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秸秆袋贮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麒,陆建,王志刚,玉柱[1](2019)在《饲草袋式青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饲草的保存和利用是家畜生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中贮存方式对饲草营养物质影响很大,袋式青贮和窖式青贮相比具有更加先进、更加实用和更加经济的优势,从而能够更加高效地贮存牧草中的营养成分。为了促进在饲草袋式青贮在我国大规模的推广和发展,文章通过期刊文献检索,查阅了国内外饲草袋式青贮的相关文献资料,对饲草袋式青贮的前期准备、地址选择、机械选择、制作流程、后期的人工管理、优缺点以及前景展望展开介绍,为饲草袋式青贮制作提供理论支撑。
王德成,贺长彬,武红剑,尤泳,王光辉[2](2017)在《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苜蓿是优质牧草之一,随着"粮-经-草"三元结构到"粮-经-畜-草"四元结构发展模式的扩大,国内对苜蓿的需求量日渐增大。为了向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提出了适宜我国国情的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对国内外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现状进行了概述,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我国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包含苜蓿种子工程、土地整理、播种、田间管理、刈割收获、储藏运输和草产品加工7种机械化生产技术工艺,30多个具体的机械化生产环节。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但与国外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生产环节发展不均衡,机械化生产技术存在短板,产业化程度低,基础性研究落后,生产工艺与机械化生产技术联动性差,以及生产装备适用性与可靠性低等问题。构建完整的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苜蓿机械化生产体系,加强土壤-苜蓿-机具相互作用关系理论技术体系研究,实现苜蓿生产机械集成化、智能化,将是我国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
王贵荣[3](2010)在《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奶业是一个由奶牛养殖户、原料奶的收购者、乳制品加工企业、乳品消费者、政府和行业协会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彼此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经济联系,但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又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本研究以产业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链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产业组织分析方法(结构——行为——绩效的SCP分析范式)、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和问卷调查方法等研究手段,围绕原料奶生产、乳品制造和乳品消费这三个主要环节,对新疆奶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对原料奶生产结构、乳品制造业市场结构、乳品消费结构及其各自的运行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对乳品制造业市场行为、乳制品消费者行为,特别是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和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准确揭示新疆奶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规制各利益主体行为的有效途径,探索促进新疆奶业发展的相关建议,推动新疆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原料奶生产基地,具有奶牛养殖的比较成本优势。原料奶生产的主要模式是农户散养,奶牛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良种奶牛比例较低是影响奶牛单产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奶牛饲养在地理分布上的非均衡性导致了原料奶生产和乳品加工企业布局的区域不平衡性。(2)新疆乳品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总体刚刚越过竞争型的市场结构,但在局部市场呈现一两家企业为主导的寡占型市场结构。随着奶源、规模经济效应等壁垒的存在,行业的进入壁垒正在逐渐提高,新企业进入将会越来越困难。(3)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的共同作用,推动新疆乳品制造业经营业绩的提高。市场集中度比销售增长率对绩效的影响更大,但乳品制造业的盈利能力低于全部工业行业的平均水平;乳制品行业仍以外延型的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为主,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新疆乳制品企业的技术效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4)目前,新疆乳制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企业更多是将注意力放在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培育和市场份额的争夺上;价格竞争和广告、并购等非价格竞争行为加快了乳制品行业的优胜劣汰,有利于形成以寡头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的相对稳定的新的产业组织结构。(5)新疆具有乳制品消费的传统习惯,但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城乡之间、南北疆之间消费还不平衡;消费者选购乳制品有明显的消费倾向,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其乳制品消费行为存在一定差异;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是影响乳制品消费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6)新疆在奶业产业化发展中主要出现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龙头企业带动的准合作社一体化型和完全一体化型等四种纵向组织关系模式。目前,分散饲养、分散挤奶、奶站集中收购牛奶是新疆原料奶生产的主要方式,多数乳制品加工企业采用两种以上的混合型奶源供应模式,奶源供应还不稳定。(7)合作社一体化是乳品产业链演进发展的理想模式。从制度设计角度分析,建立“合作社参股的企业+奶农合作社+农户”的纵向组织关系,逐步走向合作社一体化的纵向组织关系是最优的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模式;从制度演化进程来看,应当加快改造传统的农户散养模式,大力发展公司+规模化牧场模式,鼓励并提倡发展合作社一体化和农工商综合体这一理想模式。
