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定位和选择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定位和选择

陈福林[1]2006年在《基于技术标准的中国ICT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006年,各种媒介上随处可见TD-SCDMA标准问题、WAPI标准问题、EVD标准问题、数字高清电视标准问题……这些标准问题无一不关系到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命运,也因此受到国人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这些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对国家技术标准战略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应该制定如何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来发展和推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乃至国际标准成为产学研叁界日益关注的焦点。技术标准问题作为知识产权与标准化问题的一个结合点,是深层次的知识产权战略问题,是ICT产业中的核心问题。作者从这一背景出发,立足于我国ICT(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对国家层面的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进行研究,重点观察无限局域网领域中的WAPI标准和第叁代移动通信的TD-SCDMA标准。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一、致力于从管理学中的战略角度看待国家层面的知识产权问题,前提是承认现有知识产权体系、法律、法规的合理性,在此前提下对知识产权问题展开国家及行业(ICT)层面的战略性研究,不对知识产权本身做深入细致的技术性分析;二、综合运用PEST理论、SWOT分析和博弈论等多种理论对我国ICT产业技术标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各种理论的互补优势得出正确结论。本论文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未来我国ICT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我国ICT企业自身的努力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政策和产业联盟的结合对保护和发展我国ICT产业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魏萍[2]2006年在《我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标准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无论是对于技术本身,还是经济贸易,技术标准的作用均举足轻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技术标准竞争,尤其是国际标准己成为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和产品质量仲裁的准则,更加使得许多国家千方百计地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主动权、发言权,并竭力在国际标准中反映本国的要求,体现本国利益。知识经济下很多实例都证明了标准竞争已经成为了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控制了标准就意味着控制了市场,掌握了产业发展的节奏和方向。本文作者从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切入,深入探究技术标准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技术标准发展战略与推进模式。文章首先从基本的概念出发,引出技术标准这一主题,然后从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分析技术标准经济学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内外技术标准战略的动因,并总结可借鉴的经验,接着,在界定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基础上,探讨企业在技术标准定位、竞争以及形成后的战略选择。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实际,提出了我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提出了构筑“政府一行业协会—企业”叁维度推进模式的设想和建议,最后具体分析729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技术标准现状,提出了符合729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标准战略。

曹军利[3]2004年在《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定位和选择》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技术标准的战略地位有了新的变化。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应对技术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提升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许多国家积极制定和推进技术标准战略,把技术标准的推进和创新作为突出的战略性竞争手段。特别是主要的发达国家已经捷足先登,在技术标准领域处于战略主导地位。我国加入WTO后,技术标准战略也被提上日程,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已经开始关注技术标准战略。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还没有一个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衔接的并作为其重要方面的比较全面系统的技术标准战略。因此,本篇论文的初步探讨具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在分析技术标准内涵、功能属性和国外技术标准战略概念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种比较全面的技术标准战略定义,进行技术标准战略的类型分析,为进一步探讨我国的技术标准战略确定分析框架。文章论述了技术标准战略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研究了有关国家技术标准战略的形成和特点,特别是分析了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需要从国家战略的整体角度对技术标准战略进行全面的筹划,对技术标准战略如何在国家战略中定位,以及如何在企业层面进行战略选择,应有系统的研究和规划。论文提出,技术标准战略在我国国家战略中的基本定位是,服务服从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论文分析了技术标准战略在国家战略体系中与科教兴国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对外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指出技术标准战略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具有特殊作用,特别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技术标准战略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论文对我国技术标准战略在国家层面的主要战略选择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论述,认为它应当包含标准国际化战略、技术壁垒战略、技术标准创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对如何实施这些战略进行了具体说明。鉴于企业在技术标准战略中的特殊地位,论文对我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进行了分析,认为它应当包含以下构成:标准新设战略,标准领先战略,标准协调战略,标准取代战略,标准扩张战略和主流争夺战略,并对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强化企业技术标准战略意识;加大研发投入,推行企业标准新设战略和标准取代战略;建立磋商机制,实行标准协调战略,避开技术壁垒;使用不同技术标准策略以占领国际市场;建立国际技术标准数据库,建立预警机制,推进信息化;推进行业内企业技术战略联盟,实施标准扩张战略。论文在对技术标准战略的内涵和类型分析方面,特别在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整体定位以及它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战略选择方面,试图以新的视野,提出某些具有新意和实际意义的观点和对策。

