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铸锻双控成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镁合金,铸锻双控成形,压力铸造,力学性能
铸锻双控成形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李周复,李远发,罗守靖,高小荣[1](2008)在《镁合金液态铸锻双控成形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态铸锻双控成形是综合了压力铸造和锻造的工艺特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成形方法。以AZ91D镁合金为例,通过在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的铸锻双控成形与普通压力铸造,并对双控成形制件进行T6热处理,后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在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双控成形制件与普通压铸件相比,其抗拉强度提高94.67%和84.39%,伸长率提高121.62%和101.76%。(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08年09期)
李强,李远发,罗守靖,李周复,高小荣[2](2008)在《AZ91D镁合金铸锻双控成形与压铸制件宏观缺陷及力学性能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铸锻双控成形与普通压力铸造在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进行样件的试制,并对双控成形制件进行T6热处理,然后对样件进行宏观缺陷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试验结果发现,双控成形制件的宏观缺陷有极大改观,且在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与普通压铸相比双控成形制件的抗拉强度分别提高94.672%和84.394%;伸长率分别提高121.617%和101.761%。(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08年S1期)
李远发,李强,罗守靖,高小荣[3](2007)在《AZ91D镁合金铸锻双控成形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铸锻双控成形,是综合了压力铸造和锻造工艺特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成形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进行AZ91D镁合金样件的试制,并对铸锻双控成形制件进行T6热处理,然后对样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及微观组织观察,得出在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铸锻双控成形制件比普通压铸件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提高84.394%和101.761%;经热处理后则分别提高94.672%和121.617%;且微观组织晶粒细小。(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07年12期)
李远发,李强,罗守靖,高小荣,姜永正[4](2007)在《AZ91D摩托车发动机壳体铸锻双控成形模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摩托车发动机壳体的结构特点及工艺要求,介绍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铸锻双控成形模设计方案。该双控成形模选择最大截面为分型面,锻芯的变形力完全作用于壳体内部型腔,使壳体受力均匀,设置斜销式抽芯机构,抽芯滑块采用T型槽导滑等结构,采用模温机及循环的冷却水控制模具温度,浇注系统设计时采用FLOW3D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填充,对工艺流程协调优化,解决了热膨胀、气孔及气密性等问题,提高了产品品质,并已进行壳体的小批量生产。(本文来源于《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李远发,李强,罗守靖,高小荣[5](2007)在《AZ91D镁合金液态铸锻双控成形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态铸锻双控成形,是综合了压力铸造和锻造工艺特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成形方法。通过铸锻双控成形与普通压铸在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进行AZ91D镁合金样件的试制,并对双控成形制件进行T6热处理,然后对样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及微观组织观察,得出在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与普通压铸相比双控成形制件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提高84.394%和101.761%;经热处理后分别提高94.672%和121.617%,且微观组织晶粒细小。(本文来源于《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2007年S1期)
