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论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肖[1](2021)在《基于目标导向教育(OBE)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近两年教育部发布了多项关于促进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将职业教育的重心从主要关注技能培训转移到技能训练与道德法治素质培养兼顾上来,说明职业人才的法治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但由于传统的职业学校法律教育模式与观念限制,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教学质量都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还在于大部分职业学校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课程教学模式,没有根据职业教育中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目标导向教育理念,作为一种针对职业技术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理论,如今已经普遍被应用于国内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中,这种教育理论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课程目标设置教学过程,最后通过科学的系统的课程评价机制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形成了一套系统、有规律、不断循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本文尝试运用目标导向理论解决中职法律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本文包括绪论总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进行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对这一理论的教学实践应用已经逐渐普遍化,国内也产生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则具体说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即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该理论的定义原则及要求。说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是以教学目标为教学设计依据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中职法律课程的现状调查以及对中职法律课程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根本成因的归纳总结;第四部分介绍将目标导向教育理论作为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依据的必要性及适用优势;第五部分即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展开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研究;围绕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四个原则和四个问题进行课程教学四个方面的方案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以及动态的教学评估考核方式。最终形成系统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提高中职法治教育教学质量。第六部分即第五章是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指导的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研究表明,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对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改革,能够形成一套前所未有的,系统科学的中职法治教育模式,改变当前中职法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等教学问题,不仅关注了社会需求,也能够满足学生的生活工作需要并改善社会整体法治面貌。
刘芳[2](202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文中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党和国家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的具体要求,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创新和深化,这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的现实要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着较为显着的优势,即针对性强、实效性好、教育性优,以教学案例明理论、讲事实、育新人,用蕴含新时代党和国家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的教学案例来培育时代新人,用积极的、正能量的教学案例传播好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现实要求。教师面对真实课堂环境,能否有效而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是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这两个环节容易被一些教师习惯性的简化,即:案例+教材内容,常常被当做固定公式运用于课堂,而缺乏创新和“接地气”。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教学案例选择更科学合理、教学案例运用更规范完整、教学案例价值和作用挖掘更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实现“八个统一”,仍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点。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之一,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大理四所高校的学生、“基础”课专兼职教师为调查和访谈对象,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理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现状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从教师(“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主体)和外部条件(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的外部条件)两个层面为解决问题提出对策,教师在教学案例选择方面的对策为:增强教学案例选择的主体意识、明确“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拓宽教学案例选择的渠道;教师教学案例运用的对策为:把握教学案例运用的基本要求、创新教学案例运用的方式、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从外部条件来保障和优化教师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如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考评机制和反馈机制、加强合作交流等,由此切实为地方“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优化创新提供一些借鉴,促进地方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周静文[3](2021)在《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与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是从不同知识背景、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的大学师生实际生活中选取的案例,它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成长诉求。因此,将高校师生典型作为《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素材,可以使教学更贴近于学生,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选取什么样的案例以及如何将之运用于教学过程则是广大思政课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来源于高校大学师生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够积极回应青年大学生发展需求,价值追求和利益关切,具有主体特殊性、教育功能性和社会影响力,且因其高度契合《基础》课教学目标、承载《基础》课教学内容、符合《基础》课教学规律而成为《基础》课教学的重要载体。高校师生典型案例运用于《基础》课教学具有切实的实践基础。就《基础》课教学而言,首先,围绕学生是教学出发点、关照学生是教学关键点、服务学生是教学落脚点,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运用可有效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其次,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话语三方面,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运用可有效强化《基础》课教学亲和力;最后,将高校师生典型案例运用于《基础》课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汲取知识、塑造意志品质并将理论知识外化于行,从而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一是坚持政治性、典型性、时代性、校本性标准严格挑选案例;二是从壮大思政教师队伍、提高育人的实际效果和深化案例研究等方面协同教师队伍;三是坚持“八个相统一”从过程管理求实效。
刘泽齐[4](2020)在《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调查研究 ——以X中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及课堂合作探究这两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的做到这两个方面成为现在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首要任务,案例教学法在电子商务基础课堂上的应用现状也就自然而然的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在通过查询借鉴有关案例教学法在以往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后,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以供中职学校参考借鉴,以此来提高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第一部分是对以往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整理借鉴,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从国家政策支持、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需要以及案例教学法的适用三个方面做出了简单的介绍。紧接着笔者对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中的应用调查,以X中职学校为例,对案例教学法在其电子商务基础课中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阐述样本选定过程后,确定了调查目的、对象的选定以及调查研究的设计维度,同时进行了问卷的信效度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现状的结果分析,在学生调查问卷及个别教师访谈的基础上,对结果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学生问卷主要以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情况三个维度进行频数分析和描述,教师分析通过与教师的访谈进行总结性分析,总结案例教学法在电子商务基础课实际教学中的成效,同时指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案例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师生角色定位不准确,缺乏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以及学生积极参与欲望不强。并从案例选取的途径不规范、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仍需提高、学生案例准备不积极三个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第四部分是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中的改善策略,为案例教学法能够在中职学校更好的应用实施提供了建议。提出了更新与筛选中职电子商务案例资源库、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加强课堂主导作用以及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改善策略。
