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研究

我国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研究

王婷婷[1]2004年在《我国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03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后,电视观众对于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给予了更广泛地关注。这一时期不仅创办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闻类节目,还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节目主持人。 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除了能满足观众对新闻信息的认知需要外,在主持人节目中的审美活动成为观众精神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待新闻类节目的审美功能,找到提升节目美学品位的有效途径,把新闻节目办得更精彩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特征、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审美的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几个方面,运用接受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研究,剖析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审美价值,从而发现并找到提高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美学品位的途径。

张曼缔[2]2012年在《中国电视节目主持风格的演进与创新》文中指出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媒介最活跃、最生动的体现者和传播者,因其在传播活动中的“前台”位置,在大众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体现了大众传播人际化、拟态化和人格化的特点和优势,也发挥了重要的传播影响力。主持风格不仅体现了节目、传媒的风貌和格调,也体现出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并且成为与受众交流的纽带,是受众直接感知和体验的对象,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电视节目主持是一种传播艺术,主持风格可视为增强传播效果的一种途径,是节目风格与主持人个人风格的有机融合,也是节目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主持风格可以从主持人的外在形象、个性语言、整体感觉和受众反馈四个方面去欣赏、感知和体会。主持风格的演进也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传播媒介和传播产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受众结构和受众需求的变化等。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受众的地位、结构和需求发生改变,大众文化出现转向,电视媒介在传播语境、传播观念、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上也依时而变,这些变化促使主持人及其群体在风格样式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媒体风貌。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影响主持风格变化的因素可以从宏观(时代、社会)和中观(媒介、受众)和微观(节目、主持人)叁个层次来分析探讨。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主持人队伍逐步扩大。80年代以前我国也有电视播音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播音风格,但相对而言个性风格不明显,播音模式比较单一。随着传播实践的发展,80年代主持人兴起,播音员逐渐向主持人过渡,充满个性的主持人及主持人节目日益增多,较以前的播音风格更多元、内涵更丰富、更贴近受众需求,从90年代主持风格的大放异彩和2000年以后主持风格的融合创新,主持风格的多样化、个性化演进过程是受社会时代发展和主持传播实践发展的推动。一方面社会时代语境变迁、传媒体制和观念的变化以及受众审美需求的变迁,体现在电视节目小众化、类型化及频道专业化带来的节目多样化,形成了不同时代、不同节目类型的多样化的主持风格;另一方面从事电视主持工作的人越来越多,30年来主持人队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持风格,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随着媒体竞争进一步加剧,有独特风格的优秀主持人成为电视台最鲜活、最具价值的品牌,不仅代表了媒体和节目的风格,而且对观众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众文化逐渐向消费文化转向,主持风格也出现低俗化、同质化和表象化的问题;因此,本文将深入研究主持风格的构成要素和形成规律,分析不同时代的社会潮流、媒体传播方式、受众需求的变化对主持风格的影响和要求,探讨被大众广泛接受、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主持人个性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主持风格类型。