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毫微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烯酸,药物,靶向,胰岛素,丁酯,分子筛,白蛋白。
毫微囊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峰,王阳,陈新培,张丽娟,陈志娟[1](2007)在《探讨毫微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毫微囊是近年来研制的一种固态胶体型载药系统,其进入人体后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和缓释作用。因此,为具有细胞毒性的抗癌药物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制剂途径。把口服不稳定的药物制成毫微囊后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更适于口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07年25期)
李伟,黄梅,刘信安[2](2004)在《5-氟尿嘧啶毫微囊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界面聚合技术,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制备5-氟尿嘧啶毫微囊。通过扫描电镜看到毫微囊呈规则球形,测得平均粒径232±17nm(n=300),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测得载药量为30%。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囊具有缓释特性。(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04年01期)
冯鹏,马建标,王亦农,何炳林[3](2000)在《界面聚合法制备聚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粒径约 2 0 0nm的聚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 ,运用动态激光光散射和透射电镜测定了毫微囊的粒径及其分布 ,系统研究了高分子稳定剂类型、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辅助添加剂的用量、以及后处理条件等因素对毫微囊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结果说明 ,在高分子稳定剂中 ,葡聚糖的稳定作用优于Poloxamer 188,而葡聚糖的用量越大 ,毫微囊的粒径越小 ,采用葡聚糖 70比葡聚糖 40更能得到窄分布的毫微囊 .增加表面活性剂吐温 2 0的用量 ,同样减小毫微囊的粒径 .与叁油酸甘油酯相比 ,在有机相中加入苯甲醇能够增大毫微囊粒径 ,并改善毫微囊的规整性 .乙醇和丙酮均可作为溶剂添加在有机相中 ,但含乙醇的体系分散较好 ,界面聚合得到聚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粒径分布较窄 .此外 ,通过考察浓缩温度发现 ,在2 0℃下真空浓缩时毫微囊粒径基本保持不变 ,而在 30℃下则发生一定程度的毫微囊聚集(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00年05期)
张勤,曾仁杰,高伟,张丽娜,王小惠[4](2000)在《分子筛效应对氟尿嘧啶白蛋白毫微囊释药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用分子筛理论和方法研究不同制备条件对白蛋白微囊内部孔径及释药速度的影响。方法 :利用低压色谱仪采用分子筛层析的方法测定不同量的固化剂对化学交联固化法制备的白蛋白毫微囊药物释放速度的关系。结果 :实验表明 ,在相同条件下制成初乳后以不同交联剂量制备的毫微囊药物释放速率不同。结论 :交联剂的用量越大 ,毫微囊的内部孔径越小 ,药物的释放速度越慢。但是药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00年08期)
张勤,曾仁杰,张丽茹,郑慰,孙伟张[5](1999)在《白蛋白毫微囊的化学表面修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靶向制剂白蛋白毫微囊为研究对象,选择人体内的正常血浆糖蛋白转铁蛋白为蛋白毫微囊的表面修饰剂,双功能偶联剂戊二醛为偶联剂,通过对白蛋白微囊表面进行修饰,改变毫微囊的靶向特性,提高毫微囊制剂在体内的靶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文方法对白蛋白毫微囊表面进行修饰,所修饰的转铁蛋白保持了其免疫原性(反应原性),形成的免疫毫微囊具有主动靶向的特性,同时本文还对修饰后的毫微囊的孔径分布要求、靶向特性、载药量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1999年S1期)
马建标[6](1999)在《生物降解毫微囊的制备及其对胰岛素的包封和控制释放》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释放系统(DDS)因具有控释和/或导向作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证明,进入循环系统的DDS,粒径大于12微米的微粒会阻滞于毛细血管床,7—12微米的微粒可被肺机械性滤阻,直径0.5—5微米的粒子易潴留在网状内皮系统(RES)丰盈的肝脾组织中,只有粒径(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期刊1999-11-01)
魏民,常津,姚康德[7](1999)在《灰色理论在预测甲氨蝶呤毫微囊体外释药的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长效药物释放过程进行预测 ,从理论上探索灰色理论在药物长效释放领域中的应用 ,进而提出灰色理论在预测中的适用性与科学性。方法 :制备甲氨蝶呤毫微囊作为实验体系 ,根据灰色预测数学模型 ,借助计算机运算 ,预测甲氨蝶呤毫微囊的释药过程 ,对预测结果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计算预测误差 ,评估预测精度。结果 :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偏差不大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预测精度较高。结论 :灰色理论可用于预测长效药物释放体系的药物释放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1999年09期)
常津,魏民,姚康德[8](1999)在《聚原酸酯抗癌药物毫微囊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W/O/W型复乳制备聚原酸酯载甲氨喋呤(MTX)毫微囊微球,通过多种条件实验,制备了聚原酸酯载药毫微囊,并对药物体外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溶剂组成、内部水相药物浓度、溶剂挥发温度等均对毫微囊的结构与性能产生影响,经优化所制备毫微囊粒径在500~800nm之间,药物包封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高钟镐,李虹,李晨阳,朱彩凤,李凤龙[9](1997)在《叁尖杉酯碱毫微囊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氰丙烯酸丁酯、右旋糖酐和葡萄糖制备叁尖杉酯碱毫微囊注射剂,其粒径大小、成囊效率、半数致死量以及肿瘤抑制率实验表明,叁尖杉酯碱毫微囊在灭菌前后用电子扫描显微镜测得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9.75±6.76nm和35.07±11.41nm,透析法测得成囊效率为49.6%,叁尖杉酯碱和叁尖杉酯碱毫微囊注射剂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83±0.81mg/kg和4.80±1.10mg/kg,对S180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54.17%和62.12%.(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吴道澄,徐梁,杨彩哲,张莉[10](1996)在《胰岛素毫微囊的制备及其对实验性糖尿病的口服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是人类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患者约1%,其中相当数量的患者需反复注射胰岛素,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因此,各国学者都在寻找非注射给药的途径。目前已有鼻腔给药、直肠给(本文来源于《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期刊1996年04期)
毫微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界面聚合技术,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制备5-氟尿嘧啶毫微囊。通过扫描电镜看到毫微囊呈规则球形,测得平均粒径232±17nm(n=300),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测得载药量为30%。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囊具有缓释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毫微囊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丽峰,王阳,陈新培,张丽娟,陈志娟.探讨毫微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
[2].李伟,黄梅,刘信安.5-氟尿嘧啶毫微囊的制备[J].化学世界.2004
[3].冯鹏,马建标,王亦农,何炳林.界面聚合法制备聚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J].高分子学报.2000
[4].张勤,曾仁杰,高伟,张丽娜,王小惠.分子筛效应对氟尿嘧啶白蛋白毫微囊释药速率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
[5].张勤,曾仁杰,张丽茹,郑慰,孙伟张.白蛋白毫微囊的化学表面修饰[J].西南国防医药.1999
[6].马建标.生物降解毫微囊的制备及其对胰岛素的包封和控制释放[C].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论文集.1999
[7].魏民,常津,姚康德.灰色理论在预测甲氨蝶呤毫微囊体外释药的应用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1999
[8].常津,魏民,姚康德.聚原酸酯抗癌药物毫微囊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9
[9].高钟镐,李虹,李晨阳,朱彩凤,李凤龙.叁尖杉酯碱毫微囊的制备[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1997
[10].吴道澄,徐梁,杨彩哲,张莉.胰岛素毫微囊的制备及其对实验性糖尿病的口服治疗作用[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