孙兰凤[4](2009)在《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果业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林果业以其较大的经济生态效益,较为广泛的从业人数和深远的产业开发前景,以及对社会需要和人民生活不可替代的必要性,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由此,近年我国林果业发展进入新一轮高潮,这就需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方式,以改变传统的片面追求的数量型的粗放经营模式。本文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己被全世界各国政府和广大人民所接受,并己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共同遵循的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的今天,强调林果业是在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倡一种对环境、对社会以及对人更为友好的方式和态度,来确保其具有可以继续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的问题。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又是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具体体现。新疆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由于种植栽培历史早,形成了众多的名特优果品。新疆特色林果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长足发展,己初具规模。目前,林果业己成为新疆仅次于粮食、棉花的第三大产业,2007年林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9.72%,2006年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经把林果业列为新疆农业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以此带动新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广大果农增加收入。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是实现新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新疆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新疆虽为果品生产大省区,林果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发展水平。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林果大区和支柱产业的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宏观背景下,如何协调种植业与林果业之间的关系,探寻把林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目前促进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实践需要与理论研究的需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审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林果业的发展问题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产业界的重视,很多省区都做了林果业发展规划,将林果业的发展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但是,林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尚很零散、缺乏系统性,对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或者是集中在以产业发展的不同环节的经验总结方面,或者是对产业发展对策等局部内容的研究与探讨,因此,建立系统的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丰富和发展产业经济理论、指导现代产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新疆特色林果业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除引言和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分为四部分:理论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产业实践,梳理了当前的林果业研究理论,探讨了林果业发展的理论及实践依据。主要阐述作为研究林果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等,并阐述之所以选择这些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世界林果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世界主要林果发达国家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从中提炼出林果业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业提供借鉴,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大背景。基础篇:剖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对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定性及定量分析了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业具备的优势,剖析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特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全文研究的另一背景。研究篇:对林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用来解释和分析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要素的“钻石模型”,探讨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在分析影响因素及借鉴林果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尝试地对林果业可持续法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提出了适合新疆区情的林果业发展战略;探寻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策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新疆特色林果业的基地能力建设、加工能力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市场营销能力建设、灾害防控能力建设及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设等问题,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祝明雪[5](2009)在《玉米鲜秸秆压缩打捆特性及装备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鲜秸秆作为玉米生产的副产品,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是一种很好的生物质能源,其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本文的总体目标是以传统利用方式及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将玉米鲜秸秆整秆压缩打捆青贮技术作为突破口,发展一种简便、实用、经济、环保、高效的秸秆处理、利用技术及利用模式,特别是高效处理利用技术,为有效处理剩余玉米秸秆提供新的模式。