主持风格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性,内涵丰富,涉及新闻学、传播学、美学、艺术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可借鉴的研究成果较少,需要通过大量的样本和个案研究,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本研究主要以中国电视节目主持风格的演进和创新为研究对象,特别是80年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产生以来的主持风格,运用语言学、美学和艺术学的风格理论资源,结合中外电视节目主持实践、主持传播的发展历程,对电视节目主持风格予以系统探讨,以期为主持人及主持传播研究带来新的素材、新的话语乃至新的观念和方法,为主持人如何塑造适合节目形态和时代发展的主持风格提供实践指导,使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将分七章进行论述,分别对主持风格的理论体系、主持风格的演进历程、不同类型节目的主持风格、不同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主持风格的演进动因、主持风格的批判审视和主持风格的创新进行分析论述。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主持风格的理论框架和构成体系。主要从语言学的修辞风格、美学的审美风格和艺术学的表现风格等方面阐释多维学术视野中的风格理论;探讨风格理论与传播学的双向关联,分析风格理论在传播过程中的应用、风格理论对主持风格的植入,从而建立电视节目主持风格的理论体系,即主持风格的概念、构成、类别和特征。第二章主要探讨主持风格的演进历程。以80年代中国主持人的产生为起始,探讨主持风格对早期广播电视播音风格的借鉴,播音员向主持人的过渡,以及电视节目主持风格的产生和形成。分析80年代、90年、新世纪前后主持风格的演进阶段、演进表征和规律;分析风格样式上从单一到多元、意识形态上从政治化到“去政治化”、叙事方式上从宏大叙事到微型叙事、传播身份从依附到主导的转变。第叁章主要探讨不同类型节目主持风格的演进。节目类型决定主持风格的基本路向;同时,在主持传播实践中,主持人形成了不同功能的类别。一是anchor逐渐发展成为新闻类节目的记者型主持人,二是host逐渐发展成为谈话节目的主人型主持人,叁是moderator主要发展成为综艺娱乐类的伙伴型主持人,四是presenter主要发展成为社教服务类节目讲述型的主持人。因此,以节目主持人的功能类别和节目类型为依据,本章主要从新闻类节目、谈话类节目、综艺娱乐类节目和社教服务类节目的主持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新闻节目主持人从“播新闻”到“说新闻”,改版催生主持风格的多样,主持风格凸显权威性;谈话节目主持风格从俯视到平视,主持风格更趋对象化,平民化,主持风格凸显思想性;娱乐节目主持风格从串联到表演,主持风格日趋明星化、类型化,主持风格凸显表演性;社教节目从教育指导到参与服务,从平和质朴到知性明快,主持风格凸显专业性、知识性。第四章主要探讨主持人的个人特质与主持风格的形成。主持风格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主持人的个人特质对主持风格的形成具有内在固定性。本章从主持人的个人条件、角色认知和对风格的自觉追求叁个方面,探讨主持风格的不同类型和个性特征;分别选取倪萍、杨澜、白岩松、周立波作为研究个案,分别从个性语言、外在形象、整体感觉和受众反馈四个分析维度分析情感型、智慧型、理性型和表演型主持风格的特征。第五章主要分析中国电视节目主持风格演进的动因。从社会时代语境的变迁、传播观念及体制的变迁、受众审美需求变化叁个方面探讨主持风格演进的动因。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的日渐形成、大众文化和视觉时代的趣味重构、商业浪潮及消费社会的理念诉求,促进不同时代主持风格的产生;中外传播理念的嬗变、媒介管理视域下的定位调整和传媒体制变革下的实践调整,催生主持风格多元样式的形成;受众本位理念的确立、受众结构的变化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为主持风格的融合创新提供市场。第六章主要批判审视电视节目主持风格存在的问题。从乱相、同质化、表象化叁个方面论述主持风格存在的问题。分析商业化主持风格对媒体公器的消解,媚俗化格调对高雅文化的侵蚀,泛娱乐化对电视文艺的矮化;批判盲目模仿、直接“拿来”、低水平重复、缺乏主持意识、缺乏原创力和创新力带来的主持风格同质化;审视重“外在形貌”轻“内在修为”的认知偏差、重“专业技巧”轻“人文传播”的现实瓶颈带来的主持风格表象化。第七章主要论述主持风格的创新。从主持风格的创新原则、主持风格的宏观设计、主持风格的微观塑造等方面,探讨主持风格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总之,本文拟建立主持风格的构成体系和分析维度,研究不同年代、不同节目类型和不同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的演进及规律,分析主持风格的演进动因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新时期主持风格的创新路径。

