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模态成像论文-刘洋,王紫安,蒋逸飞,吉民,王鹏

双模态成像论文-刘洋,王紫安,蒋逸飞,吉民,王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模态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荧光,增强,光声,肿瘤

双模态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王紫安,蒋逸飞,吉民,王鹏[1](2019)在《近红外二区荧光/光声双模态成像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红外二区(NIR-II)荧光染料IR-1061水溶性差、量子产率低,限制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本研究将脂质体作为载体材料,增加其水溶性,并且将近红外一区(NIR-I)荧光染料IR-780同时负载于脂质体,以增强IR-1061在NIR-II的荧光强度。结果表明,980 nm激光照射下,脂质体表现出显着增强的特征荧光。此外,对脂质体粒径、外观、光热转换效率、光声性能以及细胞毒性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制备的复合物脂质体可作为NIR-II荧光/光声双模态成像体系,具有用于诊断和引导肿瘤光热治疗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龙爱春,彭红霞,胡继林,贺爱兰,陈占军[2](2019)在《新型Fe_3O_4@MoO_3@GdF_3:Eu~(3+)磁-光双模态成像材料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磁-光双模态成像材料灵敏度低与穿透深度不足的缺陷,通过引入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的隔层的方法,成功制备了新型Fe_3O_4@MoO_3@GdF_3:Eu~(3+)磁-光双模态成像材料. XRD分析结果表明, Fe_3O_4表面逐层包覆上了结晶良好的单斜晶系的MoO_3和正交晶系的GdF3:Eu3+纳米晶.荧光光谱分析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发光性,以593 nm附近的5D0→7F1磁偶极跃迁为最强发射峰.而该材料的磁饱和强度仍为25.9 emu/g. MTT和MRI分析结果表明, Fe_3O_4@MoO_3@GdF_3:Eu~(3+)磁-光双模态成像材料具有低毒性和较好的核磁共振成像效果.该方法将解决磁-光双模态成像材料性能方面的瓶颈问题,为推进该类材料在肿瘤精准诊疗和光学共聚焦显微技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21期)

颜润琦[3](2019)在《碱性磷酸酶激活型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的构建与活体成像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活体成像分析研究中,利用有效策略开发性能优异的分子影像探针对临床疾病的精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刺激诱导的小分子原位自组装策略整合了小分子探针的高肿瘤渗透能力和纳米材料在肿瘤组织中高蓄积的优点,成功应用于构建不同成像模态的分子影像探针。但目前利用原位自组装策略同时激活探针中的多模态成像信号仍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同时满足高灵敏和高分辨率成像要求的近红外(NIR)荧光/磁共振成像(MRI)双模态成像探针用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术中荧光导航还没有被报道过。碱性磷酸酶(ALP)作为一种表达在细胞膜表面的磷酸水解酶,是临床上检测肝功能障碍的主要指标,同时在一些恶性肿瘤中也高表达。因此,在活体中对ALP酶活性的精确检测将有助于肝功能失常和部分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近年来,人们相继报道了一些活体成像探针应用于肿瘤中ALP酶活性的检测,但这些探针都只含有单一的成像信号,在活体上无法同时开展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测量。为解决以上的两个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利用ALP触发的荧光激活反应和原位自组装策略用于可激活NIR荧光/MRI双模态活体成像探针的构建。本论文共包括两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分子影像技术、激活型分子影像探针和原位自组装叁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一部分就分子影像学的简介、分子成像探针的分类和构建方法进行展开。