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录启动元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录,基因,元件,突变,活性,家蚕,北极狐。
转录启动元件论文文献综述
郭敏,赵子雅,王瑞宁,郑晓宁,彭永东[1](2019)在《北极狐β-防御素103基因(CBD103)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筛选调控北极狐毛色基因CBD103的启动子活性区域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揭示CBD103基因调控北极狐毛色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依据。克隆获得了北极狐CBD103基因5′侧翼区2 123 bp的片段,并构建了4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缺失片段表达载体,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对启动子活性进行检测。对启动子活性最高区域预测出的3个特异性蛋白1 (Sp1)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别进行点突变并构建3个突变载体,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测定其活性。结果显示,在构建的4个不同长度启动子缺失片段中1 656 (-1 604/+51)区域活性最高,在此区域构建的3个突变载体的启动子活性较野生型(片段1 656)均显着降低,说明-1 604/+51区域为北极狐CBD10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1 552/-1 564、-1 439/-1 454和-329/-339区域为正调控区域。文中成功获得了北极狐CBD10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和正调控区域,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调控北极狐被毛颜色分子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亚琪,胡露露,王瑞宁,刘铮铸,巩元芳[2](2019)在《水貂DCT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找到水貂多巴色素异构酶(DCT)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域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试验采用PCR扩增与克隆,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分别转染到293T细胞和A375细胞,测定其活性,并利用在线软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水貂DCT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果表明:得到的6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均具有明显的启动子活性,且-1 292~+113 bp区域活性最高,提示其为水貂DCT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成功筛选出337 bp水貂DCT基因活性较高的启动子片段,发现转录因子特异性蛋白1(Sp1)可能是调控启动子活性的重要转录因子。(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9期)
顾健健,刘红玲,李凯荣,孟紫旺,王慧娟[3](2019)在《用于细胞水平家蚕转录调控元件研究的简单基础启动子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致力于构建一种能够在家蚕Bombyx mori细胞水平稳定表达的简单基础启动子,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单一转录调控元件对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为研究家蚕乃至其他昆虫的基因转录调控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在本课题组已报道的能在家蚕细胞中稳定表达且基本不含上游转录调控元件的BmVgP78M启动子的基础上,通过PCR技术在其上游添加一定长度的间隔序列和能够应答20-羟基蜕皮激素(20E)且增强启动子活性的BrC-Z2转录因子结合基序(BrC-Z2 element, BrC-Z2E);通过基因克隆技术构建细胞转染载体;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启动子活性的变化。【结果】通过在BmVgP78M启动子上游添加28 bp间隔序列,成功构建了一个简单基础启动子,命名为VgP78ML,并证明其为可用于研究目标转录调控元件的简单基础启动子。经实验验证表明,该简单基础启动子不仅可以在家蚕细胞中稳定表达,且其本身活性不受20E及转录因子BrC-Z2的影响;当该启动子上游连接BrC-Z2E时,可以显着地应答20E及BrC-Z2转录因子,从而调控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VgP78ML能够作为简单基础启动子应用于细胞水平对家蚕基因转录调控进行研究。同时,其构建方法也为其他物种构建研究转录调控的简单基础启动子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龙熙,柴捷,赵久刚,蓝静,郭宗义[4](2018)在《猪EIF2S3基因启动子的克隆、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初步分析猪EIF2S3基因的启动子活性以及转录调控元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PCR扩增、基因克隆、细胞转染、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等方法,获得了EIF2S3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序列特征,构建了不同片段长度的EIF2S3基因启动子区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分析了其荧光素酶活性,进而确定了EIF2S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以及关键的调控区域,最后还预测了关键调控区域的转录因子及其结合位点。结果表明,EIF2S3基因候选启动子区包含3个核心启动子以及2个Cp G岛;-706~+200 bp为EIF2S3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706~-253 bp为EIF2S3基因启动子的关键调控区域,且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而-1 563~-706 bp不存在任何对EIF2S3基因启动子活性有影响的调控元件; EIF2S3基因启动子的关键调控区域包含440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且多个转录因子在此区域均有多个结合位点,如SP1、KLF4、Myo D1、Myo G、NFKB1。