傅娜[3]2010年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艺术性研究》文中指出电视具有传播知识、普及社会教育、提供文化娱乐与社会服务、传播新闻信息等多种功能,但是电视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关系,其最重要最本质的功能还是新闻传播。“新闻立台”的观念已经被各级电视台所认同,新闻节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电视台的权威性,新闻节目做得好不仅能够保持稳定的收视率,还会给电视媒体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公信力。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的好与坏,主要是有受众来评判的。处于新时期复杂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下的受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求,才能让受众对节目满意,所以电视新闻节目不能仅仅只关注节目的内容,不光要有丰富的信息量,快速的传播技术和手段,还要注意新闻节目的审美价值,即注重节目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国家新闻评选办公室曾经提出,好新闻必须达到“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说,电视新闻的艺术性应是电视新闻审美价值的体现。我们探讨电视新闻的艺术性,其目的就是要把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事实艺术地告诉观众。要打造精品电视新闻节目,必须做到艺术性与政治性、思想性、真实性的有机结合。许多论着对于电视新闻内容的研究比较多,已近全面和科学,但是对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尤其是对其艺术表现力的研究比较少。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概况,电视媒体最本质的功能是新闻传播,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在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节目的种类和形态越来越丰富,在各个阶段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电视新闻节目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受众和新闻节目本身---包括内容和形式,内容为王,形式是金。第二部分从电视新闻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从接受美学理论等角度对电视新闻受众进行研究,包括受众的心理特点、受众的需求以及受众参与等方面。第叁部分通过实例论述我国电视新闻工作者如何不断探索创新,丰富报道的类别、内容、形式和深度,重视新闻节目的包装,提高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艺术性,把新闻做的更好看、更精彩,使舆论引导更有力,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的期待和要求,更充分的发挥其社会监督、促进改革和进步的作用。着重论述当前电视新闻节目的艺术性表现,如对电影、曲艺等艺术门类的艺术手段的借鉴等。第四部分指出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在形式方面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如画面单调、形式枯燥,出现泛娱乐化、商业化的端倪,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宋琳[4]2013年在《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传播大政方针、引导正确舆论等方面,电视新闻都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而作为电视台“门脸”的节目主持人则是电视与观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是否得当直接体现新闻栏目的品位。电视节目主持人依托自己的声音和形象传递给观众,因此,主持人的言谈举止、气质风度直接影响他在观众心中的印象。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将对这些风格进行归类叙述。本文抛开摘要和结语,共分为四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着重叙述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形成的背景和不同的风格类型,并从中发现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运用所存在的规范性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指出改进方法,从而进一步为电视主持人的语言发展作出努力。可以看出,当今我国电视新闻的快速发展带给新闻主持人不小的机遇,但同时也对他们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的规范在这个时代,对于新闻主持人仍然适用,对提高主持人的工作水平仍有较大帮助。

刘茗蔚[5]2009年在《论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满足新闻改革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更好的提高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素质,全面加强对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培养,本文对研究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性、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特点和作用、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所需要的新闻视角和文化素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文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章: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是一种新兴的传媒现象。要对这种传媒现象进行分析,必须对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进行界定。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由“记者”与“电视节目主持人”两个关键词组成,故要从“记者”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两个角度来深入了解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西方的发展由来已久,理论完善,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经历过漫长时期的摸索之后,呼唤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培养,电视节目主持人理论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第二章: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特点。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记者和主持人的双重身份。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一般活跃在新闻节目中,作为记者,第一要务要全面、客观、真实的发现新闻,反映事实,这就需要他们有足够的新闻敏感性,同时,要具备顽强的采访作风和娴熟的采访技能。作为主持人,他们要在节目中起主导作用,选择主持方式,推动节目进程,同时,对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和评论,达到串联节目、传递思想、沟通感情、吸引受众的目的。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兼有的双重特质,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彼此融合、相互渗透,展现出新的特点。第叁章: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作用。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为传媒业界所推崇就是因为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新闻节目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一般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作用在于推进节目程序,引导节目进程;即兴环节发挥,现场应变机敏;沟通节目关系,渲染节目气氛。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作用在于:参与采编过程,有利于增强节目的整体性;用切身感受进行传播,有利于沟通媒介与受众;个性化传播,有利于舆论引导。第四章: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新闻视角和文化素养。现阶段我国的新闻电视节目主持人存在一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电视节目主持人自身的新闻视角和文化素养。新闻视角是要求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坚持党性原则,保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重视细节展示,过程跟进,表现真实;具备质疑素质,揭示思想本质;坚持角色客观,保证公正立场。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还要从科学理性精神、深层思想感情、执着审美追求、完美人格魅力四个层次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移植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大量传播实践个案与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将一个普遍的传媒现象或需求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来认识,全面系统的介绍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深入探讨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特点,认识他在传播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并结合具体的传播实践进行剖析,从而对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培养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为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