第二部分重点阐述利用原位自组装策略构建“激活型”分子影像探针的原理、优势以及发展现状。第叁部分从目前已发展的不同成像模态的原位自组装探针及其成像分析应用进行展开介绍。在第二章中,我们通过整合酶触发的荧光激活反应和原位自组装策略,设计并合成了ALP激活的NIR荧光/MRI双模态小分子影像探针P-CyFF-Gd,应用于小鼠肿瘤中ALP活性的成像分析和术中荧光导航。P-CyFF-Gd由ALP识别基团磷酸基(-PO3H)、猝灭的NIR荧光团(Cy-Cl)、顺磁性DOTA-Gd螯合物和疏水性链接二肽Phe-Phe(FF)组成。实验结果表明,探针P-CyFF-Gd能被ALP特异性激活并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产生显着增强的NIR荧光(720 nm处大于70倍)并显示出更高r1弛豫率(~2.3倍)。细胞实验结果显示:P-CyFF-Gd在被细胞膜上过表达的内源性ALP激活后,同时增强了NIR荧光和T1-MRI对比度,同时可通过冷冻扫描电镜直接观察到与膜结合的原位自组装纳米颗粒(NPs),从而实现对ALP 阳性肿瘤细胞中ALP活性的双模态检测。进一步的小鼠活体实验结果显示:将P-CyFF-Gd注射入小鼠体内后,在皮下移植HeLa肿瘤组织中同时激活NIR荧光和T1加权MR成像信号,从而实现小鼠体内ALP活性的实时检测和定位分析。我们将P-CyFF-Gd进一步应用于区分原位肝肿瘤病灶和正常组织,并实现了对术中小鼠肝肿瘤组织实时、有效的荧光导航切除。这项工作表明,通过结合荧光激活反应和原位自组装的方法构建可激活的NIR荧光/MRI双模态探针,可以有效促进对活体肿瘤中ALP酶活性的实时、无创检测和精确的定位分析。(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18)

宋笑冬[4](2019)在《应用WS_2-Ga~(3+)-PEG-peptide双模态纳米探针对裸鼠肝癌模型的成像及光热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纳米分子探针在肝癌的应用研究近年来成为新兴的研究热点,多模态成像纳米探针有望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及精准诊断带来新机遇。WS_2-Ga~(3+)属于过渡金属硫化物纳米分子探针,具备磁共振成像和光声成像能力,能够结合两者的优点对肿瘤进行成像。GPC3蛋白在肝癌细胞表面特异性高表达,是一种良好的特异性肝癌的成像靶点。本研究针对肝癌早期诊断和精准诊断的临床问题,选取特异性靶点GPC3,拟合成一种新型的多模态分子探针,研究其多模态诊断和光热治疗作用。材料和方法采用氯化钨,氯化钆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了 WS_2-Ga~(3+)过渡金属硫化物,加入聚乙二醇增加探针的表面活性和生物适应性,并同时加入了对GPC3蛋白特异性和亲和性强的肽段,合成WS_2-Ga~(3+)-PEG-peptide分子探针。通过体外表征测定该探针的吸光谱,电镜图像,血清稳定性,磁共振T1信号弛豫率值,光声信号值等;通过细胞实验,验证其细胞毒性及细胞层面光热治疗效果;通过在体实验研究,研究该分子探针在体磁共振及光声双模态成像性能及其在早期肝癌的精准诊断中的作用;在体光热治疗研究中,将荷瘤裸鼠分为探针组(n=5)和对照组(n=5),比较两组裸鼠的生存情况,肿瘤体积变化情况和光热治疗后肿瘤标本HE染色病理情况,以验证其光热在体治疗效果。结果:WS_2-Ga~(3+)-PEG-peptide探针在700nm-1100 nm宽波段中均有高的吸光度,波峰出现在954nm附近。探针在血清中48小时内吸光度无明显变化,稳定性好。透射电镜下该探针呈薄片状,大小约100 nm,具有良好的磁共振T1信号和光声信号,两者成像的浓度梯度试验显示磁共振弛豫率值、光声信号强度值与探针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r~2=0.942和r~2=0.979,呈正相关关系。生物体成像中,注射探针后肿瘤内磁共振信号和光声信号较注射探针前成像对比度增加明显,注射探针前皮下瘤磁共振信号5065.8±517.3,注射探针后皮下瘤磁共振信号9375.6±528.2;注射探针前皮下瘤光声强度信号69.6±1.75,注射探针后皮下瘤光声强度信号142.4±3.3,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实验证实该探针无细胞毒性,其光热性能具备明显细胞杀伤能力。裸鼠在体光热实验结果表明,探针组皮下肿瘤第二天已坏死,后续观察未见肿瘤复发;对照组中,肿瘤体积日渐增大。肿瘤标本HE染色病理切片显微镜下可见对照组肿瘤细胞生长良好,探针组组织呈坏死性改变。结论1、成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纳米探针WS_2-Ga~(3+)-PEG-peptide,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生物毒性。