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氨基二乙酸盐论文_窦爱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亚氨基二乙酸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酸,氨基,乙醇胺,电渗析,溶解度,极性,催化剂。

亚氨基二乙酸盐论文文献综述

窦爱春[1](2012)在《碱性亚氨基二乙酸盐体系处理低品位氧化锌矿的基础理论及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存在大量高碱性脉石型复杂低品位氧化锌矿,采用直接酸浸工艺很难经济有效地处理该类矿物,为此,国内外大量科研工作者针对性地开发了氨浸及碱浸工艺,利用配合物的形成在碱性体系选择性浸锌,避免了碱性脉石的大量溶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氨浸和碱浸工艺所选择的配体仅局限在NH3、Cl-、OH-,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择性浸出体系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选择合适配体、开发新的选择性浸出体系处理此类复杂低品位氧化锌矿,以期为此类矿物的处理提供新的思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利用配合物形成浸出有价金属过程中配体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了评判配体L对金属离子M配合能力强弱的依据,并由此确定了“粗选-精选”两步选择配体的方法。以此法选定亚氨基二乙酸根离子(Ida2-)为配体,且所选配体ida2-对菱锌矿、水锌矿、硅锌矿、异极矿及红锌矿中Zn(Ⅱ)均有较强的配合溶解能力,对低品位氧化锌矿中脉石类杂质Ca、Mg、Fe及Si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由此提出了碱性亚氨基二乙酸盐体系处理低品位氧化锌矿方案。(2)298K,6<pH≤12时,分别以ZnCO3、Zn5(OH)6(CO3)2、Zn3(OH)4CO3·H2O、ZnO为平衡固相研究了Zn2+-Ida2--CO32--H2O体系平衡热力学,并对Zn2+-Ida2-CO32-H2O体系固相转变规律及固相稳定区域进行分析。研究表明,Zn2+-Ida2--CO32--H2O体系中存在平衡固相转变情况,体系中固相ZnC03、Zn5(OH)6(C03)2和ZnO可在一定区域内稳定存在,随pH值升高,体系平衡固相将由ZnCO3转变为Zn5(OH)6(C03)2,最后转变为ZnO;不同平衡固相的Zn2+-ida2-_CO32-H2O体系中锌溶解特性差异较大,单一平衡固相的Zn2+-Ida2--CO32--H2O体系不足以表征Zn(Ⅱ)在ida2--H2O体系中的溶解过程。根据Zn2+-Ida2--C032--H20体系固相转变时锌溶解度变化,提出了从Zn2+-Ida2-C0O二-H2O体系浸出液中沉锌的方案,调酸沉锌:加酸使体系pH<8,可使Zn2+以ZnCO3形式沉淀;调碱沉锌,加碱使体系pH>11,可使Zn2+以ZnO形式沉淀。(3)研究了Ida2-H2O体系浸出低品位氧化锌矿的工艺过程,研究表明,温度、pH值对锌浸出效果及杂质溶出情况影响较大,确定了最佳浸出工艺条件:配体总浓度0.9mol·L-1、温度70℃、pH值8、反应时间4h、液固比5: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锌浸出率保持在76%以上,Ca、Mg、Fe、Si在浸出液中含量分别在340mg·L-1、6mg·L-1、16mg·L-1、25mg·L-1左右,由此说明,Ida2--H20体系对矿物中脉石类杂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4)提出采用“沉锌-沉钙-再浸出”工艺处理低浓度含锌浸出液,低浓度含锌浸出液直接用CaO调碱沉锌使Zn2+以ZnO沉淀形式加以回收,回收锌后的浸出液经CO2调酸沉钙脱除沉锌过程中积累的大量钙离子使浸出剂得以再生,再生浸出剂可返回浸矿。研究表明,温度、沉锌终点pH值及反应陈化时间对CaO沉锌效果均有较大影响;温度对CO2调酸沉钙过程影响较大。确定了CaO调碱沉锌最佳工艺条件:温度85℃、沉锌终点pH值10、反应陈化时间60min;CO2调酸沉钙最佳工艺条件:温度70℃、沉钙终点pH值8、CO2流量0.2L/min。浸出液按上述条件经“沉锌-沉钙-再浸出”工艺循环5次,沉锌率均高于90%,沉钙率均高于93%,锌浸出率均高于75%,沉钙过程所得粗氧化锌中平均锌、铅品位分别为60.07%、3.84%,沉钙过程所得碳酸钙纯度达97%以上。(5)采用pH电位法测定了25℃、40℃、55℃、70℃下的ida2-加质子常数以及ida2--Zn2+配离子稳定常数,分析了温度对Zn2+-ida2--H2O配合物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ida2-加质子作用及Ida2-与Zn2+配合作用均随体系温度升高而减弱。结合所测热力学数据,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温度对Zn2+-Ida2--CO32--H2O体系Zn(Ⅱ)溶解及沉淀过程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温度对Ida2-加质子作用及Ida2-与zn2+配合作用的影响,Zn2+-ida2--C032--H20体系锌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且随着体系温度升高,锌溶解度与pH的变化关系曲线(曲面)图规律性地向pH值减小的方向移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05-01)