戈海涛[6]2007年在《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个性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个性化传播是现代社会背景中传播的必然趋势和主流。在当今的信息爆炸、信息多元化传播环境中,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越来越厌烦人云亦云的重复和板起面孔的说教,只有个性鲜明、独具魅力的传播才能在众多同类事物中脱颖而出,成为被观众注意和选择的对象。我们所说的主持人个性化传播是指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个性化是相对于一般化而言的,表现为语言特色、思考角度、创作风格等等的独特性。在实践中,一些主持人对个性化有所曲解,出现了以“怪异”“另类”为个性,“为个性而个性”的偏差,这不是真正的个性化。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有多种要素构成:基础要素、内在要素、外在要素。叁种要素的综合,才能体现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强调媒介角色的共性,不仅不否定主持人个性,相反,只有强化个性的魅力,才有可能更加体现媒介角色的意图。媒介角色的社会性正是融于每个主持人的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个性是形成权威性的基础,权威性反过来又促进节目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完全不必因为有人曲解而不敢提倡“个性化”,相反应当鼓励合理的“个性化”为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增色。当然,“合理”是前提。

于洋[7]2006年在《传播美学视野中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广播电视史上兴起了主持人节目,引起了广泛而长久的探讨,其中吴郁教授强调,节目主持人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人格化。在大众传播学中,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其中一端。主持人作为媒介代言人,是媒介“人格化”的代表,充当着传者的角色。因而,主持人形象塑造与受众的认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传播理念由“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的不断转变,受众的地位愈来愈高,主体意识愈来愈强,受众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受众认同在本质上是对传播效果的肯定,主持人形象塑造真正被受众认知才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获得受众的认同是主持人形象塑造的最终目的。 从我国电视主持人在形象塑造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缺乏个性魅力,主持人形象与栏目风格不统一,缺乏创造力。主持人形象没有抽象的,都要落实到节目上,主持人的个性体现在与节目中的人和不同层次受众的不断磨合中。主持人形象塑造得到受众认同,即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目标与价值达成一致。因而,受众认同的关键就在于:寻求和建立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目标与价值的一致关系。了解传受关系、对受众的探究与把握,是受众与主持人目标与价值达成一致的基础与必然途径,也是主持人形象塑造获得受众认同的必要条件。以受众认同为目的的主持人形象塑造,决定了受众在其中的中心地位。然而受众是变化的,,主持人形象塑造不可能一劳永逸,受众对主持人形象的认同没有终点,永远是处在趋于一致的动态的进程之中。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主持人形象塑造与传播美学的交汇点进行了研究,试图通过这种研究,借鉴从传播美学的有益观点,以促进主持人事业的发展。只有认识到受众也主动参与了传播,主持人事业才能开拓自身的领域,主持人形象塑造才能真正成为一门大众学科。站在受众接受认同期待的角度,对主持人形象塑造的若干因素及受众审美过程等进行传播美学的审视和探讨。运用中外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得方法以运用美学和传播学的理论为基础,以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和参照,结合中外主持人工作现状及培养产生过程,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在从传播学和美学的理论来交叉研究主持人形象塑造的课题的同时,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及心理学等其他相关科学理论,并将广泛调查研究与典型案例剖析相结合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研究方案的可操作性,进行调研,谋求塑造最优节目主持人形象。创新之处在于传者与受者的换位性思考,了解需求,有的放矢,务求实效,以期对主持人塑造更佳形象提供参考和借鉴。21世纪带给中国传媒的是一个令人目眩的全新天地,在“全球化”