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玉米鲜秸秆原料压缩打捆特性的研究,获取影响秸秆整秆压缩打捆主要因素,解决标准青贮圆捆加工的技术问题。玉米秸秆不同部位节径,压缩性以及大量叶子、果穗和苞叶,是影响整秆打捆和捆型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玉米鲜秸秆形态尺寸的统计分析,以及打捆捆径理论计算,为打捆试验平台的设计及打捆试验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2)提出了新的压缩打捆关键技术,并自主设计出小型秸秆压缩打捆试验设备,提出合理的修改方案。通过对打捆绳在生活中的工作原理的类比,提出钢丝绳捆扎打捆原理,并设计对应实现方案,钢丝绳-弧形板打捆模式。依据秸秆形态尺寸统计分析以及工作高度,确定试验平台的外形尺寸。打捆试验平台在制作完成以后,经过打捆实践以后,对平台的设计做出合理的修改和改进,使其更好地完成压缩打捆工作。(3)利用研制的压缩打捆试验装置,对不同成捆方式和打捆规格进行试验,获得一种加工制作标准圆捆的合理成捆方式和标准圆捆规格。试验表明,秸秆头尾对半交替放置压缩打捆是制作圆柱捆的合理成捆方式,并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通过打捆松紧度与密度变化的试验和打捆规格试验,根据实际青贮生产的工艺要求,选择φ500×1800mm和φ500×900mm两个打捆规格标准,这对于秸秆整秆压缩打捆青贮的利用模式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4)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3种利用模式,为玉米鲜秸秆整秆打捆青贮的规模化利用提供发展方向。通过对整秆打捆利用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提出3种可能的利用模式:便携式秸秆压缩打捆模式、机动秸秆压缩打捆模式和规模化秸秆压缩打捆模式,对秸秆整秆压缩打捆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吴景刚,冯源,黄庆辉[6](2006)在《饲料青贮技术与设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农作物秸秆丰富,年产量可达7亿t,而目前用于饲料部分不足10%。为此,依据我国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和使用现状,从青贮饲料的特点出发,详细论述了饲料青贮技术及所用设施,旨在为饲料青贮研究者提供参考。
孔晓军,孔婷婷,迟宏伟[7](2006)在《黑龙江省畜牧机械技术发展趋势及结构调整》文中研究表明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以巩固和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大力提升畜牧业在黑龙江省农业中的地位,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的种植,把黑龙江省建成既是商品粮基地,又是食品加工、粮食加工、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以及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农业生产基地。为此,分析了黑龙江省畜牧业技术及其装备的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王亚波,王金平,胡景媛[8](2004)在《秸秆袋贮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的研制》文中提出介绍了秸秆袋贮加工工艺及其关键设备9SYC-2型青贮饲料灌装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薛友生[9](2004)在《国产青贮饲料调制新装备的选择和组配》文中指出
内蒙古自治区科协[10](2004)在《2020年内蒙古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前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经济已经从以资源为核心的增长期进入到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增长时期,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决定着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凭借其科技资源方面的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即将出现的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迅速抢占21世纪的科技制高点。发展中国家
二、秸秆袋贮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秸秆袋贮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饲草袋式青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饲草袋式青贮制作要点 |
1.1 饲草袋式青贮袋简介 |
1.2 进行饲草袋式青贮地址的选择 |
1.3 在适合的收割期和含水量进行饲草收割 |
1.4 机械的选择、调整以及灌装要点 |
1.5 饲草袋式青贮发酵过程中菌剂的添加 |
1.6 饲草袋式青贮的后期管理 |
1.7 袋式青贮的指标检测 |
1.8 饲喂取用 |
1.9 青贮袋处理 |
2 饲草袋式青贮优缺点 |
3 前景展望 |
(2)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
2 苜蓿种子工程技术与装备 |
2.1 苜蓿种子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 |
2.2 苜蓿种子播前处理技术与装备 |
2.3 苜蓿机械化小区育种技术及装备 |
3 苜蓿田间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 |
3.1 苜蓿机械化耕整地技术与装备 |
3.2 苜蓿机械化播种技术与装备 |
3.3 苜蓿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与装备 |
3.4 苜蓿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 |
3.4.1 苜蓿机械化刈割技术与装备 |
3.4.2 苜蓿干草田间调制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
3.4.3 苜蓿机械化方草捆成捆技术与装备 |
3.4.4 苜蓿机械化青贮技术与装备 |
4 苜蓿机械化储运技术与装备 |
5 苜蓿机械化加工技术与装备 |
5.1 苜蓿机械化草粉加工技术与装备 |
5.2 苜蓿机械化压缩技术与装备 |
