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变抑制论文_陈晓明,张红城

导读:本文包含了褐变抑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铃薯,抑制,乙醇,巯基,丁醇,幼虫,伤处。

褐变抑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明,张红城[1](2019)在《葫芦蜂幼虫营养成分及酶促褐变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葫芦蜂幼虫的营养成分,探究其作为食品的潜力价值。以及抑制酶促褐变,提高其商品价值。方法:各营养素的测定均依照国标。酶促褐变抑制步骤如下,以新鲜幼虫为原料,低温匀浆浸提制得粗酶液。然后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抗坏血酸对ppo的抑制效果及抑制类型。结果:幼虫干重中各营养素含量为蛋白质(51.3 g/100 g)、脂肪(23.0 g/100 g)、维生素B1(0.221μg/100 g)、维生素B2(2.29μg/100 g)、维生素B6(0.39 mg/100g)、维生素B12(1.2μg/100g)、铁(101 mg/kg)、锌(71.7mg/kg)和硒(0.147mg/kg),以及18种氨基酸和21种脂肪酸。特别指出,铁含量是常见蔬菜的36~200倍,肉类的26~63倍,动物肝脏的4~13倍。锌的含量甚至比常见营养强化食品(如乳制品、谷类制品)还要高。当抗坏血酸与幼虫的比例为0.1 g/100 g时,褐变完全被抑制。IC50值为0.6726 mmol/L,抑制类型为竞争性抑制。结论:葫芦蜂幼虫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以通过抗坏血酸抑制褐变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王红颖,刘博文,王庆国,马玉荣,刘佩[2](2019)在《伤处理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技术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鲜切马铃薯易褐变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褐变抑制方法,笔者研究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及机理。采用切伤和刮伤2种方式处理马铃薯块茎,然后分别置于5、20℃下放置12、18、36 h,探究不同伤处理方式及条件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刮伤并于20℃放置18 h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最佳;处理组鲜切马铃薯货架期比对照延长了4天。与对照相比,伤处理降低了贮藏期间鲜切马铃薯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总酚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伤处理通过显着降低酚类物质的积累、酶促氧化以及提高鲜切马铃薯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膜透性来抑制鲜切马铃薯的褐变,为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徐鑫,姚尧,王庆国,刘佩[3](2019)在《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及影响游离氨基酸代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低温贮藏后马铃薯鲜切褐变的问题,采用20℃下回温处理20天探讨其对鲜切马铃薯褐变、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游离氨基酸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温处理显着抑制了鲜切马铃薯的褐变,抑制了PPO和POD活性,降低了切前初始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其中游离酪氨酸、缬氨酸、丝氨酸回温后及切后均显着低于对照;鲜切后贮藏前期,游离天冬氨酸、丙氨酸显着降低,游离甘氨酸显着升高;回温及鲜切后,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显着升高,MDA含量显着降低。由此表明,回温处理通过抑制马铃薯PPO和POD活性,影响游离酪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的含量,提高脯氨酸并降低MDA含量,显着抑制了低温贮藏鲜切马铃薯的褐变。(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冯向阳,谢君,王宏勋,易阳,侯温甫[4](2019)在《真空包装通过调节酶活性抑制鲜切莲藕酶促褐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鲜切莲藕因失去外层组织保护而易发生褐变,而酶促褐变是主要原因。真空包装对鲜切莲藕的褐变有较好的延缓作用,其中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简称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简称POD)的编码基因是参与果蔬褐变的主要基因。但目前关于真空包装对鲜切莲藕片相关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甚少。分析在4℃下真空包装对鲜切莲藕贮藏过程中褐变度和PPO、POD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包装对延缓鲜切莲藕褐变有较好效果,且在贮藏期内真空包装鲜切莲藕PPO、POD活性变化与其褐变度大体一致。与此同时,基因NnPPOC和NnPOD4的表达量变化对PPO、POD活性的影响与最终蓬藕的褐变度变化一致,且真空包装对基因NnPPOA、NnPOD1/2/3的表达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说明真空包装对鲜切莲藕的NnPPOA/C和NnPOD1/2/3/4基因表达量有降低作用,进而起到延缓褐变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王雅,邹红梅,刘聪美,贾丹[5](2019)在《乙醇冷藏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鲜切马铃薯为原料,研究了乙醇处理对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褐变指数(BI)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及酶促褐变底物L-酪氨酸和L-多巴的紫外和红外光谱图的变化来研究乙醇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抑制机理。结果表明,分别用4%、5%、6%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处理后的鲜切马铃薯在贮藏过程中,PPO活性、POD活性、BI值和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处理对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最优;通过酶促褐变底物的紫外及红外光谱图可知,乙醇溶液处理对马铃薯酶促褐变的底物的结构没有产生影响,由此可知,乙醇溶液是通过抑制PPO、POD等相关酶的活性来抑制鲜切马铃薯的酶促褐变。(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9年04期)

