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歌唱语言情感的夸张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林[1](2021)在《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双江是中国声乐“美声民族化”实践探索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演唱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继承中国传统唱法中的润腔手法,秉承“情”“声”“字”“趣”“味”的歌唱要诀,构建了丰富的“歌唱意象”,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唱法,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西声乐的历史文化为其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气、声、乐、意之和”是其技术特征。其歌唱的语言表达、润腔处理和情感表现体现其浓郁的民族化特征,其“三位一体”的“姿态”表演、二度创作手法以及听众的“期待视野”等内容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接受特点,演唱中的“歌唱意象”的创造和运用表现出其独创的美学特征。李双江歌唱艺术,从中国戏曲、民歌和书法艺术中吸取艺术精华,其少年的励志、青年的学习、中年的实践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真”与“和”并存于其歌唱艺术之中,其“真”大于“和”,“真、善、美”结合,构建了歌唱的“自由”之境。
孟玮[2](2020)在《初中“歌唱教学”对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
许小庆[3](2019)在《论《史记》的诗性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代《史记》研究者虽然都认识到《史记》的文学价值,且对《史记》的诗之特性也有提及,但都存在明显不足:有些研究内容单一,专题性较强,但不够全面;有些研究看似全面,但大多比较粗略,细节化不够。《史记》的诗性早被学者认可:范文澜评《史记》“体史而义诗”,鲁迅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李长之更是盛赞司马迁为抒情诗人。司马迁不仅作为史学家“成一家之言”,而且作为一个诗人,他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化为“如泣如诉”之文字,在《史记》中融入了自己的多情与“冲动”,以“情感”和“艺术”为舞步,演绎出一段诗性的缤纷之舞。于是,本文首先基于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性,对“诗性”、“诗性表达”以及“《史记》的诗性表达”等概念进行界定,点明了《史记》的诗性表达,并深入分析其情感内涵和艺术方式。然后将其与古代文学诗性传统、汉时期时代风貌、作者个人经历相结合,分析《史记》诗性表达的形成原因。最后,从司马迁主观情感的抒发、中国文学两大传统的关系以及后世对《史记》的文学接受等角度,探寻《史记》的诗性表达的重大意义。
范静静[4](2019)在《基于文体特征的高中宋词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宋词独有的文体特征,表现在体式、词调、句式、格律等形式上,这些外在的形式不只具有独特的形体美,还影响着宋词的内容和情感。宋词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分析宋词的文体特征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根据实际调查发现高中宋词教学不尽如人意:教学中宋词特质不突出,未体现宋词独特的美感、教学目标不够全面、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方法单一。因此如何将宋词的文体特征与教学设计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展示宋词这一文体独特的魅力,就成为本文研究的课题。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选题的一些思考和理性分析:首先是研究的缘起,一是2017年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宋词实际教学情况和自我的兴趣;二是选题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其次是研究的思路和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再次从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设计与文体特征相结合的研究、宋词教学的研究这三个方面对知网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最后提出宋词教学设计强调文体特征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对宋词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教材分析。