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之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然,之境,信息技术,纳米比亚,伦理,王弼,生态。
自然之境论文文献综述
吴茂连[1](2019)在《“落差融合”:追寻信息技术教学中自然之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泻千里的瀑布让人赞叹不已,造成这种独特风景的原因是河床水位的"落差",但它却很少被人"看见"。教学的理想境界是"教的目标"与"学的结果"达成一致,而教学的现实状况往往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即教与学的"落差"。教学的价值正在于寻找这个落差,研究复杂关系背后的可循规律,从而实现有效的教与学,即落差融合。(本文来源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期刊2019年23期)
李琳[2](2019)在《生态时代消费问题的中国方案——读《自然之境:“消费—生态”悖论的伦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消费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和确认,也是人的本质不断升华、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此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刻结论是,传统消费模式是一条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的"负重之路"。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成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曾建平教授所着的《自然之境:"消费—生态"悖论的伦理探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法[3](2018)在《“自然”之境: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美学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定的历史审美语境中,花鸟画遵循着"生存意向性"与物之物性"交互转让"的话语逻辑,不断寻求"自然"之境—从"形似"到"神似""气韵生动",再到"以形写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经验系统,是由几千年的农耕—手工劳作逐渐积累起来的,其开端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人类在狩猎、打磨石头、种植作物、驯(本文来源于《中国书画》期刊2018年09期)
张梦艳[4](2017)在《“环”美自然,“境”润童心——浅谈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之所以非常重视儿童所生长的环境,是认为儿童生长的环境就是儿童的精神子宫,环境担负着孕育儿童精神的任务,成人要精心地为儿童准备一个有营养的、高品质的环境。教师在班级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环境的创设,而每每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装扮"教室的时候,经常会进入一个"死胡同",也都会发现缺少了幼儿的影子。因(本文来源于《启迪与智慧(教育)》期刊2017年04期)
姬睿[5](2016)在《行摄神秘自然之境 佳能EOS-1DXMarkII纳米比亚极限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同时也拥有沙海交融的奇特景象;这里身处西南非,有众多的野生动物,同时也是最佳的星空拍摄地点。这里是世界上最炎热、最干旱、最荒无人烟的地方之一。这里是神秘的,而我们将在这里完成佳能EOS-1DX Mark Ⅱ的极限测试。出行拍摄器材介绍本次拍摄的题材丰富,因此在与佳能EOS-1DX Mark II搭配时,镜头的焦段选择上也需(本文来源于《摄影之友》期刊2016年07期)
丁虎[6](2016)在《从“有无之辩”走向“自然”之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魏之际儒学衰落、社会秩序失衡的学术与社会背景之下,王弼借助《老子》、《周易》、《论语》之注,沿着认知与实践两个向度建立起自己的玄学体系。从认知的角度看,王弼以“无”、“道”、“自然”等范畴为核心,展开对它们各自的内涵与相互之间关系的思考,提出了一整套天地万物运作法则或原理;从实践的角度看,王弼试图将天地万物运作的原理转化为人的思想导向,用于指导人们具体的社会实践。就认知层面而言,将王弼哲学理解为本体论是可取的路向,但将其所谓的本体理解为无,则是对王弼的误解。以“道”而言,“道”以“无形无相”之“无”不仅创生万物,而且作为万物存在的本原,被称为万物之宗、以“无不通也、无不由也”之“无”存在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存在的根据和原则;以物而言,“无”不但为具体之物的本然属性,而且还指向具体之物存在的外部环境,成为保持物本然之性的前提条件;从“道”与物的关系看,“道”以“无恃”、“无为”之“无”使得万物得以“自相治理”,而物的“自相治理”体现了物“自己如此”的本然之性,即王弼所说的物之“自然”。可见是“道”的功能性之“无”成就了物之“自然”,而由于“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也就说“道”的“无为”成就了自身的本然之性,也就是道的本然之性即“自然”。综上所见,王弼的“无”分为存在形式上的“无”、属性方面的“无”与功能意义上的“无”,正是有了这些意义上的“无”,才使得“道”与万物紧密的联系起来, 展现出“道”、物、“自然”叁者之间关系的逻辑一致性,同时还可以看出,王弼本体论中的真正本体是“自然”。换言之,不是无本体,而是自然本体,才是王弼本体论的宗旨。自然包含、贯穿并连接有和无,而无只是自然存在的一个隐性向度就实践层面而言,王弼相信天道与人道之间存在着本原的和谐统一。由于人属于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天道与人道相比更具有根本性,所以他以天道为原则,认为可以通过人主体性的努力,使人道符合天道,即通过天道的人化,实现人道的“自然”,以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如何达到上述目标?既然“道”以“无恃”、“无为”化育万物,使得万物具有“自然”之性,那么人只有以模仿“道”的“无为”对待物,在社会生活中“顺物性而为”,才能够循“道”,保持物的自然本性。如何才能做到“顺物性而为”?王弼认为,“道”以“无心”而“无为”成就了万物,因此,人作为万物中的一分子,天心就是人的本性之心,人的本性之心也应是“无”心。只要心保持“虚无”,即可遵“道”、“无为”而行,既可以保持他者的“自然”,同时又可实现自我的“自然”。由此天道就可转为人道、天心转为人心,道之“无为”转为人之“无为”。