为进一步研究猪EIF2S3基因的表达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孙亮[5](2018)在《棉花FAD2-1基因的5'UTR内含子与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的鉴定及其转录调控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棉花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棉花中,FAD2-1基因是控制种子发育阶段油酸向亚油酸转变的关键基因,其表达水平决定了棉籽油的营养价值与氧化稳定性。对FAD2-1上游序列启动子及5'UTR内含子的关键转录调控元件的识别是理解其表达机制的必要步骤。为了探索FAD2-1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和棉籽脂肪酸品质形成的生理学意义,本研究拟分析鉴定出5'UTR内含子与启动子区重要顺式调控元件,进而分析5'UTR内含子与启动子的时空表达特性及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5'UTR内含子与启动子的协同效应及其在分子育种上的利用价值;为改良棉籽油品质提供科学基础。方法:1.利用5'RACE技术,克隆GhFAD2-1的5'UTR序列,结合棉花基因组序列,进而克隆GhFAD2-15'UTR内含子,并利用PLACE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棉花基因组数据库中GhFAD2-1基因信息,克隆获得GhFAD2-1基因5'启动子区序列,并利用PLACE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3.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全长或部分序列缺失的GhFAD2-1的5'序列,驱动GUS基因表达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4.对转基因植株GUS基因表达进行qRT-PCR分析,对转基因在植株不同组织进行GUS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棉花A、D基因组的GhFAD2-1 5'UTR中各含一内含子序列,全长分别为1103bp、1111bp;GhFAD2-1成熟mRNA的5'UTR为77bp,转录的起点碱基为T;5'UTR内含子两个剪切位点分别AA-GG、CA-GC。作用元件分析表明;该内含子包括一些典型的与光响应相关的作用元件,以及与激素和胁迫因素相关的应答元件等。2.棉花A、D基因组的GhFAD2-1 5'启动子全长分别为1349bp、1279bp;两者有238个碱基差异。作用元件分析表明;A基因组和D基因组序列中都还具有种子特异的表达元件,以及与激素和胁迫因素相关的应答元件等。3.通过PCR技术扩增GhFAD2-1 5'序列全长及缺失序列,结合Gateway技术构建成功以下表达载体:pFAD2-1~(2467bp)::GUS、pFAD2-1~(2219bp)::GUS、pFAD2-1~(2165bp)::GUS、pFAD2-1~(1642bp)::GUS、pFAD2-1~(1348bp)::GUS、pFAD2-1~(1279bp)::GUS、pFAD2-1~(2163bp)::GUS、pFAD2-1~(1799bp)::GUS、pFAD2-1~(1428bp)::GUS、pFAD2-1~(1119bp)::GUS、pFAD2-1~(1111bp)::GUS。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各类型转基因拟南芥植株。4.通过缺失启动子的拟南芥转基因植株不同部位染色结果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发现:在拟南芥种子和胚珠发育时期,驱动GUS基因表达,而其他组织中没有表达,说明该启动子是种子优势表达启动子。同时,我们也证实GhFAD2-15′UTR内含子具有启动子活性。5.从序列缺失驱动GUS基因表达的结果表明,-300 element(TGHAAARK)元件对基因的表达量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一定数目的E-Box(CANNTG),SEF4MOTIFGM7S(RTTTTTR),SEF3MOTIFGM(AACCCA),SEF1MOTIF(ATATTTAWW),(CA)n element(CNAACAC)的累计与基因表达量成正比。结论:棉花GhFAD2-1的5'UTR内含子也发挥了转录增强子功能,其序列含有对所调控基因的转录水平上有重要影响的-300 element(TGHAAARK)等调控元件。本研究分析了棉花FAD2-1上游的启动子与5'UTR内含子序列及其作用元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FAD2-1的时空表达调控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有效定向的调控棉籽油的脂肪酸组分含量,为培育油酸含量高的高品质棉籽油提供科学基础。同时,也可望为植物的遗传转化提供高效率的特异启动子和高效特异的增强子元件。(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5-01)
李丽莎,彭永东,郑晓宁,李祥龙[6](2017)在《山羊PMEL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筛选调控山羊毛色基因PMEL的启动子活性区域及转录因子,为探究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彩色山羊的育种和改良提供思路。以山羊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PMEL基因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缺失片段,定向克隆至pGL3-basic载体,将重组质粒转染到293T和A375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测定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值;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MEL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预测,随后利用重迭延伸PCR分别对pGL3-327质粒上预测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点突变并构建突变载体,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进行活性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7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其中6个片段具有明显的启动子活性。