2、WS_2-Ga~(3+)-PEG-peptide具有磁共振和光声双模态成像性能,能够综合两种模态的优点,有助于早期肝癌的精准诊断。3、WS_2-Ga~(3+)-PEG-peptide是一种良好的光热纳米材料,对hepg2细胞系荷瘤裸鼠的肿瘤具有良好热消融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邓晗[5](2019)在《PA/MRI双模态成像联合靶向探针FeSe_2-PEG-GPC3在活体内鉴别微小肝癌及肝硬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不断提升的诊断方法和先进的成像技术导致小肝癌的早诊率越来越高,然而,仅靠现有的传统的无创成像技术,对于准确判断出直径小于1厘米肝结节的性质(肝癌或肝硬化)仍具有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种新型的诊断方法来区分这两种肝结节。如今,光声成像是一种新兴无创成像方法,其组织分辨率高,灵敏度也可以用来检测直径小于1cm的微结节。据报道,当组织穿透深度为几厘米时,光声成像的分辨率仍为100μm。除此以外,我们为了实现对微小肝癌的特异性识别,还研发了一种通过识别肝癌细胞膜上的生物标志物GPC3的特异性靶向肝癌探针。该探针不仅具有强的光声信号,而且具有磁共振信号。此外,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能有效、准确地杀伤肿瘤细胞,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利用光声成像联合靶向探针的新技术,用其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特异靶向肝癌的特性鉴别微小肝癌和肝硬化。研究目的1.鉴别:利用靶向探针对肝癌细胞的特异性,鉴别微小肝癌与肝硬化2.治疗:利用靶向探针的光热特性精准治疗微小肝癌研究方法1.FeSe2纳米探针的合成及相关表征的检测。利用油胺油酸法制作FeSe2纳米颗粒,然后检测水合粒径,粒子大小和形态,紫外吸收光谱等。2.FeSe2纳米探针的修饰及相关特性的检测。在FeSe2纳米颗粒表面先包裹PEG,再包裹Peptide,制备出FeSe2-PEG-Peptide纳米粒子。然后检测水合粒径,粒子大小和形态,紫外吸收光谱等。3.靶向纳米探针FeSe2-PEG-Peptide细胞毒性实验,细胞层面靶向性、光热特性检测。用MTS检测方法评估探针的细胞毒性。用组织灌注+透射电镜拍摄的方法评估细胞层靶向性。通过激光照射+活死细胞染色的方法评估细胞层面光热特性。4.取5周大小雄性Balb/c裸鼠建立原位肝癌模型及取5周大小雄性Balb/c小白鼠建立肝硬化模型。5.靶向纳米探针FeSe2-PEG-Peptide的靶向性在动物层面的验证及应用。通过采集并对比不同小鼠模型的光声代谢图,突显出FeSe2-PEG-Peptide在动物层面的靶向性。6.小鼠靶向光热治疗及治疗效果验证。对微小肝癌小鼠进行分组,进行光热治疗,治疗后,每隔5天进行体重称量,小鼠自发荧光拍摄及荧光值检测,生存期的记录。最后取每只小鼠的肝脏做病理,检测治疗效果。研究结果鉴别诊断方面,靶向探针比非靶向探针在原位肝癌小鼠体内代谢快,肿瘤区域聚集浓度高。同时,靶向探针在肝硬化小鼠体内代谢慢,肿瘤区域几乎无聚集。因两种模态间显着的成像差异,从而将二者鉴别出来。治疗方面,PBS组小鼠经光热治疗后,肿瘤并未减小;非靶向探针组经光热治疗后,肿瘤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因并不能完全杀伤肿瘤细胞,从而复发;靶向探针组小鼠经光热治疗后,完全杀伤肿瘤细胞,无复发。研究结论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主动靶向纳米探针FeSe2-PEG-Peptide,这种纳米探针能够结合光声-磁共振双模态成像的优势,达到鉴别诊断微小肝细胞癌和肝硬化的目的,接着再通过靶向光热治疗将微小肿瘤扼杀在“摇篮”里。(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陈春艳[6](2019)在《光声介导多功能靶向壳核纳米粒的双模态成像及对卵巢癌细胞杀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叶酸靶向携氧载吲哚菁绿壳核纳米粒的制备及特性检测目的:合成叶酸靶向携氧载吲哚菁绿壳核纳米粒(TOI_HNPs)和单纯的脂质或PLGA纳米粒,探究比较其基本特性。方法:两步骤法联合溶液蒸发法合成TOI_HNPs,乳化法合成携氧载吲哚菁绿PLGA纳米粒(OI_PNPs)及叶酸靶向携氧载吲哚菁绿脂质纳米粒(TOI_LNPs)。观察TOI_HNPs的基本形态,测定纳米粒的粒径、电位、包封率及载药量,并检测在近红外光激发前后TOI_HNPs直径和表面电位的变化。体外比较叁种纳米粒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稳定性及其释氧能力。结果:成功制备具有壳核结构的TOI_HNPs,光学显微镜下呈大小均一、分散良好的球形,能够被近红外光激发发生相变。