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华[1]2003年在《试论资本市场的国有股减持》文中研究指明始自1999年的国有股减持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国有股减持运动的失败给我国的证券市场后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引起了市场的大幅波动,在明确国有股减持和流通是我国证券市场未来的改革方向的前提下,本文尝试分析国有股减持失败的原因,在分析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始终借鉴国际成熟的国有股减持经验;二是要综合考虑经济利益和政治目标,最终本文得出国有股减持必须为国有股流通服务的结论。在综合分析市场参与各方提出的减持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方案优点和缺点的分析综合,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减持方案,该方案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思路,强调用非市场的手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对流通股东全额利益补偿的方式,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国有股减持思路。
于天飞[2]2003年在《国有股减持的可行性方案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国有股问题形成的分析,指出国有股在国民经济中的过大比重是传统经济体制在新体制的胚胎中的延续。 通过对国内外国有资产减持问题的分析,指出国有股减持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方向是正确的,符合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但由于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涉及面广,操作复杂,实施难度大,故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研究论证。 通过对国有企业发展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运用制度变迁的有关原理对国有股从非流通到流通的演进与制度变迁分析,以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变迁本质的分析,结合现今国有股全流通问题的讨论,指出对中国这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国家来说,会不断面临路径依赖问题,最终会引起人们对基础性制度安排的反思,并将导致人们观念上的重大突破。而观念上的突破则显得异常珍贵与重要。 通过对向社会各界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的结果的分析,提出运用存量发行方式结合专项投资基金的一种新的减持方案,就其可行性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该方案是现今解决该问题的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案之一。
高新才, 戈银庆[3]2001年在《试论国有股减持及国有股权流通》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股份制的改造中 ,形成了国有股占很大比重但却不能流通的特有的股权结构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国企改革的深入 ,国有股的减持与流通已经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就国有股不流通的负面影响 ,国有股减持、流通的市场压力以及认识障碍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国有股减持、流通的方案设计
钟辉[4]2001年在《国有股减持模式及我国证券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国有股减持是推进我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股权在企业中所占比重较高,这不仅造成资源配置上的极大浪费,也由于出资人不到位,使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的隐患。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和流通股所占比重过低,更使上述问题表现突出,股价高企或市盈率过高一直是市场内外争论的焦点。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国内各行各业都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就业的压力也将日益显现,这对我国尚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没有探索出其它有效途径的情况下,通过国有股变现补充社保资金的巨大缺口,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国有股减持才被放到了战略性高度加以认真对待。国内理论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归纳起来有四种思路,即转换思路、流通思路、变性思路和综合思路。考虑到国内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尤其要做到减持和流通两个方面的良好衔接,笔者倾向于以综合思路为基本出发点,以配售、回购、协议转让等为具体办法来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在理论界讨论的同时,管理层也积极开展了国有股减持的尝试,第一次是1999年中国嘉陵、黔轮胎的配售试点,第二次是2001年6月新股发行和增发时的存量减持,但这两次试验都因不被市场认同而被迫中止。究其原因,第一次失败主要是样本公司选择不尽合理且配售价格偏高,而第二次失败不仅采取市场定价原则,减持价格明显偏高,还由于每次减持只占上市公司国有股存量的10%,使得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变得遥遥无期,在背负如此巨大压力之下,市场信心崩溃,股价大幅大挫,在试行了四个月之后,中国证监会不得不宣布此次试验暂停。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国有股减持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任何一种方案都存在着局限性,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中国已经加入世贸,在时间安排上不允许我们有太多的犹豫。笔者认为,国有股减持的短期目标是弥补社保资金缺口,中长期目标是解决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合理,而后者是国有股减持的关键所在。两次试验不浙江大学学位论文国有股减持模式及对我国证券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被市场接受的共同点是国有股减持在定价原则上的不合理,由于国有股在资产评估和发行后的二次增值,已使每股净资产存在较大幅度的溢价,因此以净资产作为定价基础是较为现实的做法,只有在减持价格上作一定让步,才能顺利、彻底地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应从推进市场化进程的长远角度加以考虑,让步不是妥协,是为了完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化。 只有在定价原则这个大方针既定的情况下,才可能选择较为现实的操作办法:也只有在此大前提下,国有股减持才不致于对我国的各个经济层面和证券市场带来大的冲击。 目前中国证监会已向社会各界发出通知,广泛征集国有股减持的具体办法,这也体现出管理层对广大投资者的尊重。相信今后推出的办法应是对市场最有益的。笔者希望通过此文也能对这一系统工程作些有意义的探讨。
朱军[5]2005年在《我国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处于转轨过渡期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起飞与市场经济体系的推进,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已不能发挥其积极的功能,而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又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保障支出上升过快,财政的筹集能力,企业转制及负担过重,基金统筹能力有限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我国社保基金面临巨大的缺口,如不尽早解决,最终必将导致社保基金难以为继。那么如何弥补如此巨额的社保基金缺口?国家计划通过金融市场出售国有股权来变现资产,发布了国有股减持政策,并进行了国有股减持试点。国有股减持,具有国有资产增值、为社保基金筹集资金、强化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因此,对我国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社保基金筹集模式、国有股减持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和借鉴了国外实践经验。通过对我国社保基金筹集面临的问题和国外国有股减持条件的分析,说明现阶段我国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出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相关对策: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确定合理定价、稳步减持以及在减持中实现新股全流通等国有股减持的原则;对我国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提出建设性的若干方案,并对各方案优劣进行评价分析;加强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
