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清[1]2017年在《公共政策实施视角下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环持续处于高热状态,人民群众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关注度迅速上升,具体表现在房地产项目销售迅猛增长,各地房价地价出现爆发式上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拉动了内需,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房价过高、信贷杠杆水平高、金融泡沫可能性增强等不利局面。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数年来因地制宜,根据当时的房地产市场具体情形出台了如: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保障房政策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中国政府采取中央政府制定宏观调控目标,地方政府具体执行,并承担问责的调控模式。但是近20年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发现,部分调控措施取得不错的效果,部分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样的结果显示我国的宏观调控措施仍不完善,还有进一步研究提升探索的空间。本文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以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历年宏观调控政策为研究对象,将中国房产调控政策从历史上五个阶段进行了梳理研究,并分别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研判,总结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呈"宽严相间,阶段变换"的发展趋势,同时对各阶段的具体政策研究发现,房地产市场中宽松的调控政策基本可以实现政策目标,住房价格会在调控措施的引导下呈现上涨趋势;但是严厉紧缩的调控政策却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政策目标,即使在紧缩政策的引导下,住房价格仍然逆政策上扬。在总结历年房地产调控经验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所处外部环境等进行深入探讨,探索了其对调控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得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政策制定方面,探究了制定政策的主体过多,调控内容过于片面,调控范围较为单一,调控手段较少,调控程序并不完备等影响因素;在政策执行方面,探究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观政策调控中的权责关系,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发现政策执行出现偏差是由于双方进行利益博弈的结果。在政策环境方面,全面分析了市场中存在的经济发展压力、社会舆论压力、历史文化压力等等,并探究了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对调控政策产生的影响。最后,根据上文提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进行优化的建议,希望通过提出的改进措施,给下一轮房地产调控提供部分参考思路。
苏绪盛[2]2006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房地产业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其市场化机制发育仍然极不成熟。政府如何采取经济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从而减小经济波动幅度与泡沫形成,保持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遵循经济规律的市场机制,已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展开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理论研究与对策建议,对于中国建立规范的房地产市场和施行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这一理解,本文从对改革后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入手,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提出了房地产交易均衡和宏观调控的解决方案,并着重探讨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五个章节展开:第一章,问题的提出。在对本文研究问题、相关概念及分析方法进行界定之后,根据相应的理论假设,对整个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具体分析框架进行描述。第二章,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历史沿革与特征考察。回顾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轨迹,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特征,重点分析上海市房地产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对上海房地产市场波动周期进行较为系统比较分析和趋势判断,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展开奠定理论依据和基础。第叁章,中国房地产调控现状研判与经验借鉴。通过分析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方式与手段,探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点所在,并借鉴美国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经验,为构建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制度平台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手段。第四章,中国房地产调控机制研究。采取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构建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模型,分析各调控手段的优劣之处。第五章,根据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关制度创新的逻辑思路梳理,为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制度创新支撑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包括土地市场、房地产金融手段、房地产税收制度、交易制度和住房保障市场的创新与完善。
余建源[3]2009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房地产业正处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房地产业稳定发展的要求很高。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同许多产业关联度很大的产业,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重大的作用。房地产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载体。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对象,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同时,房地产市场调控又是房地产业自身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针对房地产市场暴露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借鉴海外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理清思路,提高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规律性认识,增强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有效性,引导我国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不仅对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对稳定我国宏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市场失灵与房地产市场调控理论、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的特殊性理论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和事权关系理论等为基础,总结了我国二十年来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经验与教训;详细分析了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海内外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部分实践;在上述基础上,提炼出海外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共性和特征;以及通过对海内外调控方法的比较,找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明确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思路和方法,完善了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整体设计。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通过对海外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的分析,发现和提炼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中,经历了市场的经济周期变动、包括经济的成功增长、经历了战争或经济困难造成的住房供应紧缺。尽管各国发展过程中背景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市场化程度不同,但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中,有着相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带有规律性的共性,即:一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本质,是满足本国居民最基本的住房需求。这是各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础和落脚点。二是,各国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都非常重视。政府为保障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采取了多个方面的调控对策和措施。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价格管制等手段的运用,是各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要方法。叁是,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变化,住房保障的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也在发生种种变化。虽然各国在房地产市场调控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不相一致,调控方法存在个性和明显差异,但市场化选择仍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政治、社会、经济层面发现和提炼了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对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和美国发生的房地产次贷危机等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当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二,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进行分析,在分析比较海外房地产市场调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的不足,主要包括:一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还不够;二是房地产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叁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方法与手段还不完备;四是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国民经济调控的协调还不够有效;五是技术产业支撑手段还比较薄弱。