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论文_孙静,黄冕,黄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线虫,群落,海洋,自由,结构,湿地,河口。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论文文献综述

孙静,黄冕,黄勇[1](2019)在《中国南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Sabatieria Rouville,1903的叁个新纪录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首次发现于我国南海海域SabatieriaRouville,1903的叁个种进行了描述。其中,弯刺萨巴线虫Sabatieria curvispiculata Gagarin.2013主要特征为:头刚毛较短(3μm),角皮具有不规则的侧装饰点,交接刺细长且双弯曲,雄体具有15个小的乳突状肛前辅器。锥尾萨巴线虫Sabatieria conicaudaVitiello,1970主要特征为:具有短的锥状尾,角皮具有侧装饰点,交接刺弯曲,前半部分较宽,中间有角质化的隔膜,后半部较窄且没有隔膜,雄体具有9个小孔状的肛前辅器。迁徙萨巴线虫Sabatieria migrans Jensen&Gerlach 1977主要特征为:头刚毛较长(22μm),交接刺细长且弯曲,近端具有中间隔膜,雄体具有23个小的肛前辅器。(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5期)

陈玉珍,郭玉清,刘爱原[2](2019)在《福建海坛岛长江澳沙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3—2014年间在海坛岛长江澳沙滩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及分布,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简称海洋线虫)群落的优势属、摄食类型、年龄结构及性比、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810.87±696.75)个/10 cm~2。在鉴定出的16个类群中,海洋线虫的丰度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52.36%,其次为腹毛虫,占21.14%。海洋线虫的年平均丰度为(424.54±400.23)个/10 cm~2,季节变化总趋势为夏季((783.45±336.45)个/10 cm~2)>春季((600.67±309.42)个/10 cm~2)>秋季((298.26±424.57)个/10 cm~2)>冬季((113.05±95.79)个/10 cm~2)。4个季度共鉴定出海洋线虫105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75个属,26个科。4个季度数量百分比超过5%的优势海洋线虫属有10个,分别是Axonolaimus、Theristus、Metachromadora、Mesacanthion、Rhynchonema、Epacanthion、Microlaimus、Viscosia、Lauratonema和Enoploides,不同季度的优势属存在差异。CLUSTER聚类表明,春、夏、秋季各潮带海洋线虫群落较为相似,与冬季差异较大。海洋线虫4种摄食类型年平均丰度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是1B (32.19%)> 2A (31.32%)> 2B (31.12%)> 1A (5.37%);春夏季以2A和1B为主导,秋冬季以2B和1B为主导。海洋线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值出现在秋季(d=8.45,H′=3.36),最低在冬季(d=7.36,H′=2.92),春季与夏季的多样性相当;周年幼体的数量所占比例为45.47%,成体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0∶1。(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曾佳丽,卓异,林家逸,林丹,张慧萍[3](2016)在《泉州湾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自由生活海洋线虫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小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在沉积环境食物链网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在泉州湾洛阳河口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秋茄(Kandelia obovata)2种生境获得的4个季节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数据,分析了2种红树林生境4种食性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物种数和丰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在桐花树生境,4种食性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物种数的季节差异显着;但在秋茄生境,4种食性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物种数无显着季节差异.在桐花树生境,春季、秋季和冬季均是刮食者丰度所占比例最高;在秋茄生境,春季、夏季和秋季均是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丰度所占比例最高;在桐花树和秋茄生境均有3个季节选择性沉积食性者丰度所占比例最低.