5.3 苜蓿机械化干燥技术与装备 |
5.4 苜蓿机械化茎叶分离技术与装备 |
6 国内外苜蓿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
7 现阶段问题及发展趋势 |
(3)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围和逻辑思路 |
1.2.1 研究范围 |
1.2.2 逻辑思路 |
1.3 研究假说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假说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数据来源 |
1.4 研究目标和结构安排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结构安排 |
1.5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之处 |
1.5.1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渊源与文献综述 |
2.1 产业的内涵和奶业的基本特征 |
2.1.1 产业的内涵和分类 |
2.1.2 奶业的基本特征 |
2.2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
2.2.1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 |
2.2.2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三大流派 |
2.2.3 新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3 研究奶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产业链理论 |
2.3.3 交易费用理论 |
2.3.4 博弈理论 |
2.4 关于奶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
2.4.1 国内学者对奶业发展的研究 |
2.4.2 有关新疆奶业发展的研究文献 |
2.4.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3章 新疆原料奶的生产结构和绩效分析 |
3.1 原料奶生产结构分析 |
3.1.1 原料奶生产的供给结构 |
3.1.2 原料奶生产的微观组织结构 |
3.1.3 奶牛养殖的品种结构 |
3.1.4 原料奶生产的地区结构 |
3.2 原料奶生产成本及效益分析 |
3.2.1 原料奶生产成本构成 |
3.2.2 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比较 |
3.2.3 奶牛散养户和养殖大户成本收益的案例分析 |
3.3 奶牛单产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元回归模型 |
3.3.1 研究假说 |
3.3.2 研究方法:数据、变量与模型 |
3.3.3 模型结果与实证分析 |
3.4 原料奶生产的技术效率评价——基于DEA 模型 |
3.4.1 技术效率的内涵及测算 |
3.4.2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简介 |
3.4.3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和说明 |
3.4.4 实证结果及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疆乳品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和绩效分析 |
4.1 乳品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
4.1.1 乳品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 |
4.1.2 乳品制造业的产品差异化 |
4.1.3 乳品制造业的进入壁垒 |
4.2 乳品制造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
4.2.1 乳品制造业的经济效益 |
4.2.2 乳品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
4.2.3 乳品制造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
4.2.4 乳品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率——基于索洛余值法 |
4.3 乳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评价——基于DEA 模型 |
4.3.1 新疆乳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评价 |
4.3.2 新疆与全国乳品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比较 |
4.4 乳品制造业市场结构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1 市场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
4.4.2 产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疆乳品制造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
5.1 企业市场行为简析 |
5.2 乳制品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
5.2.1 乳制品企业的价格竞争概况 |
5.2.2 乳制品行业价格竞争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
5.2.3 价格战对乳制品行业的影响 |
5.3 乳制品企业的非价格行为分析 |
5.3.1 企业的产品定位 |
5.3.2 产品差别化是避免价格竞争的最有效手段 |
5.3.3 乳制品行业的广告行为 |
5.3.4 乳制品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
5.3.5 乳制品企业的并购行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疆乳制品消费结构和消费者行为分析 |
6.1 乳制品消费现状 |
6.1.1 乳制品消费总量持续增加 |
6.1.2 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不断增长 |
6.1.3 乳制品消费的国内国际比较 |
6.2 乳制品消费结构分析 |
6.2.1 乳制品消费的品种结构 |
6.2.2 乳制品消费的区域结构 |
6.2.3 乳制品消费的群体结构 |
6.3 乳制品消费者行为分析 |
6.3.1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介入程度分析 |
6.3.2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认知行为分析 |
6.3.3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习惯性行为分析 |
6.3.4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多样化行为分析 |
6.3.5 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渠道分析 |
6.4 乳制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路径分析模型 |
6.4.1 理论假说 |
6.4.2 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 |