纵观我国二十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实践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动荡,政府在实施调控时,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被迫的,也有时是盲目的。由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较晚,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对房地产这一行业的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认识过程。要使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即:一是,要抓住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中住房消费领域中的主要矛盾和理清房地产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关系,才能把握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点。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才能保证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成功。叁是,要协调好各方的利益,才能稳定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础。四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第叁,坚持房地产市场化发展方向,坚持房地产市场体系建设,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整体设计。本文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进行了整体设计,整体设计的内容是在全面分析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提炼的,它包含了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地位和作用、目的和原则、方式和手段、环节和节奏的论述,包含了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外部环境的塑造、我国住房供应模式的选择的研究和论证、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处理。其中,在外部环境塑造方面,对国民经济增长环境、货币流通环境、外汇及汇率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在我国住房供应模式选择方面,笔者把我国当前住房供应模式界定为“市场-适度保障型”,提出了市场化方式是我国现阶段住房主要供应模式,保障性措施是国家对靠自身支付能力不能解决居住困难群体进行的救助。在解决中低收入居住困难者的基本住房问题时,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即要兼顾各方利益,又要遵循张弛有度。通过市场原则和福利原则的有机结合,既体现市场法则,又体现政策的扶持,对此,提出了协调处理政策性福利住房供应与房地产市场关系的建议。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处理方面,通过博弈关系的分析,归纳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表现和造成博弈关系的制度性根源,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方法。方法包括:一是明确房地产市场调控中中央和地方协调关系的目标和原则;二是构建中央和地方政府适应于房地产市场调控要求的新型关系,构建解决冲突的新机制和新制度;叁是加强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形势的正确判断;四是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积极性;五是创立中央和地方房地产市场的两级管理模式。
朱君健[4]2017年在《近十年来房地产调控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住房制度自1998年市场化改革以来,期间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为遏制盲目投资、无序扩张和房价过快上涨,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中央曾多次进行调控。然而,回顾十余年来的调控史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调控政策并未真正达到目的。尽管房地产调控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地方政府同时既是被调控的对象,又是利益相关者。在房地产调控中,地方政府不断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弈,造成政策扭曲、偏离和阻滞。本文以十余年来我国房地产调控为研究对象,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从理论上分析在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下,在房地产调控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格局和各自的利益诉求,探讨他们各自可用的支付手段和博弈策略,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构建本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其次,本文通过回顾十年来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演变,从宏观层面回顾我国房地产的兴衰起伏,分析为应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演变,并透视中央的政策目标和调控手段的变化。同时研究地方政府在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中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央和地方的互动对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情况的影响,并总体分析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造成的各种影响。再次,在对十年来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和调控效果总体分析的基础上,从中观角度,剖析在不同时期、执行不同政策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具体目标、策略和效果,进而分析在不同阶段不同调控效果的原因,并探析部分调控政策失效或者失败的原因。最后,从未来更科学和更有效地房地产调控的角度,探析如何更加科学地构建我国房地产调控中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格局,包括利益分配格局、权力分享格局和责任分担格局等。如何出台更能够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均衡,并能够更精准进行调控的政策体系,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规制地方政府,确保中央调控政策能够不择不扣得到执行的路径,试图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段际凯[5]2003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主导产业以及日益成形的支柱产业,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逻辑上,健康有序的市场是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房地产业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整个行业无论从市场发展程度还是业内企业的经营管理还相当落后。在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状况下,房地产投资常常演变为投机行为,导致房地产市场积淀过量的泡沫风险。 就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现状而言,除了一些持续的乐观预期支撑,一些不利因素的威胁同样不容忽视。如何选择适宜的宏观调控模式,将中国房地产市场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尤为学术界和政府决策层所关注。 具体而言,房地产市场调控是一种持续性行为,而不是对短期的房地产市场波动和经济现象的临时应对性措施,自由放任或是打压方式都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只有对总体经济和行业经济的运行进行深入的分析,准确判断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前景,方可制定有效的应对之策。本文首先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剖析,之后,着重就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及泡沫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进而对有关房地产市场预警体系的设计进行了理论剖析和案例讨论。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非均衡突出表现在市场供需存在脱节,长期的后果将严重降低房地产整个产业链的资源配置效率,甚至引发银行信用危机的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本文认为,基于必要的预期缓冲杠杆设计,可以立足“供需联动”的视角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创新的支撑。 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如下: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在对本文研究问题、相关概念及分析方法进行界定之后,根据相应的理论假设,对整个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具体分析框架进行描述。 第二章,有关研究主题的理论文献综述。分别对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房地产市场周期、房地产“市场失灵”、房地产市场泡沫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控等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 第叁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证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轨迹以及现状进行解析;随后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特征以及制度成因进行阐释;最后,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周期进行较为系统的实证和比较分析。 第四章,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与预警体系研究。首先对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的机理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对构建房地产市场预警体系展开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初步设计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预警指示灯系统。最后以上海及温州为个案,对房地产市场泡沫及预警指示灯系统实践应用进行了剖析。 第五章,“供需联动”理论模型与政策建议。重点讨论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供需联动”的概念模型。在此之后,根据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关制度创新的逻辑思路梳理,为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制度创新支撑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结语。