明确本选题中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宋词以及文体特征的概念、宋词的文体特征、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这为后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之后统计使用人数较多的三个版本的教材中的宋词篇目,最终确定以篇目最全面的人教版教材为例,对宋词单元的选编特点进行梳理分析。第三部分是对高中宋词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首先制定调查方案;其次根据本选题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最后实地调查。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宋词教学中在师生态度和知识储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第四部分是针对宋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基于文体特征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几个方面的设计。从宋词的文体特征出发,进行三维目标的设计和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上从讲授词牌基调、吟诵品味韵律、体式类别对比以及赏写结合这四种方式出发,让学生感受宋词独特的魅力。第五部分是将理论研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案例中。从宋词的音乐性特征设计关于格律和情感的教学案例;从豪放和婉约不同流派艺术风格的对比设计关于宋词的情感基调和文学常识的教学案例,并对设计的两个案例进行了分析阐述。因研究者未能在实践中验证案例,特提出了实施建议。
邢祎雯[5](2018)在《回归本源的儿童歌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打开了与世界交往的大门,那种带有音调与情绪的声音表达开启了儿童歌唱的始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歌唱的体验,享受着歌唱带来的乐趣。对儿童来说,歌唱是内心情感的流露,不受任何功利的驱使,只为表达自我,歌唱与其他物质一起构筑起了儿童生活的世界。但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儿童的成长,从教师与家长的观点出发,总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开发儿童歌唱的技术或通过歌唱对儿童进行更多的教育活动,而忽略了儿童歌唱自然、童真的“本源”,导致出现了儿童不正确用嗓、对歌曲选择不符合成长规律等现象。儿童歌唱行为一方面受内部心理活动的支配,一方面受外界刺激的反映。本研究将生理发现作为探究儿童歌唱本源的突破口,结合儿童生理、心理与自然天性为前提的科学方法进行训练,并将训练方法与歌曲演唱相结合挖掘儿童在演唱中的情感表现,通过与儿童生活世界对话的形式,来获取儿童艺术生命的意义。本研究绪论部分,从研究缘起、问题与思路、研究方法与价值以及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从第一章开始是论文主体部分,主要从五个“源”头来研究:第一章对本研究的理论进行了溯源:首先从儿童的自然天性、儿童文化以及儿童哲学三个层面对儿童的“自然”“童真”“童智”进行理论阐述。其次,从歌唱的角度,对儿童歌唱行为、儿童对歌唱的审美体验以及以音乐性向与音乐环境为依据的儿童歌唱心理进行了歌唱理论的探寻。第二章为了探究儿童生理的本源,本章节从语音测量的角度探究儿童“唱”的生理动作,借助语音学软件对儿童歌唱发音基本要素进行测量与分析。探究儿童歌唱的生理发展,儿童歌唱语音静态与动态表现,深度探讨歌唱气息、声带、共鸣等内在表象,力求把儿童说不出来的缘由通过语音学“看到”。第三章结合上一章从技能训练的角度来探寻“唱”的声源,在实践中研究儿童歌唱嗓音怎么用。训练中用游戏、活动等方法引导儿童对身体发声器官进行体验以及发声动作的体验,探究儿童如何通过身体体验而获得歌唱经验。第四章从情感表现的角度研究儿童“歌”的根源,通过歌曲对儿童内心情感潜意识进行挖掘,探索音乐要素对儿童歌唱情感的影响,唤起儿童对歌唱情感表现的体验。第五章总结儿童歌唱的本源要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根基,儿童“唱”的技能与表现要源自于对生活的体验,而“歌”的情感要源自于生活的滋养,儿童对歌唱的体验与表现要源自于生活、依托于生活,让儿童在歌唱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黄兴洋[6](2018)在《歌唱家自身性格对其演唱风格的影响——以普莱、特菲尔为例》文中认为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决定着诸多情况,而歌唱家也不例外,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性格,那么性格会不会对演唱有影响呢?笔者是一名声乐专业学生,对演唱技巧提升的渴望,促使笔者在学习的前后,大量观摩了诸多优秀歌者的演绎。本文从对比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普莱、特菲尔两位歌唱家不同性格的情况下,演唱风格的异同,通过论文分析,更加深刻了解不同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及技巧的原因,最后唱出自己的音乐风格。希望能为广大声乐爱好者提供一些可咨借鉴的参考。
