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地强降水论文-林嘉楠,邵美荣

局地强降水论文-林嘉楠,邵美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局地强降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流云团,局地短时强降水,降水回波,红外云图

局地强降水论文文献综述

林嘉楠,邵美荣[1](2019)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区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暴雨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中国东北地区的对流性暴雨系统是东北夏季灾害性天气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员。虽然对流性暴雨影响系统不明显,却具有突发性强、历时短、雨强大、结构复杂等中尺度对流性天气特征,常造成突发灾害。2降水实况2018年16日08时-17日07时,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出现强降雨,暴雨分布在哈尔滨市除五常外的所有区县以及龙江、泰来、杜尔伯特、林甸。其中木兰降水量127.6 mm、通河116.4 mm,降大暴雨;8个县(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气象》期刊2019年02期)

陶局,赵海坤,易笑园,刘一玮,贾惠珍[2](2019)在《基于RMAPS的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8月8日午夜,天津北辰区出现局地短时强降水,小时雨强超过70mm·h~(-1)。利用RMAPS(Rapidrefresh Multi-scal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和观测资料,通过多种资料迭加、雷达回波参数量化和低层风场反演等方法分析了降水成因,结果表明:①降水是由M_βCS(Meso-β-scale Convective System)后向传播过程中尾部的多单体雷暴造成的,传播过程中单体合并对雷暴系统的结构及增强有重要影响,合并后系统的回波体积参数V_(40)(反射率≥40dBz的体积)增长了23.3%,在V_(40)增长之前,变率参数F_(V40-up6)(6km以上40dBz回波体积6min的变化)出现了"突降",这对雷暴系统即将发展有预警意义;②冷池出流与地面东南风形成的辐合线是对流系统维持的关键,中低层切变线也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伴随着强降水,对流有效位能CAPE由峰值急速下降,低层垂直风切变指数α骤增,这揭示了不稳定能量、垂直风切变与对流过程之间的关系;③降水落区与不稳定参数SWEAT的大值区对应,预警时间3h,来自渤海的地面暖湿带与假相当位温密集带的交汇处也是落区临近预报的关注点。(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杨靖新,陈莉,黄曦[3](2019)在《云南省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中尺度特征与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卫星云图、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云南中东部"5.23"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中尺度特征和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该次过程前期全省晴热高温,早晨近地层"干暖盖"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积累,夜间700 hPa切变线和低涡南下致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天气,强降水期间具有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环境。强降水发生在对流层低层能量舌尖附近。强降水的水汽源地是700 hPa西南气流从孟加拉湾输送的丰富水汽与850 hPa层上偏东风输送的次强水汽中心。(本文来源于《云南地理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吴迎旭,周一,周奕函,孟莹莹,李兴权[4](2019)在《一次大范围对流大风及局地短时强降水多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常规资料、NECP1°×1°再分析资料、EC细网格、FY-2静止气象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7年7月18-19日发生在黑龙江省北部至东南部大范围大风天气以及南部、东南部局地强降水过程进行详细的多尺度分析。这次过程中,18日对流云团前沿的飑线发展移动过程中在黑龙江北部和中部地区出现对流大风,飑线成熟后期在黑龙江南部、东南部产生大风同时伴有局地强降水,19日中午前后黑龙江南部又出现新的对流云团产生局地极端强降水。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弱槽东移加强并推动副热带高压南撤,同时配合地面气旋底部多次分裂出尺度和强度相对较小的闭合低压是强天气产生的环境背景;副高南撤使得水汽通道畅、水汽集中程度加强,上冷下暖,干侵入、大的对流有效位能、逆温层的存在使高的能量得到短时间存储,最后在阵风锋、地形、中尺度辐合线、热力抬升等触发下集中释放是强对流天气产生和类型变化的根本原因;典型飑线和热带飑线均有出现,并观测到有界弱回波区、穹窿和前侧入流、风暴顶辐散等超级单体结构,这些超级单体之间出现断裂,引发强天气,并由于移速不同导致飑线走向的变化;超级单体的出现和出流边界的消失使得强降水开始产生或加强;强降水超级单体、列车效应、回波缓慢移动是产生强降水直接原因;冷区面积突然增大、云顶亮温陡降至低值后维持稳定、云顶亮温梯度增长速度变缓、多个小云团和大云团合并是强对流产生的初始时间。(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文波,高晓梅,杨萌,王世杰,王思扬[5](2019)在《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的成因和预报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8月6——8日潍坊一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和预报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500 hPa冷涡底部低槽、850 hPa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倒槽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数值预报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预报偏差大,而预报员对数值预报依赖程度高是此次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 2) 850 hPa以下强的水汽辐合是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条件,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配置导致的强垂直上升运动是暴雨产生的动力机制,位势不稳定因中高层的冷空气入侵下沉得以加强; 3)列车效应和强回波维持少动是造成短时强降水的重要回波特征,逆风区的发展和移动对于判断强降水的落区有指示作用,多普勒雷达反演风场中的中尺度辐合线是导致局地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原因; 4)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场可以连续地反映降水过程中风场垂直结构及其变化,降水发生前探测高度明显升高,中高层冷空气侵入时间与强降水的时段相对应。