在桐花树生境,3个优势种分别为刮食者的Spilophorella sp.1、捕食者的Parasphaerolaimus spp.和Viscosia sp.1;在秋茄生境,5个优势种分别为选择性沉积食性者的Terschellingia longicandata、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的Metalinhomoeus longiseta、刮食者的Spilophorella sp.1、捕食者的Parasphaerolaimus spp.和Hopperia spp..可见,Spilophorella sp.1和Parasphaerolaimus spp.在2种红树林生境均为优势种.(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李永翔[4](2016)在《厦门湾不同生境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于2014-2015年间在厦门湾不同生境(红树林湿地、白哈礁潮间带和白哈礁潮下带)按季度采集沉积物样品,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和分布,以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以下简称线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分类学等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共发现小型底栖动物13个类群,包括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纽虫、动吻类、端足类、等足类、帚形动物、介形类、双壳类、螨类、缓步类以及其他未鉴定类群。在红树林湿地和白哈礁潮间带,线虫为第一优势类群,优势度为90.2-99.8%,第二优势类群为桡足类;在白哈礁潮下带,线虫仍为优势类群,占66.67-91.68%,第二优势类群为多毛类,桡足类次之,分别占总丰度的8.15%和7.66%。2)夏季红树林沉积物中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727.51±322.69 ind·10 cm-2,各站位变化趋势中大嶝西堤站位(1075.08±309.92 ind·10 cm-2)>海沧湾站位(921.21±661.01ind·10 cm-2)>下潭尾站位(593.27±299.17 ind·10 cm-2)>厦门大桥站位(378.81±440.22ind·10 cm-2);白哈礁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为1112.31±857.97 ind·10 cm-2,潮下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为86.76±48.03 ind·10 cm-2。不同生境中小型底栖动物丰度高低排列顺序为白哈礁潮间带>厦门湾红树林>白哈礁潮下带。对白哈礁潮间带和潮下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分布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它们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在红树林生境,3种线虫优势属Chromaspirina、Ptycholaimellus和Terschellingia广泛分布在于3个站位。不同的优势红树植物会影响沉积物中线虫群落结构的组成。红树林中,线虫摄食类型数量百分比为2B(33.33%)>1B(31.25%)>2A(22.92%)>1A(12.5%);幼体占了线虫总量的41.26%,雌性比为1.15:1。在白哈礁,线虫优势属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相差较大,它们之间共同的优势属为Dorylaimopsis,分别为11.68%和11.78%。夏季潮下带线虫摄食类型数量百分比为:2A(44.57%)>1B(25.76%)>1A(18.90%)>2B(10.77%);潮间带线虫摄食类型数量百分比为:2A(37.21%)>1B(32.64%)>2B(24.06%)>1A(6.08%)。潮间带与潮下带线虫主要摄食类型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和底上食性者(2A)。潮间带幼体占了线虫总量的38.55%,雌雄比为1.64:1;潮下带幼体占了总量的34.58%,雌雄比为0.52:1。4)对不同生境线虫多样性指数分析可知,红树林生境,海沧湾站位H'最高,为2.47;大嶝西堤站位的H'最小,为2.17。在白哈礁潮间带周年变化中,A断面夏季的H'最高,为2.78;春季时的H'最小,为1.93。白哈礁潮间带的线虫多样性在夏季的时候都达到最高值,在冬季和春季的时候指数较低。在白哈礁潮下带,1号采样点H'最高,为3.10;4号采样点H'最小,为2.29。对厦门湾所有站位通过Caswell中性模型分析表明,他们都处在“中性”状态生境较为稳定,而未受到外界显着的扰动和胁迫。5)在厦门湾的红树林、白哈礁潮间带和潮下带的线虫分类研究中,分别鉴定出48属(18科)、55属(25科)和81属(29科)。测量、拍照、绘图和描述了7个新种:Anoplostoma tumidum sp.nov.、Anoplostoma paraviviparum sp.nov.、Parodontophora aequiramus sp.nov.、Parodontophora huoshanensis sp.nov.、Parodontophora irregularis sp.nov.、Parodontophora microseta sp.nov.和Parodontophora paramicroseta sp.nov.,并给出了拟齿线虫属(Parodontophora)的图画检索表。(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6-04-05)

