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供求论文_张云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等教育供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结构性,大发,关系,发展性。

高等教育供求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霞[1](2019)在《论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等教育供求主要矛盾演进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供求主要矛盾演进为视角,厘清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探索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和具体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未来与发展》期刊2019年05期)

袁林[2](2019)在《吉林省体育高等教育供求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所属范畴中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和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的侧改革产品供求相似度十分的高。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和逻辑分析等。从经济层面供给侧改革视角重新认识专业发展现状,由此发现了体育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整体的供给的不足和过剩之间共存的矛盾。基于此,本队吉林省体育高等教育供求现状和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促使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10期)

马铭均[3](2018)在《东北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供求矛盾与均衡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和模式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国家不支持到如今的引导和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空间在不断扩大,东北地区更是率先出台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计划。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一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特性就是要“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市场本身的规律,提高高等教育市场的效率,优化高等教育供给的改革”。东北地区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较快的区域,其高等教育的现状和改革对于全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出发,利用供给与需求相关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供给与需求的状态,针对凸显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同时致力于探寻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供求均衡机制的建立。利用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描述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供给与机会需求的现状与特点,对影响民办高等教育的供给和需求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致力于理清东北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的相关问题。本文主要的结论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东北地区的民办高等教育从总量上来看,供给与需求状态已经到达供过于求的状态,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供给从数量上能够满足东北地区的需求,同时东北地区的民办高等教育需求以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为主,在新的供需状态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由从量的发展到质的转变的阶段。其次,在东北地区高等教育供给总量较为充足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的民办高等教育的供给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在教育层次方面,民办高校的专科层次发展较为缓慢,民办高校办学层次较为单一,高等教育的教育层次衔接不通畅。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中独立学院的数量较多,其转制问题与本地区的民办高校的发展关系密切。再次,民办高等教育的专业供给上,东北地区高校缺乏特色专业和强势专业的塑造,大部分学校都比较倾向于开设热门专业,致使东北地区的民办高校存在着专业设置趋同的问题。最后,东北地区的民办高等院校区域分布于经济发展不协调,对于区域经济的辐射力不强。民办高等教育要想获得长期发展就必须建立起长效的供求均衡机制,基于对东北地区的民办高校供需现状的分析,提出民办高校的供求均衡机制主要由核心机制、长效机制、保障机制、统筹机制构成。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供求均衡其核心机制就在于发挥市场在教育领域的调节作用,以市场机制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政府持续引导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的整合。其长效机制是建立科学的民办高校的评估体系,重点推进一批优质民办高校发展。其保障机制是构建法律保障与财政保障体系。其统筹机制是建立人才预警机制与评价体系,推进高等教育智库建设。针对现阶段东北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的问题,为构建民办高等教育的合理供求关系,本文提出了如下的政策性建议。首先,政府应推动高校转型,大力支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积极推动转变其原有的精英教育的体制和模式,积极探索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进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其次,构建梯度合理的高等教育层次,实现不同教育层次的协调发展。再次,错位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辐射作用。最后,构建应用型大学和特色强势专业,建立高等院校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民办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1-01)

刘丽[4](2017)在《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受到社会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劳动年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就业形态呈现多样性灵活性等。为了应对上述变化,必须协调好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问题。从供给侧而言,高等教育主要承担劳动力的培养任务,高等教育如何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事关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本文来源于《中国高等教育》期刊2017年24期)

王成斌[5](2017)在《把握供求关系,推进江苏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强调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等。这一系列重要思想是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南针”和“方向盘”。(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报》期刊2017-09-27)

王旭辉[6](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叁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叁角关系。在这个叁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9-01)

尤莉[7](2017)在《高等教育发展性经费供求前景研究——基于河南省普通高校教育经费问题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经费供求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本研究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河南省2015-2020年普通高校发展性经费的潜在需求和供给能力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性经费的科学配置提供参考。首先,根据河南省人口现状和Eviews软件,统计和预测河南省2015-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变化趋势,并统计和预测在校生规模,发现河南省2015-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大致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相对缓慢。其次,利用固定系数法对河南省普通高校发展性经费需求进行年度匡算与分析,发现发展性经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后减,2010-2020普通高校发展性经费需求将进入高峰期。从需求趋势看,供求矛盾主要集中在2020年以前,发展性经费供给状况仍不容乐观,而"调结构、缩差距、提效益"则成为普通高校发展性经费科学配置的关键。为此,从发展规模、经费渠道和区域性协调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第一,合理调控高校在校生规模,科学评估不同类型高校发展规模;第二,尽快建立多渠道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缓解政府与高校压力;第叁,探索建立高校学杂费标准弹性制度,加强宏观调控和内外监督;第四,进行经费预算改革,加强对高校经费的管理和绩效评估;第五,适当调整高等教育招生名额区域分配政策,以提高地区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蔡君[8](2016)在《大众化阶段的人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形势下,加快推进高等教育转型、尤其是以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为目标的转型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供应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6期)

王旭辉[9](2016)在《我国高等教育若干典型供求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人力资本得以快速积累。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供求关系正在悄然发生改变。高等教育供求关系是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的核心问题,结构性问题又是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若干典型供求结构的经验分析发现:在院校层面,第一类供求矛盾表现突出,民(本文来源于《教育文化论坛》期刊2016年02期)

王旭辉[10](2016)在《我国高等教育若干典型供求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供求关系是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的核心问题,结构性问题又是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若干典型供求结构的经验分析发现:在院校层面,第一类供求矛盾表现突出,民办院校需求不足;在专业层面,第二类供求结构失调,专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适应性不足;在空间层面,第一类供求矛盾引起的教育公平问题凸显,须引起足够重视。最后,从影响和改变各类矛盾背后的本质因素,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各个层面供求均衡机制的角度得出若干建设性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教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高等教育供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等教育所属范畴中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和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的侧改革产品供求相似度十分的高。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和逻辑分析等。从经济层面供给侧改革视角重新认识专业发展现状,由此发现了体育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整体的供给的不足和过剩之间共存的矛盾。基于此,本队吉林省体育高等教育供求现状和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促使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等教育供求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云霞.论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等教育供求主要矛盾演进为视角[J].未来与发展.2019

[2].袁林.吉林省体育高等教育供求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

[3].马铭均.东北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供求矛盾与均衡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8

[4].刘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7

[5].王成斌.把握供求关系,推进江苏高等教育转型发展[N].江苏教育报.2017

[6].王旭辉.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17

[7].尤莉.高等教育发展性经费供求前景研究——基于河南省普通高校教育经费问题的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7

[8].蔡君.大众化阶段的人才供求态势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9].王旭辉.我国高等教育若干典型供求关系[J].教育文化论坛.2016

[10].王旭辉.我国高等教育若干典型供求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

论文知识图

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系统高等教育供求主体系统模型高等教育供求动力系统模型高等教育供给与高等教育需求的关系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高等院校实际人数与模型人数比较

标签:;  ;  ;  ;  ;  ;  ;  

高等教育供求论文_张云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