张川[4]2007年在《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标准化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标准及标准化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大批学者的关注。以技术专利为基础的产业标准,已经成为控制市场、改变利润结构的重要动力。一方面标准对科技的转化作用增强,技术标准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增多,技术标准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保护本国产业的重要手段。那么,在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治理中,分析标准对产业价值链的作用机制,进而指导我国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理论推导结合案例实证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首先,从标准形成机制和标准效应两方面,对标准及标准化进程的理论问题做简要论述。其中,对标准效应的分析,着重从技术标准对所属企业或集团的知识产权保护效应,标准诞生后的直接和间接网络效应,以及主流标准对特定行业所造成的技术锁定效应叁个方面进行探讨。其次,从产业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和治理模式出发,从共性的角度深入分析标准对产业价值链的影响及作用。标准推行使产业价值链的整个系统,加速分隔成知识模块和产品模块,各个模块通过标准化界面相互沟通和交接。这便产生了两个结果:其一、产业链原有生产区段的增加,即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其二,产业链内部交易成本的降低,即产业链成本面的“下沉”。然后,运用成本-收益理论和博弈理论,通过对比无标准约束下的产业价值链,得出无论是生产者驱动产业链中的上游厂商,还是购买者驱动产业链中的下游厂商,都是通过标准操控模块化产品的价格,进而控制整条产业价值链的走向,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获取最优的价值分配。而且,厂商对标准的控制力愈强,其能够获取的价值愈多。此外,选取两种动力模式产业链中的典型行业,液晶电视产业和玩具产业进行案例剖析,验证了以上的理论分析。最后,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对我国标准化战略实施,提出战略定位和具体措施。

姜军[5]2005年在《企业专利战略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竞争是高科技企业生存发展竞争的最高形式。当前,国外跨国公司占据知识产权优势,通过知识产权的发明、占有、许可和转让,在全球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产品未动,专利先行”的专利战略已成为跨国公司争夺全球市场、形成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在世贸组织的全球体系中占据了战略性的核心地位。WTO将中国与世界更紧密的连在了一起,中国市场成为了全球市场。 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但中国企业的专利数量和质量极低,并且企业忙于“价格战”忽略对专利战略的研究。所以“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不仅利润低而且时时面临外国公司的专利陷阱。跨国公司正快速在我国专利领域“圈地”,压缩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以期构筑对我国的技术垄断和市场控制。这将使中国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发展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制约。我国企业若继续徘徊在“专利战略”的初级阶段,将很难突破跨国公司的专利围剿,市场生存的空间将十分有限。因此,中国企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战略竞争能力。 “专利战略”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是当今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专利战略管理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我国学者从区域(或国家的)专利战略、企业专利战略的重要性、实施策略等几个方面也有所研究。国内外企业及理论界也早已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掀起了理论研究的高潮。分别从知识、资源、技术、组织与系统、文化等不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专利战略作为竞争战略理论着眼于企业外部的产业环境,核心竞争力理论关注于企业内部的特殊资源和能力建设。两种理论分别揭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不同层面。将两种理论结合运用,可以克服两者的冲突和各自的片面性,从而有助于全面分析竞争优势问题,对于构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战略很有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价值。 总之,现实的形势迫切需要我国理论工作者对专利战略相关理论必须进行深入和创新的研究。本文即着重从法律制度、技术创新、市场经营叁个维度和战略管理的高度来分析和探索企业专利战略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问题。

尹建丽, 于得水[6]2010年在《我国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定位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发展思路及做法,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定位上不适应科学发展的几个方面。根据WTO/TBT国际通行规则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工作原则,探讨了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制约我国技术标准战略发展问题的建议,强调了我国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中政府和产业界二元化的定位与作用。