纪莹璐[5](2015)在《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胶州湾西北部海域作为研究海域,于2011年3月(春季航次)、7月(夏季航次)、10月(秋季航次)和12月(冬季航次)对研究海域3个断面8个站位采集未被破坏、表层完整的泥样,以研究海域沉积环境,小型底栖动物基本参数,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比值(N/C),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以期为研究湾内污染情况变化和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底栖生态动力学提供参考,同时研究海域线虫种名录,填补该方面资料的空白。粒度分析显示,胶州湾西北部海域沉积物包括粘土质粉砂(YT)、砂质粉砂(ST)和粉砂质砂(TS)叁种类型,中值粒径的范围是0.01-0.34mm。四个航次沉积物中含水率依次为41.46%、40.20%、43.43%和42.56%;有机质含量依次为0.79%、0.75%、0.83%和0.82%;叶绿素a含量分别为4.90mg/kg、5.22mg/kg、 2.71mg/kg和2.73mg/kgo其中,有机质在沉积物表层、中层和底层中近似均匀分布,而叶绿素a含量则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其在表层和次表层的含量相近。本研究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双壳类、介形类、甲壳类幼体、腹足类、动吻类、腹毛类、缓步类、涡虫类、端足类、异足类、枝角类、海螨、等足类、蛇尾类、涟虫、轮虫、昆虫类和其他类群等21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研究站位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是(2290.4±879.9) ind·10 cm-2,平均生物量是(1779.5±522.8)μg dwt·10 cm-2,生产量是(16015.4±4704.7)μg dwt·10cm-2·a-1。线虫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丰度高达(2138.3±853.1)ind·10 cm-2,桡足类位居第二,丰度为(79.8±86.0)ind·10 cm-2。经比较,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值均大于北部软底水域(1510±820ind·10 cm-2, 1320±590±dw·10 cm-2),同国内其他海域相应数值比较,研究海域丰度值较高。小型底栖动物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垂直分布上,各有69.69%、20.07%和10.24%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表层、中层和底层部分,主要类群中线虫的垂直分布情况与小型底栖动物相似,各层分布比例依次为68.58%、20.87%、10.55%,桡足类则更趋向于分布在沉积物表层0-2cm处(94.68%)。不同季节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在垂直方向上存在一些变化,秋季小型底栖动物呈现向沉积物深层迁移的趋势。与环境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与水深、泥温、沉积物类型、有机质和叶绿素a没有显着相关关系,可能存在其他因子影响其分布。研究海域N/C值平均为26.79,除夏季航次平均N/C值为159.83,显示有机质污染外,其余叁个航次均属正常范围。N/C值平面分布显示,N/C值向近岸向远岸站位逐渐增大,显示出富营养化状态,但整体环境污染状况不严重,且海域N/C值分布趋势与有机质含量分布趋势一致。2011年秋季航次8个站位共鉴定自由生活海洋线虫113种或分类实体,隶属104个属,优势种为Leptolaimus sp.1、Daptonema sp.1、Parodontophora sp.1、 Elzalia sp.1和Spilophorella sp.1。研究海域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和优势度指数(λ)分别为5.00、0.73、10.08和0.06。通过聚类分析在62%相似性可将线虫群落划分成个4个站位组群,Spearman's相关分析显示泥温、水深、中值粒径、沉积物含水率和有机质是影响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5-19)

杜永芬,高抒,WARWICK,R,M,华尔[6](2014)在《海岸带湿地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生态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线虫是一种丝线状的小型多细胞动物,生存于多种环境.其中约有25%线虫栖息在海洋中,在海洋沉积物中的数量一般为1×106~12×106 inds m?2,通常以泥质河口和盐沼区域密度最高.盐沼湿地中大量被固定的碳通常以碎屑通道形式进入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海洋线虫通过摄食及生物扰动作用扮演重要角色.盐沼植被的生长对海岸带沉积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改变海洋线虫的分布模式.在微食物网中,海洋线虫通过与细菌/碎屑耦合,刺激细菌生长,进而加速营养物质的再矿化;海洋线虫是较高营养阶元的食物来源,也是微型和大型底栖动物的重要联接.此外,海洋线虫作为潜在的环境指示种,在生物监测领域被广泛应用.我国海岸带湿地跨越不同的气候带,但是该区域中有关海洋线虫现有资料非常匮乏.为了刻画海洋线虫在海岸湿地的区域生态功能,有必要深化海洋线虫的生物生态学基础研究,定量刻画海洋线虫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贡献.其中,生物多样性的估算是生态系统动力机制研究的核心内容.除室内和野外受控实验研究外,应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预测生态系统对环境扰动的响应.为了提高数据获取的效率,方法学的改进也应给予重视.(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4年31期)

