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平, 李晓阳, 王淑杰, 曾衍钧, 庄洪兴[1]2005年在《扩张皮片游离移植后远期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测定游离移植的扩张皮片的生物力学特性,减少供皮区的创伤。方法4只体重为20kg的猪的背侧,对称设计4个术区,实验分为正常皮片组(A组),扩张皮片未移植组(B组),正常皮片游离移植3个月组(C组),经扩张再游离移植3个月组(D组)。每个术区取两个皮肤试件,分别在Instron材料试验机上进行离体应力-应变,应力松弛,蠕变等生物力学测定,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游离移植的扩张皮片远期生物力学指标与游离移植的未扩张皮片十分接近,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差异。结论扩张对游离移植皮片远期生物力学特性无显着破坏,可代替未扩张皮片进行大面积体表缺损修复。
王淑杰[2]2004年在《游离移植的扩张皮片的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扩张皮瓣局部推进或旋转修复体表邻近部位的缺损的方法已成为整形外科的一种基本方法。但对于另一些较大面积皮肤缺损,周围又缺乏正常皮肤时,局部皮肤扩张术的应用即受到限制,而只能采用游离植皮。利用远处扩张的皮肤形成皮片游离移植的方法,可以提供大量的皮肤来源。 本课题旨在对经过扩张的皮肤游离移植后远期的各种生物力学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以探讨游离移植的扩张皮片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临床扩张皮片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本实验以猪作为动物模型,在每只猪背部的一侧并排设计两个扩张区域。置入180ml矩形硅胶囊扩张器。实验分为四组:A.正常皮片组(N);B.扩张皮片组(E);C.常规游离移植皮片(移植后3个月)组(N+T);D.经扩张再游离移植皮片(移植后3个月)组(E+T)。对各组皮肤进行如下的实验检测和数据分析:(1)在Instron实验机上对皮肤的生物力学特性,包括应力—应变关系、应力松弛、蠕变、极限抗拉强度等参数的检测。(2)皮肤胶原含量的测定。(3)皮片组织学切片经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于偏振光显微镜下进行胶原纤维类型的分析。(4)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游离移植皮肤的两种主要生长因子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进行测定及分析。 结果如下: 1.皮肤软组织的应力—应变关系反映皮肤在不同应力作用下组织变形的能力,是生物软组织粘弹性指标之一。同样的应力作用下,变形越大,表明其粘性越强,弹性越弱。正常皮肤、扩张皮肤、经扩张再游离移植(3个月)的皮片、常规游离移植(3个月)皮片在同一应力作用下,其应变值逐渐增加,表明其弹性呈下降趋势。其中,扩张游离移植(3个月)皮片的应变和斜率(K)与正常皮肤相比,经统计学分析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常规游离移植皮片组与正常皮肤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明经扩张后再游离移植的皮片的应力—应变性能更接近正常皮肤。 2.同一应力水平下的松弛曲线的比较。常规游离移植(3个月)皮片组的松弛曲线与其余叁组有较大的偏离,其中和扩张后游离移植(3个月)组的曲线最靠近。常规游离移植(3个月)皮片组的松弛量、松弛斜率与正常皮肤相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扩
熊斌, 黄金井, 张超[3]2008年在《利用扩张皮瓣取大面积全厚皮片游离移植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大面积全厚皮片取皮方法。方法:利用扩张皮瓣取大面积全厚皮片游离移植治疗大面积体表瘢痕、巨痣等38例次。测量此方法的皮片收缩率,并与其他种类皮片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例植皮成活96.5%,术后6月皮片收缩程度低于中厚植皮,与普通全厚植皮无差别。结论:利用扩张皮瓣取大面积全厚皮片游离移植治疗大面积体表病变是一种合理可靠的方法。
丁健[4]2014年在《促进微粒上皮修复创面减轻挛缩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猪自体皮肤微粒修复体表创面与皮肤微粒量的关系目的:观察阶梯比例自体微粒皮移植后对创面的修复效果,明确不同比例微粒皮移植于创面后的愈合速度及修复质量,寻找微粒皮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的最佳比例。材料与方法:在实验用猪的体表制备若干2x2cm2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自体微粒皮扩张面积比例(即移植微粒面积与创面面积比例)分别设定为10%、20%、30%、40%、50%、60%、70%、80%、90%、100%,共10组,每组6个创面。分别将各组微粒皮移植于创面,术后2、3、4周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术后4、8、12周观察各组挛缩情况,并行HE染色观察上皮及皮下胶原的分布。结果:1.10组中,10%、20%和30%叁组均愈合较慢,术后3周时愈合率仅约为4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40%-100%七组的愈合速度相对较快,术后3周时愈合率约为7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后七组的愈合率均高于前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移植术后4周各组创面基本完全上皮化,至12周时创面的大小趋于稳定。