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勇(万源市紫溪小学万源636370)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推动学生去感悟、归纳、总结和创新。
【关键词】教学过程主体设计创新
针对山区农村的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仍然要遵循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在老区农村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实践活动,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握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培养创新环境
针对万源边远山区农村教学课堂,我认为,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保证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那么,怎样教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就要求老师放手,让学生来展示自己,老师要仔细倾听,抓住关键进行引导,不断的鼓励学生。
例如: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首先,设计“悬念”,把学生引到“商不变的情境中”,老师先出两道商是5的口算题,让学生再编几道商是5的口算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到研究、思考中。接着请学生讨论怎样有使商总是5?并问学生有什么诀窍,最后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思维交流,激发学生希望获取成功的动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商是5的算式中,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了这一性质,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老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不仅学会了这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会了独立思考。这对学生来说,其激励作用是无比巨大的,而主动探索、喜欢思考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
二、面看教材知识点,创设开放性习题,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开放题材是相对于传统题材而言的,是指题目的条件有多条,需要选择,条件不足需要补充,或具有多种解题的方法,或答案不固定。与传统的封闭题相比,开放题更能发展学生的智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设计条件开放题,激发创新意识。条件性开放题的特点是题中给出的条件并非不多不少正合适,解题时,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去寻求适当而合理的条件,不足的补充,多余的要舍去,促使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的应用题时,出示“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A、B两城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的题目,题目一出示,学生便发现题目中缺少了条件,于是我便趁机说:“看,老师不小心把题目的条件写漏了,请同学们帮助补一补,看认补充的条件最富有意。”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各抒己见,多种创新补法便出现了:乙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快8千米;比乙车快6千米;……学生在补充条件的情趣中自由想象,表现了强烈的创新,不但掌握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而且进一步掌握了此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达到了一题多解的效果。教学中,设计条件不充分的开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复杂的情况下选用合适的条件去讨论问题,而且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创造条件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的选择性不断得到提高,创新不断得到加强。
2、设计策略性开放题,培养创新精神。策略性开放题即
“一题多解”的题目,其特点是给出了条件和问题,而由条件求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解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多种解题途径,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面对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经常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在生活中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语言概括出新概念,对新得到的知识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发展。
四、着眼实际,提高学生创新性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数学课同样也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老师都应从培养“三个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其中就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中,能否体现出一些创新性的东西?也是我们应该着力培养的。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要求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而学生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理解能力,对数学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所以,数学老师根据教材内容,严格地、有计划地、科学地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把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训练看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完成。使之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相辅相成。
总之,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渐进的教学过程,它要求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面看教材,面对生活,不断地总结和发现,全方位、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相信一定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