娄杨[7](2014)在《青岛不同程度人为干扰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2011年-2012年对青岛第一海水浴场、仰口海水浴场和第叁海水浴场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生物量和类群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这叁个受不同程度旅游干扰的海水浴场中潮带2011年10月共6个采样点小型底栖生物的优势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的结构、多样性及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利用Olympus BH-2型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及显微成像技术,将自由生活海洋线虫鉴定到属的水平,并深入分析和探讨了群落结构、多样性、营养结构等及其与环境变量的关系,从而揭示旅游等人为干扰对砂质潮间带底栖生态系统可能带来的影响,旨在为海洋环境的动态监测提供必要的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秋季(10月)青岛砂质潮间带叁个海水浴场中潮带6个取样点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47个属,隶属于18科,3个目。优势属是Bathylaimus、Daptonema、Microlaimus、Viscosia、Chromaspirina、Neochromadora、Marylynnia、Thalassomonhystera、Enoplolaimus、Pseudosteineria、Chromadorita、Trichotheristus、Parachromadorita、Odontophoroides、Metadesmolaimu、Setosabatieria、Halalaimus,这17个优势属占总优势度的90%以上,说明秋季青岛叁个砂质滩中潮带的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群落有着高度的优势度。第一海水浴场的属最多,最少的出现在仰口海水浴场的A取样点。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种数S、丰富度指数d、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和(1-λ)Simpson指数,最高值均出现在一浴的A采样点,分别为32、5.45、2.98和0.94;均匀度指数J’最高值0.95出现仰口的A采样点。叁个海水浴场海洋线虫的平均丰度为1144ind/10cm2,最高值出现在一浴B点为1976ind/10cm2,最低值出现在仰口A点为133ind/10cm2。一浴、仰口、叁浴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平均丰度分别为1662ind/10cm2,759ind/10cm2,1011ind/10cm2,仰口最低。利用Primer6软件CLUSTER聚类分析将秋季叁个沙滩的6个采样点划分为两大组群:组A为第一海水浴场和第叁海水浴场,组B为仰口海水浴场。组群A的优势属排序是: Bathylaimus、 Thalassomonhystera、 Neochromadora、Chromaspirina、 Viscosia、 Daptonema、 Odontophoroides、 Pseudosteineria、Parachromadorita、 Chromadorita、 Microlaimus、 Marylynnia、 Setosabatieria、Halalaimus、 Longicyatholaimus,共占90.67%,组群B的优势属排序是:Microlaimus、 Enoplolaimus、 Metachromadora、 Marylynnia、 Trichotheristus、Daptonema,共占91.83%。对划分出的两大组群的线虫群落结构与沉积物环境因子MDΦ(中值粒径)、QDΦ(分选系数)、SK(偏态)、叶绿素a、脱镁叶绿酸、有机碳含量进行BIOENV分析,得到的最大相关系数(Rho):0.308,显着水平为38%,最佳匹配环境因子组合为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营养结构总体来看,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为最优势摄食类型,共有21个属,占总属数的44.68%,包含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49.50%;而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A)最少,只有4个属,个体数仅占总数的0.89%。组群A中非选择沉积食性者(1B)占优势,占总数的56.34%,如:Bathylaimus,Thalassomonhystera,组群B中刮食者(2A)占优势,占总数量的44.11%,如:Microlaimus。整体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平均雌雄比为0.93,雄性偏多;平均幼体数占总数的50.95%。仰口的雌雄比和幼体百分比都高于一浴和叁浴的,达到1.00和57%,一浴和叁浴的雌雄比分别为0.71和0.93,幼体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6%和50%。一浴和叁浴受到较大的人为干扰,有机碳含量高,环境高度异质化,使线虫群落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占较大优势。仰口的环境相对干净,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的比例较低,刮食者(2A)占优势,因为食物来源相对缺乏,捕食或杂食食性者(2B)比例较大。一浴和叁浴的高度异质环境,提供了机会种大量繁殖的机会,降低了群落整体的性成熟年龄,使幼体百分比下降。同时,一浴和叁浴虫体较细长,可能是对低溶氧环境适应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6)

徐重,黄勇[8](2014)在《中国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海洋自由生活线虫研究的意义和我国海域自由生活线虫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分别报道了我国四大海区自由生活线虫的丰度和多样性情况,列出了各海区所发表的新种名录.目前,我国海域共鉴定报道了自由生活海洋线虫260余种,隶属于118属,36科,4目,其中包括3个新属和76个新种.(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胡桂坤,张青田[9](2012)在《海洋自由生活线虫群落和环境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7年春季在渤海湾近岸海域进行的调查为基础,分析了海洋自由生活线虫的群落组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等级聚类(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MDS)和生物-环境分析(BIO-ENV)等多元统计方法为主,采用PRIMER 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在测定的约30个环境因素中,有10个因素对底栖线虫群落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水体的pH、硝酸盐、悬浮物、活性硅酸盐、温度、盐度、溶解氧和沉积物的脱镁色素、叶绿素a、平均粒径等因素。一些沉积物因素和水环境因素组合后较好地解释了底栖线虫群落结构情况,这反映了水环境和沉积环境的关联性,今后的底栖生物研究中应注意水体和沉积物环境的耦合。(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2年04期)