胥诗倩[7](2017)在《论歌唱语言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的应用及教学思考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文中认为声乐艺术是通过清晰生动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和深化音乐主题,而语言就是歌唱的基础。声乐的表演应该建立在对语言的完整把握之上。在声乐的艺术表现中,需要字正腔圆,语言的情感表达要准确而生动,把握语言的语气、语调,使歌唱情真意切。艺术歌曲原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学习,也是所有声乐学习者必须经历的。只有准确地把握所演唱的汉语的语言特点,包括发声方法与表达习惯,使得演唱表达完整而连贯,才有可能演唱好中国艺术歌曲。本文从古诗词改编曲《春江花月夜》入手,通过对其词、曲和演唱三方面的品鉴与研究,深入细致的分析了歌唱语言在中国古典艺术歌曲中的应用与如何掌握这首曲目的方式。第一章对歌唱语言含义及其特点进行介绍,首先让读者了解什么是歌唱语言。第二章对歌唱语言与声乐演唱的关系进行分析,讲述歌唱语言与演唱的发声关联,以及歌唱语言在演唱中的表现载体音调、腔调、语调。第三章笔者将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对其词、曲、演唱中的语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演唱的语言特点。第四章笔者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及其教学实践,提出对如何将语言特点与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更好结合的思考。
贾敏[8](2017)在《论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差异》文中提出歌唱语言脱胎于生活语言,并且又区别于生活语言,这也是作为声乐领域不争的事实,而之所以导致两者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差别,其主要的原因则是体现在了实际歌唱语言发生的异化表达形式,从而不断的形成了歌唱所自身独具的是语音发声的规律,而这一种规律,主要包括为子音咬字、母音吐字、字音形态、语调、声调等各种不同因素,本文主要立足于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差异,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此期望为我国今后在对于相关的研究问题上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郭建民,赵世兰[9](2016)在《歌唱表演艺术论——美学链接》文中研究说明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电影、电视、美术等相比,舞台表演艺术,尤其歌唱艺术,即使它是在歌词(剧)、歌曲(歌剧、音乐剧)创作的基础上的再创造,但由于歌唱艺术本身的艺术特性所致,造就了其传承传播传统文化、彰显民族风貌、发扬光大艺术精神之审美特色以及鲜活灵动的文化美学品格。具体解读为:如果文学艺术将美好的生活变为可供大家阅读的一行行文字,那么,把无声的文字升华为伴有音乐律动的声音则需要歌唱艺术的有力托起。这正是歌唱表演艺术的力量之所在。一位哲人这样谈道:在我的感觉上,文学是在有限的地面上"走"的!而音乐却是在无限的空间里"飞"的。它不受局限,它是从你无法充分想象的广大的空间弥漫过来的。你不必预期,它就是那么直接地把你的感情带起来,和它一同飞翔。由于"人人都具有的天然歌唱乐器以及原始歌唱艺术本能"等特性,因此造就了人们对于歌唱艺术的"随口就来"——即易学、易模仿且直接表达、直接抒怀等人类文化本质。歌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必然成为人们艺术活动的选项中,自娱自乐——自我审美或者娱乐他人——美化教化的首选。由于歌唱艺术的独特性质,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容易嵌入人们的眼帘,轻而易举地融入和撞击人们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获得沁人心扉的审美效应。如何简约明确地阐述"歌唱表演艺术"的审美路径链接过程呢?回答是"声、字、情、表、形、真、境"。如此七个字的链接,想必大家比较认同。究其原因,七个字之间链接与互动基本上涵盖了歌唱表演艺术中,从歌唱技能、技巧到情感表达以及舞台表演审美等各个艺术层面。然而,从歌唱表演艺术的技巧到情感以及审美效应又是如何自然而然地链接和无限地延展呢?其中的艺术规律和潜藏的奥秘又是什么呢?这里首先需要注解的是,前面所提到"七个字"的链接与金铁霖先生总结概括的民族声乐"七字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然而,本文试图通过"七个字"的理论阐释,为歌唱表演艺术多个层面的链接互动与审美延展等问题加以解读,并从辩证哲学观入手,深入细致地研究歌唱表演艺术领域既非常熟悉但又从学理层面,难以尽善尽美的一个理论话题,即:1."歌唱与表演辩证关系认识与把握"问题。具体讲来,主要涉及到歌唱艺术中声音与吐字的关系链接问题——字正腔圆;2."吐字行腔与情感表达的关系链接问题——声情并茂;3."声音、吐字、情感与(表情、形体)表演关系的美学延展问题——形神兼备;4."声音、吐字、情感表达、表情、形体表演与艺术的真实性关系的美学延展问题——真情实感;5."声音、吐字、情感表达、表情、形体表演、艺术的真实与入境入神关系的美学延展问题——审美升华。所以,本文既可理解为与金铁霖先生声乐艺术理论的商榷和研讨,也可作为声乐艺术美学延伸的理论成果。本文首先将对歌唱与表演进行整体扫描,然后,像"包丁解牛"一样再进行个案分解。
