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食蚊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毒理学,急性毒性,镉,食蚊鱼
食蚊鱼论文文献综述
刘阳,张力,覃剑晖[1](2019)在《镉胁迫对食蚊鱼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食蚊鱼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水式亚急性毒性试验法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测定镉胁迫后食蚊鱼肝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热休克蛋白90(HSP90)、细胞色素氧化酶1A(CYP1A)以及金属硫蛋白(MT)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镉胁迫对食蚊鱼的毒性效应,了解重金属镉在水体中的毒性,拓展食蚊鱼在环境毒理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肝组织中HSP70基因和CYP1A基因相对表达水平表现为逐渐下调的趋势,HSP90基因和MT基因表达水平先显着上调后逐渐降低,且趋于稳定。本研究通过多个角度综合探讨镉对食蚊鱼的毒性作用机制,将为防治镉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拓展食蚊鱼在环境毒理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也为其成为模式生物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欧阳旭[2](2019)在《入侵种西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生活史(生殖生物学性状)变异、演化机制和捕食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入侵使入侵种面临新生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剧变带来的挑战,同时也促进了生物性状的演化甚至新物种的形成。西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属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胎鳉科(Poeciliidae),食蚊鱼属(Gambusia),原产于北美洲。因其捕食蚊虫幼虫而作为控蚊工具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引种,目前已入侵到全世界60多个国家,被列为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除了捕食蚊虫幼虫外,食蚊鱼对原生水生生物的卵及幼仔的捕食导致了土着种的濒危和灭绝,严重影响了入侵地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然而目前对于其入侵机制还知之尚少。本研究以入侵我国的西部食蚊鱼为实验动物,对种群生活史性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变异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全国大范围采样收集了我国华北(保定)、长叁角地区(南京、湖州、杭州、丽水)、华南(厦门、潮州、北海)及华西(安康、成都)地区野外食蚊鱼样品,研究野生食蚊鱼种群生活史性状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通过选取3个野外种群进行月间采样,探究生活史性状的季节间变化情况。其次,尝试利用实验室同质园试验对表型变异的演化基础进行阐释。再次,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改变温度、摄食和盐度,探究食蚊鱼对环境因子改变采取的适应性策略。最后,通过野外捕食试验研究入侵种食蚊鱼与本土生物的互作。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雄鱼体长呈现和伯格曼定律一致的变异模式,分布于高纬度地区和内陆种群的雄鱼体型显着增加。雄鱼体脂受环境因素影响,环境梯度上呈现显着变异模式。雌鱼在气候条件影响下生活史性状之间的权衡变化显着。除了气候因素影响外,捕食压力或许也是导致表型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2)种群月间生活史变异模式显着,雌鱼体长变异表现为繁殖季体长增加,非繁殖季体长减小的模式。雄鱼体长的变化除受到环境影响外,性选择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体长的变异趋势和繁殖力的变异趋势基本相同。体脂的变化趋势与繁殖力呈现同步变化,且雌鱼体脂的增加往往伴随着胚胎脂肪含量的升高。雌鱼生活史性状中,繁殖力和生殖投入之间存在显着的权衡。(3)同质园试验结果表明,野外种群中生活史性状变异的主要成因是表型塑性的结果。表明西部食蚊鱼还有很高的入侵性,演化速度也因而减慢。(4)对单个环境因素进行操控,研究环境改变对生活史性状变异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入侵种西部食蚊鱼在25℃时体脂与生殖投入最高,而低温(20℃)和高温(30℃)都会抑制幼鱼生长繁殖。摄食试验中表型变异未能验证现存理论模型,可能与维持表型塑性时的能量消耗有关。盐度耐受试验则表明西部食蚊鱼可以耐受20‰盐度的水体并存活较长时间。(5)捕食试验的结果显示,本土负子蝽已经开始捕食入侵种西部食蚊鱼,入侵后的食蚊鱼已经融入本土生态系统。在无偏好捕食试验中,被捕食的西部食蚊鱼显着大于未被捕食的个体,发生捕食行为的负子蝽体型也略大。