但在实际社会实践中,本性之心常常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或影响而被个体的主观意志或私欲所掩盖,使“无”心而为变为“有”心而为而偏离了“道”,因此人只有内心摈弃私欲,保持虚无静笃,才能回归天“道”,即恢复对物的“无为”。由于人存在于社会之中无法不受其影响,因此王弼提出了“应物而不累与物”的修心之法。他认为修心能够达到或实现两个层次:一是心的“无私”、“无欲”,人依此在实践中能够遵“道”而行;一是心的“虚无”,人可实现理想的天人合一、人之“自然”。前者在实践中所体现的是个体对他者的社会道德修养与君主的政治修养,王弼的君主无为与臣民自为的政治哲学就是以君王心无私欲为前提条件的;后者则是就个体的自我而言,体现的则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魏晋士人虽未实现,却在精神上获得了解放与自由。就政治与道德相比较而言,政治哲学是王弼学说的核心,目的是为君主提供内圣外王之道,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出现的实际问题,最终寻找到一种永久适合的政治统治模式与君主心性修养的方法。而事实上,外王的政治理论虽已建立但无法付出实施,内圣哲学却真正在时下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还可以看出,心是联系天道与人道完成从“有无之辩”向“自然之境”转换的纽结,也是王弼玄学实践层面得以实现的关键。尽管王弼的哲学体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理论上的罅隙与实践上的缺憾,但作为魏晋玄学的奠基者,其思想理论的影响概括来说,在促进个体的觉醒,人性的解放、思想的活跃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就个体来说,玄学思想在社会危难之时为个体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提高个体的人格品质、净化人的心灵、塑造个体的理想追求方面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心的“无私欲”、“虚无”及“自然”理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也不容小觑。(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2)
林宗龙[7](2015)在《通往自然之境(组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福建文学》期刊2015年11期)
胡磊[8](2015)在《自然之境与人文之美——画家刘岩石作品印象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90年代,我就知道东莞有个专事鸦片战争等历史题材的画家,他叫刘岩石,是由湘入粤多年造诣颇高、风格独具的国画家。记忆中其标志性画作有《湖广禁烟》《虎门销烟》《销烟壮举》《鸦片战争》等系列作品,画幅庞大,结构连贯,笔致凝重却灵动传神,很专业、很历史,也很中国。刘岩石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创作形式以国画、连环画、书法为主,墨海腾龙,挥斥方遒,书画兼擅,文史并美。作品多次在文化部、中国美协等主办的展(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5年18期)
赵成功[9](2014)在《感悟自然 境由心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书画艺术日益繁荣的今天,如何品鉴一幅作品的优劣,也是百家争鸣。作为一名从事风景画创作的艺术工作者,我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在我的艺术领域里,优秀的艺术画作必须具备两点。首先一定要有"境",就是脱离了平面的空间感,山间迷离的雾、流动的水,看上去都不应是禁锢在画面上的,反而应是有一种灵动的气息,虽触摸不到,但有一种飘忽迷离的感觉在其中,要带给(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期刊2014年12期)
王滢[10](2014)在《回归自然之境——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卢梭的"自然美"思想丰赡深邃,精远宏阔。从美育目标、理念、重点叁个层面梳理了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将其教育特点归纳为整体性、平民性、情感性和自然性,并着重阐述了这一思想对新时期我国美育工作的四个重要启示:即注重美育工作的辩证性;尊重美育实践的主体性;激励美育过程的情感性;倡导美育内容的生态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自然之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消费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和确认,也是人的本质不断升华、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此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刻结论是,传统消费模式是一条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的"负重之路"。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成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曾建平教授所着的《自然之境:"消费—生态"悖论的伦理探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之境论文参考文献
[1].吴茂连.“落差融合”:追寻信息技术教学中自然之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
[2].李琳.生态时代消费问题的中国方案——读《自然之境:“消费—生态”悖论的伦理探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法.“自然”之境: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美学诉求[J].中国书画.2018
[4].张梦艳.“环”美自然,“境”润童心——浅谈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
[5].姬睿.行摄神秘自然之境佳能EOS-1DXMarkII纳米比亚极限测试[J].摄影之友.2016
[6].丁虎.从“有无之辩”走向“自然”之境[D].华东师范大学.2016
[7].林宗龙.通往自然之境(组诗)[J].福建文学.2015
[8].胡磊.自然之境与人文之美——画家刘岩石作品印象及其意义[J].文化月刊.2015
[9].赵成功.感悟自然境由心生[J].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4
[10].王滢.回归自然之境——卢梭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