李永前[6]2010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从1978年关于住房商品化的理论探讨开始,商品房、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等新概念、新事物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如今,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市场已成为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然而,伴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近些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房价出现非理性的持续上涨趋势,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过着“房奴”的生活。2008年以来,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提出了“保稳定、保增长”的目标,房地产业在承担“保增长”重任之时,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但在房地产市场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也彻底暴露出了房地产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如房价虚高、市场结构失衡、市场秩序紊乱等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就会发现: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着多个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金融企业、投资者、投机者、新闻媒体等,他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而在众多的矛盾中,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间的矛盾正是目前房地产市场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矛盾。本文主要运用主体分析法、利益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吸收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理性预期理论、博弈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社会福利理论,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将历史分析、现状分析和空间分析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中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体系进行规定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的目标、原则及策略。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创新与不足等。第一章主要阐述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介绍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回顾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章节的写作起到前导作用。第二章界定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金融企业以及房地产市场利益相关者),并对他们的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进行分析。通过对单个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为后续章节厘定中国房地产市场各利益主体间存在的矛盾,并界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准备。第叁章系统地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体系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矛盾是矛盾体系中的主要矛盾,地方政府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进一步分析利益主体间的次要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的矛盾、地方政府与购房者的矛盾、地方政府与金融企业的矛盾、房地产开发商与金融企业的矛盾、金融企业与购房者的矛盾),并对主次矛盾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提出构建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的协调机制。从矛盾协调的目标和原则出发,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为基点建立房地产市场的协调机制,并从构建以中央政府的权威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矛盾,调整各利益主体关系,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市场主导、计划为辅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整顿市场秩序五个方面提出了矛盾协调的主要策略。本文的创新:一是在论文选题上,本文选择具有强烈现实意义但又缺乏系统理论研究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问题进行研究,并重点从利益主体的目标诉求和行为方式出发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并主张从协调各主体利益出发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问题。二是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主体分析法、利益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方法深入研究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特点和规律。叁是在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问题根源的界定上,本文以独特的视角把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矛盾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同时又进一步强调地方政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四是在对矛盾的解决上,本文从协调各利益主体矛盾出发,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矛盾的对策,尤其提出以中央政府权威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矛盾。本文的理论意义:用主体分析法、利益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分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的行为以及各主体间的矛盾,并建立了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体系的理论框架,界定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阐释了主、次矛盾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剖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丰富和完善了房地产市场经济理论。本文的实践意义:首先,通过建立房地产市场矛盾协调机制来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房地产价格虚高、市场结构失衡与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根据初步建立的矛盾协调机制,确立了矛盾协调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其次,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其潜在需求之大,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住宅建设,已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其良性健康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健康稳定发展正是本文写作力求实现的最终目标。
张锦歌[7]2008年在《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业作为第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和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2004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上投机炒作现象严重,价格非理性上涨,商品房供给结构不均衡,房地产子市场运作不规范,等等。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我国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调控政策,然而房价与空置率仍然“双高双涨”,政府的调控与预期的效果相差较远。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分析2004年以来针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解决,希望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使房地产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从研究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入手,用非均衡理论分析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接着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举例说明市场失灵及其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加以预防,并进一步列举政府2004年以来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指出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面临的两难选择,据此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一些政府对房地产价格宏观调控的改进意见,主要从土地制度、税收、信贷、市场规范、供求关系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七部分,分别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本文的引言。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述评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从而确立了本文研究问题的切入。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部分,是全文分析的立足点。首先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界定,接着根据调控对象和方式不同把宏观调控划分为叁种类型。又通过经济模型分析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非均衡理论,以及对房地产过热的情况做了经济学解释。第叁部分为国外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经验总结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都面临过或正面临着“房价过高”、“市场失灵”的难题,通过美国、法国、日本等5国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进行了总结,结合我国现状,对我国的房地产调控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启示。