6.5 收入及消费水平对乳制品消费的影响程度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 |
6.5.1 引言 |
6.5.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统计 |
6.5.3 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 |
6.6 乳制品消费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及预测 |
6.6.1 影响乳制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
6.6.2 乳制品消费的中长期发展趋势 |
6.6.3 乳制品消费水平预测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新疆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及行为分析 |
7.1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简析 |
7.1.1 乳品产业链的主要形式 |
7.1.2 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主要类型 |
7.2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现状 |
7.2.1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主要类型 |
7.2.2 原料奶生产的组织结构模式 |
7.2.3 乳品加工企业奶源供应模式 |
7.3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以“公司+奶站+农户”为例 |
7.3.1 “农户——奶站”之间的关系分析 |
7.3.2 “农户——企业”之间的关系分析 |
7.3.3 “奶站——企业”之间的关系分析 |
7.4 农户与乳品企业签订合同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ogistic 模型 |
7.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7.4.2 调查样本与基本评价 |
7.4.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7.5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优化整合 |
7.5.1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目标——从纵向约束到合作社一体化 |
7.5.2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优化整合的路径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
8.2.2 优化市场结构,加快产业集中 |
8.2.3 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质量安全 |
8.2.4 加强生鲜乳管理,规范奶站行为 |
8.2.5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消费水平 |
8.2.6 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环境 |
8.2.7 健全利益机制,推进产业化经营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主题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主题 |
1.1.3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有关林果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研究评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产业的含义 |
1.4.2 特色产业的含义 |
1.4.3 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产业 |
1.4.4 林果业相关概念 |
1.5 本文的研究范围 |
1.6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1.6.1 研究思路 |
1.6.2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7.1 可能的创新 |
1.7.2 不足之处 |
本章注释 |
2. 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竞争优势理论 |
2.4 规模经济理论 |
2.5 产业经济理论 |
2.5.1 产业结构理论 |
2.5.2 产业组织理论 |
2.5.3 产业政策理论 |
2.6 农业产业化理论 |
本章注释 |
3. 国外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3.1 世界林果业发展概述 |
3.1.1 世界林果产品生产及其加工概况 |
3.1.2 世界果品贸易概况 |
3.2 国外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3.2.1 国外林果业发展概况 |
3.2.2 国外林果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
3.2.3 国外林果业可持续发展对新疆的几点启示 |
本章注释 |
4.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剖析 |
4.1 新疆特色林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4.1.1 发展新疆特色林果业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
4.1.2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 |
4.1.3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
4.1.4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利于深化农村改革 |
4.1.5 发展新疆林果业有利于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 |
4.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特征分析 |
4.2.1 供需矛盾性 |
4.2.2 栽培的地域性 |
4.2.3 劳动密集性 |
4.2.4 产销安全性 |
4.2.5 生态性 |
4.2.6 市场需求多重性 |
4.2.7 发展的不平衡性 |
4.2.8 鲜活易损性 |
4.2.9 复杂性 |
4.3 新疆特色林果业比较优势分析 |
4.3.1 比较优势的内涵 |
4.3.3 新疆林果业比较优势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 |
4.4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现状 |
4.4.1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阶段分析 |
4.4.2 新疆特色林果种植现状 |
4.4.3 新疆特色林果贮藏加工现状 |
4.4.4 新疆特色林果销售现状 |
4.4.5 特色林果业对果农增收的贡献 |
4.5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基地建设水平低 |
4.5.2 林果产业结构不合理 |
4.5.3 科技管理水平低 |
4.5.4 生产技术难已突破 |
4.5.5 产业化程度低 |
4.5.6 市场营销能力弱 |