赖雪梅[5](2019)在《“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05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为一门课程,然而实际教学效果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个现象,为解除“基础”课教师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门课中认知上的困惑,促进教材到教学的有效转化,本文探究了“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并以此进行实践验证。从理论层面而言,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整合于“基础”课当中,不仅是因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有机融合,更是因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学理上的联系,这是促成“基础”课诞生的最根本的缘由。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与法治从未分离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为一体的合法性。系统梳理和澄清“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有助于提升“基础”课的理论深度,增强课程学术魅力。从现实层面而言,基于前述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的考证,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提出系统的教学实施建议,全方位推进“基础”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提出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要求,中宣部“05方案”设计的“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基础”课的教学实施现状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很大差距:一线教师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打通对“基础”课学理认知上的困惑,使其认识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价值趋同性、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致性,学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不够系统和深入,且对“基础”一线教师的困惑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本文直接探究“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路径,并进行实践验证,希望借此帮助“基础”课一线教师解除学理困惑,为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供方法和途径上的借鉴。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这一部分首先对“基础”课、“德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法制教育”这几个关键词语进行阐释和界定。在继承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理论渊源进行探索。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同源性、同质性、价值趋同性和互补性差异的理论是“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在一门课程中的内在学理依据。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中国德法相济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等德法融合的思想也为“基础”课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这部分研究将为实现“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历史基础。第三部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其维度。从现实来看,道德与法律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意识形态,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建立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现实基础之上。“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正是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与实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此部分的深度分析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一线教师对“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建立有效的认同感。第四部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承担“基础”课教学的一线教师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和教学的惯性导致他们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在教学中不能将“05方案”的指导精神贯彻到位,从而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诸多方面。唯有透析“基础”课教学“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第五部分,“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也是课题创新价值的集中所在。基于前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考察和分析,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当中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系统的实施建议,并进行实践验证,全方位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基础”课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王林[6](2019)在《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 ——以太原市职业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职业高中的法律基础课程是职业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是当代职业高中设置的一门重点课程,也是职业高中学生法制教育的专门课程。然而,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却令人担忧。笔者选取太原市具有代表性的5所职业高中学校,对这些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索和研究,以期对改善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内容分四大块进行了一个相对详尽的阐述:第一章绪论中对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笔者所研究的这个课题,专家、学者为数不多,研究专着较少,这也给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第二章是对学者们总结的关于职业高中学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相关概念界定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简要的分析;第三章是对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个案调查,在这章中,笔者首先对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作简要概述,然后利用调查问卷就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基本情况分别分析了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偏好情况、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情况,最后对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章是根据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对策和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张金峰[7](2019)在《中职《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律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每一个专业的学生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却面临着与实践脱节已经无法吸引学生兴趣等诸多困境。案例教学法是相对与传统教学法而言更有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有助于解决《法律基础》课程所面临的困境,但是目前我国的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于《法律基础》课程的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诸如课堂案例选择不符合教学目的、部分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案例教学法,真正提升《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程所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经过系统的研究和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之后可以发现,通过加强案例库的建设以及培养《法律基础》授课老师的法律素养等手段,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内容为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争议焦点的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案例与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特征与作用、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并重点探讨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所具有的优势。第三部分主要讨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基础课程中应用的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中职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中职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笔者希望通过对《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措施的讨论和分析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并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出建议。