邓祥麟[6]2004年在《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与证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发展证券市场,从而有效提高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问题。文章通过介绍现阶段我国“储蓄——投资”转化中低效率的现状,引出对现有“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障碍分析。在障碍分析部分中,通过分析现阶段间接融资比重过大,且间接融资的效率得不到提高的各方面因素,总结当前较为单一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储蓄——投资”转化渠道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接下来提出的对策中,着重强调了发展证券市场,完善证券市场机制对于促进转化效率提高,增加转化途径和渠道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用较大篇幅详细论证证券市场是如何有效带动“储蓄——投资”转化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对证券市场的作用进行全面介绍,提出发展证券市场是促进“储蓄——投资”有效转化的必然要求。并且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定量分析证券市场对储蓄的影响以及其对“储蓄——投资”转化的影响。至此,将发展证券市场与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两个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全面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现阶段的问题和缺陷所在,提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叁种制度性缺陷:结构性缺陷、体制性缺陷、功能性缺陷,重点对这叁种缺陷进行实证分析。在最后一个章节中,就如何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提出了必须解决叁个根本性的核心问题,即:国有股减持、做空机制以及证券市场的诚信建设。并且分别对这叁个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证,认为这叁个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只有先解决好这叁个基本问题,才可以使得我们的证券市场在制度上不存在根本弊端,才能健康发展。文章最后,作为结论,提出必须抛弃计划经济下的思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改革不应有的“特色”,我们才谈得上发展证券市场。
仲崇岚[7]2001年在《试论国有股的减持与流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国家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总体不削弱国有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除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国有经济的控股地位外,国有经济要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中退出。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减持流通问题,已经作为改善国有经济投资格局、建立上市公司有效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明确提出。通过适当途径适当降低国有股权在一些产业和企业股权结构中所占比例,将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分布状况改革的主导方向。但是,由于国有股存量较大,对市场冲击力较强,如何在不伤害市场的前提下成功减持国有股,一直是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课题。正是对于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的关注,构成了本文选题的基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全文分成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国有股非流通形成的背景、弊端,提出了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构造了一个指标体系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行综合评价,并用博弈论方法对国有股比重过大所带来的后果做出了定量解释。第叁部分讨论国有股减持流通面临的压力、实施的原则,在对各种现行方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政策建议。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和政策背景,回顾了我国证券市场国有股减持的试点情况。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分析了国有股这一富于中国特色的股权结构的成因。八十年代末期,单一的银行融资体系已无法支持巨大的资金缺口,而银行本身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呆坏帐风险。在这种情势之下,把融资渠道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已经是唯一的选择。但是传统观念认为股票市场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特征。为了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企业发行的股票中国有股不仅占绝对优势,而且不能流通。国有股不流通是发展资本市场的现实需要和传统计划经济理论思维的折衷方案,避开了当时“姓社姓资”的敏感话题,为国有企业上市融资扫平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此外,<WP=3>国有股权设计也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当时的社会分配格局仍然是高积累、低消费,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社会福利供给的主体还是各个相互独立的企业。如果以发行股票的形式贸然将国有企业全盘私有化,那么如何保障国有企业职工的福利及退休待遇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保证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控股权,也就确保了国企职工福利政策的连续性。第二章分析了国有股带来的种种弊端,阐明了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首先,由于国有股权重过大,企业间并购重组无法通过市场化行为完成。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用要约收购或者协议收购的方式。与协议收购相比,要约收购信息更加对称,定价更加合理,市场化程度更高。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上同时存在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而流通股本仅占总股本30%弱,因此通过二级市场完成要约收购难度较大,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往往必须通过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协议转让才能完成。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因而通常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但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破坏了企业内在的运行机制,削弱了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协议收购还容易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如虚假重组,重组信息披露不充分,股票价格的内幕操纵等。其次,国有大股东常常凭借其绝对控股地位,运用关联交易、关联担保等手段从上市公司榨取资金或调节利润。此外,国有股比重过大,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无法理顺,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这带来严重的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大大制约了内部科学治理结构的建立。再次,由于国有股权在上市公司和银行均处于控股地位,因此上市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弱化了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弱化的债权债务关系削弱了银行作为债权人对上市公司的“相机控制”功能,债权所有者不能发挥督促企业所有者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作用,不利于企业破产机制的实现,这又进一步阻碍了企业理顺内部治理结构。总之,国有股权设计带来的种种弊端已经成为制约上市公司提高经营绩效,制约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国有股减持是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WP=4>第叁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了国有股减持和流通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和条件。国有资产作为一种资本,具有资本的自然属性,同样遵循资本的运动规律。只有在国有股流通情况下,国有资产才能在流通中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的部分,共叁章。第一章根据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征,采用了5个指标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这5个指标分别是:国有股比重系数g;股权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系数CRn;衡量大股东股权集中度的Herfindahl指数(简称H指数);比较第一与第二大股东相对持股比例的Z指数;股权流通比重系数Pf。指标数值异常意味着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扭曲。第二章根据2000年统计年鉴上公布的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对5个指标的统计测算,从定量的角度说明了国有股非流通带来的弊端。第叁章运用博弈论模型,对委托——代理活?