经过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山羊PMEL基因-251/+76区域为核心启动子区域。通过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的活性比较发现,-251/-62区域的缺失造成启动子活性从最高到消失,表明该区域对山羊PMEL基因转录调控有重要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区域存在5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利用点突变构建了5个突变载体,经过双荧光素酶检测发现5个突变载体的活性均显着下降。提示这5个转录因子是山羊PMEL基因转录的正调控元件。本研究确定了山羊PMEL基因启动子核心区域为-251/+76,NF-1(-206/-197)、Sp1(-186/-174)、Sp1(-151/-139)、CREB(-91/-82)和Sp1(-82/-71)结合位点为山羊PMEL基因转录的正调控元件。(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李丽莎,李兰会,李祥龙,彭永东[7](2017)在《水貂PMEL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貂皮颜色是水貂皮重要的质量性状,也是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前黑素小体蛋白基因(premelanosome protein gene,PMEL)作为影响动物被毛颜色变异的重要候选基因,近年来得到广泛重视。本研究旨在筛选调控水貂(Mustela vison)毛色基因PMEL启动子活性区域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探究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彩色水貂的育种和改良提供思路。以与水貂同源性较高的雪貂(M.putorius furo)PMEL基因序列(GenBank:NW_004569320.1)为参考进行引物设计,以黑色水貂毛皮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MEL基因启动子片段并克隆到pMD19载体,通过PCR和测序鉴定为阳性克隆,利用限制性内切酶KpnⅠ和HindⅢ对阳性质粒和pGL3-Basic载体同时进行双酶切,胶回收酶切产物,将二者的酶切产物通过T4连接酶连接成环状质粒,再利用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为阳性克隆,然后提取无内毒素质粒,利用lip2000脂质体转染到A375细胞和293T细胞,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测定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值,并对核心启动子区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预测及活性验证。成功构建了6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水貂PMEL基因-671/+87为核心启动子区域,从-671缺失到-477时启动子活性由最高降低到最低,表明在-671/-477可能存在正调控元件增强其启动活性。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区域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提示有十几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存在,综合至少2个软件的预测结果,选择出Sp1(-516/-506)、Sp1(-505/-495)和Sp1(-499/-489)结合位点,对其分别构建了3个Sp1突变体,检测结果表明,-516/-506、-505/-495和-499/-489为转录的正调控区域。确定了水貂PMEL基因启动子核心区域-671/+87,预测的3个Sp1结合位点为水貂PMEL基因转录的正调控区域。本研究结果为了解水貂PMEL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其调控水貂被毛颜色分子遗传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慧敏,石玉,杨志刚,江绍萍[8](2015)在《人管家基因启动子序列中的组合转录调控元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第一内含子可能参与基因转录调控.利用统计方法提取人管家基因上游至第一内含子序列中潜在的组合转录调控模体,分析模体间的距离、区域分布等特征,探讨内含子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的可能性及其参与方式.在管家基因中共获得960对潜在转录调控模体对,其中57%与实验已知的具有转录相互作用的因子对吻合,共涉及12组因子对.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模体对(>80%)偏向于上游区域及"上游-内含子"区域,进一步支持了内含子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的假设,并据此推测内含子与上游序列之间具有转录协同作用,模体在基因转录起始位点(TSS)附近较为集中,模体对的两个模体之间距离较近,60%左右距离在200 bp以内,特别地,65%的模体对特征距离在100 bp以内,短距离间隔有利于转录因子间的协同作用.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对人基因转录调控机制及内含子功能的深入认识.(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5年01期)
吴炜景,李理,徐采云,黄文杰[9](2014)在《NF-κB结合元件缺失对NOX1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含NADPH氧化酶1(NOX1)近端启动子区的pGL3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及缺失NF-κB结合元件的相应载体,分别测定其相应活性,探讨NF-κB结合元件缺失对NOX1启动子区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法克隆NOX1启动子区序列(1 415 bp),将目的片段与pGL3萤光素酶载体分别双酶切、纯化后进行连接(pGL3-NOX1-1415),测序鉴定;应用Alibaba 2.1软件分析NOX1近端启动子区,获取NF-κB结合元件;重迭PCR法将含该元件的启动子区域(88 bp)缺失,并构建相应载体(pGL3-NOX1-1327)。将两载体分别与pRL-TK内参质粒瞬时转染进入A549细胞,采用TNF-α(10μg/L)刺激细胞24 h,萤光酶标仪检测A549细胞的萤光素酶活性。结果:测序鉴定结果提示pGL3-NOX1-1415及NF-κB结合元件缺失的pGL3-NOX1-1327载体构建成功;细胞实验显示,TNF-α刺激后,转染pGL3-NOX1-1415的A549细胞萤光素酶活性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而转染NF-κB结合元件缺失的pGL3-NOX1-1327的细胞萤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转染pGL3-NOX1-1415组(P<0.05)。结论:TNF-α诱导A549细胞NOX1基因活化与NF-κB密切相关,NF-κB参与了TNF-α诱导的NOX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调控。(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4年10期)
