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码速调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脉冲,支路,协方差,误码率,数字电视,时差,速率。
正码速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岗,梅进杰[1](2009)在《基于FPGA的正码速调整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基于FPGA正码速调整的设计方案,采用格雷码对地址编码的异步FIFO设计,并利用MAXPLUSⅡ进行编译和仿真。结果表明,设计方法切实可行。(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2009年20期)
李晓飞[2](1993)在《34Mb/s数字电视编码设备中正码速调整的原理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扼要介绍了正码速调整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数字电视传输的码速调整技术,并将其定义为非标准码速调整原理以区别于准同步复接中的码速调整原理。(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学院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曾烈光,冯重熙[3](1992)在《一种减小正码速调整等候抖动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能够明显减小正码速调整等候抖动的新方法——分离塞入比法。采用此方法的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已在日本制成。本文简介这种方法提出的背景、原理、实验结果及应用特点。(本文来源于《通信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李先林[4](1983)在《正码速调整数字复接中帧同步方案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一个帧同步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了插手指示比特的信息,总的同步恢复时间要比现有方案短一些。(本文来源于《光通信研究》期刊1983年03期)
李先林[5](1983)在《正码速调整数字复接的候时抖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献[9]在假设候时抖动为平稳随机过程的基础上求得了t=0时的自协方差函数,然后求其傅氏变换得到候时抖动的功率谱。本文在证明其平稳性假设的正确性后,讨论了其所得候时抖动功率谱公式的实际运用,并导出一个计算剩余候时抖动功率的简便公式。误差分析表明,该简便公式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光通信研究》期刊1983年01期)
郑庆镒[6](1982)在《彩色电视信号分离编码的正码速调整抖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彩色电视信号分离后,进行DPCM编码,其合成速率应是行频的倍数为34Mb/s~1,为了能以叁次群速率进行传输,要将34Mb/s信息流通过正码速调整提高到34368kb/s。候时抖动是码速调整的固有抖动,为了减小候时抖动并兼顾其它性能,本文设计了码速调整的帧结构,并对候时抖动进行了频谱分析。(本文来源于《光通信研究》期刊1982年03期)
刘国存[7](1982)在《正码速调整特性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采用正码速调整的准同步复接设备中码速调整特性的通用计算公式。作为示例,还给出了几种典型复接设备的码速调整特性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帧结构不同,码速调整特性也不相间。(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1982年03期)
袁斌[8](1980)在《正码速调整异步复接中的码速调整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复接可以提供多路信号组合的方法,以便经济地利用信道的有效传输容量。在数字传输的TDM体系中,数字复接是把若干个低速数字流,周期地排列成一个较高速率的合路数字流。数字复接分同步复接和异步复接两种,同步复接是复接相同速率的数字序列,要求待复接的各支路信源间相互同步,因而需要有个同步网;异步复接可复接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异步支路信息,其方法是通过塞入脉冲进行码速调整,从而变异步为同步,然后再进行同步复接。(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1980年01期)
孙玉[9](1978)在《正码速调整异步复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数字传输网就其基本设备或基本技术而言,可分为数字传输、数字复接和数字交换叁部分。目前,国际上数字传输在工程上已经广泛应用,数字复接研究渐趋完善并开始工程应用,而数字交换基本上处于研究阶段。这与数字传输网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简单的点间传输,只要有数字传输设备就可以了,传输路径出现分支,就需要数字复接设备;而形成网络(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1978年05期)
孙玉,袁斌[10](1978)在《正码速调整复接误码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由于复接信道存在误码,将使得各支路码流在复接过程中产生附加的误码,称复接误码。它可以分成两种,其一是由于信道误码引起高次群同步分离失帧,在此期间给支路码流造成的误码称失帧误码。这种失帧误码在普通同步复接器中也同样存在。另一种是由于信道误码引起支路塞入指示错误给支路码流引入的误码,称塞入误码。达种塞入误码是采用码速(本文来源于《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1978年05期)
正码速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扼要介绍了正码速调整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数字电视传输的码速调整技术,并将其定义为非标准码速调整原理以区别于准同步复接中的码速调整原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码速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1].李月岗,梅进杰.基于FPGA的正码速调整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9
[2].李晓飞.34Mb/s数字电视编码设备中正码速调整的原理和设计[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1993
[3].曾烈光,冯重熙.一种减小正码速调整等候抖动的新方法[J].通信学报.1992
[4].李先林.正码速调整数字复接中帧同步方案的改进[J].光通信研究.1983
[5].李先林.正码速调整数字复接的候时抖动[J].光通信研究.1983
[6].郑庆镒.彩色电视信号分离编码的正码速调整抖动分析[J].光通信研究.1982
[7].刘国存.正码速调整特性的计算[J].无线电通信技术.1982
[8].袁斌.正码速调整异步复接中的码速调整特性[J].无线电通信技术.1980
[9].孙玉.正码速调整异步复接技术[J].无线电通信技术.1978
[10].孙玉,袁斌.正码速调整复接误码测量[J].无线电通信技术.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