马昊[8]2002年在《我国国有股减持方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通过国有股减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我国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的历史使命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尽管我们已经对我国国有股减持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基于这样一种背景,本文对我国国有股减持方法进行了探索。 我国的国有股减持不仅是为了配合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需要,筹集一定的资金充实社保基金,而更重要的是我国证券市场国有股比重过大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内在的一种要求。它既不同于国有股流通、国有股退出、国有股变现,又与它们有相似和联系之处。我们必须对它们加以区分和认识。通过对西方国家国有股减持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对我国国有股减持的借鉴意义:首先明确减持目标,然后通过立法加以保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通过对现有的十一种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各有优点,但同时又有许多局限和不足。在总结现有经验后,本着国有股减持应分行业分部门按叁类区别对待;按类别按顺序分叁步进行的基本思路,遵循公平、稳定、效率原则,提出对于新上市公司应在股票发行之初,就做到同股同权同价,一次性解决国有股比例过大且不流通的弊端;对已上市公司则按需要在3~8年内逐步完成国有股减持工作。为了实现国有股减持与流通同步进行,笔者设计了通过发行认股权证进行配售;股份回购与增发流通股相结合;用简化的折股系数进行折股上市等叁种创新形式的已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方案和减持中国有股定价的一种新方法。不论用什么方法减持都只是手段问题,减持后所得资金的使用才是关键。通过在中央、地方与企业之间协调分配减持所得资金,既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又可以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最后,通过两个实例的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肖革非[9]2002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中的定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施国有股减持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国有股减持的核心是国有股定价,设计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普适性、准确性、可操作性的国有股定价方式或定价模型,己成为国有股减持研究的重中之重。 笔者在分析了国内外国有股减持成败得失之后,设计了叁个定价模型:合理市盈率定价模型、流通性定价模型、折股贴现定价模型。 (1)合理市盈率定价模型:该模型的特点在于利用合理市盈率作为评价市场能否接受国有股减持的指标。首先,用合理市盈率乘以每股收益得到全流通条件下股票的价值,然后根据股权结构倒推出国有股减持的合理价格。 (2)流通性定价模型:该模型首先承认流通权是有价值的,国有股要赎回流通权就必须支付代价,即要使得流通性溢价得到有效抵冲,国有股才能流通。于是模型将国有股合理价格的求解问题转换成全流通条件下股票价值的求解问题。 (3)折股贴现模型:该模型其实是折股模型与贴现现金流模型的组合,首先我们要将国有股按投资成本进行缩股,使之与流通股同股,进而实现全流通,然后用自由现金流模型计算全流通条件下股票的内在价值,最后再来推算国有股的价值。 最后,笔者用这叁个模型对泸州老窑进行了国有股减持定价模拟,结果表明,笔者所设计的叁个模型是可行的。
张金铭, 王磊[10]2003年在《论国有股减持的方案选择》文中提出一、国有股减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动机 作为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同股同权,也就是基于这一点,才能谈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上市公司的管理机制才能完善而有效,这也是国有股减持的理论基础。但长期以来,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作为为国企服务
参考文献:
[1]. 试论资本市场的国有股减持[D]. 叶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2]. 国有股减持的可行性方案分析[D]. 于天飞. 南京林业大学. 2003
[3]. 试论国有股减持及国有股权流通[J]. 高新才, 戈银庆. 兰州大学学报. 2001
[4]. 国有股减持模式及我国证券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D]. 钟辉. 浙江大学. 2001
[5]. 我国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对策研究[D]. 朱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6]. 提高“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与证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 邓祥麟. 广西大学. 2004
[7]. 试论国有股的减持与流通[D]. 仲崇岚.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8]. 我国国有股减持方法问题与对策研究[D]. 马昊. 中南大学. 2002
[9].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中的定价模型研究[D]. 肖革非. 中南大学. 2002
[10]. 论国有股减持的方案选择[J]. 张金铭, 王磊. 企业活力.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