸收、亚细胞分布及非蛋白巯基含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5
[10].高丽洁.海带内非蛋白巯基化合物的检测分析及重金属诱导转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