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稳定氮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同位素,稳定,阶层,湿地松,木麻黄,小球藻,因素。
稳定氮同位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涛,吴沿友[1](2019)在《微藻无机氮利用过程中的稳定氮同位素分馏》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两种δ15N差异显着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设置不同浓度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来处理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通过分析微藻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变化,来研究微藻利用不同浓度、不同形态无机氮过程中的稳定氮同位素分馏特征。结果显示,在未添加无机氮的条件下,微藻利用有机氮时,生长缓慢,稳定氮同位素基本上不存在分馏;在添加低浓度无机氮(≤20 mmol/L)时,微藻的生长和稳定氮同位素分馏都随着无机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添加高浓度无机氮(>20 mmol/L)时,微藻的生长趋于稳定,铵态氮条件下的微藻稳定氮同位素分馏继续加大,而硝态氮条件下的微藻稳定氮同位素分馏反而减小,可能与此时微藻硝酸还原酶的活力减小有关。(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6期)
戴文坛[2](2019)在《报春苣苔营养器官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报春苣苔种群仍处于濒危状态,为更好地保护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本研究以广东、广西、湖南和江西4个省份14个有记录的报春苣苔分布点的种群作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各分布点的维管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测定各种群报春苣苔植物根茎叶营养器官、植株周边土壤及岩石进行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测定,初步探讨报春苣苔不同营养器官碳氮同位素组成与其生境中相关因子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在11个发现报春苣苔分布的调查地点中,均发现了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Pteris)植物,即凤尾蕨属植物常与报春苣苔生长同一环境中,推测该属植物可作为寻找适宜报春苣苔生存环境的指示植物。(2)根据实地调查及文献获取的报春苣苔分布地点地理信息,通过MaxEnt软件,预测报春苣苔的潜在地理分布区。结果发现除本次实地调查发现报春苣苔的广东、广西、湖南3个省份外,未发现其他省份存在报春苣苔高适生区,而仅江西省有小片区域为中适生区。而模型评估指标中训练子集及测试子集AUC值均为0.9991。影响报春苣苔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为太阳辐射量,3月份太阳辐射量和9月份太阳辐射量累积贡献值高达94.44%。由于本次预测采用24个气候环境变量,能较为准确预测报春苣苔潜在适生区,今后需进一步增加环境变量,预测更为精准的适生区域,以便探寻出报春苣苔新分布点。(3)在所有样品(包括植物、土壤及岩石)中,元素含量排列为C>H>N>S,且植物>土壤>岩石。计算14个点报春苣苔及相关种根茎叶、土壤及岩石C/N值,其中,植物根茎叶C/N值3者无显着性差异;岩石C/N值远高于植物和土壤C/N值,且与植物、土壤C/N值不呈现显着关系;土壤与植物C/N值(根茎叶C/N平均值)呈显着正相关(y=0.3253x+9.1154,R2=0.3334;P=0.031<0.05)。(4)所有植物样品的δ~(13)C介于-40.47‰~-29.92‰之间,而δ~(15)N则介于-13.38‰~3.72‰之间。报春苣苔及相关植物不同营养器官δ~(13)C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根和叶δ~(15)N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根和茎以及叶和茎δ~(15)N则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且根δ~(15)N值小于叶片δ~(15)N值,这可能由于报春苣苔叶片能通过吸收大气中的氮源,从而导致叶片δ~(15)N值偏正。所有植物样品δ~(13)C值小于-25‰,推测报春苣苔、蚂蝗七(Chirita fimbrisepala)以及牛耳朵(Ch.eburnea)的光合途径均为卡尔文循环(C_3途径)。(5)土壤δ~(13)C值与岩石δ~(13)C值不存在显着性关系;而土壤δ~(13)C值与报春苣苔根茎叶δ~(13)C值均呈现显着正相关,说明影响土壤δ~(13)C值主要因素为地表植物。而土壤N含量与报春苣苔根组织δ~(13)C呈显着负相关,说明土壤N含量升高会使促进植物根际碳沉积,从而使根贫化~(13)C(即土壤N含量升高会促进根释放含~(13)C的有机物)。(6)报春苣苔各营养器官δ~(13)C、δ~(15)N值与气候因子(地区年平局气温及年平均降水量)不存在显着性关系,这说明外界大环境气候因子对报春苣苔生存环境影响较小,因此报春苣苔生理活动(如光合作用、N元素的吸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十分迟钝,需要通过改变所处石灰岩洞小环境因素(洞内温度、相对湿度、土壤N含量等)来使报春苣苔生理活动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侯伟,孙韶华,古滨河,孙莉,胡芳[3](2019)在《浮游动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其在水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被广泛用于研究对食物资源的利用,揭示物质循环路径及与其他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等.浮游动物的稳定同位素也常用于解释初级生产力,判断水体污染物和环境变化过程.明确浮游动物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对于以其稳定同位素组成作为研究水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和环境变化的指示物尤为重要.