李京赞,刘玉德,陶春生[6](2019)在《鲜切马铃薯褐变抑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鲜切马铃薯的品质,本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研究了焦亚硫酸钠、柠檬酸、L-半胱氨酸、CaCl_2、异抗坏血酸钠、EDTA-2Na对马铃薯在鲜切过程中的酶促褐变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抑制马铃薯褐变的试剂的最佳浓度分别是焦亚硫酸钠0.10%,柠檬酸0.20%,L-半胱氨酸0.10%,CaCl_20.10%,异抗坏血酸钠0.10%,EDTA-2Na0.10%;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选取柠檬酸、L-半胱氨酸、CaCl_2、异抗坏血酸钠作为抑制剂和以鲜切马铃薯的最低褐变度为目标值时,经过试验并将其结果进行参数优化获得其最佳方案是:柠檬酸0.40%+L-半胱氨酸0.15%+异抗坏血酸钠0.30%+CaCl_2 0.40%。以此方案进行试验验证,测得样品的平均褐变度仅为0.071,表明该方案可有效抑制马铃薯的酶促褐变,保证鲜切马铃薯的新鲜品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9年04期)

邹红梅[7](2019)在《微波、乙醇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鲜切马铃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马铃薯加工产业中。然而,鲜切马铃薯在切分去皮等加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酶促褐变现象,导致其外观颜色变黑,影响其产品的品质。鲜切马铃薯的酶促褐变现象成为限制鲜切果蔬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马铃薯产品加工行业存在的此类问题,本试验以鲜切马铃薯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乙醇溶液和微波处理对其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此外,应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设计优化了微波结合乙醇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抑制的工艺条件,并通过测定酶促褐变底物的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以及处理前后多酚氧化酶的圆二色谱来初步研究了乙醇和微波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抑制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乙醇、微波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本文采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不同功率的微波处理来抑制马铃薯的酶促褐变,通过测定酶促褐变指数(BI)、多酚氧化酶活性(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含量(MDA)来评价两种处理方法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浸泡鲜切马铃薯15 min(乙醇处理组)后能显着抑制其酶促褐变的程度,经过9 d的贮藏,对照组的BI值由46.90增加至67.37,而鲜切马铃薯经过乙醇处理组的处理后的BI值由起始值46.81上升为54.08;贮藏期结束后,PPO活性和POD活性也显着降低,对照组PPO活性和POD活性分别为18.25 U和2.9 U,乙醇处理组的PPO活性和POD活性分别14.23 U和2.18 U;MDA含量的增加幅度乙醇处理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的MDA含量由0.68μmol/g增加到1.16μmol/g,而乙醇处理组MDA含量由起始值0.66μmol/g上升为0.91μmol/g。用功率为390 W微波处理鲜切马铃薯5 s后(微波处理组),对其酶促褐变的抑制具有较好的效果,经过9 d的贮藏,对照组BI值从最初的47.51增加到67.47,微波处理组BI值由初始值39.21变为53.75;PPO和POD的活性也得到了较好抑制,贮藏期结束后对照组PPO和POD活性分别为17.52 U和2.25 U,而微波处理组的PPO和POD活性分别为13.25 U和1.95 U;对照组MDA含量由0.68μmol/g上升为1.21μmol/g,微波处理组的MDA含量从初始值0.31μmol/g变为0.66μmol/g。因此得出,有效抑制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条件是:用体积分数为5%乙醇溶液浸泡处理15 min和390 W微波处理5 s。2.微波结合乙醇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抑制的工艺条件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设计研究乙醇溶液体积分数、乙醇溶液浸泡时间、微波功率、微波加热时间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抑制的影响,得出结论:390 W微波处理5 s,并结合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浸泡15 min,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最优,在此条件下,BI值为29.94;PPO和POD活性均降低,分别为12.93 U和1.4 U,MDA含量为0.50μmol/g。3.微波、乙醇处理对酶促褐变底物紫外光谱的影响结果:通过对L-酪氨酸和L-多巴2种酶促褐变底物紫外光谱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对照组与乙醇溶液处理组、微波处理组的L-酪氨酸和L-多巴的紫外吸收光谱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乙醇溶液和微波处理没有改变L-酪氨酸和L-多巴的紫外吸收光谱。4.微波、乙醇处理对酶促褐变底物红外光谱的影响结果:通过对L-酪氨酸和L-多巴红外光谱的谱图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对照组与乙醇溶液处理组、微波处理组的L-酪氨酸和L-多巴的红外吸收光谱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乙醇溶液和微波处理没有改变L-酪氨酸和L-多巴的红外吸收光谱。5.微波处理对PPO圆二色谱的测定结果:通过对PPO的圆二色谱谱图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微波处理后马铃薯PPO的分子结构显着改变,其中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的含量降低,β-折迭含量上升,这种二级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微波处理抑制了PPO的活性从而抑制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6)

