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动因及心理疏导途径

试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动因及心理疏导途径

作者简介:刘艳(1970.10-),女,现任中、小学英语教师,中教一级。

【摘要】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已经成为社会性焦点问题之一,究其根本的原因是心理因素所致。本文试图对使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几种主要心理因素加以简单地分析,并提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的三种途径。作为探讨网络对教育的影响等方面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心理;心理疏导【Abstract】AddictionofsurfingInternetforteenagershasbeenoneofthefocussocialproblems.Thebasicreasonmaybetheirpsychologicalfactor.Thispapertriestoanalyseseveralmainlyfactorsandputforwardthreewaystosolveteenagers'problems.

【Keywords】Teenagers;AddictionofsurfingInternet;Psychology;Psychologicaldredging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无论网络本身还是通过网络所衍生出来的网络游戏、网络音、视频、网上购物、消费等都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娱乐,使得人们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潮流中不得不学会适应以求的生存与发展。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我国现在已有2.1亿网民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从1997年起陆续发布了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上网人数从7000多人到2007年底的2.1亿人,网络游戏的人数高达1.2亿人,而其中18岁以下19.1%加上18~24岁的31.8%达到50.9%的青少年[22]比例说明青少年上网人数已经达到近7000万人。根据同一份报告显示,在这7000万人中参与网络游戏者分别达到73%和63.8%。(见图1)网络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大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大创新,这些新的文化生活环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社会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内容,而且也使得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网络游戏、虚拟交友、网络迷信正悄悄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活动及现实行为,而这种影响对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时期的青少年来说更为直接,所造成的后果也更为巨大。从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年11月22日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就能看出这一影响的程度。该项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650万,其中14.8%的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约13%的网民有网瘾倾向②。可见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网瘾现象在我国已经不容忽视。

图片资料来源①青少年网瘾现象的产生有着其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求两个方面。而笔者认为造成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关键因素是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的自主性符合青少年追求个性的心理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自主的选择所需信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任何的约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青少年追求个性与独立的心理,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2网络的交互性与多维性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发展是青少年的本质和根本需求,从人的发展阶段性角度看,青少年是尚未成熟的人,正在发展的人。因此,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然而,青少年所处的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都是有限的,这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就是上网,因为网络的无边无际、所充斥的各种各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同时,这一无穷尽的资源库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被开发出来,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与激动。

3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与多维性还满足了青少年社会化需求,舒缓及解脱了其心理孤独感

人类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因此自出生之日起,就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人的心理需求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增长的。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心理需求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父母、周围的亲戚、老师及同辈群体的范围,他们到各种媒体及网上寻求答案与也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由于对青少年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以成绩论成败,以分数论英雄的社会氛围,造成了他们强烈的自卑感,进而形成其心理的孤独感。还有,家庭环境上,当代的青少年多属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今天,他们的父母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独生子女与父母的代际冲突、同辈交往中的缺憾等因素更加剧了这种孤独心理程度。为此,青少年到网上寻找一种平衡与解脱是他们的自然选择。“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网上的至理名言反映出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所有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完全消失。地位的平等带来了交流的自由,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他们心目中展现自我的最好平台。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青少年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坦诚:“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可见这对青少年来说具有多么巨大的魅力。

4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实现了青少年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替代与迁移

网络的虚拟性表现在网民身份的“隐形”、网络空间的“虚拟”、网络实际运行的“无序”。网络通过互联关系构成了一个虚无的社会,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人的世界在网上发生了异化。在这个空间中任何人都可以扮演着各种社会角色,模拟实现着人们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及梦想。这对青少年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他们可以得到现实生活中家长与老师对其希望而又无法实现的“高分”;可以获得虚拟的奖励;可以经历现实社会中所没有的魔幻历险等等。总之,他们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他们认为的苦难、障碍等替换掉,将难以完成的目标、难以得到的享受等都迁移到虚拟的网络之中,来满足其心理的需求。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内在特征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因此,也就形成了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社会现象。要想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不是靠单纯地治理网吧,简单地控制他们的资金来源与外出时间能够解决的。而是要从根源上戒除他们的网瘾,这个根源就是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的途径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家庭。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第一环境,是他们社会化的起点。“通过家庭教育,青少年以质朴的方式学习和体验着服从、奖励与惩罚、自由与约束等等的现实联系,并在长辈的示范督导下,将自己的生活感受逐步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当然家庭关系的融洽与家庭氛围的温馨,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顺畅等都是家庭能够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关键因素。今年十月份,笔者在所任教的年级中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总共有67位男生、59位女生上过网,占总人数的69%,上网者中单亲家庭(含离异与意外死亡一方的)的子女有64位占55%,有26位为父母忙顾不上孩子,占29%。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之重。所以家长在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中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要学会掌握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工具,进入他们的网络世界,直接了解虚拟世界里的青少年。这样才能缩短家长与孩子的代沟,增强相互间的了解。家长提高了网络知识水平,就可以更好地、更直接地指导孩子上网,加强对孩子上网的监督。同时,只有家长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才可能培养、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辨别能力,使之取其高雅、弃其低俗,才能使孩子受益于网络。要以平等的态度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上网注意适度,能进得去,出得来。要有意巧妙地引导青少年浏览优秀健康的网页。

其次是学校。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处在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最关键时期的专业机构,可以通过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青少年成长的团体等方式,加强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重视他们的道德培养和情感的养成,组织集体活动弥补他们群体交往的缺憾。同时,学校要开设电脑课,并在上课时应将网络素养教育加入到授课内容中,并从各个方面规范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特别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意识,“疏”和“堵”有机结合,正面激励与批评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暗示诱导相结合,寓理于事、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另外,学校要建立心理疏导室,对那些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障碍及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及时摆脱心理的烦恼,走出心理的阴影,融入到班级、学校的大集体中来。

再次是社会。在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青少年需要找到一个缓解情绪的途径,而网络以及网络游戏营造的虚拟空间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如今群体性游戏的日益减少,青少年在群体交往中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通过网络以及网络游戏寻求解决之道,也是一种途径。同时,网络游戏反映了网络化的世界的生活图式,它与信息时代的特定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网络游戏还提供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好的网络游戏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它是信息的情趣化表征与传递。健康的网络游戏同样能起到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娱乐身心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社会环境上,要通过立法等方式规范网络游戏的内容与形式,以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有利于社会环境的优化为目标。并且要进一步规范网吧经营者的行为,杜绝其为达到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行为,坚决杜绝有害信息、黄色内容侵蚀青少年心灵的现象发生。还有,社会及医疗机构也要建立起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以配合学校、家庭作好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只有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共同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环境,更好的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抵御不良信息与文化的侵蚀,发挥互联网络的积极效应,对青少年产生正面而又有益的帮助。注释:

①2008年1月CNNIC第二十一次互联网报告〈http://tech.sina.com.cn/focus/cnnic21/index.shtml〉.

②摘自《新华网》北京2005年11月22日电.参考文献

[1]懂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6版

[2]严强,张凤阳,温晋锋.宏观政治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3]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4]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P51.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5]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6]袁振国.教育改革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版

[7]恽昭世.走向未来的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

标签:;  ;  ;  

试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动因及心理疏导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