本综述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水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δ~(13)C、δ~(15)N特征及其应用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浮游动物δ~(13)C和δ~(15)N在不同类型水体、不同类群及时空变化的差异:浮游动物δ~(13)C和δ~(15)N时空变化则主要受食物来源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后者又受到初级生产力和氮源及水体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浮游动物稳定同位素技术通过与新兴污染物、新兴技术及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将在地学、生物学等领域形成多手段、多学科、多尺度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周立刚,孙凯,孙蕾[4](2019)在《明代周懿王墓地出土人骨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河南荥阳市贾峪镇的明代周懿王墓地,出土有周懿王及其王妃和祔葬者共计7个个体的骨骼遗存。这些研究对象都属于明代贵族阶层,其中部分个体的卒年、性别、年龄和身份信息都有文字记载。本文尝试对这些遗存开展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观察明代贵族阶层的食谱特征,并通过与当地同时期普通人群的数据对比探讨明代阶层分化对食(本文来源于《华夏考古》期刊2019年02期)
叶丰,贾国东,韦刚健[5](2019)在《稳定碳氮同位素对珠江口溶解氧亏损的共同限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口海岸带的底层水体缺氧会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尽管缺氧的形成机制已得到广泛的分析研究,但应该指出的是,国内外在溶解氧亏损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相对贡献方面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本研究采用了稳定碳与氮同位素的方法对我国珠江口溶解氧损耗的两个重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机质耗氧和硝化作用耗氧的相对贡献进行评估。该方法主要基于河口地区有机碳-氨氮-溶解氧循环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宋正城,曾玲霞,何天容,李振吉[6](2019)在《草海湿地食物链稳定碳氮同位素特征与食物链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威宁草海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草海湿地食物链碳(δ~(13)C)、氮(δ15N)同位素特征,计算各生物类群营养级别,建立草海食物链结构。结果表明:草海湿地生态系统中δ13C比值范围为-27.56‰~-13.25‰(均值±标准差,-21.52‰±3.61‰);δ15N值范围为0.32‰~15.14‰(8.69‰±3.92‰),δ13C与δ15N呈显着负相关(r=-0.423,P<0.01)。草海湿地食物链中消费者营养级处于0.8~3.7,其中:鱼类营养级为0.8~2.5,相对其他地区偏低;底栖动物营养级为2.0~2.8,鸟类营养级为1.0~3.7。鱼类和底栖动物的营养级别均表现为肉食性>杂食性>植食性。草海食物链结构复杂,主要的两条碳流动途径分别为:底泥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鸟类以及水生植物→鱼类和鸟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包小平,陈丽,魏益民,Syed,Adbul,Wadood,郭波莉[7](2018)在《水煮加工牛肉中稳定碳、氮同位素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牛肉稳定碳、氮同位素在水煮过程中分馏效应,探究牛肉不同组织及副产物中稳定碳氮同位素变化规律。方法:水煮加工设定不同的加工时间,分别在水煮5,10,15,20,25,30 min后取样,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测定牛肉粗蛋白、粗脂肪及汤渣中δ~(13)C、δ~(15)N值,试验重复3次。结果:水煮5~30 min内,牛肉粗蛋的δ~(13)C、δ~(15)N值与对照组牛肉无显着差异(P<0.05),且均值变化较小(分别是<±0.05‰,<±0.3‰),水煮不同时间后粗脂肪中稳定碳同位素也无显着差异,粗蛋白中稳定δ~(13)C值高于粗脂肪,平均高4‰;汤渣中δ~(13)C、δ~(15)N值与牛肉粗蛋白中同位素比率无显着差异。结论:水煮加工对牛肉粗蛋白、粗脂肪及汤渣中稳定碳、氮同位素均无显着影响,稳定碳、氮同位素可用于水煮加牛肉制品的原产地溯源。(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李雪双[8](2018)在《环青海湖区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与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环绕青海湖区域选取了典型植物样品,通过测定植物样品的δ~(13)C(碳同位素),δ~(15)N(氮同位素),TOC(总有机碳),TN(总氮),TOC/TN(碳氮比)值以及重金属含量,以分析环青海湖区域植物样品中有机质的组成特征,探究植物中碳、氮同位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植物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该研究有利于探究环青海湖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环青海湖区域环境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合理的理论指导。其主要结果如下:(1)TOC值的变化范围为13.57%~44.11%,均值为30.79%;TN值的范围为0.90%~3.04%,均值为1.85%;TOC/TN值的范围为7.31~43.57,均值为18.62;δ~(13)C含量范围为-28.24‰~-21.54‰,平均值为-25.57‰;δ~(15)N值的范围为-17.35‰~0.07‰,均值为-4.66‰。本研究区域所采集植物主要为C3植物。