奇克[10](2014)在《双向启动子中转录调控元件的分析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向启动子是反向转录基因对的共享启动子序列,可以调控两个方向的基因的转录。在人类基因组中,大于10%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头对头地位于方向相反的两条链上,且其转录起始位点之间的距离小于1000bp。双向启动子上的多种DNA转录调控元件的结合能影响两个反向的基因的表达。最近,RNA聚合酶II的ChIP-seq数据被用来识别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的启动子,然而,还没有用ChIP-seq数据在多种细胞系中对双向启动子进行识别的研究。本文利用ENCODE计划中提供的丰富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对多种细胞系中进行了双向启动子的识别,分析了多种转录因子和DNA甲基化对双向启动子的类型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ENCODE计划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双向启动子识别方法。启动子区域的识别一直是转录调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ENCODE计划的实施创造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RNA聚合酶II的ChIP-seq数据在转录起始位点附近有明显的峰值,因此我们设计出了该数据在双向启动子区域的表示模型,并利用粒子群算法学习模式参数并识别出双向启动子中调控区域的位置。我们使用算法成功地在16种细胞系的51种个体中对双向启动子调控区域进行了识别。此外,我们还提取了可以对双向启动子类别进行分类的特征,并采用分类方法将双向启动子分成了4种类别。(2)多种转录因子对双向启动子结合的偏好性分析。转录因子在基因转录调控环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Hela-S3细胞系中对60中不同的转录因子在双向启动子上的结合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单个转录因子在双向启动子的调控区域上的偏好性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其对双向启动子类别的影响。还利用Apriori算法对转录因子进行了关联分析,以分析不同转录因子之间的关系。(3) DNA甲基化对双向启动子影响的分析。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层面上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利用DNA甲基化测序数据对其在双向启动子上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1)
转录启动元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找到水貂多巴色素异构酶(DCT)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域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试验采用PCR扩增与克隆,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分别转染到293T细胞和A375细胞,测定其活性,并利用在线软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水貂DCT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果表明:得到的6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均具有明显的启动子活性,且-1 292~+113 bp区域活性最高,提示其为水貂DCT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成功筛选出337 bp水貂DCT基因活性较高的启动子片段,发现转录因子特异性蛋白1(Sp1)可能是调控启动子活性的重要转录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录启动元件论文参考文献
[1].郭敏,赵子雅,王瑞宁,郑晓宁,彭永东.北极狐β-防御素103基因(CBD103)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19
[2].王亚琪,胡露露,王瑞宁,刘铮铸,巩元芳.水貂DCT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3].顾健健,刘红玲,李凯荣,孟紫旺,王慧娟.用于细胞水平家蚕转录调控元件研究的简单基础启动子的构建[J].昆虫学报.2019
[4].龙熙,柴捷,赵久刚,蓝静,郭宗义.猪EIF2S3基因启动子的克隆、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8
[5].孙亮.棉花FAD2-1基因的5'UTR内含子与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的鉴定及其转录调控作用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6].李丽莎,彭永东,郑晓宁,李祥龙.山羊PMEL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17
[7].李丽莎,李兰会,李祥龙,彭永东.水貂PMEL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元件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7
[8].李慧敏,石玉,杨志刚,江绍萍.人管家基因启动子序列中的组合转录调控元件分析[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5
[9].吴炜景,李理,徐采云,黄文杰.NF-κB结合元件缺失对NOX1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
[10].奇克.双向启动子中转录调控元件的分析与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