此时10%、20%和30%叁组的挛缩率约为70%,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40%-100%七组的挛缩相对较轻,挛缩率约为5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后七组的挛缩率均小于前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HE染色显示12周时,40%-100%七组的上皮细胞层数较多,极性良好,真皮乳头层丰富,皮下可见大量成熟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其间散在分布纤维细胞;而10%-30%叁组基本为瘢痕愈合,可见上皮细胞层数较少,无上皮角,皮下仍可见大量纤维细胞,胶原尚未完全成熟。结论:自体微粒皮扩张面积比例(即移植微粒面积与创面面积比例)为40%时,达到修复创面的最佳比例。即利用相对较少的皮肤可以达到相对较快的愈合速度和较轻的后期挛缩。第二部分猪自体微粒皮+微粒黏膜+人工真皮复合移植修复体表创面的远期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自体微粒皮+微粒黏膜+人工真皮复合移植修复创面的远期效果,评价此方法是否可改善单纯微粒皮+微粒黏膜修复创面远期挛缩较重的问题。材料与方法:在实验用猪的体表制备若干5x6cm2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体表创面根据修复组织的不同随机分为口腔黏膜微粒+皮肤微粒组(A组)、口腔黏膜微粒+皮肤微粒+人工真皮组(B组)、人工真皮组(C组)、厚中厚植皮组(D组),共4组,每组6个创面。将微粒扩张面积比例(即移植微粒面积与创面面积比例)设定为40%。术后2周、4周、8周、12周比较各组愈合情况和创面挛缩情况,并行HE染色观察上皮化情况和皮下胶原的分布,第12周行扫描电镜观察表皮真皮结合的情况以及修复质量。第12周将创面标本行生物力学检测比较各组皮肤的粘弹性和抗拉强度的差异。结果:1.移植术后10天、2周、3周,A、B、C叁组逐渐上皮化,C组人工真皮大部分脱落,创面挛缩明显,D组完全愈合。愈合率方面D组优于A、B、C叁组(P<0.05),A、B两组优于C组(P<0.05),A、B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移植术后4、8、12周分别比较各组创面挛缩率。术后4周A、B、C叁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D组挛缩较轻,与前叁组差异明显(P<0.05)。术后8周、12周各组的挛缩率比较:D张志宏[5]2006年在《张力和包膜因素对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血运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组织扩张术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中,成为整形外科重要的治疗手段和常用的基本技术。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是在扩张的轴型筋膜皮瓣基础上的延伸。它将整形外科领域的组织扩张技术、轴型皮瓣技术和筋膜皮瓣技术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传统修复手段不可比拟的优点。但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移植后,有时会出现局部坏死。随着组织扩张和皮瓣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如何促进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的成活,更好地为临床应用,成为整形外科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旨在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来探讨张力和包膜因素对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血运的影响。探讨不同张力下,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找出该皮瓣成活的最佳张力范围;探讨包膜切除与包膜保留,对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氧代谢以及皮瓣活力的影响。为临床处理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的包膜提供参考。我们还做了一些这方面的临床研究。 动物实验以小型香猪为动物模型。在每只猪的背部二侧对称设计一个5cm×20cm的区域,植入300ml扩张器,注水二个月。二期手术形成以胸背动脉为蒂的5cm×20cm的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实验1分为二组:A组,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远端施加不同张力;B组,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原位缝合。实验2也分为二组:C组,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包膜切除;D组,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包膜保留。进行如下检测和数据分析:(1)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的血氧饱和度(2) 皮瓣MDA含量 (3)皮瓣成活长度 (4)包膜组织切片。临床应用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修复35例患者的病变缺损。并研究包膜对该皮瓣血运的影响。研究分二组:E组,扩张后
佚名[6]2003年在《《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1~32期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旬刊2003年1月5日至12月25日主题词索引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内经》李建梅,王慧峰,赵鹏.从《黄帝内经》谈太极拳的机制及其应用初探(15):22355-甲氧色胺李淑惠,胡德耀,李晓辉,等.N-乙酰-5-甲氧色胺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8):1277A