TOI_HNPs、OI_PNPs和TOI_LNPs的直径分别为166.83±5.56nm、214.50±10.87nm和340.47±16.06nm,表面电位分别为-30.57±1.36mV、-24.04±1.17mV和-17.50±1.65mV,TOI_HNPs的ICG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2.29±2.92%和1.02±0.04%,OI_PNPs和TOI_LNPs的ICG包封率分别为62.48±3.39%和82.50±2.84%,OI_PNPs和TOI_LNPs的ICG载药量分别为1.84±0.10%和2.20±0.08%。另外,叁种纳米粒的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均与游离ICG溶液相似,未见明显的偏移。经过15天的观测,TOI_HNPs、OI_PNPs、TOI_LNPs和游离ICG的紫外吸收值分别下降至原始的75.4%、56.2%、35.4%和12.5%,荧光强度分别下降至原始的62.7%、35.6%、14.8%和4.0%。TOI_HNPs和OI_PNPs的粒径在30天内分别增加至239.40±15.75nm和386.27±11.29nm。而值得注意的是,TOI_LNPs在第5天时粒径明显增大至523.97±58.08nm,第10天时变大到微米级,并且单峰消失。此外,由PBS重悬的TOI_HNPs、OI_PNPs和TOI_LNPs 72小时ICG累积释放量分别为25.95%、30.51%和66.68%;用10%的胎牛血清重悬的TOI_HNPs、OI_PNPs和TOI_LNPs72小时ICG累积释放量分别为29.05%、34.97%和80.59%。最后,经激光加超声处理后,TOI_HNPs溶液内的氧浓度从3.36 mg/L增加到6.85 mg/L。结论:成功制备了靶向携氧载吲哚菁绿壳核纳米粒TOI_HNPs,具有良好的载药、相变及释氧能力,并且其ICG包封率比OI_PNPs高,TOI_HNPs稳定性比TOI_LNPs高,是良好的纳米传送系统。第二部分叶酸靶向携氧载吲哚菁绿壳核纳米粒的成像作用研究目的:探讨TOI_HNPs的双模态成像能力。方法:体外超声及光声成像使用凝胶模型进行研究。将TOI_HNPs溶于脱气水中,按照ICG浓度稀释成1、2、4、6、8、16μg/ml,通过百胜超声诊断仪和光声成像仪观察其在激光照射后的显像能力,并使用DFY软件和光声成像仪自带软件分析超声和光声信号强度。同时比较8μg/ml的TOI_HNPs与同等浓度的游离ICG和TO_HNPs在激光照射前后的成像。体内光声成像使用皮下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四组后经尾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游离ICG、OI_PNPs和TOI_HNPs(8μg/ml),在不同时间点(0、0.5、1、2、4、6、8、12h)观察肿瘤局部的光声图像。结果:在体外超声实验中,TOI_HNPs造影剂在ICG为0-8μg/ml浓度内经激光照射后,超声模式(B-模式)及增强造影模式(CEUS)的回声强度(EI)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线性相关,但在16μg/ml浓度下增势不明显。此外,经激光照射后8μg/ml的TOI_HNPs超声显影比TO_HNPs明显增强,TOI_HNPs的B-模式和CEUS中的EI值分别从8.19±0.91增加到81.88±10.73和从4.87±0.51增加到49.13±0.91。在体外光声成像中,TOI_HNPs在激光照射后的光声信号随着浓度增加而线性增强。另外,8μg/ml的TOI_HNPs经激光照射后的光声成像比TO_HNPs明显增强,PA平均值从0.145±0.016增加到1.526±0.090;而同等浓度下的游离ICG的光声信号反而从0.274±0.015下降至0.060±0.003。在体内光声成像实验中,注射造影剂(ICG、OI_PNPs和TOI_HNPs)的小鼠肿瘤局部光声显像明显增强。在注射TOI_HNPs后2小时达高峰,PA平均值为0.615±0.033;而注射ICG和OI_PNPs的裸鼠肿瘤在6小时后才达高峰,PA平均值分别为0.380±0.014和0.529±0.017。结论:TOI_HNPs可作为一种超声/光声成像的双模态造影剂,增强超声及光声信号。并且TOI_HNPs比OI_PNPs具有更好的肿瘤靶向性,光声成像的灵敏度更高。第叁部分叶酸靶向携氧载吲哚菁绿壳核纳米粒的治疗作用研究目的:探讨光声动力介导TOI_HNPs对SKOV3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MTT法测定不同浓度TOI_HNPs的生物安全性,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TOI_HNPs的体外寻靶能力。将实验分为6组:对照组、ICG+PSDT、TO_HNPs+PSDT、TI_HNPs+PSDT、OI_HNPs+PSDT、TOI_HNPs+PSDT。通过MTT法测定SKOV3细胞存活率和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凋亡率。