王成昌[7]2004年在《企业技术标准竞争与标准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标准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因此,一个时期以来,发达国家政府都争先恐后地加大力度进行标准化战略研究,试图在技术标准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 加入WTO后,中国的市场将对外全面开放,这必将使我国的一些产业受到冲击。如何利用WTO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确定的有关技术标准原则,有效保护自己,抵御国外产品和技术的进入,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作为贸易壁垒的技术标准,其作用将更加突出。因此,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和加强技术标准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本文以两大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由文章的第2、3、4、5章构成,进行了与标准相关的理论研究,为下一部分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即文章的第6、7章,为实践研究部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相关的技术标准战略。主要内容分布如下: (1) 技术标准及其网络效应分析。首先在界定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对技术标准进行详细分类,分析标准的作用及反作用。接着利用网络经济学理论,探讨技术标准的网络效应和正反馈机制,并分析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标准竞争。 (2) 技术标准壁垒的理论分析。在给出技术标准壁垒概念的基础上,探讨技术标准壁垒的由来、发展,最后利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博弈论等理论分析技术标准壁垒的形成、作用及跨越机制。 (3) 技术标准的形成、跟踪及生命周期。首先比较分析标准形成的两种主要途径——市场化和委员会方式的优劣:然后分析了技术标准的成长轨迹,构建技术标准跟踪手段;最后构筑了技术标准生命周期模型,探讨了技术标准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 (4) 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分析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以及技术标准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 (5) 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在界定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基础上,探讨企业在技术标准定位、竞争以及形成后的战略选择。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实际,提出了我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

刘敏[8]2012年在《我国技术标准战略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标准作为支撑条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今天,技术标准在国际竞争中更加举足轻重。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许多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加大力度进行标准化战略研究,试图在技术标准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因此,技术标准的战略选择问题,引起了诸多学者的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是在传统经济层面、实物经济层面上进行讨论,而对技术标准的哲学分析,却并不多见。事实上,将技术标准的研究推进和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和水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为国家技术标准研究提供具有方法论性质的总体视野,对技术标准的战略选择问题和基本路向更具有启发性。本文在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第二章组成,着重进行了与技术标准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论文在分析技术标准竞争的现状和国内外关于技术标准定义的基础上,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一种比较全面的技术标准定义。并对技术标准战略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探讨我国的技术标准战略确定分析框架;第二部分由第叁、第四章组成,指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分别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对技术标准战略进行选择研究。在国家层面,针对不同市场认为它应当包括技术壁垒战略,技术标准国际化战略和绿色发展战略,并对如何实施这些战略进行了具体说明。鉴于企业在技术标准战略中的特殊地位,还对我国的企业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将我国企业分为技术领先企业,市场缝隙企业和技术跟随企业,并针对各类企业的特点提出了相适宜的技术标准战略。论文在对技术标准战略的类型和内涵分析方面,特别在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整体定位以及它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战略选择方面,试图以新的视野,提出某些具有新意和实际意义的对策和观点。

袁杰[9]2008年在《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新阶段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国务院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中,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实行专利、商标、版权叁合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这是首次将技术标准提升到战略层面的高度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构建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战略的角度,从分析探讨技术标准战略理论入手,借鉴国外技术标准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和天津滨海新区标准化工作现状,研究如何提升技术标准的战略性作用、卓有成效地实施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策略和技术标准竞争策略,以便充分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助推效应和乘数效应,促使滨海新区真正成为先进技术的承接地和扩散地、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本文结合战略构想,运用SWOT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发展模式,对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战略总体架构及实施对策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核心是解决好两个发展策略问题,提出“先立后破、分步推进、差异化实施、重点突破”的战略实施原则,确定了“整体规划、稳步推进、分阶段实施”的实施路径,将战略最终目标的实现进程划分成两个阶段,并提出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调以及技术标准竞争两大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现实条件的客观分析,确定当前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调模式应选择以企业主导的内生模式+政府主导的拉动模式的混合模式,并逐步向内生模式转变。在技术标准竞争策略中,提倡“全面跟踪、实质参与、重点突破”,采取程度不同的“追随+参与+主导”组合标准竞争策略,并对新区的核心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为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和理论保障。

