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眼视异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双眼,斜视,异常,功能,症状,检查法,远视。
双眼视异常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梅[1](2019)在《医源性异常视网膜对应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分析对治疗的指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斜视不符合双眼单视条件的患者,盲目进行双眼融像训练,会造成医源性异常视网膜对应。本文对于这样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双眼视功能分析并用于指导斜视手术设计、指导术后双眼视功能康复训练。方法选择8~12岁有长期双眼视功能训练史的斜视儿童,均有训练前无同时视,训练后建立叁(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03-22)
吴丽娟[2](2019)在《高校学生双眼视功能异常状况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分析高校学生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状况。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2014级100名在校学生,依照问卷分数分设无双眼视觉症状组(<21分)和有双眼视觉症状组(≥21分)两组,对两组学生均行双眼屈光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 100名高校学生中,24人(24.0%)诊断为某种类型的调节和/或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其中调节异常的检出率为7.0%(7人),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为17.0%(17人),调节过度(4.0%)和集合不足(8.0%)分别是高校学生最常见的调节功能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双眼视觉症状组其双眼视功能异常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校学生中视疲劳症状者较普遍,双眼视疲劳症状的发生与调节功能和/或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周俊[3](2018)在《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诊治中的7个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16~19日,由中山眼科技术培训中心主办的国际专家讲堂正式开讲,来自美国SALUS大学宾夕法尼亚视光学院双眼视领域国际权威专家M.Scheiman教授与中山眼科技术培训中心主任、美国宾夕法尼亚视光学院临床视光学林智博士一起,由浅入深、娓娓道来,从双眼视觉学的基本概念、诊断和治疗、案例分析、诊断处理方法和视觉训练的课程入手,全方位、系统化地为大家带来了干货满满的专业知识。(本文来源于《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期刊2018年23期)
胡佳丽,郑钰,高玉,施静,周哲[4](2018)在《双眼视功能异常学龄儿童知信行干预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干预对双眼视功能异常学龄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34例双眼视功能异常学龄儿童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KAP干预,比较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KAP得分及生活质量得分的变化。结果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KAP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4.70、5.49,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双眼视功能(t=6.84,P<0.01);生活自理能力(t=18.29,P<0.01);活动交往(t=23.26,P<0.01);精神心理(t=15.30,P<0.01);总得分(t=15.4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KAP得分与生活质量得分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对双眼视功能异常学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KAP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徐渊[5](2017)在《双眼视异常也会导致近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某一个因素占主导地位。人们以往特别关注视网膜成像、调节、隐斜视、大散光、屈光参差、近用眼时间、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近视,却容易忽视最常见的因素:双眼视异常。双眼视就是两只眼睛同时看到一个物体,并(本文来源于《大众卫生报》期刊2017-06-06)
杜念,杨吟,吴峥峥[6](2017)在《双眼视功能异常——集合过度引发调节不足患者的诊治经验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集合过度引发调节不足患者1例的诊治,进一步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患者资料:男,19岁,主诉:看书、近距离工作时,眼痛,酸胀,不愿视近。检查结果如下:裸眼视力远距OD:0.1 OS:0.1近距OD:1.0 OS:1.0主觉验光:OD:-3.00→1.0-OS:-3.50→1.0-PD=62MM眼前节:(-)眼底:(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七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眼科和视光技术及设备展览会、第十叁届中国眼科和视光专业医院展示推广会学术论文集》期刊2017-03-23)