李甜甜[8](2019)在《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程要求与教学现状,探索并运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且实用的教学模式。文章围绕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运用步骤和运用要求展开论述,提高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
向长胜[9](2016)在《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部分教学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众多高校都只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部分内容教学来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进行法制教育。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将枯燥法律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联系在一起的良好教学方法,它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法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就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及运用完善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部分内容教学的实效性。
欧海燕[10](2016)在《热点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热点案例教学法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有效统合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增强"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任课老师应切中主题,精选具有"新鲜度"、难易适当,且与学生联系密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热点案例。通过"案例呈现,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分析总结,布置作业"的步骤来逐步推动案例教学的进程。在热点案例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负面案例和正面引导的关系,坚持"底线教育"与"高尚教育"并举,任课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和法律素养。
二、略论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目标导向教育(OBE)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目标导向教育理论概述 |
(一)目标导向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
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2.泰勒原理(目标模式) |
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 |
4.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 |
(二)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定义及原则要求 |
1.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定义 |
2.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原则及要求 |
(三)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理论的教学设计 |
二、中职学校法律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中职学校法律课程教学现状 |
1.中职学校法律课程的涵义界定 |
2.中职学校法律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二)中职法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1.法律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差 |
2.法律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
3.法律课程教学方法相对传统 |
4.法律课程考核方式有待优化 |
(三)中职法律课程教学现存问题的根本成因 |
三、目标导向教育用于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
(一)目标导向教育用于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
1.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 |
2.中职学校法律课程性质要求 |
(二)目标导向教育在中职法律课中的适用性 |
1.目标导向教育与中职法律课程的结合 |
2.目标导向教育用于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势 |
四、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
(一)清楚聚焦中职法律课程学习成果 |
1.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中职人才培养目标 |
2.根据培养目标明确中职法律课程教学目标 |
(二)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及课时 |
1.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
2.合理设置课时比例 |
(三)反向设计教学方法 |
1.目标成就教学法 |
2.案例教学法 |
3.模拟情境教学法 |
4.多媒体教学法 |
5.实践教学法 |
(四)动态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
1.评价层次全面化 |
2.评价内容科学化 |
3.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五、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以《维护宪法尊严》一章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相关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案例与教学案例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 |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关系 |
(一)教学案例选择是教学案例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
(二)教学案例运用是教学案例选择的实现 |
(三)二者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一致 |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种类和来源 |
(一)“基础”课教学案例的种类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的来源 |
四、开展“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必要性 |
(一)“基础”课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要求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必要性 |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特点 |
五、“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理论基础 |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四要素说”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心理分析理论 |
(四)认知学习理论 |
(五)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
六、“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意义 |
(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需要 |
(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
(三)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及实效性 |
(四)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满足大学生学习要求 |
第二章 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现状研究 |
一、调查研究概述 |
(一)调查背景 |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
二、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成效 |
(一)提升“基础”课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印象深刻 |
(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疑惑,提升学习效率 |
(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 |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
三、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特点 |
(一)“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的特点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的特点 |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案例选择原则不明确 |
(二)教学案例选择与学生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
(三)教学案例选择与解决学生实际需求的关联度不高 |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存在的不同问题 |