赵文英[10](2016)在《当代白族作家文学的艺术语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是当代白族作家文学中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指通过对语法偏离,对各种语项超常设置,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变异语言。本文的研究采用语言学、美学、文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从多层面多角度予以微观考察,从当代白族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选取客观可信的例证,来系统地探究当代白族作家的艺术语言。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学术史以及目前的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并就本文的研究理论和语料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对艺术语言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艺术语言是一种变异的语言,它往往超越传统的语言规范,而是遵循一种“活法”,它通过各种语项的超常设置来表达发话主体的审美体验和自然情感。艺术语言“超越现实,也超越发话主体自身,它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发话主体的创造”。它的变异体现在“语音、语义、词语的感情色彩、词性的类属以及词语的组合搭配各个方面”。第二章对当代白族作家文学及其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进行了介绍。当代白族作家文学是指建国以来发展和成长起来的作家的作品。建国后,白族作家受惠与新政府少数民族倾斜政策,得到了快速成长。同时作家文学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生活和居住地相对集中,文化习俗和文学习惯相似,他们在艺术语言的创造上也呈现出了共同的特征。第三章分别从言语特点、审美价值和风格特征等三个方面对当代白族作家文学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当代白族作家文学的艺术语言体现出了“对语法的偏离性、辞面和辞里的不吻合性、词的动态使用性、以及对客体描写的变形性等言语特点”。当代白族作家文学的艺术语言在审美上呈现出了形式美、文境美和神韵美。当代白族作家文学的艺术语言富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同时本文选取了两位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行了艺术语言个人风格特征的分析。第四章讨论了当代白族作家艺术语言的生成受到语境、审美情感和艺术思维的制约。当代白族作家的审美情感在艺术语言中呈现出了多样性和真实性;他们的艺术思维分别体现为原始性思维、儿童性思维和心象性思维。第五章是结语,总结了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基本认识,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可拓展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二、歌唱语言情感的夸张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歌唱语言情感的夸张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几对概念 |
四、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歌唱艺术的文化背景 |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史学考查 |
一、产生与确立 |
二、发展与繁盛 |
三、分流与多元 |
第二节 民族唱法的历史背景 |
一、积累与沉淀 |
二、传播与推进 |
三、土洋之争 |
四、中西结合 |
第三节 “美声民族化”的艺术历程 |
一、歌唱定位 |
二、根植于传统 |
三、军旅实践 |
四、历史贡献 |
小结 |
第二章 歌唱的技法特征 |
第一节 呼吸技法 |
一、“美声”呼吸理论 |
二、李双江的呼吸理论 |
三、歌唱呼吸的再认识 |
第二节 共鸣技法 |
一、“美声”歌唱的共鸣理论 |
二、李双江的共鸣理论 |
三、共鸣方法的再认识 |
第三节 “哼鸣”训练 |