唐颖[7](2015)在《ICL手术对高度近视眼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析高度近视眼行ICL(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调节、集合等双眼视功能的变化以及双眼视异常类型的变化,为手术度数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0例准备进行ICL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年龄20-35岁(中位数28岁),球镜-10.00D--20.00D(中位数-16.25D),柱镜0-5.00D(中位数-3.75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月、3月、6月进行双眼视功能的检查,包括DLP(Distant lateral phoria,远距离水平隐斜)、NLP(Near lateral phoria,近距离水平隐斜)、DPFV(Distant positive fusion vergence,远距离正融像性集合)、DNFV(Distant negative fusion vergence,远距离负融像性集合)、NPFV(Near positive fusion vergence,近距正融像性集合)、NNFV(Near negative fusion vergence,近距负融像性集合)、AC/A(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F(Accommodation of facility,调节灵活度)、BCC(Binocular Cross-cylinder,交叉柱镜法测量调节反应)、NRA/PRA(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正负相对调节)、AMP(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调节幅度),所有检查均在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和瞳孔恢复综合验光仪主观验光后最佳矫正视力下进行,视标采用最佳矫正视力的上一行或单个视标。分析术前、术后1月、3月、6月的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类型,并将不同时期的各项调节、集合参数行统计学比较。于手术后3月、6月进行UBM(Ultrasound biomicroscopy,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观察人工晶体襻与睫状体、悬韧带的位置关系。结果:30例患者中术前存在间断性单眼抑制的有18例,间断性复视的有4例,即共有22例(73.33%)没有稳定的双眼单视,术后无一例患者存在抑制或复视,30例(100%)患者术后均获得了稳定的双眼单视功能;术前调节异常8例(26.67%),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22例(73.33%),术后调节异常29例(96.67%),仅1例(3.33%)存在集合不足型外隐斜。术前、术后1月、3月、6月相比较,DLP、DPFV、DNFV、NPFV、NNFV、BCC、N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LP(F=6.395,P﹤0.05)、PRA(F=5.066,P﹤0.05)、AMP(右眼F=20.116,P﹤0.05、左眼F=20.723,P﹤0.05)术后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A(F=3.982,P﹤0.05)、AF(右眼F=3.338,P﹤0.05、左眼F=4.055,P﹤0.05)、双眼F=4.722,P﹤0.05)术后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例患者术后AMP均降低(100%),其中术前AMP超过最大调节幅度的2例患者术后AMP也显着降低,比同龄人最小调节幅度低2-2.5D;所有患者UBM显示人工晶体襻的位置贴近睫状体、悬韧带。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ICL手术在使高度近视患者屈光状态恢复正视的同时,其双眼单视功能得到绝大部分改善。但是AMP在术前偏低的情况下进一步明显降低,导致视近困难。分析可能与人工晶体襻的位置贴近睫状体、悬韧带有关,故为解决术后视近问题,手术设计可预留一定近视度数。(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5-11-01)
吴丽娟[8](2015)在《高校学生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状况的调查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和分析100名高校学生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的发病情况,以及分析异常双眼视觉症状患者眼动参数的特点。方法:1对高校学生进行完整的眼部检查,随机选取100名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学生;2对所有学生进行双眼视症状主观问卷调查,根据问卷分数,分成两组:321分为有双眼视觉症状组,<21分为无双眼视觉症状组;3对上述高校学生分别进行眼屈光检查、Worth 4点检查、立体视、远近水平隐斜、梯度性AC/A、远近正负融像性聚散、集合近点、相对调节、调节反应、调节幅度及单双眼调节灵活度检查;4根据双眼视觉异常诊断标准,对异常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双眼视觉异常发病情况进行科学统计,以及分析双眼视觉症状患者眼动参数的特点。结果:1一般资料:高校学生的平均年龄是21.97±0.82岁,有症状组女性的检出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100名高校学生中,23.0%存在不同程度的双眼视觉症状,24.0%存在有某种类型的调节和/或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其中调节异常的检出率为7%,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为17.0%,调节过度(4.0%)和集合不足(8.0%)分别是最常见的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3有症状组调节与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有无双眼视觉症状高校学生的眼动参数比较:(1)远距离分离性水平隐斜:无症状组的平均分离性水平隐斜度为-0.96?±1.48D,有症状组的平均分离性水平隐斜度为-1.09?±3.67D,有症状组负值更大,更趋向外隐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近距离分离性水平隐斜:无症状组的平均分离性水平隐斜度为-2.44?±2.61D,有症状组的平均分离性水平隐斜度为-3.87?