通过荧光酶标仪测定细胞内ROS及无细胞体系SOSG的荧光增加量,并通过蛋白印迹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IL-6的表达。结果:TOI_HNPs在0-8μg/ml内对SKOV3细胞无明显毒性,故选用8μg/ml进行实验。TOI_HNPs能够通过叶酸及叶酸受体连接的方式主动靶向SKOV3细胞。ICG及TO_HNPs联合光声动力组对癌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TOI_HNPs+PSDT、OI_PNPs+PSDT及TI_HNPs+PSDT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6.39±2.58%、41.58±2.10%和53.85±4.58%,凋亡率分别为81.58±7.68%、52.04±14.66%和43.26±11.10%。TOI_HNPs+PSDT组细胞内ROS增加量为244.27±29.11%,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TOI_HNPs+PSDT组和OI_PNPs+PSDT组体外SOSG的荧光增加量分别为203.87±9.74%和189.23±14.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但相比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相比其他各组,TOI_HNPs+PSDT组能够显着下调HIF-1α和IL-6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TOI_HNPs能够主动靶向SKOV3细胞,并可联合光声动力增加细胞内的ROS产生、下调HIF-1α和IL-6蛋白的表达,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建华,王雷,张天琪,王建秋,龚雪[7](2019)在《铁基纳米粒子制备及用于pH响应双模态磁共振成像引导下肿瘤光热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早期诊断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而单一模态磁共振成像(MRI)难以满足精确诊断的要求。本研究构建了聚丙烯酸(PAA)修饰的Fe_3O_4@MnO_2纳米粒子(Fe_3O_4@MnO_2@PAA)用于pH响应的T_1/T_2双模态MR成像,同时能够介导肿瘤的光热治疗。以Fe_3O_4为核,可以使Fe_3O_4@MnO_2@PAA纳米粒子在磁共振成像的T_2信号明显减低; MnO_2纳米壳在肿瘤内的酸性环境下可分解为顺磁性的Mn~(2+),能够增强T_1信号。这种pH响应的T_1/T_2双模态MRI造影剂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为肿瘤诊断提供更全面、更详实的信息。此外,Fe_3O_4@MnO_2@PAA纳米粒子在近红外区表现出优异的吸收能力,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光热转换材料介导肿瘤的光热治疗。这种pH响应的双模态磁共振成像介导光热治疗的新型纳米诊疗剂,在肿瘤的MRI诊断及光热治疗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黄豆豆,邱棋,林文珍,刘基嫣,黄雅丽[8](2019)在《光声/超声双模态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图像处理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模态的医学影像技术正向一体化、多模态及跨尺度影像技术进行革命性转变。多模态影像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同一生物体进行多角度、多参数及分子层面的结构与功能综合特征信息的提取,而且可以弥补单一模式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从而提高疾病早期检测的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加经济合理、精准有效的诊疗方案,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重点阐述目前光声/超声双模态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以及脑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及新进展,系统讨论了该双模态融合技术在未来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光散射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顾丙新,孙玉云,杨忠毅,罗建民,张建平[9](2019)在《~(99m)Tc-转铁蛋白-DTPA-Gd核素/磁性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基于转铁蛋白受体表达水平的肿瘤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转铁蛋白(Holo-Transferrin,Tf)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广泛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膜表面,并被认为是抗肿瘤治疗的靶点。