4.5.7 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
本章注释 |
5.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要素分析 |
5.1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 |
5.1.1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 |
5.1.2 对波特“钻石模型”的评价 |
5.2 可持续视角下的林果业发展“钻石模型” |
5.3 林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要素 |
5.3.1 自然条件 |
5.3.2 气候资源 |
5.3.3 水资源 |
5.3.4 土地资源 |
5.3.5 生物资源 |
5.3.6 林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要素分析结论 |
5.4 林果业发展的经济要素 |
5.4.1 资本资源 |
5.4.2 市场因素 |
5.4.3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 |
5.4.4 林果产业结构 |
5.4.5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 |
5.4.6 果农收入 |
5.4.7 品牌 |
5.4.8 林果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结论 |
5.5 林果业发展的社会要素 |
5.5.1 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5.5.2 人力资源状况 |
5.5.4 机械化 |
5.5.5 果农组织 |
5.5.6 基础设施 |
5.5.7 林果业发展的社会要素分析结论 |
5.6 林果业发展的环境要素 |
5.6.1 生态环境 |
5.6.2 自然灾害 |
5.6.3 林果业发展的环境要素分析结论 |
5.7 机遇 |
5.7.1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 |
5.7.2 西部大开发带来了发展机遇 |
5.7.3 国家政策带来了发展机遇 |
5.7.4 政策带来了发展机遇 |
5.7.5 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带来机遇 |
5.7.6 市场需求空间大 |
5.7.7 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
5.8 政府因素 |
5.8.1 制度因素 |
5.8.2 政府行为因素 |
5.9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5.10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机理分析 |
5.10.1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5.10.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
小结 |
本章注释 |
6.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
6.1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必要性 |
6.1.1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意义 |
6.1.2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6.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
6.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类型 |
6.2.2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方法 |
6.2.3 构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
6.2.4 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
6.2.5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6.2.6 层次总排序 |
6.2.7 权重总排序小结 |
6.3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
6.3.1 评价的基本步骤 |
6.3.2 评价的方法-目标值和指标基础数据的确定 |
6.3.3 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模型 |
6.3.4 结论和建议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7.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构想 |
7.1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 |
7.1.1 SWOT 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7.1.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SWOT 分析 |
7.2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战略原则 |
7.2.1 指导思想 |
7.2.2 战略原则 |
7.3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
7.3.1 战略目标 |
7.3.2 战略重点 |
7.4 战略规划 |
7.4.1 主要果品品种规划 |
7.4.2 主要果品种植基地区划布局 |
7.4.3 主要果品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基地建设规划 |
7.4.4 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
7.5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选择 |
7.5.1 政府驱动战略 |
7.5.2 科技创新战略 |
7.5.3 产业集群战略 |
7.5.4 名牌果品战略 |
7.5.5 人才战略 |
本章注释 |
8.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
8.1 发展模式概述 |
8.1.1 模式的概念 |
8.1.2 模式的特征 |
8.1.3 模式的选择 |
8.2 新疆林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8.2.1 生态林果业模式 |
8.2.2 绿色林果业模式 |
8.2.3 休闲林果业模式 |
8.2.4 设施林果业模式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9. 新疆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
9.1 加强林果业基地能力建设 |
9.1.1 优化区域布局和调优品种结构 |
9.1.2 加强良种苗木繁育工作 |
9.1.3 加强无公害、绿色果品基地建设 |
9.1.4 加强出口果品基地建设 |
9.1.5 加大林果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
9.1.6 加强土地管理,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
9.1.7 加强节水灌溉型林果业基地建设 |
9.2 通过强化产业化提高林果业加工能力 |
9.2.1 林果产业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