±8.41D,有症状组负值更大,更趋向外隐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梯度性AC/A:有症状组较无症状组AC/A值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远距离水平聚散力:有症状组的正融像性聚散(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小于无症状组,有症状组的负融像性聚散(破裂点恢复点)小于无症状组,除正融像性聚散(模糊点破裂点)差异显着(p<0.05),其他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近距离水平聚散力:有症状组的正融像性聚散(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小于无症状组,且差异显着(p<0.001),负融像性聚散各项结果相近(p>0.05);(6)集合近点:有症状组较无症状组破裂点、恢复点远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调节幅度:有症状组的调节幅度值小于无症状组,且差异显着p<0.001);(8)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两组间均值接近(P>0.05);有症状组的负相对调节均值小于无症状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调节反应:两组间调节反应均值相近(P>0.05);(10)调节灵活度:有症状组单、双眼调节灵活度均小于无症状组,且差异显着(P<0.001)。结论:1高校学生群体中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普遍存在,应引起教育部门更多关注;2高校学生群体中双眼视觉疲劳症状的发生与性别无关;3双眼视觉症状可能与集合近点远移,正融像性聚散、AC/A、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下降有关;4建议在医学验光配镜中,不仅要关注视力的矫正,还要对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正确的配镜处方及进行合理的视觉训练,使其达到清晰、舒适、持久的双眼视觉状态。(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李丽华,宿颖[9](2013)在《双眼视异常病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电脑电视的使用频率逐步增高,随之而来的是视疲劳等症状的出现,这使得人们对良好视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看见,还必须看得清楚、看得舒服。而现代眼视光是将眼睛作为工作对象,将恢复和提高视力和视觉功能作为目的,通过各种方法使人们在读书和工作时,达到最佳视力、最舒适的用眼和最持久(本文来源于《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齐备[10](2010)在《双眼视异常的分析和矫治(下)》一文中研究指出(续上期)6双眼视检查和处方的整体操作操作准备:遮盖板1块、笔式电筒1只、综合验光仪1台、远近视力表各1只、球镜反转拍1只、棱镜反转拍1只、双眼视分析图纸若干,双眼视觉功能训(本文来源于《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期刊2010年07期)
双眼视异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调查分析高校学生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状况。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2014级100名在校学生,依照问卷分数分设无双眼视觉症状组(<21分)和有双眼视觉症状组(≥21分)两组,对两组学生均行双眼屈光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 100名高校学生中,24人(24.0%)诊断为某种类型的调节和/或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其中调节异常的检出率为7.0%(7人),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为17.0%(17人),调节过度(4.0%)和集合不足(8.0%)分别是高校学生最常见的调节功能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双眼视觉症状组其双眼视功能异常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校学生中视疲劳症状者较普遍,双眼视疲劳症状的发生与调节功能和/或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眼视异常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新梅.医源性异常视网膜对应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分析对治疗的指导作用[C].第十九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九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论文汇编.2019
[2].吴丽娟.高校学生双眼视功能异常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
[3].周俊.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诊治中的7个要点[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8
[4].胡佳丽,郑钰,高玉,施静,周哲.双眼视功能异常学龄儿童知信行干预的影响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
[5].徐渊.双眼视异常也会导致近视[N].大众卫生报.2017
[6].杜念,杨吟,吴峥峥.双眼视功能异常——集合过度引发调节不足患者的诊治经验1例[C].第十七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第十七届国际视光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国际角膜塑形学术论坛、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眼科和视光技术及设备展览会、第十叁届中国眼科和视光专业医院展示推广会学术论文集.2017
[7].唐颖.ICL手术对高度近视眼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影响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5
[8].吴丽娟.高校学生调节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状况的调查和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
[9].李丽华,宿颖.双眼视异常病例分析[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3
[10].齐备.双眼视异常的分析和矫治(下)[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