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审美意境

浅谈中国画的审美意境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摘要:中国画的发展,从先秦到当代,逐渐酿就了中国画诗性特质,从自然生命到艺术的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国画与其相关的诗学、哲学等相关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意境,这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类别的重要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画;诗画结合;意境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87-01

“意境”,也叫有情之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景的统一。它是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从艺术思想来看,一切艺术都讲究艺术美。“意境”最能体现中国画艺术美的重要特征,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主要标准。

意境理论,在我国古典诗歌理论中出现较早,历代皆有人论及。早在唐代杜甫在《丹青引》中,为描写曹霸画马的情景用了“意匠惨淡经营中”的诗句。在此“意匠”就包括了意境与意境的表达双层意思,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的全过程。而同时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说的“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等等已经真正地在绘画理论中强调了审美意境的主导作用了。此处的“意”和“心”指的是美感或某种令人愉悦的氛围。

“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界”。潘天寿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成为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美术创作、欣赏和品评的重要准则。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门类众多艺术形式迥异,通常按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人物、山水和花鸟三大类,这三类绘画也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们以其特殊的物质手段与表现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而中国古代绘画的“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研究古代绘画的意境,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特殊的艺术语言,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画的意境美在于“画中有诗”、“不似之似”

苏东坡在评王维的画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道出了中国画的绘画意识和创作方法,即写意的艺术观和意境的艺术方法。“画中有诗”即是画有诗的意境,画的诗化、文学化。中国画自顾恺之始标志着文人进入画坛,也酿就了中国画的诗化的特质。诗的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抒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极高的境界是外国诗歌及绘画所无法具备的。对于中国画来说,写意便是抒情,便是诗意,中国的诗、歌、舞本来就“三位一体”后来又加上书法和绘画,可以说是“五位一体”。写意更是中国画最本质的艺术观。中国画先有工笔后有写意,而写意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工笔,它们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画体,却都遵循着一个共同循则,要表达作者心中最真实的感受,让看画之人能与作者感同身受。

欧阳修在诗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知见诗如见画。”黄宾虹说:“不似之似,仍为真似”,齐白石指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也,太似则媚俗。”中国画家正是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把他在现实中的看到的具象的东西,在头脑中经过变形、加工、变成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形状,来寄托自己的情意,从而也就是作品的诞生。可以断言:不论是重客观形神的花鸟画,还是重主观抒情的山水画,都包含着来自自然的现象和来自作者自身的两种审美信息。作者表达的思想意境的同时把自己的人格和生命融入其中,达到既超越于物也超越于我的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以气贯之——意境结构的气

中国古代文论认为,作为生命结构的意境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全靠以气统帅的神、情、意、趣、韵、骨、形、势等因素。“气”是贯穿作品从里到外的各个方面,是所有生命的根本,也是意境结构的生命力本体。

从古今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气之存在,也可以看到艺术大师们对气的理解和把握。气是整体的,气贯穿着作品的始末。它作为意境结构生命力之根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

1.宇宙之元气与人之元气相溶和是意境结构生命力之所在。

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宇宙元气是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是灵感的源泉、生命的源泉,但无论是气还是物,都不能直接成为艺术作品,而必须通过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作者,进行加工,溶人作者所有的一切修养,精神品味,才能成为作品中的“气”,化为艺术的生命。在绘画创作中,人的元气一方面通过身体的协调直接倾泻于纸和画布;另一方面,其思想、修养、感情、情绪溶人到创作的全过程,影响作品的神情、意趣和风格。正如清朝戴熙《习苦斋题画》中说:“以目人心,以手出心,专写胸中灵和之气”,就是手、眼、心各器官协调才能达到直抒胸臆的目的。

2.“气”作为意境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动势。

气作为意境结构的内在生命,自有其特殊的活动方式和表现方式。这种活动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主要是气脉和气势。有人认为气脉就是作品的情感轨迹,这话只对了一半。因为作者的情脉,化成了胸中的意象,产生创作冲动,化成纸上新的艺术生命,富于象中,而气脉则有超以象外的东西,它既在象中、意中、画中,又在象外、意外、画外。气脉根植于宇宙元气和画家的生命本体。

如果说气脉是意境的内在联系,那么,气势则是意境的内在动感。力度、节奏和动感才是生命中的气势。“气势”乃力度与动势的二合一。意境中的气势不像气脉那样虚,可感性较强。它往往通过形象的虚实、笔墨的顿挫、节奏韵律等表现出来。

3.“气”作为意境主体的精神生命。

这是意境结构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正如前所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存在于万物之中,是天地万物的生命力。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气自然是人的生命力。而人的生命力有生理的一面,也有精神的一面,历代艺术评论家常用神气、神韵、神骨来形容人的精神美。

总之,意境结构的生命力既得之于宇宙之气,又得之于创造主体的精神生命力之气。通过画中之气把二者融汇,使其有了动感,有了生命。所以,气是意境结构生命力的根本元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2]刘长久.艺术美学文摘[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1990

[3]陆贵山.艺术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

[4]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86

标签:;  ;  ;  

浅谈中国画的审美意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