一、“哼鸣”唱法 |
二、“哼鸣”练习 |
三、“哼鸣”唱高音 |
第四节 歌唱之“三和” |
一、气与声和 |
二、声与乐和 |
三、乐与意和 |
小结 |
第三章 歌唱的民族化方式 |
第一节 语言表达 |
一、横韵竖唱、宽韵窄唱 |
二、后韵前唱、窄韵宽唱 |
三、前韵后唱、竖韵横唱 |
四、其他方法 |
第二节 韵味呈现 |
一、装饰音润腔 |
二、速度与力度变化 |
三、断音与音色之韵 |
四、特殊的韵味 |
第三节 情感表达 |
一、构建歌唱情境 |
二、提升歌曲内涵 |
三、传达民族情感 |
小结 |
第四章 歌唱的审美接受 |
第一节 感官享受 |
一、动作手势 |
二、身形表演 |
三、歌唱表情 |
四、三位一体 |
五、高音演唱 |
第二节 句法享受 |
一、速度偏离 |
二、力度偏离 |
三、换气与顿挫 |
四、个案分析 |
第三节 听众的想象性 |
一、自由想象 |
二、模拟联想 |
三、通感联想 |
四、情境联想 |
第四节 期待视野 |
一、概念的界定 |
二、合法偏见 |
三、视界融合 |
四、效果历史 |
小结 |
第五章 歌唱的创造性特征 |
第一节 歌唱想象力 |
一、生活体验 |
二、歌唱联想 |
三、审美意象 |
第二节 独创性 |
一、运腔方式 |
二、情感表现 |
三、意象表达 |
第三节 歌唱自由 |
一、真善美 |
二、诗性的歌唱自由 |
三、文化内涵 |
小结 |
结语 |
附录1 李双江大事记 |
附录2:李双江歌唱艺术教学常用语汇集 |
附录3:李双江演唱的歌曲目录 |
附录4-1: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1 |
附录4-2: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2 |
附录4-3: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3 |
附录4-4: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4 |
附录4-5: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5 |
附录5:普通话声、韵母四呼配合简表 |
附录6:普通话声韵母音节配合表格 |
附录7:汉语普通话辅音成阻、除阻情况表 |
附录8:汉语普通话十三辙行腔与收音表 |
附录9:歌唱语言分类表 |
附录10:歌唱语言一般规律表 |
附录11:汉语十三辙咬字收音舌位图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3)论《史记》的诗性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念界定 |
1.1.1 “诗性” |
1.1.2 “诗性表达” |
1.1.3 “《史记》的诗性表达”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史记》诗性表达的情感内涵 |
2.1 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 |
2.1.1 赞美“高尚的生命存在” |
2.1.2 憎恶“卑劣的生命存在” |
2.1.3 悲恸“凄凉的生命存在” |
2.2 思索社会的运行方式 |
2.2.1 痛恨社会弊病 |
2.2.2 追求理想社会 |
第3章 《史记》诗性表达的艺术方式 |
3.1 “太史公曰”抒情结构 |
3.1.1 继承《左传》“君子曰”结构 |
3.1.2 “太史公曰”的情感表现方式 |
3.2 虚实并构的历史想象 |
3.2.1 历史想象体现诗性思维 |
3.2.2 《史记》中的历史想象 |
3.3 饱含诗性的语言表达 |
3.3.1 善用夸张 |
3.3.2 巧用歌诗 |
3.3.3 妙用讽刺 |
第4章 《史记》诗性表达的原因分析 |
4.1 文学内部固有的诗性传统 |
4.1.1 对《诗经》美刺精神的有力继承 |
4.1.2 与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强烈共鸣 |
4.2 社会环境促成的浓郁的情感氛围 |
4.2.1 繁荣昌盛的局面—阔大的情怀 |
4.2.2 繁荣背后的危机—深刻的思考 |
4.3 自身遭遇升华的“冲动”的诗人气质 |
4.3.1 儒道思想的共同涵养 |
4.3.2 全国性大壮游的熏陶 |
4.3.3 李陵之祸的推动 |
第5章 《史记》诗性表达的重大意义 |
5.1 有利于司马迁主观情感的抒发 |
5.2 促成了古代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契合 |
5.3 促进了后世对《史记》的文学接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文体特征的高中宋词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二、研究思路和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现状 |
(一)宋词文体特征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宋词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教学设计与文体特征相结合的研究 |
五、教学设计强调文体的必要性 |
(一)文体分析是教学设计必要环节 |
(二)基于文体特征教学是难点和易忽视点 |
第一章 高中宋词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及教材分析 |