茹雪垠[8](2019)在《3-巯基-2-丁醇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技术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可菜粮兼用,深受消费者喜欢。鲜切马铃薯具有食用方便、新鲜、卫生等特点,目前我国的市场需求巨大。切割加工常导致马铃薯酶促褐变,并造成鲜切马铃薯货架期变短。目前寻找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褐变抑制方法是鲜切马铃薯加工保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荷兰15马铃薯为原料,筛选比较了5种安全含硫化合物对褐变的抑制效果,发现国内外已经批准作为食用香精的3-巯基-2-丁醇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较好。通过检测褐变相关酶活性、褐变底物、PPO(多酚氧化酶)基因表达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等初步阐释了3-巯基-2-丁醇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作用机理。具体结果如下:(1)用5种安全含硫化合物大蒜素、萝卜硫素、3-巯基-2-丁醇、3-巯基-2-丁酮、2-甲基-巯基呋喃熏蒸马铃薯丝,发现3-巯基-2-丁醇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效果最好。进一步优化3-巯基-2-丁醇熏蒸马铃薯的条件,发现熏蒸浓度为19.2μL/L(1.81×10~(-4) mol/L)3-巯基-2-丁醇原液,熏蒸时间为3 h时,在5℃条件下,处理组比对照组延迟4天褐变。通过对3-巯基-2-丁醇浸泡马铃薯丝条件优化,发现浸泡浓度为25μL/L(2.35×10~(-4) mol/L)3-巯基-2-丁醇时,在5℃条件下,处理组比对照组延迟5天褐变,且其抑制效果与0.5%的亚硫酸氢钠(4.8×10~(-2) mol/L)接近。此外,3-巯基-2-丁醇褐变抑制效果比其同分异构体2-巯基-3-丁醇稍好。(2)3-巯基-2-丁醇可显着抑制PPO酶活性和PPO酶相关调控基因POT 32和POT 33的表达。酶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3-巯基-2-丁醇浓度的增加,PPO酶活性降低。此外,不同3-巯基-2-丁醇浓度下,底物浓度倒数与PPO酶促褐变反应速度倒数的关系曲线与Y轴交叉点相近,而其斜率明显不同,为此,3-巯基-2-丁醇对PPO活性的抑制表现为可逆竞争性抑制。(3)与对照相比,3-巯基-2-丁醇处理后,马铃薯丝内酪氨酸含量一直显着高于乙醇对照和清水对照。测定结果显示,3-巯基-2-丁醇只在0 d、1 d、5 d降低总酚含量;仅在处理后0 d和1 d降低绿原酸含量。3-巯基-2-丁醇处理后,马铃薯丝的POD(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8 h、1 d及5 d低于乙醇对照;DPPH(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抑制率在2 d、3d、5 d显着高于乙醇对照,而在其他时间,两者差异不显着。为此,3-巯基-2-丁醇抑制褐变可能与其酪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有关。总酚、绿原酸含量降低、抗氧化能力提高和POD活性降低可能与抑制褐变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主要因素。以上结果表明,3-巯基-2-丁醇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用于鲜切马铃薯丝的褐变控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和影响PPO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降低PPO酶活性和升高底物酪氨酸含量而抑制鲜切马铃薯丝的褐变。(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徐鑫[9](2019)在《短时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鲜切马铃薯以食用方便、安全、营养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褐变是导致鲜切马铃薯品质下降并限制其货架期的主要因素,常给生产经营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满足长期供应,马铃薯采后通常进行低温贮藏。过去研究表明,即使适宜低温的贮藏也加重马铃薯鲜切后褐变,回温处理可以减轻其褐变,然而过去的回温处理时间长,给生产应用带来一定困难。本论文以荷兰15号马铃薯为原料,首先实验了块茎短时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效果,进一步优化了短时回温处理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处理对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总酚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PI)基因表达量和活性、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SP)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酪氨酸合成、降解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及活性的影响,以探明其影响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短时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效果显着。