曾昂[2](2011)在《二乙醇胺催化脱氢合成亚氨基二乙酸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乙醇胺一步脱氢氧化法合成亚氨基二乙酸盐(DSIDA),该法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反应速率快,反应条件较为温和,在草甘膦生产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围绕二乙醇胺脱氢氧化催化剂进行研究,开发了Cu-Zr和Cu-Co两种体系的氧化物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了影响因素的探索以及对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对Cu-Zr和Cu-Co体系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组分配比、助剂的添加、制备条件的优化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Co系催化剂相比Cu-Zr系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反应时间缩短,且催化剂更易于从反应产物中分离。通过Fe的掺入使Cu-Co体系催化剂得到了较大的活性提升,并得出以共沉淀法制备的Cu-Fe-Co氧化物催化剂,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大小顺序为:Cu/Fe/Co摩尔比>还原温度>Cu2+初始浓度>沉淀终点pH值>焙烧温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大小顺序则为:还原温度> Cu/Fe/Co摩尔比>沉淀终点pH值>Cu2+初始浓度>焙烧温度。本实验还研究了反应工艺条件对催化效果的影响,指出反应条件的变化主要影响反应时间,对催化剂收率和选择性的影响则依次减小。并在最优催化剂制备条件和反应工艺条件下得到了亚氨基二乙酸盐的选择性为98.1%,收率为96.4%,反应时间缩短至1.6小时。对该催化剂进行10次重复实验,平均收率为86.5%,平均反应所需时间2.73小时。通过现代分析手段TG/DTA、XRD、BET、ICP、H2-TPR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为Cu0、Cu1+, Fe的掺入能改善催化剂表面结构,改善催化剂脱氢氧化性能,并促使Cu在催化剂表面的分布和Cu-Co-O固溶体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1-12-18)

吴俊[3](2004)在《二乙醇胺脱氢制备亚氨基二乙酸盐过程亚氨基二乙酸的分离提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氨基二乙酸(IDA)是生产除草剂草甘膦、新型两性铬络合品红染料、燃油清净剂、水泥缓凝剂、洗涤漂白活化剂、顺铂类抗癌药物等的重要中间体和原料。在化工、医药、食品、饲料、电子、原子能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由二乙醇胺催化脱氢合成亚氨基二乙酸(钠盐)的新生产工艺中的分离和提纯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采用传统结晶工艺提高亚氨基二乙酸(IDA)晶体纯度和收率的方法和途经。通过对IDA结晶体系进行合理简化,获得了可以描述该实际结晶体系主要特征的IDA-H2O-NaCl叁元组分溶解度物理模型。运用电解质的NTRL理论计算了IDA水溶液的活度系数,采用Pitzer—Debye—Huckel项和Born项计算了叁元体系的长程相互作用力、采用NTRL项计算了它们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力。拟合了IDA-H2O-NaCl叁元共饱和体系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定量分析、讨论了一些重要因素对IDA结晶分离和提纯过程纯度和收率的影响规律,优化了结晶工艺条件:对初始质量百分浓度为25%的亚氨基二乙酸溶液,按照甲醇:混合溶液为1.5:1的体积比加入甲醇,保持体系初温为35℃左右,采用叁段程序降温(即10小时降到20℃,5小时降到0℃,保持低温7-10小时)。可以使一步结晶所得的亚氨基二乙酸产品纯度达到97%,收率达到90%以上。同时针对常规结晶工艺的不足,本文探讨性地研究IDA的双极性膜电渗析分离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做到无废液排放等优点。运用此工艺可以取得一定的分离提纯效果.(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4-05-01)