(本文来源于《海洋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郭媛媛,董春卿[6](2018)在《山西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分析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观测数据,对2017年7月山西北中部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观测分析,并利用高分辨率的WRF中尺度模式对此次局地强降水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利用模式模拟结果对中小尺度系统的叁维动力结构进行初步的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短、强降水分散、局地雨强大等特点,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都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2)亚洲中高纬度呈现弱"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加之西太平洋副高东退减弱,为此次局地强降水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而700hPa加强的西北风,带来动力抬升与热力不稳定层结的发展;(3)静止卫星云顶TBB资料较好地反映了对流系统的顶部形态。造成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是一孤立发展的MβCS云团。卫星云图上MβCS系统的移动,可以较好地指示局地强降水中心的移动,局地强降水中心基本出现在云顶亮温小于-65℃的范围内;云顶亮温低的区域不一定出现短时强降水,云顶亮温低值区的范围远远大于局地强降水的范围。高分辨率WRF中尺度模式可以较好的模拟出此次局地强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模拟诊断结果表明:(1)卫星云图上观测到的MβCS中心由若干MγCS组成,γ尺度对流云团对应对流层层内为上升运动,低空辐合,中高层为强辐散;(2)700h Pa冷平流侵入可能是造成11:00对流系统触发的主要原因,而地形抬升可能是14:00对流系统加强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余政[7](2018)在《2016年6月19日赣北局地强降水成因及雷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6月19日发生在江西省都昌县东北部的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九江地区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88 dagpm线边缘西北侧;大气层结高能高湿,且高层干冷低层暖湿,具有强对流天气潜式;区域站地面辐合线及气旋的维持,有利于产生对流云团及强降水的维持。50 d Bz以上强度的雷达回波向上扩展到9 km高度附近, 60 d Bz强回波顶高位于6 km高度附近,具有强回波悬垂特征,呈现出高质心的雹暴结构,属大陆强对流降水型。由于对应位置有中气旋存在,使对流系统具有较高的组织程度,对流回波移动缓慢,产生"列车效应",带来第一轮强降水;"弓"形回波的移入,强回波位于5 km高度以下,质心较低,对流降水回波属热带降水型,且移动缓慢,产生第二轮强降水;片状回波强度的维持及回波面积的增大,移动缓慢导致"列车效应",产生第叁轮强降水。风场0速度线呈"S"形,风向随高度顺转,中低层暖平流明显,有利于低层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加大;逆风区的出现及中气旋的生成,风暴内部低层至中层辐合、顶层强辐散,有利于超级单体风暴的形成;西南风急流及辐合区的维持,有利于降水回波的维持而产生"列车效应"。(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岳彩军,顾问,唐玉琪,韩志惠,王晓峰[8](2018)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上海地区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成因的Q矢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背景下,2016年8月19日下午上海地区发生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此次过程历时3 h、水平范围20~40 km,呈现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的特点。基于上海地区地面自动气象站2分钟平均资料,采用仅需一层资料计算的非地转Q矢量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演变成因,结果如下:(1)地面温度场和风场迭加分析表明,上海"城市热岛"特征与长江沿岸及邻近水域的热力不均匀分布引发了江风,江风将江岸邻近水域的湿、冷空气向城市陆地输送,并与陆地上干、热空气交汇,激发产生局地短时强降水,而降水的发生,导致地面温度下降、"城市热岛"特征减弱,从而减小水陆温度差,进而减弱江风,这直接减弱了有助于降水发生发展的动、热力强迫条件,促使降水趋于衰亡结束。(2)地面Q矢量散度辐合场和温度露点差迭加分析表明:在降水发生发展阶段,Q矢量散度辐合强迫产生垂直上升运动较强,而空气湿度条件相对较弱;在降水强盛阶段,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和空气湿度的强度不仅增至最强,且上升运动区与高湿区重合;在降水衰亡阶段,地面空气一直维持高湿条件而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明显减弱。这从地面大气中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和水汽条件揭示出致使降水强度发展演变的内在因素,且二者重迭区对降水落区有较好指示意义。最后,对地面Q矢量散度辐合场在局地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工作中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超,崔春光,蒋兴文,王晓芳,赖安伟[9](2018)在《特殊地形对鄂东北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的作用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FNL1°×1°再分析资料和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区域自动站与CMORPH小时降水融合产品,通过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拟,本文重点分析了2015年7月22-24日期间在西南涡东移过程中,受长江中下游特殊地形影响,在鄂东北江汉平原河谷地区诱发生成的一次短时局地强降水天气过程,围绕特殊地形对局地降水增幅的作用机制展开一系列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强降水过程是在长江中下游特殊的中尺度地形影响下,配合东移西南涡前部偏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两者共同作用而诱发产生,此次局地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降水增幅显着。之后,通过研究单一地形对局地降水的影响发现,大别山脉作为单一地形的作用效果为提升局地降水增幅,扩大强降水范围;幕阜山脉作为单一地形的作用效果为削弱降水增幅,缩小强降水范围。进一步深入分析上述单一地形影响降水变化的作用机制得出,大别山脉的地形作用有利于局地强降水区附近对流层低层的层结对流不稳定性增强,以及降水区近地面层冷池的维持和增强,有利于提升局地降水的增幅。而与大别山脉对局地降水作用效果不同,就幕阜山脉单一地形而言,地形对偏南暖湿气流的阻挡作用,削弱了局地强降水期间进入降水区的水汽通量,继而对局地降水的增幅有抑制作用。此外通过研究组合地形对局地降水的影响时发现,大别山脉、幕阜山脉、皖南山地,以及幕阜山脉和皖南山地之间的狭窄河谷地形共同构成的类似"喇叭口"地形,其产生的狭管效应,使进入地形区内的偏南气流辐合加强,而幕阜山脉和大别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区,作为偏南气流从幕阜山脉东侧绕流进入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有效保证了强降水区域内充足的正涡度平流输送,上述有利的地形组合配置对于局地降水发展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09期)