9.2.2 林果业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
9.2.3 加快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
9.2.4 建立林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
9.2.5 做好产后商品化处理 |
9.3 加强林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
9.3.1 创新林果业科技机制 |
9.3.2 创新林果业科技体系 |
9.3.3 创新科技管理方式 |
9.3.4 创新科技人才政策 |
9.3.5 积极推广林果业机械化 |
9.3.6 加强林果业标准化建设 |
9.3.7 建立林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体系 |
9.4 加强林果业市场营销能力建设 |
9.4.1 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
9.4.2 实施果品品牌营销 |
9.4.3 构建新的分销网络 |
9.4.4 强化营销沟通 |
9.4.5 制定有效的果品包装策略 |
9.4.6 完善果品物流体系 |
9.4.7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
9.4.8 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 |
9.4.9 组建果品产销战略联盟 |
9.5 加快林果业灾害防控能力建设 |
9.5.1 林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性特点 |
9.5.2 新疆林果业灾害防控能力建设的目标 |
9.5.3 新疆林果业灾害防控能力建设 |
9.6 加快政府对林果业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
9.6.1 发挥政府对新疆林果业的宏观调控作用 |
9.6.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10.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玉米鲜秸秆压缩打捆特性及装备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玉米鲜秸秆主要利用方法 |
1.1.1.1 秸秆还田 |
1.1.1.2 秸秆发电 |
1.1.1.3 秸秆燃料 |
1.1.1.4 秸秆青贮 |
1.1.2 目前利用方法的优劣 |
1.1.3 存在的主要矛盾 |
1.2 国内外秸秆青贮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秸秆青贮 |
2.1 秸秆青贮原理 |
2.2 秸秆青贮应具备的条件 |
2.2.1 秸秆原料 |
2.2.2 青贮设备 |
2.3 秸秆青贮工艺 |
2.3.1 青贮步骤 |
2.3.2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
2.4 秸秆青贮加工机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玉米鲜秸秆压缩打捆特性 |
3.1 研究玉米鲜秸秆压缩打捆特性的必要性 |
3.2 玉米鲜秸秆形态 |
3.2.1 秸秆整株形态结构 |
3.2.2 关键数据测量点截面及分析 |
3.3 玉米鲜秸秆压缩打捆特性 |
3.3.1 玉米鲜秸秆压缩特性 |
3.3.2 玉米鲜秸秆形态尺寸统计 |
3.3.3 压缩打捆捆径变化理论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缩打捆试验装备的研制 |
4.1 压缩打捆平台的打捆原理 |
4.2 压缩打捆试验平台设计 |
4.2.1 弧形板 |
4.2.2 机架 |
4.2.3 棘轮制动装置 |
4.2.4 滚筒绞紧装置 |
4.3 机构实物图及修改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缩打捆试验及分析 |
5.1 试验目的 |
5.1.1 试验目的 |
5.1.2 打捆松紧度的定义及测定方法 |
5.2 试验材料 |
5.3 试验步骤 |
5.3.1 原料铺装 |
5.3.2 压紧打捆 |
5.3.3 捆扎 |
5.3.4 成捆卸料 |
5.4 试验内容 |
5.4.1 圆柱捆成捆试验 |
5.4.2 打捆规格试验 |
5.5 结果分析 |
5.5.1 打捆效果分析 |
5.5.2 成捆形状及分析 |
5.5.3 打捆规格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整秆压缩打捆利用模式探索 |
6.1 便携式秸秆压缩打捆模式 |
6.1.1 方案设计 |
6.1.2 方案优缺点 |
6.2 机动秸秆压缩打捆模式 |
6.2.1 方案设计 |
6.2.2 方案优缺点 |
6.3 规模化秸秆压缩打捆模式 |
6.3.1 方案设计 |
6.3.2 方案优缺点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饲料青贮技术与设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青贮饲料的特点 |
2 青贮方式与设施 |
2.1 青贮窖和青贮壕 |
2.2 青贮塔 |
2.3 青贮用塑料袋 |
2.3.1 人工装袋青贮 |
2.3.2 机械灌装式青贮 |
2.4 草捆塑料密封青贮 |
2.5 地面塑料膜密封青贮 |
3 结束语 |
(7)黑龙江省畜牧机械技术发展趋势及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畜牧机械化现状 |
1.1 草原畜牧业机械化 |
1.2 饲料加工设备 |
1.3 饲养机械化 |
2 我国的畜牧业及畜牧机械状况 |
2.1 草原畜牧业机械 |
2.2 饲料加工设备 |
2.3 饲养机械 |
3 发展趋势 |
3.1 机械化是饲草型畜牧业的发展关键 |
3.2 发展饲料机械的实时在线控制技术 |
3.3 提高饲养机械的自动化管理技术水平 |
4 结束语 |
四、秸秆袋贮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饲草袋式青贮技术[J]. 李文麒,陆建,王志刚,玉柱. 饲料工业, 2019(21)
- [2]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J]. 王德成,贺长彬,武红剑,尤泳,王光辉. 农业机械学报, 2017(08)
- [3]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 王贵荣.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6)
- [4]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D]. 孙兰凤. 新疆大学, 2009(01)
- [5]玉米鲜秸秆压缩打捆特性及装备的试验研究[D]. 祝明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1)
- [6]饲料青贮技术与设施[J]. 吴景刚,冯源,黄庆辉. 农机化研究, 2006(07)
- [7]黑龙江省畜牧机械技术发展趋势及结构调整[J]. 孔晓军,孔婷婷,迟宏伟. 农机化研究, 2006(02)
- [8]秸秆袋贮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的研制[J]. 王亚波,王金平,胡景媛. 新疆农机化, 2004(06)
- [9]国产青贮饲料调制新装备的选择和组配[J]. 薛友生. 农机科技推广, 2004(08)
- [10]2020年内蒙古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内蒙古自治区科协.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下),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