性别偏好试验中,仅发现负子蝽对雄鱼的捕食偏好,但结果并不显着。而食蚊鱼并不对负子蝽或其幼虫产生捕食行为。目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外来物种的入侵日益增多,对生态及经济造成的打击难以估量。以入侵中国的食蚊鱼为模式动物,揭示入侵过程中表型演化的机理,探索性状变异的方向,有利于全面评价入侵种种群在新生境的演化潜力,并为其它入侵种的入侵机制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中发现入侵种西部食蚊鱼对温度、摄食和盐度等环境因子改变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且表型塑性是导致野外种群生活史性状变异的主要原因,或预示西部食蚊鱼种群在野外还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未来将结合表型数据构建种群扩散模型,建立西部食蚊鱼入侵的预警体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UMUTONI,Diane[3](2019)在《辛基酚对雌性西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生长和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4-叔辛基苯酚(OP)暴露下性成熟的雌性西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生长和繁殖能量分配。4-叔辛基苯酚(OP)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已被证明可影响生殖参数以及性发育和生长。OP对成熟雌鱼生活史变量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调查了在水中暴露于辛基酚(OP)28天的性成熟雌鱼的生殖和体细胞生长之间的能量分配,其中浓度梯度为0(对照组)、50和100μg/l浓度。结果显示,暴露于OP的雌性食蚊鱼生殖投入能量较少(随着浓度增加,生殖分配和胚胎脂肪含量减少),且体内能量储存增加(体细胞瘦肉重量增加)。此外,结果显示大量发育良好的鱼具有未发育的卵巢,并且χ~2检验显示这种状况与OP浓度之间存在高度显着的相关性,与繁殖相比这种情况可能与体细胞中最高的能量投入有关。但是,OP暴露阻碍性成熟鱼卵巢发育的机制尚不清楚。总之,该研究表明,OP暴露增加了自身生长投入的能量,这可能导致个体肥胖,并且减少对繁殖的能量投入。此外,未发育的卵巢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产生后代数量减少。本研究表明了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都会受到EDCs的显着影响。本研究中连续暴露于OP所得的一系列结果可以用于物种灭绝的预测,因此,保护未被污染的水体、减少EDCs的使用并减少废水进入水生环境刻不容缓。对于OP暴露使性成熟雌性个体的卵巢发育退化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高佳硕[4](2019)在《西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雌鱼生殖器官形态特征沿气候梯度的分化及其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原产自北美地区,因为其喜食蚊子的幼虫且适应能力强,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引种以治蚊害,又因为西部食蚊鱼对土着种的危害而被列为世界百种恶性入侵物种。1924年被引入中国大陆,在近百年时间里已经扩散至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南方大陆广袤的腹地,气候地理条件差异明显。在传播扩散过程中西部食蚊鱼在遗传、生理和形态方面会发生一定分化以适应复杂的气候地理差异。表观形态的分化是最容易观察,且生物的形态功能与生理功能相对应。而表观形态中,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对个体繁殖至关重要。雌鱼生殖器官外观形态虽然简单,但微小的结构变化就能对交配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究我国多个地区种群的成熟雌性西部食蚊鱼生殖器官形态的多样性,探究气候地理差异对雌鱼生殖器官形态结构的影响以及生殖器官差异形成的主要机制,并进一步研究雌鱼生殖器官形态结构分化的来源(表型可塑性和快速进化)。本研究样品来自跨越中国大陆13个纬度和17个经度的七个西部食蚊鱼地理种群,对其雌鱼生殖器官进行形态学分析。并对其中叁个种群的西部食蚊鱼进行同质园试实验,探究形态分化的来源。研究结果如下:(1)西部食蚊鱼雌鱼生殖器官的形态沿我国气候梯度存在差异:内陆地区的泌尿生殖孔面积和窦状区面积更大;南方内陆和北方沿海地区(即长江沿岸)的泌尿生殖孔开口区尺寸比较大,而南方沿海地区(华南沿海)泌尿生殖孔开口区尺寸较小,与该地区种群较密集有关。(2)同质园试实验结果证明:与实验室饲养的雌鱼相比,野外捕捞的雌鱼拥有较大的开口尺寸,且两者比较差异较大,故泌尿生殖孔开口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野外捕捞的亲代雌鱼与其在实验室饲养的子二代雌鱼相比,泌尿生殖孔面积差异较小,孔型乳头面积的差异也较小,都具有较强遗传稳定性。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地理等生态因素差异在西部食蚊鱼种群扩散过程中使形态发生了变化,支持生态假说(Ecology hypothesis)。研究结果明确了雌鱼生殖器官形态特征的形成机制。为西部食蚊鱼种群的微进化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和线索,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入侵种食蚊鱼种群对入侵地环境变化的适应。