(2)不同景观类型的植物其TOC值不同,植物的TN值受植被类型及海拔高度共同影响,植物样品的碳氮比数值变化范围较大,降水对植物的δ~(13)C含量的影响比较明显,植物δ~(15)N数值可能受到放牧、人畜活动以及滥用自然资源或不正确使用农药、化肥等因素的影响。(3)综合表明,环青海湖区域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空间分布规律表现为与土壤、气温、海拔高度、降水量、景观类别及植物类别有关。(4)测定分析了7种重金属元素,其含量平均值为:Cr>As>Ni>Pb>Sb>Co>Cd。对于同一种重金属元素来说,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其富集程度不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高低决定了植物体内的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各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高海拔地区植物受到重金属元素污染较轻。(5)元素As和Sb、Pb、Cd、Ni、Co,Sb和Pb、Cd、Co,Pb和Co,Cd和Ni、Co,Ni与Sb,Cd与Pb之间都表现较明显的相关性,他们之间能够相互作用促进植物对其的吸收利用。研究发现,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于工农业污染。(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李雪双,贺世杰,金秉福,王传远[9](2018)在《环青海湖区域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环绕青海湖周围的~(15)组典型植物样品,通过对植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有机碳跟总氮的比值(TOC/T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等生物地球化学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环青海湖区域植物有机质特征及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进而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TOC值的变化范围为~(13).57%~44.11%,均值为30.79%.TN值的范围为0.90%~3.04%,均值为1.85%.TOC/TN值的范围为7.31~43.57,均值为18.62.相同的景观类型由于植被的不同导致TOC和TN含量发生变化,推测植物代谢产生的有机质含量受生态环境中的降水影响较大.本区植物中是否含有陆源有机质,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TOC/TN值与植被类型及海拔高度有关系;本研究区域所采集植物主要为C3植物,δ~(13)C含量范围为-28.24‰~-21.54‰,平均值为-25.57‰,降水量并不是主导植物的δ~(13)C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δ~(15)N值的范围为-17.35‰~0.07‰,均值为-4.66‰.由于长期放牧引起氮循环速率减小,从而使土壤δ~(15)N值降低.相同景观类型由于土壤δ~(15)N、海拔高度、植物类型、景观类型不同形成了不同的δ~(15)N值.综合表明,环青海湖区域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空间分布规律表现为与土壤、海拔高度、降水量、景观类别及植物类别有关.(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王柯远[10](2018)在《滨海沙地木麻黄与湿地松人工林稳定碳氮同位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省东南沿海沙地,氮磷养分缺乏和季节性干旱是限制林木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严重影响防护林树种的养分循环及其生态效益的发挥。稳定碳、氮同位素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在生物化学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天然示踪物的碳氮同位素为研究滨海沙地人工林木麻黄和湿地松碳氮循环效率、氮的饱和度、光合作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生态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以福建省长乐大鹤国有防护林场(N:25°96';E:119°68,)营造的的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湿地松(Pinuselliottii)人工试验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两种人工林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和氮稳定同位素比率(δ15N)测定、不同叶龄(当年生新叶、老叶)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δ13C、δ15N)测定。并通过统计手段研究稳定碳氮同位素比率(δ13C、δ15N)与两个树种人工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季节动态、水分利用效率、土壤碳氮含量的相关程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木麻黄表层土壤的碳氮含量分别是4.415 g/kg和0.457 g/kg。湿地松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分别是2.462 g/kg和0.372 g/kg,木麻黄碳氮含量均高于湿地松,木麻黄的碳氮转化能力比湿地松要强。(2)湿地松当年生新叶氮稳定同位素比率变化范围为-3.98‰~-4.82‰,大于老叶氮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变化范围-4.29‰~-5.32‰;木麻黄当年生新叶氮稳定同位素比率变化范围为-2.239‰~-3.573‰,大于木麻黄老叶氮稳定同位素比率变化范围为-3.959‰~-4.946‰。(3)数据表明,木麻黄表层土壤的碳氮含量和稳定碳氮同位素比率均高于湿地松;即表明木麻黄在沿海沙地的固碳固氮能力优于湿地松。(4)木麻黄和湿地松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与δ13C数值呈现正相关。(5)木麻黄全年的叶绿素荧光变化较大,夏季的变动幅度最大,但是在光能转换效率方面,春冬两季达到峰值,秋季最低,光能潜在活性春季达到峰值。