通过评定、测定不同温度(15、20、25和30℃)、不同时间(8、12、16和20 h)回温处理的马铃薯鲜切后的褐变程度、总体感观质量及L*值,结果表明,25℃回温12 h抑制鲜切褐变的效果最佳,2~4℃下货架期可延长3 d。该技术褐变控制效果好、处理时间短、简单易操作、安全性高。2.短时回温对马铃薯PPO酶活、总酚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和MDA含量的影响。在处理过程和鲜切后,短时回温显着降低了马铃薯PPO酶活和总酚含量,提高了马铃薯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增强了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清除率和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并减少了MDA的积累。因此,短时回温可通过抑制PPO酶活和降低总酚的积累,提高马铃薯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更好地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酶和底物的接触而抑制褐变。3.短时回温在转录水平上对StSPI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不大,但提高了SPI活性,降低了SP活性,提高了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了总游离氨基酸的生成。短时回温导致游离酪氨酸、赖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显着降低,而游离谷氨酸的含量显着增加。氨基酸差量体外添加实验结果显示,游离酪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降低对减轻褐变确有重要作用,而谷氨酸含量的增加则显着抑制褐变。因此,短时回温可通过降低游离酪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提高谷氨酸含量而减轻鲜切褐变。4.酪氨酸合成途经关键酶分支酸变位酶(chorismate mutase,CM)活性及StCM1、StCM2基因和降解途径的关键酶4-羟苯丙酮酸双氧酶基因(4-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StHPPD)表达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短时回温抑制了酪氨酸合成关键酶基因StCM1和StCM2的表达,降低了CM活性,对降解关键酶基因StHPPD的表达无显着影响,说明短时回温也可能通过影响马铃薯酪氨酸的合成、降低酪氨酸的含量而抑制鲜切褐变。(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王红颖[10](2019)在《NaCl溶液处理块茎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技术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鲜切马铃薯因其新鲜、卫生、食用方便的特点广受消费者喜爱,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褐变严重影响其商品品质和货架期。作为一种安全、常用的方法,NaCl溶液浸泡切后果蔬控制褐变早已有研究和应用,但切后NaCl处理鲜切马铃薯控制褐变效果不明显,且会影响产品风味。过去研究表明,NaCl处理会激活植物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因此,切前NaCl处理马铃薯块茎,有可能通过诱导抗氧化而抑制褐变,但尚未被证实。本文首先研究了切前NaCl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控制效果,筛选确定了该处理的最佳条件,并通过比较处理和对照间褐变底物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基因表达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抗氧化系统、脂膜过氧化程度和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初步探明了切前NaCl处理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机理。试验结果如下:1.适宜条件的切前NaCl处理,可以显着抑制鲜切马铃薯的褐变。通过筛选,切前NaCl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浓度5%,常温处理时间3 h。在此条件下,经切前NaCl处理的鲜切马铃薯,切后第4 d仍不褐变,而不处理对照和水对照均8 h即褐变。该处理可延长货架期3天,还可明显降低切片表面失水,且对鲜切马铃薯风味无不良影响。2.NaCl溶液处理块茎抑制切后褐变与降低总酚和酪氨酸含量、抑制PPO及POD活性以及影响切后PPO基因表达有关。切前NaCl溶液浸泡导致处理过程中和切后总酚含量、PPO活性、POD活性显着低于水对照和不处理对照。该处理还引起浸泡过程中PPO基因(POT32、POT33、POT72和POTP1/P2)表达量显着高于不处理对照,而导致切后POT32、POT72和POTP1/P2表达量显着低于水对照和不处理对照。