柯妍[8]2016年在《主持人“非角色表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主持人“非角色表演”这一前台行为进行的研究。首先,对出现在主持人理论研究中备受争议的“表演”和“角色”二词做出了概念界定和阐释,笔者认为主持人“非角色表演”中所指之“表演”是一种广义的表演,也就是社会表演,但由于主持人这个特殊职业与戏剧艺术表演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人们常会把主持人的表演同戏剧艺术中的“角色扮演”相混淆。文章还对主持人“非角色表演”中的“角色”做出了梳理和分析,认为主持人所扮演的既是社会角色,又是媒介角色,同时也是一种个人角色。除此之外,文章还以“面具”、“自我”、和“角色范本”为核心,探讨了主持人“非角色表演”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主持人“非角色表演”的表现形式,并试图在拟剧理论的视域下构建一个主持人“非角色表演”的框架结构。笔者从主持人的脚本与即兴出发,分析了主持人“非角色表演”的常规程序的构成:其次,对主持人“非角色表演”的表演主体——两个剧班,也就是包括主持人在内的节目制作团队和观众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主持人“非角色表演”的表演区域——前台和后台做出了分析和阐述,并探讨了前后台转换和后台行为前台化所产生的影响。在文章的最后,笔者试图对主持人“非角色表演”的印象管理的必要性和印象管理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对主持人“非角色表演”的前后台形象的塑造以及不同类型电视节目主持人“非角色表演”的形象塑造也作出了简要分析。

梁岩[9]2014年在《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闻评论类节目具有新闻传播、引导公众舆论、对广播电视进行宣传的功能,也因此成为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主体、龙头,“新闻立台”正是传播者对新闻评论类节目重要地位的最好诠释。80年代初,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各类节目中兴起一种主持人节目形式,并且迅速的红遍全国,然而这种在其他节目类型中备受青睐的节目形式,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流行足足比其他节目类型晚了十年。深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国情、认识观念、体制、人才、社会环境以及改革发展的进度等有关,比如说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本质的理解不同,对新闻评论类节目的认识不足,对主持人这一角色在节目中作用的认识等等。人们普遍认为新闻报道主要是对于新闻事实的报道、传达党中央的意志与政府文件精神,然而主持人丝毫没有发挥的余地,甚至主持人被认为是“新闻媒体传播其意志的工具,喉舌,对于其所要表达的意志与事实丝毫不能含糊,在新闻媒体中同样不允许出现跟人色彩浓重的主持人。”然而,主持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意识的人,希望在节目中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所以这就造就了住持人自身需要追求语言个性与新闻严格要求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局面引起了观众对新闻可信性的质疑,主持人也成为了新闻媒体效益的妨碍者。电视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与节目的品质、价值观存在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另一方面与广播电视语言的传播主体——主持人、播音员和嘉宾主持人的品位、个人的文化素养、使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审美价值观念等因素息息相关。为了对社会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广播电视语言的传播主体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使用能力,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扎扎实实地练好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重要作用。文章从四个方面对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语言进行解读,通过对比分析央视《新闻1+1》①和凤凰卫视《时事开讲》,研究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不同表现以及对嘉宾的不同语言状态,希望能给其他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广播电视语言节目以启示。本文尽可能多的细节上的适当水平,不强求平衡,点到为止,在一些地方,有的地方有更详细的深入的讨论。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为了服务于主题。

