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陇东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土高原,聚落,沟壑,崆峒,文冠果,乡村,气候。
陇东高原论文文献综述
仵鑫[1](2019)在《李成刚:坚守陇东高原11年的无差错法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甘肃省宁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有一位法医李成刚,参加工作11年来,先后参加多起重大刑事案件检验鉴定工作,共出现场1580余次,作法医检验鉴定2800余例,尸体检验720具,出具法医鉴定书3000余份……无一差错,家属无一异议。2016年2月的一天,在(本文来源于《人民公安报》期刊2019-10-21)
王金成,井明博,刘建新,张希彪,范小峰[2](2019)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析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机制,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生物强化修复实验,分析了土壤总石油烃(TPH)降解率、土壤酶活性、石油降解菌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1)土壤TPH降解率以微生物菌剂+紫花苜蓿+金盏菊处理组(T7)最高(66. 22±1. 83%),微生物菌剂+金盏菊处理组(T5)次之(58. 89±1. 51%)(P <0. 05);(2)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组(T7、T4和T5)有效提升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P <0. 05),而金盏菊和微生物菌剂参与的强化修复组均不同程度刺激了土壤脱氢酶活性(P <0. 05);(3)强化修复组T4、T5、T6和T7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T4和T5处理组土壤微生物群落Evenness指数显着高于T6和T7处理组(P <0. 05);(4)紫花苜蓿参与组可有效提升土壤烷烃降解菌数量,而金盏菊参与组则可显着提高土壤芳烃降解数量(P <0. 05)。(5) NMDS及方差分解结果显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中土壤酶活性×功能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功能微生物数量的共同作用分别是决定微生物强化修复和植物强化修复土壤TPH降解率的主要生物学环境指标。(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雪峰,毛粉兰[3](2019)在《受生态足迹影响的陇东黄土高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生态农业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计算25年来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数据,认为研究区的耕地生态盈余规模有限且逐年下降,草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的生态足迹逐年增长,万元GDP生态足迹持续下降但高于相似区域。基于此,提出了构建产业经济、草畜经济、庭院经济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研究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宋曦,王金成,井明博,刘光琇,陈拓[4](2019)在《紫花苜蓿对陇东黄土高原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的综合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响应情况,在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陇东油泥处理站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际场地修复试验,采用常规方法测定4种油污浓度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株高、根长、地下生物量、石油降解菌数量和初始总石油烃(TPH)降解率随油污浓度增加而逐步降低(P <0.05);油污浓度在7%时对其生物富集系数(BCF)抑制程度最大,但在1%和4%浓度时其生物转移系数(TF)变化不显着(P> 0.05);抗氧化酶体系随油污浓度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油污浓度为5%时达到最高。综上所述,采用紫花苜蓿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油污土壤场地修复时油污浓度不应超过5%。(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李建荣[5](2019)在《在黄土高原点亮现代诗歌的审美精神之灯——论彭金山与“陇东诗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诗歌版图上,诗人彭金山是不能忽视的。彭金山诗歌的抒情主体是一位历史旅程上失落希望的找寻者,现实社会中反省人性的忏悔者,乡土大地深处寻找家园的归来者,一位人类民间文化的探寻者,也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解读者。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彭金山曾是西部丝绸之路一群年轻的"朦胧诗人"的领头人,与北京等地的新思潮遥相应和;落脚庆阳,他成为文学教育的启蒙者,成为"陇东诗派"这一地域诗歌群体的奠基人。彭金山诗歌的精神主体是一个不断突破人生困境、不懈探索真知的现代文明精神播种者、当代人类美好文化守护者的形象。"陇东"是陇东诗人共同的热土,亦是彭金山诗歌的核心意象,由其诗歌里不断出现的与陇东文化相关的系列意象切入,能清晰梳理出一位当代诗人于西部奋斗的心路历程,深刻理解他的诗歌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质,揭示其诗学思考与创作实践对作者和读者的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天峰,王位泰,姜惠峰,刘翔,杨智强[6](2019)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暖冬异常气候事件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西峰国家基本气象站1950—2017年气温记录序列,采用WMO极端气候指数和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EEMD等方法,结合暖冬等级的国家标准,统计分析甘肃陇东黄土高原庆阳市冬季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以来,极端气候指数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突变大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并且这种突变并不表现为同步位相,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等年代际变化是梯次上升的,呈持续增暖趋势,暖冬气候事件明显增多,夜间最低气温升高对冬季增暖的贡献更大。2017年冬季的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低和平均最高气温均突破气象历史记录,即2017年冬季为1951年以来最暖的冬季。(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祁飞飞[7](2019)在《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聚落居住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生态脆弱一直是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特征,其水土流失强度之高、面积之广举世闻名。严重的水土流失促使沟壑不断扩大生长,平整塬面土地面积急剧缩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人们不断开垦荒山耕种以满足生存需求,如此恶性循环、周而复始,使得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更加恶化。