华尔,李佳,董洁,徐风风,张志南[10](2012)在《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对缺氧的响应——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青岛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缺氧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环境复氧后海洋线虫群落的恢复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线虫是耐低氧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可通过垂直迁移来耐受缺氧造成的不利条件。但是,海洋线虫通过主动迁出而耐受缺氧条件的特性具有种的区别。研究中Pseudosteineria sp1、Rhynchonema sp1等海洋线虫通过向有氧环境的主动迁移耐受缺氧条件;Thalassironus sp1却可通过自身耐受机制抵御缺氧条件,在缺氧生境中仍能保持较高的丰度。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当表层海洋线虫暴露于缺氧环境时,其总丰度显着降低,种类组成发生改变。Pseudosteineria sp1对缺氧环境较为敏感,可暂时性地离开沉积物进入水层;而沉积物溶解氧恢复正常后,该种可以重新回到沉积物中。Daptonema sp1成熟个体及其幼龄个体对缺氧均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是缺氧群落的绝对优势种。D.sp3则表现出对缺氧环境较高的敏感性。环境恢复正常,线虫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增加,Neochromadora sp1和Spilophorella sp1等具有机会种的特点,首先表现出丰度和繁殖能力的增加。但是线虫群落种类组成在受测时间内并未能完全恢复,群落结构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3期)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于2013—2014年间在海坛岛长江澳沙滩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及分布,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简称海洋线虫)群落的优势属、摄食类型、年龄结构及性比、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810.87±696.75)个/10 cm~2。在鉴定出的16个类群中,海洋线虫的丰度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52.36%,其次为腹毛虫,占21.14%。海洋线虫的年平均丰度为(424.54±400.23)个/10 cm~2,季节变化总趋势为夏季((783.45±336.45)个/10 cm~2)>春季((600.67±309.42)个/10 cm~2)>秋季((298.26±424.57)个/10 cm~2)>冬季((113.05±95.79)个/10 cm~2)。4个季度共鉴定出海洋线虫105种或分类实体,隶属于75个属,26个科。4个季度数量百分比超过5%的优势海洋线虫属有10个,分别是Axonolaimus、Theristus、Metachromadora、Mesacanthion、Rhynchonema、Epacanthion、Microlaimus、Viscosia、Lauratonema和Enoploides,不同季度的优势属存在差异。CLUSTER聚类表明,春、夏、秋季各潮带海洋线虫群落较为相似,与冬季差异较大。海洋线虫4种摄食类型年平均丰度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是1B (32.19%)> 2A (31.32%)> 2B (31.12%)> 1A (5.37%);春夏季以2A和1B为主导,秋冬季以2B和1B为主导。海洋线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值出现在秋季(d=8.45,H′=3.36),最低在冬季(d=7.36,H′=2.92),春季与夏季的多样性相当;周年幼体的数量所占比例为45.47%,成体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0∶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论文参考文献

[1].孙静,黄冕,黄勇.中国南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SabatieriaRouville,1903的叁个新纪录种[J].海洋与湖沼.2019

[2].陈玉珍,郭玉清,刘爱原.福建海坛岛长江澳沙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研究[J].生态学报.2019

[3].曾佳丽,卓异,林家逸,林丹,张慧萍.泉州湾洛阳河口红树林湿地自由生活海洋线虫食性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李永翔.厦门湾不同生境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分类学研究[D].集美大学.2016

[5].纪莹璐.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6].杜永芬,高抒,WARWICK,R,M,华尔.海岸带湿地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生态功能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4

[7].娄杨.青岛不同程度人为干扰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8].徐重,黄勇.中国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研究进展[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胡桂坤,张青田.海洋自由生活线虫群落和环境的关系研究[J].海洋通报.2012

[10].华尔,李佳,董洁,徐风风,张志南.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对缺氧的响应——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J].生态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厦门海域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取样...北部湾北部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研...4个断面线虫群落的K-优势度曲线1 调查站位泄腺线虫纲的分类系统(不包括Dorylai...海洋线虫群落185rRNA基因片段的扩增结果

标签:;  ;  ;  ;  ;  ;  ;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论文_孙静,黄冕,黄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