王宛春[10]2012年在《论主持人服饰设计在电视节目中的定位与实施》文中指出新闻传播作为人类古老的社会活动已延续千年,而电视则是上世纪20年代从实验室走向公众的科技新宠,正是这种人文传统与科技成果的成功嫁接,使媒介传播形式在时代的进步与变革中,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上世纪80年代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转型,节目主持人作为一种新的与大众链接的媒介形式,备受各界的关注从诞生到演变,主持人早已超越了其自身职业功能的需要,成为了卓有成效的标识符号,对社会和大众在诸多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主持人通过形象定位所产生的品牌效应,是节目收视率最有效的保障,并引导和影响着大众的审美目前我国有关主持人发展的专项研究,在方向的选择上还相对比较单一,缺乏从整体角度,对主持人在新闻节目中的形象定位与创新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整理研究,才能应对媒体未来发展的需要本课题通过对导师专项研究的全程跟踪,把服饰设计作为研究分析的主体和方向,旨在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整体形象策划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服饰作为承载主持人整体形象特质的主要功能,不但是传达节目宗旨节目定位节目内容的重要构成,也是营造和强化受众视觉效果的主要手段因此以思维模式的理性回归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设计,不但是强化主持人在节目定位中整体形象成败的关键,而且对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009年本课题以导师研究项目——陕西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形象策划创新工程为研究依据通过对不同时空下新闻栏目定位与受众审美,及服装设计原理等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度剖析,重新构架定位与实施了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策划,以期达到探索和拓展节目主持人在整体形象包装上新途径新方法的目的课题分六个章节进行了论述,首先根据国内外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服饰研究背景,以及我国新闻节目主持人服饰设计现状,确立课题研究的主体和方向,以及课题研究的形式与方法其次通过对电视节目概念及类型构成的原理阐述,重点分析新闻节目定位对主持人形象策划的要求,进一步论述明确整体形象策划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影响与作用另外从服饰设计功能需要的角度,分析总结新闻节目主持人形象定位的现状与缺失,确立以节目定位的主持人形象包装运作规律为目标,有针对性的规划实施对主持人整体形象策划的合理改造,制定出有章可循的创新方法结合专业学科理论知识,以服饰定位展开对主持人形象策划的一系列分析研究,是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和基本方式通过外在环境色彩定位,光线处理等元素构成对着装原则和谐性的影响研究,以及男女主持人服饰搭配原则的确立,重在明晰主持人形象策划的运作规律同时结合项目实际案例分析,重新审视原有主持人服饰搭配方法,找出主持人在服饰着装上的非理性错位搭配等在美学意识上存在的缺失重点解决好如何从个性张扬,回归理性等一系列干扰和影响节目定位的突出矛盾因此以时空变化节目定位大众审美为前提,针对主持人形象定位权威性适宜性,及个性化稳定性在节目中的不同诉求,从整体性的角度按照服饰搭配原理进行的形象视点语言设计,不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举措,而且对改革完善节目主持人在整体形象策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有着积极作用关于新闻节目主持人形象策划的研究,对于我国学术领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正确的把握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形象定位,采取符合规律运作的方式方法,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摸索只有坚持用动态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才能应对和经受住传媒发展在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 我国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研究[D]. 王婷婷. 河北大学. 2004

[2]. 中国电视节目主持风格的演进与创新[D]. 张曼缔. 暨南大学. 2012

[3]. 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艺术性研究[D]. 傅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4]. 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D]. 宋琳. 青海师范大学. 2013

[5]. 论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D]. 刘茗蔚.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6].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个性化”探析[D]. 戈海涛. 河北大学. 2007

[7]. 传播美学视野中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D]. 于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8]. 主持人“非角色表演”研究[D]. 柯妍.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9].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研究[D]. 梁岩. 河南大学. 2014

[10]. 论主持人服饰设计在电视节目中的定位与实施[D]. 王宛春. 西安工程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我国电视新闻类主持人节目的审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