一、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
(一)宋词、文体特征的内涵 |
(二)宋词的文体特征 |
(三)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 |
二、高中语文教材宋词选编情况梳理 |
(一)高中教材宋词选编篇目统计 |
(二)人教版教材宋词单元编排特点 |
第二章 高中宋词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
一、调查说明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案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师生文体意识薄弱 |
(二)教学目标侧重知识,忽略技能和审美 |
(三)教学内容等同教材解读、缺乏文体知识延伸 |
(四)教学过程中宋词特质不突出、教学方法单一 |
(五)教学中缺乏宋词文体的美 |
第三章 基于文体特征的高中宋词教学设计 |
一、高中宋词教学设计依据 |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
(二)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
二、基于文体特征的宋词教学目标 |
(一)宋词教学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三、基于文体特征的宋词教学内容 |
(一)设计教学内容应考虑的几组关系 |
(二)宋词教学内容设计 |
四、基于文体特征的宋词教学方法设计的探究 |
(一)讲授词牌,分析情感基调 |
(二)诵读吟唱,把握节奏韵律 |
(三)对比教学,突出差异特点 |
(四)赏写结合,情趣学习填词 |
第四章 高中宋词案例设计及分析 |
一、基于宋词词调音乐性的教学案例设计及分析 |
(一)案例设计 |
(二)案例分析 |
二、基于词牌基调不同词派风格的教学案例设计及分析 |
(一)案例设计 |
(二)案例分析 |
三、案例实施建议 |
(一)基于文体特征的宋词教学不是宋词文体知识教学 |
(二)对宋词文本的解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5)回归本源的儿童歌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与思路 |
三、研究价值与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现状 |
六、概念界定 |
第一章 理论探源:自然的儿童与原本的歌唱 |
一、对儿童天性的解读 |
(一)儿童生命的“自然” |
(二)儿童文化的“童真” |
(三)儿童哲学的“童智” |
二、儿童歌唱的理论探寻 |
(一)需要层次论对儿童歌唱行为的诠释 |
(二)审美体验论对儿童歌唱美学的探索 |
(三)音乐性向论是儿童歌唱心理的内显 |
(四)音乐环境论是儿童歌唱心理的外因 |
第二章 唱之始源:儿童歌唱嗓音的语音测量 |
一、测量设计 |
(一)测量目的:儿童歌唱嗓音样态 |
(二)测量材料:测量曲目的设计 |
(三)设计思路:测量变量的选取 |
(四)被试选取:被试儿童的遴选 |
(五)测量设备:采样设备信号采集 |
二、测量过程 |
(一)准备:测量曲目教唱 |
(二)实施:嗓音测量过程 |
(三)归纳:测量数据分类 |
三、测量发现一:儿童嗓音静态表现 |
(一)儿童喉部发育与言语习得 |
(二)儿童歌唱元音的语音学表现 |
(三)儿童歌唱辅音的语音学表现 |
四、测量发现二:儿童嗓音动态表现 |
(一)歌唱元音运动形态与音色调控 |
(二)歌唱语音运动形态中声能的表现 |
(三)气息调控对歌唱语音运动的影响 |
第三章 唱之声源:儿童歌唱嗓音的训练实践 |
一、实践设计 |
(一)实践目的:儿童歌唱嗓音的使用 |
(二)实践对象:实验儿童的遴选与介绍 |
(三)实践的信效度 |
二、实践内容 |
(一)说话到歌唱的声音体验 |
(二)有意识的歌唱呼吸探索 |
(三)歌唱起音的发声练习 |
(四)对口腔运动的艺术加工 |
(五)寻找自然的高位共鸣感 |
三、实践发现 |
(一)对身体感知的体验 |
(二)在游戏中获得经验 |
第四章 歌之根源:歌唱技能在演唱中的情感转化 |
一、歌曲与儿童内心情感潜意识 |
(一)儿童歌唱的情感动机 |
(二)对歌曲中的情感定位 |
(三)歌唱审美经验的激活 |
二、音乐要素对儿童歌唱情感的影响 |
(一)音乐节奏对歌唱情绪的描述 |
(二)歌曲旋律线条中的情感表现 |
(三)歌曲中音乐形象的内心联觉 |
三、儿童对歌唱情感表现的体验 |
(一)歌唱肢体动作的体验 |
(二)歌唱中对内心的关照 |
(三)歌唱中的移情与想象 |
第五章 回归本源:生活世界是儿童歌唱发展的根基 |
一、“唱”之技能来源与生活的体验 |
(一)歌唱、儿童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
(二)儿童歌唱技能实践要来源于生活 |
(三)儿童歌唱情感抒发要依托于生活 |
二、“歌”之表现来源于生活的滋养 |
(一)歌唱依托生活来滋养儿童精神 |
(二)在生活中体验歌唱的文化精神 |
(三)儿童在歌唱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儿童歌唱公益课堂招募启示 |
附录二 儿童嗓音数据信息卡 |
附录三 儿童嗓音测量基本信息 |
附录四 儿童歌唱语音采集图谱(部分) |
附录五 课程实验儿童嗓音数据(部分) |
附件六 儿童歌唱训练视频录像(部分) |
附录七 参与实验儿童歌唱获奖证书(部分) |