叶洪平[4](2004)在《用于二乙醇胺催化脱氢制备亚氨基二乙酸盐的Cu/ZrO_2催化剂的制备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氨基二乙酸盐(IDA)是一种应用很广的有机中间体,特别在合成草甘膦上需求量极大,其生产方法也很多,其中,二乙醇胺(DEA)催化脱氢法生成亚氨基二乙酸成本低、污染小、收率高,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方法。本课题围绕二乙醇胺催化脱氢生成亚氨基二乙酸盐所用的催化剂展开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了反应机理,认为二乙醇胺脱氢生成酸是由两步反应组成─醇脱氢生成醛与醛的歧化,催化剂的性能是影响反应转化率、选择性及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确定了采用沉淀法制备Cu/ZrO2做催化剂。论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与单因素实验相结合,得出共沉淀法制备催化剂的最佳工艺条件:沉淀时锆铜原子比取2、沉淀pH值为12、锆盐浓度为0.3 mol/L、锆铜氢氧化物在500℃焙烧4h、锆铜氧化物在230℃用氢气与氮气混合气还原4h;同时论文在催化剂性能测试中,通过单因数实验得出催化脱氢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取165℃,控制压力在1.6MPa,碱的质量百分比取30%;论文最后通过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BET、XRD、SEM表征,制备的催化剂是粒径大小为6~15μm不规则的块状颗粒,其比表面积达116.53m2/g,催化剂载体ZrO2为四方晶相。在二乙醇胺催化脱氢反应中,当催化剂用量为二乙醇胺的20%(质量百分比)时,初次反应2.1h就可使产物亚氨基二乙酸钠的收率达到96.6%,催化剂9次重复使用时产物的平均收率为87.8%。(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4-05-01)

刘力生,王时征,王萍,宋家玉,张龙弟[5](1989)在《3,6—二—[二甲氨基]二苯并碘六环镧乙二胺四乙酸盐配合物对L_(7712)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3,6-二-[二甲氨基]二苯并碘六环镧乙二胺四乙酸盐配合物对 L_(7712)细胞 DNA 合成的 ID_(50)为12μg/ml,对 L_(7712)细胞 DNA,RNA 和蛋白质代谢动态过程的抑制作用,都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 DNA 合成的抑制作用,似属模板损伤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期刊1989年04期)

亚氨基二乙酸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乙醇胺一步脱氢氧化法合成亚氨基二乙酸盐(DSIDA),该法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反应速率快,反应条件较为温和,在草甘膦生产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围绕二乙醇胺脱氢氧化催化剂进行研究,开发了Cu-Zr和Cu-Co两种体系的氧化物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了影响因素的探索以及对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对Cu-Zr和Cu-Co体系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组分配比、助剂的添加、制备条件的优化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Co系催化剂相比Cu-Zr系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反应时间缩短,且催化剂更易于从反应产物中分离。通过Fe的掺入使Cu-Co体系催化剂得到了较大的活性提升,并得出以共沉淀法制备的Cu-Fe-Co氧化物催化剂,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大小顺序为:Cu/Fe/Co摩尔比>还原温度>Cu2+初始浓度>沉淀终点pH值>焙烧温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大小顺序则为:还原温度> Cu/Fe/Co摩尔比>沉淀终点pH值>Cu2+初始浓度>焙烧温度。本实验还研究了反应工艺条件对催化效果的影响,指出反应条件的变化主要影响反应时间,对催化剂收率和选择性的影响则依次减小。并在最优催化剂制备条件和反应工艺条件下得到了亚氨基二乙酸盐的选择性为98.1%,收率为96.4%,反应时间缩短至1.6小时。对该催化剂进行10次重复实验,平均收率为86.5%,平均反应所需时间2.73小时。通过现代分析手段TG/DTA、XRD、BET、ICP、H2-TPR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为Cu0、Cu1+, Fe的掺入能改善催化剂表面结构,改善催化剂脱氢氧化性能,并促使Cu在催化剂表面的分布和Cu-Co-O固溶体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氨基二乙酸盐论文参考文献

[1].窦爱春.碱性亚氨基二乙酸盐体系处理低品位氧化锌矿的基础理论及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曾昂.二乙醇胺催化脱氢合成亚氨基二乙酸盐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3].吴俊.二乙醇胺脱氢制备亚氨基二乙酸盐过程亚氨基二乙酸的分离提纯研究[D].湘潭大学.2004

[4].叶洪平.用于二乙醇胺催化脱氢制备亚氨基二乙酸盐的Cu/ZrO_2催化剂的制备与研究[D].湘潭大学.2004

[5].刘力生,王时征,王萍,宋家玉,张龙弟.3,6—二—[二甲氨基]二苯并碘六环镧乙二胺四乙酸盐配合物对L_(7712)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1989

论文知识图

亚氨基二乙酸盐表面功能化硅胶...、Cu/t-ZrO2、Cu/a-ZrO2催化剂...催化剂性能检测及亚氨基二乙酸钠制备...和0.1MPa下样品(a)NJ-7、(b)NJ-...实验装置流程图部分趾间皮屑标本DNACP引物巢式P...

标签:;  ;  ;  ;  ;  ;  ;  

亚氨基二乙酸盐论文_窦爱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