贾瑜军[6](2007)在《AZ91D摩托车发动机壳体液态铸锻双控成形及热处理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态铸锻双控成形,是综合了压铸和锻造工艺特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成形方法。压铸由于流变性充填,容易实现制件形状的精确控制,而对于使用性能控制,则实现困难;锻造由于存在塑性变形,使制件性能控制容易实现,但制件形状则受到很大限制。液态铸锻双控成形可以在同一成形过程中,同时实现制件形状和使用性能的精确控制。液态铸锻双控成形理论模型包括合金液的充型和锻造两个过程,其主要工艺参数包括铸造工艺参数和锻造工艺参数,设备可以通过普通液压机、压铸机改造得到,也可用专用成形机来实现。通过对各个工艺参数的合理选择,成形出了形状和性能俱佳的AZ91D镁合金摩托车发动机外壳。其性能优于采用压铸方法成形的AZ91D镁合金摩托车发动机外壳。本文采用拉伸、金相、扫描等手段对热处理前后双控成形AZ91D镁合金摩托车发动机外壳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进行了测试和观察,研究了固溶处理(T4)和固溶时效处理(T6)对双控成形AZ91D镁合金摩托车发动机外壳组织演变的影响及组织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经热处理工艺优化后制件的力学性能高于未热处理制件的力学性能,即制件在T4(415℃×9h,60℃水淬)下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大,为239.7Mpa、1.5763%,较未热处理提高幅度分别为41.6%、79.9%。再经T6(415℃×9h,60℃水淬+205℃×11h,空冷)处理后,双控成形AZ91D镁合金制件显微组织得到均匀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合金,但是因所用试样存在缺陷,使得制件的性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由对比分析得出,通过T6(415℃×9h,60℃水淬+205℃×11h,空冷)处理来强化制件,可以使其性能最优。本研究为AZ91D双控成形件进行热处理提供了工艺参数选择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7-07-01)
李强[7](2006)在《AZ91D摩托车发动机壳体液态铸锻双控成形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锻造由于存在塑性变形,使制件性能控制易实现,但制件形状则受到很大限制;而液态压铸,由于流变性充填,容易实现制件形状的精确控制,而对于性能控制,则难以实现。如果两者融合,扬长避短,实现双控,就可以提出一种新的成形方法,即液态铸锻双控成形。其实质就是在压铸基础上,待型腔中的液态金属还没有完全凝固时,立即施加一个变形力,打碎已经凝固的枝晶组织。铸锻双控成形工艺主要适合生产形状复杂和强度要求高的汽车零部件和其它结构件。本文介绍了液态铸锻双控成形技术的实现方法和所生产零件的性能。通过立式合模和立式压射系统与卧式合模和卧式压射系统的对比,确定采用立式机的形式,并与香港捷讯压铸机制造厂共同合作来设计和制造能够进行批量零件生产的专用成形机。双控成形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设计时将参照压铸模的设计方法,提出多种方案,并使用FLOW 3D仿真设计软件来模拟金属液的填充过程,预测可能产生缺陷的位置,从而决定浇注系统的形状和分布,冷却水道的流向和位置,分流锥的大小和位置。然后以AZ91D镁合金摩托车发动机外壳为例,进行五因素(压射速度、浇注温度、锻造时间、压射比压、锻造压力)四水平L16(45)正交实验,在普通压铸过程中关闭锻造功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宏观上,与压铸相比,双控成形制件的冷纹、缩水、气孔和缩松等缺陷明显减少;双控成形工艺参数中锻造压力对制件的力学性能影响最大,其次为模锻延时,影响最小的为压射比压;在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与普通压铸相比,双控成形制件的平均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提高84.394%和101.761%;双控成形制件可进行热处理强化,具有显着的固溶时效强化特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6-06-01)
铸锻双控成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铸锻双控成形与普通压力铸造在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进行样件的试制,并对双控成形制件进行T6热处理,然后对样件进行宏观缺陷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试验结果发现,双控成形制件的宏观缺陷有极大改观,且在相同工艺参数条件下,与普通压铸相比双控成形制件的抗拉强度分别提高94.672%和84.394%;伸长率分别提高121.617%和101.76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铸锻双控成形论文参考文献
[1].李强,李周复,李远发,罗守靖,高小荣.镁合金液态铸锻双控成形技术研究[J].铸造.2008
[2].李强,李远发,罗守靖,李周复,高小荣.AZ91D镁合金铸锻双控成形与压铸制件宏观缺陷及力学性能的对比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8
[3].李远发,李强,罗守靖,高小荣.AZ91D镁合金铸锻双控成形组织性能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7
[4].李远发,李强,罗守靖,高小荣,姜永正.AZ91D摩托车发动机壳体铸锻双控成形模设计[C].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07
[5].李远发,李强,罗守靖,高小荣.AZ91D镁合金液态铸锻双控成形组织性能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7
[6].贾瑜军.AZ91D摩托车发动机壳体液态铸锻双控成形及热处理工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7].李强.AZ91D摩托车发动机壳体液态铸锻双控成形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