五、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案例运用中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
(二)教学案例运用中课堂氛围不活跃 |
(三)对老中青教师教学案例运用效果评价的差异化 |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存在的不同问题 |
六、影响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对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认识不全面 |
(二)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素质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
(三)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外部条件需进一步优化 |
(四)四所高校之间的发展差异因素 |
第三章 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对策分析 |
一、教师教学案例选择的对策 |
(一)增强教学案例选择的主体意识 |
(二)明确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 |
(三)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 |
(四)拓宽教学案例选择的渠道 |
二、教师教学案例运用的对策 |
(一)把握教学案例运用的基本要求 |
(二)创新教学案例运用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
(三)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 |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课堂互动 |
三、优化“基础”课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外部条件 |
(一)优化教学案例运用的教学环境 |
(二)强化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能力培训和指导 |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考评和反馈机制 |
(四)加强四所高校之间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合作交流 |
结语 |
附录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调查研究问卷 |
附录2 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
2.1 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
2.2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内涵和特点 |
2.3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载体 |
2.3.1 案例契合《基础》课教学目标 |
2.3.2 案例承载《基础》课教学内容 |
2.3.3 案例符合《基础》课教学规律 |
3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现实依据 |
3.1 增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的要求 |
3.1.1 围绕学生是教学出发点 |
3.1.2 关照学生是教学关键点 |
3.1.3 服务学生是教学的落脚点 |
3.2 强化《基础》课教学亲和力的要求 |
3.2.1 增强教育主体的亲和力 |
3.2.2 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
3.2.3 增强教学话语的亲和力 |
3.3 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 |
3.3.1 引导学生获得知识 |
3.3.2 塑造学生意志品质 |
3.3.3 促进学生行为外化 |
4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策略 |
4.1 案例选取严标准 |
4.1.1 政治性 |
4.1.2 典型性 |
4.1.3 时代性 |
4.1.4 校本性 |
4.2 协同教师队伍 |
4.2.1 壮大思政教师队伍 |
4.2.2 提高育人实效 |
4.2.3 深化案例研究 |
4.3 过程管理求实效 |
4.3.1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
4.3.2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
4.3.3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
4.3.4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4.3.5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
4.3.6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
4.3.7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
4.3.8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调查研究 ——以X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支持 |
2.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需要 |
3.案例教学法的适用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调查法 |
(五)案例教学法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特点 |
1.案例 |
2.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
3.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
(六)理论依据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发现学习理论 |
3.信息加工理论 |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电子商务基础课中的应用调查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维度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1.信度分析 |
2.效度分析 |
二、资料和数据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1.课前准备 |
2.课堂教学实施 |
3.教学评价与反馈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三)存在的问题 |
1.案例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
2.师生角色定位不准确,缺乏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
3.学生积极参与欲望不强 |
(四)归因分析 |
1.案例选取的途径不规范 |
2.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仍需提高 |
3.学生案例准备不积极 |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基础课中的改善策略 |
(一)更新与筛选中职电子商务案例资源库 |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加强课堂主导作用 |
(三)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5)“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
1.2.2 国内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基本思路 |
第2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础”课的概念及其由来 |
2.1.2 德育与道德教育 |
2.1.3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
2.1.4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
2.3 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
2.4 中国古代礼法并用、德法兼治的思想 |
第3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维度 |
3.1 经济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
3.2 政治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2.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道德维度 |
3.2.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法治维度 |
3.3 文化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
3.3.2 浓厚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
3.4 社会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4.1 道德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
3.4.2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 |
3.5 生态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5.1 生态文明建设要与道德建设相融合、相统一 |
3.5.2 生态文明建设须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
第4章 “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现状分析 |
4.1 教学理念分析 |
4.1.1 “基础”课现有的教学理念及存在的问题 |
4.1.2 构建新的“基础”课教学理念 |
4.2 教学方法分析 |
4.2.1 专题式教学法 |
4.2.2 案例教学法 |
4.2.3 合作学习法 |
4.2.4 服务性学习法 |
4.2.5 研究式教学法 |
4.3 实践教学分析 |
4.3.1 “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
4.3.2 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
4.4 教学考核分析 |
4.4.1 “基础”课考评现状分析 |
4.4.2 “基础”课有效考核评价策略 |
第5章 “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 |
5.1 教学实施原则 |
5.2 教学整体设计 |
5.2.1 “基础”课专题设计的目标 |
5.2.2 “基础”课专题设计内容与方法 |
5.2.3 “基础”课考核方式设计 |
5.3 教学实践案例 |
5.3.1 教学内容解析 |
5.3.2 学生学情诊断 |
5.3.3 教学目标分析 |
5.3.4 教学策略分析 |
5.3.5 教学流程 |
5.3.6 课堂实录 |
5.4 教学效果分析 |
结语创新体制机制,助力有机融合的落地落小落实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 ——以太原市职业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职业高中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1.4.2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概述 |
2.1 职业高中的概念 |
2.1.1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差异 |
2.1.2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教育理念的差异 |
2.1.3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培养人才的差异 |