在参数Fm方面,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在参数Fo方面,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在Fv方面,夏季>春季>冬季>秋季。湿地松在参数Fm方面,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在参数Fo方面,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在Fv方面,夏季>冬季>春季>秋季。(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稳定氮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报春苣苔种群仍处于濒危状态,为更好地保护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acum),本研究以广东、广西、湖南和江西4个省份14个有记录的报春苣苔分布点的种群作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各分布点的维管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测定各种群报春苣苔植物根茎叶营养器官、植株周边土壤及岩石进行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测定,初步探讨报春苣苔不同营养器官碳氮同位素组成与其生境中相关因子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在11个发现报春苣苔分布的调查地点中,均发现了凤尾蕨科(Pteridaceae)凤尾蕨属(Pteris)植物,即凤尾蕨属植物常与报春苣苔生长同一环境中,推测该属植物可作为寻找适宜报春苣苔生存环境的指示植物。(2)根据实地调查及文献获取的报春苣苔分布地点地理信息,通过MaxEnt软件,预测报春苣苔的潜在地理分布区。结果发现除本次实地调查发现报春苣苔的广东、广西、湖南3个省份外,未发现其他省份存在报春苣苔高适生区,而仅江西省有小片区域为中适生区。而模型评估指标中训练子集及测试子集AUC值均为0.9991。影响报春苣苔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为太阳辐射量,3月份太阳辐射量和9月份太阳辐射量累积贡献值高达94.44%。由于本次预测采用24个气候环境变量,能较为准确预测报春苣苔潜在适生区,今后需进一步增加环境变量,预测更为精准的适生区域,以便探寻出报春苣苔新分布点。(3)在所有样品(包括植物、土壤及岩石)中,元素含量排列为C>H>N>S,且植物>土壤>岩石。计算14个点报春苣苔及相关种根茎叶、土壤及岩石C/N值,其中,植物根茎叶C/N值3者无显着性差异;岩石C/N值远高于植物和土壤C/N值,且与植物、土壤C/N值不呈现显着关系;土壤与植物C/N值(根茎叶C/N平均值)呈显着正相关(y=0.3253x+9.1154,R2=0.3334;P=0.031<0.05)。(4)所有植物样品的δ~(13)C介于-40.47‰~-29.92‰之间,而δ~(15)N则介于-13.38‰~3.72‰之间。报春苣苔及相关植物不同营养器官δ~(13)C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根和叶δ~(15)N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根和茎以及叶和茎δ~(15)N则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且根δ~(15)N值小于叶片δ~(15)N值,这可能由于报春苣苔叶片能通过吸收大气中的氮源,从而导致叶片δ~(15)N值偏正。所有植物样品δ~(13)C值小于-25‰,推测报春苣苔、蚂蝗七(Chirita fimbrisepala)以及牛耳朵(Ch.eburnea)的光合途径均为卡尔文循环(C_3途径)。(5)土壤δ~(13)C值与岩石δ~(13)C值不存在显着性关系;而土壤δ~(13)C值与报春苣苔根茎叶δ~(13)C值均呈现显着正相关,说明影响土壤δ~(13)C值主要因素为地表植物。而土壤N含量与报春苣苔根组织δ~(13)C呈显着负相关,说明土壤N含量升高会使促进植物根际碳沉积,从而使根贫化~(13)C(即土壤N含量升高会促进根释放含~(13)C的有机物)。(6)报春苣苔各营养器官δ~(13)C、δ~(15)N值与气候因子(地区年平局气温及年平均降水量)不存在显着性关系,这说明外界大环境气候因子对报春苣苔生存环境影响较小,因此报春苣苔生理活动(如光合作用、N元素的吸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十分迟钝,需要通过改变所处石灰岩洞小环境因素(洞内温度、相对湿度、土壤N含量等)来使报春苣苔生理活动发生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稳定氮同位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涛,吴沿友.微藻无机氮利用过程中的稳定氮同位素分馏[J].地球与环境.2019
[2].戴文坛.报春苣苔营养器官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初步研究[D].广州大学.2019
[3].侯伟,孙韶华,古滨河,孙莉,胡芳.浮游动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其在水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9
[4].周立刚,孙凯,孙蕾.明代周懿王墓地出土人骨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J].华夏考古.2019
[5].叶丰,贾国东,韦刚健.稳定碳氮同位素对珠江口溶解氧亏损的共同限定[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宋正城,曾玲霞,何天容,李振吉.草海湿地食物链稳定碳氮同位素特征与食物链结构[J].生态学杂志.2019
[7].包小平,陈丽,魏益民,Syed,Adbul,Wadood,郭波莉.水煮加工牛肉中稳定碳、氮同位素变化规律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8].李雪双.环青海湖区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与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鲁东大学.2018
[9].李雪双,贺世杰,金秉福,王传远.环青海湖区域植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王柯远.滨海沙地木麻黄与湿地松人工林稳定碳氮同位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