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麦类籽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籽实,植酸,活性,温度,植物,论文。
麦类籽实论文文献综述
马玺,赵玉华,单安山[1](2007)在《麦类籽实中植酸酶的活性及体外降解植酸盐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不同麦类籽实中内源植酸酶的活性及其对外源植酸盐的降解能力,以植酸钠为底物,测定5种10个不同品种麦类籽实中植酸酶的活性;在37℃、pH 5.50的条件下,以300 U/kg的浓度加入从麦类籽实中提取的植酸酶,检测了对玉米、豆粕中植酸磷的释放效果。结果表明,燕麦、大麦(垦啤2号)、小麦(东农123)、小麦(东农973821)、小黑麦(5305)、小黑麦(92021)、小黑麦(96026)、小黑麦(8809)、胜利黑麦和黑麦(2号)籽实中植酸酶的活性分别为57.50、143.25、1048.06、725.22、1978.67、2201.65、1713.46、1406.49、5310.89 U/kg和3446.53 U/kg(风干基础);在上述条件下,反应8h,玉米、豆粕中的植酸磷分别释放71.92%和38.94%。(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07年16期)
马玺,单安山[2](2003)在《发芽、温度及pH对麦类籽实中植酸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5℃的条件下发芽 ,小麦东农123、小麦东农973821、大麦垦啤2号在第3天植酸酶活性达到最高 ,分别为原来的2.04、2.55、4.63倍 ;小黑麦92021、小黑麦5305及黑麦2号在第1天即达到最大 ,为发芽前的1.36、1.82和2.45倍。小黑麦5305中植酸酶的适宜温度为50℃ ,在40℃~60℃范围内可保持较高的酶活 ;适宜pH为5.5 ,低于4.0或高于7.0 ,酶活性基本丧失。温度与pH对植物植酸酶活性的影响存在互作效应(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麦类籽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25℃的条件下发芽 ,小麦东农123、小麦东农973821、大麦垦啤2号在第3天植酸酶活性达到最高 ,分别为原来的2.04、2.55、4.63倍 ;小黑麦92021、小黑麦5305及黑麦2号在第1天即达到最大 ,为发芽前的1.36、1.82和2.45倍。小黑麦5305中植酸酶的适宜温度为50℃ ,在40℃~60℃范围内可保持较高的酶活 ;适宜pH为5.5 ,低于4.0或高于7.0 ,酶活性基本丧失。温度与pH对植物植酸酶活性的影响存在互作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麦类籽实论文参考文献
[1].马玺,赵玉华,单安山.麦类籽实中植酸酶的活性及体外降解植酸盐效果的研究[J].中国饲料.2007
[2].马玺,单安山.发芽、温度及pH对麦类籽实中植酸酶活性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