本研究旨在探讨~(99m)Tc-Tf-DTPA-Gd在体、无创性检测多种人源性肿瘤TfR表达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制作10种人肿瘤细胞的BALB/c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经荷瘤鼠尾静脉注射~(99m)Tc-Tf-DTPA-Gd或Tf-DTPA-Gd 4 h后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靶本比值即靶区/肌肉组织(target-to-muscle ratios,T/M)或相对信号增强值(relative signal enhancement,rSE);显像结束后取肿瘤组织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H-score法评估10种肿瘤表达TfR水平。选用两样本t检验及Spearman分析数据。结果:10种移植瘤模型均可用于成像。注射双模态探针4 h后,有9种肿瘤摄取~(99m)Tc-Tf-DTPA-Gd,其中胶质瘤细胞U87的T/M值最高,乳腺癌细胞MDA-MB-468也有较高的T/M值;而前列腺癌细胞PC-3肿瘤几乎不摄取,T/M值接近1,与MDA-MB-468 T/M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19,P=0.002)。MRI显示,MDA-MB-468肿瘤强化明显,rSE达(154.88±8.71)%,而PC-3肿瘤为(111.31±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1,P=0.001)。PC-3肿瘤几乎不表达TfR,其余9种肿瘤均不同程度地表达TfR。TfR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探针的T/M值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915,P<0.001)。结论:~(99m)Tc-Tf-DTPA-Gd可在体、无创性反映肿瘤表达TfR受体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陈路锋[10](2019)在《新型核-壳结构磁性介孔二氧化锆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用于肿瘤磁靶向性CT/MRI双模态成像与药物递送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氧化铁的核-介孔壳状磁性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磁共振成像功能、具有简便易行的物理性肿瘤磁靶向性功能、具有磁热疗功能,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载药能力,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肿瘤诊治领域。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为“先核后壳法”,这种方法对合成壳所需的前驱物与磁核之间的界面化学特性要求较高,其形貌和大小主要受预先合成的氧化铁所影响,而且大部分MNPs仅具有单一磁共振成像功能。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先壳后核法”合成策略用于核-介孔壳结构MNPs的制备,使用既具有较高载药能力又具有CT成像功能的中空介孔ZrO_2纳米颗粒作为壳层,然后在ZrO_2球内生长出磁核,构建一种新型的具有介孔壳层结构的磁性纳米颗粒。并通过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对其CT/MRI双模态成像功能、磁靶向性、载药释药性能进行评价,并通过对阿霉素的递送探讨其用于磁靶向性肿瘤治疗的效果。方法:1.使用模板法合成中空介孔二氧化锆纳米颗粒,通过强制渗透法在二氧化锆内装载二价铁盐和叁价铁盐,然后根据化学共沉淀法的原理在二氧化锆的内部空间内生长出四氧化叁铁纳米颗粒,然后进行表面PEG化修饰,得到磁性介孔二氧化锆纳米颗粒(M-MZNs),并对其理化表征、CT/MRI成像性能、载药释药性能进行检测。2.使用不同浓度M-MZNs与HepG2进行孵育24小时和48小时,通过CCK-8法检测其细胞毒性。使用普鲁士蓝染色检测M-MZNs的细胞内吞情况及外磁场对内吞的影响,使用透射电镜验证细胞内吞。