第四部分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进行分析,首先解释房地产市场的双失灵,接着探讨双重失灵的原因及其引发的问题,引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重点分析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有效性问题。第五部分重点分析政府2004年以来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效果,首先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原因分析,接着研究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特点及成效,又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说明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两难选择。第六部分对完善房地产市场政府宏观调控机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如:应设立中国房地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适度限制炒房形为;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制度;进一步完善房地产预售制度;严格执行已出台的税收调控措施;建立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体系;建立健全房地产产权认定系统和房产价值评估体系等。第七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研究,得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均衡是暂时的,非均衡是绝对的;过分的刺激和打压房地产市场都不利于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房地产金融政策的结论。我国房地产市场应理性投资和消费,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理论和政策建议两个方面。在理论上,运用了西方经济学、行政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房地产宏观调控进行了研究;在政策建议上添加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如在土地制度上,建议宜盘活存量土地,完善土地供应办法,增加用于商品住宅的土地供给;在税收上,宜进行深入的结构性调整,加强税收的调节作用抑制短期炒作行为,控制投资性购房,建议开征级差利得税,政府可以考虑对购买商品房后短期即转让的所得税课以高税率。开展该论文研究,对于政府如何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促进房地产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秦文嵚[8]2012年在《当前我国政府对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GDP的贡献巨大。房地产中的城镇居民住宅产业,关系到民生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政府的干预和不断调整下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和谐。住宅房产市场调控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政手段等调控手段和工具可以对之进行有效调节,保障城镇居民房产市场的和谐有序发展。2000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进入“十年黄金期”,各种弊病也随之产生。自2004年以来,房产市场一直是政府宏观调控重点对象。在国务院领导下,多个部门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调控房产市场的政策,其内容和力度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近年来的住宅房产市场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多方利益博弈的困扰、房产政策的时滞性、房产政策的短期化等,这些问题对短期的经济发展和长期的社会和谐都是不利的,需要政策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加以调整与引导。本文首先在第一章追溯了我国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发展的历史,并结合2006-2011年房产市场相关数据对我国居民住宅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随后在第二章梳理了2003年以来政府房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沿革及其效果。在第叁章和第四章,论文就当前我国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调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从若干主要问题着手,对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调控政策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要协调好多方的利益关系;二是降低房产政策的时滞性,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叁是避免房产政策效应短期化。论文在结语部分分析了影响2012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房产调控走向的若干因素,并展望了我国政府房产调控的近期发展趋势。
田申[9]2017年在《房地产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和“晴雨表”,对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居住条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国家主要采取需求端刺激政策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效果在下降,国内房地产市场仍旧处于忽冷忽热的非均衡性发展状态。2015年11月10日,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从供给端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改革,为房地产市场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深化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促进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供给侧改革理论、博弈论、房地产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注重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在深入分析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房地产“去库存”的政策设计与实践探索,通过房地产市场供给侧多方主体的博弈分析,找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地产商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及基于动力学模型的均衡点及博弈策略的概率范围,进而提出我国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通过深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当前中国房地产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区域差异加大;房地产市场忽冷忽热,限购限贷成为主流。过于注重需求端刺激,而忽视供给侧改革,过强的土地财政依赖,以及较高的金融杠杆,导致了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着库存压力持续加大,价格非理性波动,区域分化明显等诸多问题,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二是通过分析不同区域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设计及实践效果,可以看出,叁四城市房地产去库存任务艰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叁是基于演化博弈的基本理论,构建了房地产市场供给侧多方主体的博弈模型,得出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地产商、地产商与地产商之间选择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策略的概率区间以及银行、政府及借款人之间行动的最优路径。四是基于政府、企业、个人叁个层面探讨了房地产供给侧的路径。突出“因城施策策”、“分类指导”,以优化库存结构、支持合理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健性发展为主攻方向,对于一二线城市主要采取实施限购限贷、差异化贷款利率、积极土地供应等策略;叁四线城市主要采取全面放开购房条件、放宽信贷、紧缩土地供给等举措。
曾国安, 张河水[10]2011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研究状况及思考》文中指出房地产市场调控已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也已成为民生问题的热点之一。学术界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必要性、调控目标、调控原则、调控方式、调控的政策手段、调控制度以及调控效果等方面。现有研究成果既有对问题的解释,也有相应的政策建议,但歧见仍多。要为制定合理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尚需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主要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公共政策实施视角下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效果研究[D]. 徐俊清. 安徽大学. 2017
[2].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研究[D]. 苏绪盛.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
[3].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研究[D]. 余建源.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9
[4]. 近十年来房地产调控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研究[D]. 朱君健. 江苏师范大学. 2017
[5]. 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研究[D]. 段际凯. 复旦大学. 2003
[6]. 中国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矛盾及协调机制研究[D]. 李永前.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7].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研究[D]. 张锦歌. 西北大学. 2008
[8]. 当前我国政府对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 秦文嵚.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9]. 房地产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D]. 田申. 郑州大学. 2017
[10].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研究状况及思考[J]. 曾国安, 张河水. 学习与实践. 2011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投资论文; 市场研究与信息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购房论文; 房地产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调控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