周芳,黄龙飞,肖潇[10](2018)在《江西省汛期局地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江西省89个测站1998—2013年汛期(3—9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定义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并对局地短时强降水的时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基于天气学方法,对局地短时强降水进行天气学分类,统计了不同类型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汛期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集中在5—8月,8月出现的次数最频繁。局地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武夷山以东的鹰潭和上饶南部、抚州东部;其次是在九岭山脉以南的宜春北部到南昌一带及环鄱阳湖地区,以及罗霄山脉以东的吉安西南部和赣州西部。2)4—8月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呈逐月增多趋势。4月的空间分布为东北多、西南少,集中在江西省北部和中东部;5月强降水高频带明显南移;6月与4月很相似但更为集中;7月,上饶东北部、景德镇、赣州市区的短时强降水逐渐增多;8月,除了江西省最北部和最南部外,全省出现强降水的概率比较均匀。3)根据影响系统的不同,将局地短时强降水分为4类。其中,低槽类出现最多,占50.3%,热带系统类占23.0%,副热带高压控制类占13.7%,副热带高压边缘类占9.9%。(本文来源于《气象与减灾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局地强降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7年8月8日午夜,天津北辰区出现局地短时强降水,小时雨强超过70mm·h~(-1)。利用RMAPS(Rapidrefresh Multi-scal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和观测资料,通过多种资料迭加、雷达回波参数量化和低层风场反演等方法分析了降水成因,结果表明:①降水是由M_βCS(Meso-β-scale Convective System)后向传播过程中尾部的多单体雷暴造成的,传播过程中单体合并对雷暴系统的结构及增强有重要影响,合并后系统的回波体积参数V_(40)(反射率≥40dBz的体积)增长了23.3%,在V_(40)增长之前,变率参数F_(V40-up6)(6km以上40dBz回波体积6min的变化)出现了"突降",这对雷暴系统即将发展有预警意义;②冷池出流与地面东南风形成的辐合线是对流系统维持的关键,中低层切变线也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伴随着强降水,对流有效位能CAPE由峰值急速下降,低层垂直风切变指数α骤增,这揭示了不稳定能量、垂直风切变与对流过程之间的关系;③降水落区与不稳定参数SWEAT的大值区对应,预警时间3h,来自渤海的地面暖湿带与假相当位温密集带的交汇处也是落区临近预报的关注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地强降水论文参考文献

[1].林嘉楠,邵美荣.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区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J].黑龙江气象.2019

[2].陶局,赵海坤,易笑园,刘一玮,贾惠珍.基于RMAPS的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成因分析[J].气象科技.2019

[3].杨靖新,陈莉,黄曦.云南省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中尺度特征与诊断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9

[4].吴迎旭,周一,周奕函,孟莹莹,李兴权.一次大范围对流大风及局地短时强降水多尺度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9

[5].王文波,高晓梅,杨萌,王世杰,王思扬.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的成因和预报误差分析[J].海洋气象学报.2019

[6].郭媛媛,董春卿.山西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分析与数值模拟[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7].余政.2016年6月19日赣北局地强降水成因及雷达特征[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8].岳彩军,顾问,唐玉琪,韩志惠,王晓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上海地区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成因的Q矢量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8

[9].李超,崔春光,蒋兴文,王晓芳,赖安伟.特殊地形对鄂东北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的作用机制分析[J].气象.2018

[10].周芳,黄龙飞,肖潇.江西省汛期局地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8

标签:;  ;  ;  ;  

局地强降水论文-林嘉楠,邵美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