使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M-MZNs-DOX在细胞内的DOX聚集情况。使用CCK-8法检测游离DOX、M-MZNs-DOX、M-MZNs-DOX+磁场等叁种处理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3.使用H22肝癌细胞系构建昆明小白鼠皮下瘤模型,分别于经瘤内注射M-MZNs-DOX前后进行CT扫描和MRI扫描,然后又使用经静脉注射途径给药,并设置磁靶向性组,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3小时后进行CT扫描和MRI扫描。使用普鲁士蓝染色进行磁靶向性和生物分布评价。将15只荷瘤鼠分为5组,按照给药处理的不同分为五组,分别为:对照组、M-MZNs组、DOX组、M-MZNs-DOX组及M-MZNs-DOX加外磁场组,经静脉给药,每四天给药一次共四次。检测各组小鼠的体重、肿瘤生长情况,治疗结束后使用TUNEL染色进行组织学评价,使用HE染色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成功制备出Fe_3O_4@ZrO_2,为多核-介孔壳结构,平均粒径约为155.23±7.10nm,Zeta电位为16.9mV,水合粒径为218.6nm。经PEG化修饰后,即M-MZNs,Zeta电位为-17.9mV,水合粒径231.4nm。M-MZNs呈超顺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为26.5emu/g。其比表面积为307.066 m~2/g,介孔直径为3.803nm,介孔容积分别为0.783cm~3/g。2.使用DOX进行载药和释药检测,载药率及包封率分别为,20.2%和49.5%,在pH=5.5的条件下DOX释放能力高于pH=7.2的条件,在50小时,前者的释放率>25%,而后者的释放率<15%.3.M-MZNs具有CT/MRI双模态成像功能,弛豫效率r2值为79.88mM/s。4.M-MZNs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0.78-100μg/mL浓度范围内未造成明显的细胞抑制作用。5.与Hep G_2细胞孵育4小时后,M-MZNs可以被细胞内吞,外磁场可以增加细胞内吞量。6.M-MZNs-DOX可以在细胞内释放DOX,各组的细胞内荧光强度分别为(×10~4):对照组1.257±0.014,DOX组15.201±0.154,M-MZNs-DOX M-组:20.589±0.433,M-MZNs-DOX M+组:29.949±1.096。各组之间比较P值均小于0.05.7.M-MZNs-DOX可以明显抑制Hep G_2细胞的增殖,外磁场可以提高对Hep G_2细胞的抑制作用。8.经瘤内注射后,M-MZNs-DOX可以使肿瘤部位在CT图像上呈显着强化,而在MRI图像上肿瘤信号明显下降。经静脉注射M-MZNs-DOX纳米复合体可以使肿瘤部位的CT值上升,非磁靶向性组肿瘤部位CT值从44.35±4.35HU增高至53.67±3.66HU HU(P<0.05),增高21.25±3.55%;而在磁靶向性组,CT值从42.70±2.80HU增高至61.39±1.90HU(P<0.05),CT值增高44.03±6.18%.经静脉注射M-MZNs-DOX纳米复合体可以使肿瘤部位T2信号值减低,非磁靶向性组从1116.63±197.27下降至929.54±155.22,下降率为16.64±1.56%;而在磁靶向性组,从1141.59±81.95下降至795.54±120.20(P<0.05),下降率为30.59±5.74%.9.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经静脉注射纳米药物后,肿瘤部位有明显的蓝染颗粒,而对照组没有蓝染颗粒。磁靶向组(M+)的蓝染颗粒明显多于非磁靶向组(M-)。蓝染颗粒主要位于肝和脾内,肺内亦可见少量蓝染颗粒,而脑、心、肾、肌肉等组织没有出现蓝染颗粒。10.治疗结束后,对照组肿瘤体积为4057.1±166.4mm~3,M-MZNs组为4028±418.1mm~3,与对照比较统计学差异(P>0.05);DOX组为2833.7±376.7mm~3,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M-MZNs-DOX M-组为2021.8±265.7mm~3,低于对照组和DOX组(P值均小于0.05);M-MZNs-DOX M+组为1286.9±166.2mm~3,低于M-MZNs-DOX M-组(P<0.05)。在整个治疗期间,各组小鼠体重逐渐增加,在各时间点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凋亡细胞比率用对照进行标化后分别为,对照组:1.00±0.24;NPs组:1.10±0.27,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OX组:6.98±1.16,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M-组:17.83±1.31,与对照组和DOX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M+组:33.36±3.20,与对照组、DOX组和M-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小鼠主要器官的HE染色结果显示,脑、心、肺、肝、脾、肾、肌肉等均未见到明显的组织学损伤。