吴文华[10]2008年在《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及其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技术标准重要性的凸显以及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日益结合推动了高技术企业基于标准化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协作研发、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合作,进而形成跨国技术标准联盟这一重大趋势。技术标准联盟是指多个企业通过订立合作协议而形成的企业战略联盟,旨在确立、推广和扩散技术标准。技术标准联盟以其显着的协同效应,帮助企业在动态竞争中获取和整合国际国内技术资源、建立技术标准优势、分担R&D风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然而,技术标准联盟的成功率并不高,即联盟并非天然具备这种独特竞争力内涵。联盟协同效应的发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联盟的有效治理。技术标准联盟治理是在环境的不确定和任务复杂性条件下,具有资产专用性(核心是知识产权)的自治单元相互依赖合作解决适应、协调与保证交易进而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靠现有的公司治理体系已无法应对,从而导致联盟成长的不稳定;如果要协调技术标准联盟的成长和经济体系的稳定,必须重新塑造技术标准联盟独特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本文抓住技术标准联盟治理主要是知识产权治理这一实质问题,运用交叉学科理论方法,结合实证(案例)研究,试图提出、论证一个系统的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理论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提出并论证新产权(主要是指专利产权)契约关系是分析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起点。技术标准联盟成员合作的基本要素是以专利为主的知识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联盟是一种新产权—知识产权契约联盟。运用交易成本理论,结合专利经济学和网络外部性理论分析了技术标准联盟合作契约的不完备性;从联盟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锁定”效应剖析了技术标准联盟中可能存在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搭便车”、“敲竹杠”)、强势和弱势锁定等事前和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揭示出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动因。其次,提出了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基本框架。运用公司(网络)治理理论,结合技术标准特征,较为科学地界定了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内涵,廓清了治理的主客体、治理边界等。将“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界定为:通过一套正式及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优化技术标准联盟组织租金配置,协调联盟各个利益相关者(主要以知识产权所有者为核心)之间的权责关系,以实现技术标准联盟价值最大化,从而最终维护联盟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联盟治理的终极目的和基本出发点是“组织租金优化配置”,成员之间通过协商谈判,共同治理实现“组织租金优化配置”。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本质特征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源于创造与分享合作剩余,通过构建控制权博弈模型揭示了这一机理。运用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揭示出共同治理的实现路径是:既独立又互赖的不同成员之间相互连结,进行各种复杂的互动,互动的结果产生协同。关系、互动、协同是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逻辑。技术标准联盟共同治理具体方式包括构建联盟的治理结构及治理机制,联盟治理结构为实现联盟内部治理提供了相互制衡的组织机构,联盟的治理机制则是对联盟内部各企业产权契约关系的安排和设计,是联盟治理结构正常运行的基础。第叁,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能力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等角度系统分析和解释了技术标准联盟选择准市场式契约型治理结构的决定因素。通过对联盟运作模式的解析,揭示了联盟治理结构中各层次权责关系以及基于知识产权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而从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技术标准联盟契约型治理结构节约交易成本、最大化联盟租金并具有战略柔性,弥补法律保护知识产权不足等优越性。第四,在科学界定治理机制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宏观层面的行为规范和微观层面的运行规则所构成的内部治理机制体系。宏观机制包括信任、声誉、联合制裁与宏观文化;微观机制包括谈判协商、利益转移、知识共享与信息披露机制等。围绕“联盟租金合理分配”的治理目标,运用合作博弈理论构建相应博弈模型,重点分析揭示了各种微观治理机制的内涵、运作机理及联盟策略。论证了治理机制是技术标准联盟有序运作的基础,是合作绩效提高的基本保证的基本思想。最后,以发展相对成熟、运作相对规范、治理相对有效,并且是由我国电信企业主导的第叁代移动通信产业国际标准TD-SCDMA产业联盟为例,对其中的治理问题、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等进行了探讨,挖掘其治理成功的独特经验,并验证了我们提出的联盟治理新观点、新方法。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技术标准联盟治理体系,发展技术标准联盟、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基于技术标准的中国ICT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D]. 陈福林. 天津大学. 2006

[2]. 我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D]. 魏萍. 天津财经大学. 2006

[3].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定位和选择[D]. 曹军利.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4].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标准化战略研究[D]. 张川. 湖南大学. 2007

[5]. 企业专利战略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研究[D]. 姜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6]. 我国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定位及发展建议[J]. 尹建丽, 于得水. 今日科苑. 2010

[7]. 企业技术标准竞争与标准战略研究[D]. 王成昌.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8].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选择研究[D]. 刘敏.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9]. 天津滨海新区技术标准发展策略研究[D]. 袁杰. 天津大学. 2008

[10]. 高技术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研究[D]. 吴文华. 湖南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定位和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