2.1.4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制的差异 |
2.1.5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
2.2 教学方法概念的界定 |
2.2.1 教学方法的概念 |
2.2.2 教学方法的特点 |
2.2.3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
2.3 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框架 |
2.3.1 有效性 |
2.3.2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
第3章 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个案调查 |
3.1 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简要概述 |
3.2 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基本情况 |
3.2.1 研究设计 |
3.2.2 问卷调查对象 |
3.2.3 调查过程 |
3.2.4 研究结果 |
3.3 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匹配 |
3.3.2 学校环境与实践教学方式不匹配 |
3.3.3 教学方法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不匹配 |
3.3.4 教师偏好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偏好的教学方法不匹配 |
第4章 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提升的对策思考 |
4.1 太原市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提升的对策 |
4.1.1 问题导向,适应身心发展 |
4.1.2 创造良好校内环境,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
4.1.3 对照职业,灵活调整内容方法 |
4.1.4 角色互换,强化师生有效互动 |
4.1.5 降低讲授法比重,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
4.2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
4.2.1 职业高中学校层面 |
4.2.2 职业高中教师层面 |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
5.1 结语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7)中职《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1.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2.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本文的研究方法 |
2.本文的创新之处 |
(四)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 案例教学法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征及作用 |
1.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
2.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
三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意义 |
(一)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
(二)案例教学法能够拉近法律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
(三)案例教学法是可以有效提高中职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 |
(四)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同时提升教与学的能力 |
四 中职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
(一)选用的案例不符合学生知识构架和教学目的的要求 |
(二)对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和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
1.滥用案例教学 |
2.对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缺乏正确认识 |
(三)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
1.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讨论 |
2.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讨论案例 |
(四)部分任课教师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背景和专业素养 |
五 中职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改进措施 |
(一)合理选用与中职教学实践相适应的案例 |
1.《法律基础》课程案例选择的原则 |
2.学校及任课教师要注重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
(二)切实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案例 |
1.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
(三)提升《法律基础》任课教师法律专业素养 |
1.适时引进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 |
2.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
3.任课教师做好案例教学课前准备工作 |
4.任课教师做好案例教学课堂总结和评价工作 |
(四)加强对学生法律兴趣及意识的培养和提升 |
1.完善《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机制 |
2.在中职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律社会实践活动 |
3.不断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 |
六、结语 |
附录 |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和作用 |
(一)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
(二) 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步骤 |
(一) 借助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
(二) 学生参与开展问题探究 |
(三) 教师引导总结探究成果 |
三、案例教学法的要求 |
(一)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
(二) 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 |
(三) 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要求 |
(9)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部分教学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
1.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
2.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
二、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
1. 教学案例的选取问题 |
2. 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 |
三、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法律基础课中法律部分教学的建议 |
1. 完整的实施案例教学的各环节,选取合适教学案例 |
2. 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
(10)热点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热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
1. 对案件信息的取舍和加工遇到挑战。 |
2. 互联网和微信等新媒体舆论对案件的持续关注和不断挖掘导致案例情节变化、日益复杂。 |
3. 互联网和微信新媒体舆论的多元观点也对案例教学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
4. 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实用主义向案例教学法提出双重要求。 |
二、热点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
三、热点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具体运用 |
1. 切中主题,精选案例。 |
2. 巧妙呈现案例,善用提问式、讨论式教学。 |
3. 总结观点,分析法理。 |
4. 布置任务,巩固成果。 |
四、结语 |
1. 任课老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功底和法律素养,并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 |
2. 任课老师要处理好负面案例和正面引导的关系。 |
3. 任课老师要坚持“底线思维教育”和“高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 |
四、略论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目标导向教育(OBE)的中职法律课程教学设计[D]. 王肖.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D]. 刘芳. 大理大学, 2021(10)
- [3]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D]. 周静文.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4]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调查研究 ——以X中职学校为例[D]. 刘泽齐.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0(07)
- [5]“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 赖雪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6]职业高中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 ——以太原市职业高中为例[D]. 王林.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7]中职《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D]. 张金峰.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李甜甜.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02)
- [9]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部分教学的运用[J]. 向长胜. 现代经济信息, 2016(13)
- [10]热点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 欧海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6)
标签:案例教学法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法律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