结论:本研究使用“先壳核后”的策略成功制备出具有介孔壳层与多磁核的新型多功能磁性纳米颗粒,即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MZNs。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可用于CT/MRI双模态成像,具有良好的载药能力,并可用于磁靶向性、pH敏感性阿霉素递送。体内实验证实M-MZNs-DOX可以实现磁靶向性肿瘤CT/MRI双模态成像及化疗,并且该纳米载药系统可以提高阿霉素的化疗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本研究为新型MNPs的研制及其用于CT/MRI双模态影像引导下化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双模态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现有磁-光双模态成像材料灵敏度低与穿透深度不足的缺陷,通过引入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的隔层的方法,成功制备了新型Fe_3O_4@MoO_3@GdF_3:Eu~(3+)磁-光双模态成像材料. XRD分析结果表明, Fe_3O_4表面逐层包覆上了结晶良好的单斜晶系的MoO_3和正交晶系的GdF3:Eu3+纳米晶.荧光光谱分析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发光性,以593 nm附近的5D0→7F1磁偶极跃迁为最强发射峰.而该材料的磁饱和强度仍为25.9 emu/g. MTT和MRI分析结果表明, Fe_3O_4@MoO_3@GdF_3:Eu~(3+)磁-光双模态成像材料具有低毒性和较好的核磁共振成像效果.该方法将解决磁-光双模态成像材料性能方面的瓶颈问题,为推进该类材料在肿瘤精准诊疗和光学共聚焦显微技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模态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洋,王紫安,蒋逸飞,吉民,王鹏.近红外二区荧光/光声双模态成像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9

[2].龙爱春,彭红霞,胡继林,贺爱兰,陈占军.新型Fe_3O_4@MoO_3@GdF_3:Eu~(3+)磁-光双模态成像材料的合成及性能[J].科学通报.2019

[3].颜润琦.碱性磷酸酶激活型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的构建与活体成像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2019

[4].宋笑冬.应用WS_2-Ga~(3+)-PEG-peptide双模态纳米探针对裸鼠肝癌模型的成像及光热治疗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5].邓晗.PA/MRI双模态成像联合靶向探针FeSe_2-PEG-GPC3在活体内鉴别微小肝癌及肝硬化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6].陈春艳.光声介导多功能靶向壳核纳米粒的双模态成像及对卵巢癌细胞杀伤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7].刘建华,王雷,张天琪,王建秋,龚雪.铁基纳米粒子制备及用于pH响应双模态磁共振成像引导下肿瘤光热治疗[J].分析化学.2019

[8].黄豆豆,邱棋,林文珍,刘基嫣,黄雅丽.光声/超声双模态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新进展[J].光散射学报.2019

[9].顾丙新,孙玉云,杨忠毅,罗建民,张建平.~(99m)Tc-转铁蛋白-DTPA-Gd核素/磁性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基于转铁蛋白受体表达水平的肿瘤成像[J].中国癌症杂志.2019

[10].陈路锋.新型核-壳结构磁性介孔二氧化锆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用于肿瘤磁靶向性CT/MRI双模态成像与药物递送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

标签:;  ;  ;  ;  

双模态成像论文-刘洋,王紫安,蒋逸飞,吉民,王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