3.NaCl溶液处理块茎可能通过积累活性氧(ROS)和过氧化氢(H_2O_2)激活抗氧化系统,进而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减轻脂膜过氧化,维持酶和褐变底物的区域化分布,从而抑制褐变。通过比较处理过程中和切后贮藏过程中NaCl处理及两个对照中ROS和H_2O_2含量、SOD和CAT活性,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脂氧合酶(LO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差异,发现NaCl处理导致切前ROS和H_2O_2含量显着增加,而切后含量则显着降低;切前NaCl处理还显着提高了SOD及CAT活性,增强了DPPH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并显着抑制了LOX活性,减少了MDA的积累。4.切前NaCl处理通过降低游离酪氨酸以及提高游离谷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减轻褐变。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发现,切前NaCl处理导致谷氨酸及脯氨酸含量显着上升、酪氨酸及精氨酸含量显着下降。差量氨基酸添加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差量的酪氨酸显着促进了切前NaCl处理的马铃薯浆褐变,而添加差量谷氨酸显着抑制了不处理对照马铃薯浆褐变,添加脯氨酸及精氨酸对马铃薯浆褐变无显着影响。此外,研究发现,切前脯氨酸处理能够显着抑制切后马铃薯褐变,因此脯氨酸不能直接抑制褐变,可能通过诱导其他代谢途径减轻褐变。(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褐变抑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鲜切马铃薯易褐变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褐变抑制方法,笔者研究伤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及机理。采用切伤和刮伤2种方式处理马铃薯块茎,然后分别置于5、20℃下放置12、18、36 h,探究不同伤处理方式及条件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刮伤并于20℃放置18 h处理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抑制效果最佳;处理组鲜切马铃薯货架期比对照延长了4天。与对照相比,伤处理降低了贮藏期间鲜切马铃薯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总酚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伤处理通过显着降低酚类物质的积累、酶促氧化以及提高鲜切马铃薯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膜透性来抑制鲜切马铃薯的褐变,为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褐变抑制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明,张红城.葫芦蜂幼虫营养成分及酶促褐变抑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王红颖,刘博文,王庆国,马玉荣,刘佩.伤处理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技术及机理研究[J].农学学报.2019

[3].徐鑫,姚尧,王庆国,刘佩.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及影响游离氨基酸代谢的研究[J].农学学报.2019

[4].冯向阳,谢君,王宏勋,易阳,侯温甫.真空包装通过调节酶活性抑制鲜切莲藕酶促褐变[J].江苏农业科学.2019

[5].王雅,邹红梅,刘聪美,贾丹.乙醇冷藏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

[6].李京赞,刘玉德,陶春生.鲜切马铃薯褐变抑制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

[7].邹红梅.微波、乙醇处理对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8].茹雪垠.3-巯基-2-丁醇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技术及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9].徐鑫.短时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机理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10].王红颖.NaCl溶液处理块茎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技术及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壳聚糖水解并测定的示意图磷酸酯化反应历程磷酸溶液中G1cN可能的降解途径华酥果汁褐变的抑制效果不同浓度柠檬酸处理对早酥、华酥果汁褐...不同浓度亚硫酸钠处理对早酥、华酥果汁...

标签:;  ;  ;  ;  ;  ;  ;  

褐变抑制论文_陈晓明,张红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