附录八 实践训练用教学曲库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参与导师项目情况 |
后记 |
(6)歌唱家自身性格对其演唱风格的影响——以普莱、特菲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响普莱、特菲尔自身性格的因素 |
(一) 民族与地域差异影响着性格。 |
(二) 家庭与社会差异影响着性格。 |
(三) 时期与流派差异影响着性格。 |
二、自身性格在其作品中的流露 |
三、反思:风格的塑造离不开性格 |
(一) 技巧与表现。 |
(二) 循旧与创新。 |
(三) 分寸与尺度。 |
四、结语 |
(7)论歌唱语言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的应用及教学思考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歌唱语言 |
第一节 歌唱语言的定义 |
一、音素与音节的关系 |
二、子音 |
第二节 歌唱语言的特点 |
第二章 语言与声乐演唱的关系 |
第一节 语言与声乐演唱间的发声关联 |
第二节 语言于声乐演唱中的表现载体 |
一、音调 |
二、腔调 |
三、语调 |
第三章《春江花月夜》 |
第一节 诗歌 |
一、作者简介 |
二、词意赏析 |
第二节 乐曲 |
一、曲作者简介 |
二、曲式分析 |
第三节 演唱 |
一、音色处理 |
二、花腔处理 |
三、情感投入 |
第四章 教学思考 |
第一节 常见问题 |
一、重声轻字,概念模糊 |
二、歌唱语言与歌唱脱节 |
第二节 解决方法 |
一、读 |
二、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当代白族作家文学的艺术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理论 |
四、语料来源 |
第一章 艺术语言 |
第一节 艺术语言概说 |
一、什么是艺术语言 |
二、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语言艺术 |
三、艺术语言遵循的是一种“活法” |
四、艺术语言是对发话主体的超越 |
五、艺术语言是自然性的语言 |
第二节 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 |
一、语音变异 |
二、语义变异 |
三、词语的色彩变异 |
四、词性类属变异 |
五、词语组合搭配变异 |
第二章 当代白族作家文学 |
第一节 白族和白族文学 |
第二节 当代白族作家文学及其艺术语言 |
一、当代白族作家文学 |
二、当代白族作家文学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 |
第三章 当代白族作家文学艺术语言研究 |
第一节 当代白族作家文学艺术语言的言语特点 |
一、对语法的偏离性 |
二、辞面和辞里的不吻合性 |
三、词的动态使用性 |
四、对客体描写的变形性 |
第二节 当代白族作家文学艺术语言的审美价值 |
一、形式美 |
二、文境美 |
三、神韵美 |
第三节 当代白族作家文学艺术语言的的风格特征 |
一、时代风格 |
二、民族风格 |
三、个人风格 |
第四章 当代白族作家文学艺术语言的生成机制 |
第一节 语境 |
第二节 当代白族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审美情感 |
一、审美情感的体现 |
二、审美情感的多样性 |
三、审美情感的真实性 |
第三节 当代白族作家艺术语言的艺术思维 |
一、原始性思维 |
二、儿童性思维 |
三、心象性思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歌唱语言情感的夸张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初中“歌唱教学”对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孟玮.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论《史记》的诗性表达[D]. 许小庆.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4]基于文体特征的高中宋词教学设计研究[D]. 范静静.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回归本源的儿童歌唱研究[D]. 邢祎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6]歌唱家自身性格对其演唱风格的影响——以普莱、特菲尔为例[J]. 黄兴洋. 戏剧之家, 2018(28)
- [7]论歌唱语言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的应用及教学思考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D]. 胥诗倩. 青岛大学, 2017(01)
- [8]论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差异[J]. 贾敏. 通俗歌曲, 2017(03)
- [9]歌唱表演艺术论——美学链接[J]. 郭建民,赵世兰. 当代音乐, 2016(18)
- [10]当代白族作家文学的艺术语言研究[D]. 赵文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