本文以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形地貌作为研究背景,选择分布在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特殊地貌上不同类型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村民、拍照记录、测绘等有效途径,利用归类整理、类比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结合人居环境科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对该地区乡村聚落居住形态进行调查研究,真实反映出特殊地形地貌与乡村聚落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提炼出不同地貌上乡村聚落的居住形态现状以及发展潜力,从而提出适用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首先,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区域概况,阐述了该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其次,介绍了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景观类型以及黄土塬亚系统和沟壑小流域亚系统的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黄土塬、川道和沟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地貌上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分布密度,揭示乡村聚落与地貌之间的关系。同时,根据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四种基本地貌:塬、粱、沟、川,将该区域乡村聚落划分为四类:塬面型、梁塬型、沟坡型、川道型,通过大量调研,总结归纳出各类型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特征、道路交通系统特征、剖面形态特征、公共空间体系、居住生活方式、建筑形态特征等村落居住形态,探讨不同地貌乡村聚落的宜居性、发展潜力以及不同类型乡村聚落居住形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类型乡村聚落居住形态特征的研究,结合该区域乡村聚落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根据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地形地貌的差异性,探索出适用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5)
朱小文,马能文,胡鹏飞,何盘星[8](2019)在《近20年陇东黄土高原耕地撂荒及其驱动力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耕地撂荒的原因,保护耕地质量和数量,进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本文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崆峒区耕地撂荒的时空分布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1995—2015年崆峒区耕地撂荒面积增加5012.06 hm~2,其中前10年撂荒地面积增加了3221.13 hm~2,后10年撂荒地面积增加了1790.93 hm~2。(2)近20年以来,撂荒地主要集中在坡度为5°~20°的山区坡耕地。(3)影响崆峒区耕地撂荒的10个因子中,除家庭规模、耕地数量和耕地产量的回归系数较小外,其余因子都具有较大的回归系数。因此,在崆峒区社会经济因素是耕地撂荒的主要驱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等原因引起的耕地边际化是撂荒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劳动力析出是造成耕地撂荒的直接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伟,段长军,王超[9](2019)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文冠果繁育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冠果是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乡土树种,抗病能力强,花期可持续20 d,是难得的观花小乔木,同时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木材坚实致密、纹理美,是制作家具及器具的好材料。本文主要介绍了文冠果繁育技术及病虫害防治,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9年04期)
祁飞飞,于汉学[10](2018)在《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聚落人居环境实态研究——以陇东地区乡村聚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脆弱一直是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自然环境特征,也是该地区人居环境糟糕且恶性循环的根源之一。而分布在该区域的乡村聚落是经过岁月的积淀不断发展演化而成的。文章以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以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作为研究背景,结合黄土高原沟壑区四种基本地貌特征(即塬、坡、梁、川),对分布在四种基本地貌上的乡村聚落进行实态研究分析,从而真实反映出该区域内乡村聚落的人居环境特点。(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12期)
陇东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析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机制,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生物强化修复实验,分析了土壤总石油烃(TPH)降解率、土壤酶活性、石油降解菌数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1)土壤TPH降解率以微生物菌剂+紫花苜蓿+金盏菊处理组(T7)最高(66. 22±1. 83%),微生物菌剂+金盏菊处理组(T5)次之(58. 89±1. 51%)(P <0. 05);(2)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组(T7、T4和T5)有效提升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P <0. 05),而金盏菊和微生物菌剂参与的强化修复组均不同程度刺激了土壤脱氢酶活性(P <0. 05);(3)强化修复组T4、T5、T6和T7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T4和T5处理组土壤微生物群落Evenness指数显着高于T6和T7处理组(P <0. 05);(4)紫花苜蓿参与组可有效提升土壤烷烃降解菌数量,而金盏菊参与组则可显着提高土壤芳烃降解数量(P <0. 05)。(5) NMDS及方差分解结果显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中土壤酶活性×功能微生物数量以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功能微生物数量的共同作用分别是决定微生物强化修复和植物强化修复土壤TPH降解率的主要生物学环境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陇东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1].仵鑫.李成刚:坚守陇东高原11年的无差错法医[N].人民公安报.2019
[2].王金成,井明博,刘建新,张希彪,范小峰.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生物学环境因子对不同生物强化修复方式的响应[J].陇东学院学报.2019
[3].李雪峰,毛粉兰.受生态足迹影响的陇东黄土高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甘肃科技.2019
[4].宋曦,王金成,井明博,刘光琇,陈拓.紫花苜蓿对陇东黄土高原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的综合响应[J].草业科学.2019
[5].李建荣.在黄土高原点亮现代诗歌的审美精神之灯——论彭金山与“陇东诗派”[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张天峰,王位泰,姜惠峰,刘翔,杨智强.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暖冬异常气候事件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7].祁飞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聚落居住形态研究[D].长安大学.2019
[8].朱小文,马能文,胡鹏飞,何盘星.近20年陇东黄土高原耕地撂荒及其驱动力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9
[9].张伟,段长军,王超.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文冠果繁育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
[10].祁飞飞,于汉学.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聚落人居环境实态研究——以陇东地区乡村聚落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