赵作钧[7]2005年在《扩张皮瓣血运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方法 1:模仿Timmenga的方法在5只兔的背部脊柱两侧、皮肤与肉膜之间各植入一150ml的皮肤扩张器;用耳缘静脉气栓法处死5只兔子,观察兔的皮肤血管分布及来源情况;30只兔子分成叁组,在肉膜与肌肉之间放置扩张器,分别应用背部切口皮肤外缝固定、背部切口囊腔内缝固定、腹部切口皮肤外缝固定方法限制扩张器移动。术后7天开始,每周注水一次,共注水400ml。 2:前述实验中的10只兔子,以胸背动脉为轴心形成一5×15cm的轴型皮瓣,另外13只兔子避开胸背动脉形成一5×15cm的随意皮瓣。测量不同张力下皮瓣上各点的血流值。实验完毕后,将皮瓣牵至15cm缝合,再次测量皮瓣的血流值。另一侧在15cm长度上分别测量包膜切除前后皮瓣上各点血流值,并测试不同张力下皮瓣的血流值。将皮瓣缝合在15cm的长度上,再次测量皮瓣的血流值。观察并记录皮瓣成活长度,所得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 结论 1:解剖上在肉膜下放置皮肤扩张器和人体放置扩张器的层次接近,其浅表而恒定的皮动、静脉分布特别适合轴型皮瓣及扩张皮瓣血运的研究,腹部切口皮肤外缝固定法放置扩张器安全可靠、节省时间,是最佳手术方案。 2:多数情况下,无论随意皮瓣还是轴型皮瓣,在张力较小时血流最好。轴型皮瓣可耐受较大张力而血流值仍保持较高水平。 3:皮瓣成活长度主要由皮瓣本身的血运决定,而与包膜的去留与否关系不大。为了使扩张皮瓣充分延长以覆盖创面,可将包膜部分切除、或纵横切开。 4: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可用来预测扩张皮瓣的成活长度,1.9PU可作为兔子扩张皮瓣坏死的临界值。 上述结论在临床上均得到应用和证实。
王晓科[8]2011年在《足背多属支浅静脉移植解决手背可供吻合浅静脉不足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移植足背带多属支的浅静脉解决手背可供吻合浅静脉不足问题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测量每位志愿者的上、下肢正常血压值,使用水银血压计将水银柱读数设定在血压值的3/4,保持1/4压力下的血流通过,使浅静脉呈过度充盈状态,在直视下和使用彩色多普勒分别测量30名25岁至30岁中国男性的双手背及双足背浅静脉血管口径,并观察血管走行特点。本文收录了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移植足背带多属支的浅静脉顺置端端吻合替代手背浅静脉的方法治疗手部大范围软组织缺损的病例5例,男4例,女1例,年龄21~56岁,平均35.3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最小为11cm×25cm,所有病例均为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单独修复或与其他组织组合移植修复。观察记录受区皮瓣外形、色泽、质地、感觉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名志愿者,双上肢平均收缩压125.887±11.673mmHg,平均舒张压86.792±7.683mmHg;双下肢平均收缩压132.487±16.312mmHg,平均舒张压94.018±10.114mmHg。通过对30名志愿者(60肢)手背静脉网的观察,发现手背静脉网主要分为弓型(22肢)和网型(38肢)两种,弓型左侧14例,右侧8例,网型左侧16例,右侧22例。足背静脉网在足背远端呈弓型,最凸处多位于跖骨头连线处。在足背中部有较细的浅静脉与远端的静脉弓和近端的大、小隐静脉相交通,形成交错融汇的静脉网。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都显示了手、足背浅静脉血管管径从远端向近端增大的趋势;并且足背前半部浅静脉与腕部头静脉、贵要静脉之间的血管口径差异及小隐静脉与腕部头静脉的血管口径之间差异较大(>1/3直径),因此足背前半部浅静脉不宜与头静脉或贵要静脉直接行端端吻合,小隐静脉亦不宜与头静脉直接行端端吻合。术后效果较满意,随访3~13个月,平均9.6个月,移植组织全部成活,伤口I期愈合,供区均无感染发生,1例移植组织发生静脉危象,经二次手术探查处理后顺利成活。受区移植组织质地柔软,弹性好,色泽与邻近皮肤基本一致,感觉恢复可,大部分外观臃肿,择期行整形手术治疗。结论足背带多属支的浅静脉移植治疗方法应用灵活,允许组织组合移植的成活,是解决手部大范围软组织缺损可供吻合浅静脉不足的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扩张皮片游离移植后远期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J]. 张恩平, 李晓阳, 王淑杰, 曾衍钧, 庄洪兴.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05
[2]. 游离移植的扩张皮片的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D]. 王淑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4
[3]. 利用扩张皮瓣取大面积全厚皮片游离移植的临床应用与研究[J]. 熊斌, 黄金井, 张超. 中国美容医学. 2008
[4]. 促进微粒上皮修复创面减轻挛缩的动物实验研究[D]. 丁健.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5]. 张力和包膜因素对扩张后超长动脉筋膜皮瓣血运影响的研究[D]. 张志宏.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
[6]. 《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1~32期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扩张皮瓣血运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D]. 赵作钧.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
[8]. 足背多属支浅静脉移植解决手背可供吻合浅静脉不足问题的研究[D]. 王晓科. 泰山医学院.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