(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魏洁菲[5](2019)在《形态特征对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性选择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驱动力,配偶选择是性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通过整合多方面的信息评估配偶质量,进行配偶选择决策,其中形态特征是影响个体配偶选择的重要因素。西部食蚊鱼(Western mosquitofish,Gambusia affinis)是原产于北美洲中部至大西洋沿岸的一种暖水性营卵胎生的小型硬骨鱼类,隶属于胎鳉科(Poeciliidae),食蚊鱼属(Gambusia)。作为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西部食蚊鱼分布广泛,具有生长迅速,繁殖率高,繁殖季长等特点。西部食蚊鱼为强迫交配系统,雌鱼常常受到雄鱼的性骚扰,在进行交配时,雄鱼通过追逐、接触、甩动生殖鳍,将精子射入雌鱼生殖孔内。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在体型和第二性征等形态特征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是典型的两性异形。有研究证明,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均表现出明显的择偶偏好,因此,西部食蚊鱼是研究配偶选择的理想模式动物。为了探究形态特征在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中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野生西部食蚊鱼形态学参数的建库和计算机模拟动画的制作,进行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的配偶选择偏好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结果:1.雄性西部食蚊鱼生殖鳍状态对雌鱼配偶选择的影响通过二元择偶实验,结果发现雌性西部食蚊鱼厌恶生殖鳍处于持续勃起状态的雄鱼(t_(32)=-2.228,P=0.03,平均SOP=-0.13),表明在强迫交配系统中,雌鱼对强迫交配和性骚扰的抗拒。2.雌性西部食蚊鱼的年龄对雄鱼配偶选择的影响通过二元择偶实验,结果发现雄鱼偏好选择年轻雌鱼(t_(35)=2.54,P=0.016,平均SOP=0.17),且择偶偏好与雄鱼的身体尺寸呈正相关(R~2=0.13),这一偏好表明雄鱼对精子竞争强度较为敏感,且可能与雄鱼的社会地位相关。通过对年轻和年老形态的雌性西部食蚊鱼进行几何形态学分析,并制作相关计算机模拟动画,进行二元择偶实验。雄鱼对具有“较大生殖斑尺寸”(非年龄)的雌鱼具有显着偏好(年轻雌鱼:t_(22)=-2.95,P=0.007,平均SOP=-0.24;年老雌鱼:t_(23)=-2.49,P=0.021,平均SOP=-0.21)。说明生殖斑是影响雄鱼交配的重要因子,且参与交配的雌鱼的生殖斑面积可能更直观的反映出其繁殖力。上述结果可能表明雄鱼对高繁殖力的雌鱼存在内在择偶偏好。与年老雌鱼(脊柱弯曲,腹部面积大)相比,雄鱼对年轻雌鱼(腹部面积小,脊柱呈流线形)有显着偏好(t_(35)=2.14,P=0.04,平均SOP=0.15),但两种形态特征仅占总体形变的69.36%,提示可能其它形态特征也是影响雄鱼配偶选择的因素之一。雄鱼对不同身体尺寸的雌鱼无任何偏好(年轻雌鱼:t_(47)=-0.80,P=0.43,平均SOP=-0.05;年老雌鱼:t_(47)=-1.59,P=0.12,平均SOP=-0.10),但身体较大的雄鱼对身体尺寸较大的年老雌鱼表现出更强的厌恶(t_(26)=-1.66,P=0.11,平均SOP=-0.15),可能因为身体尺寸大的雄鱼社会等级高,交配机会多,相比身体尺寸小的雄鱼,在择偶时更为“挑剔”。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西部食蚊鱼在配偶选择过程中,雌雄两性存在不同的择偶策略,雌鱼在择偶过程中,将雄鱼的性骚扰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而雄鱼在择偶过程中,将对潜在配偶进行综合考察,且其偏好可能并不由单一形态学特征所主导。上述结果都体现了西部食蚊鱼在配偶选择过程中,对不同形态特征的异性的综合权衡。(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黄玲,廖妍妍,陈新兰,陈学梅[6](2019)在《实验探究绿皮马铃薯对食蚊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龙葵素中毒的案例时有发生,多为食用了发芽、变绿的马铃薯引起的中毒。相关研究表明,龙葵素对多种受体生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理毒害作用。为了让中小学生对发绿马铃薯的毒性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本实验采用生活中常见易得的食蚊鱼作为受体生物,通过简易的实验,探究不同质量的绿皮马铃薯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正常马铃薯研磨液对食蚊鱼的影响不大,而绿皮马铃薯对食蚊鱼有明显的毒害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08期)
高建操[7](2018)在《西部食蚊鱼入侵中国大陆后的适应性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应性特征指能帮助机体更加适应所处环境的表型特征,是机体对自然选择演化压力的应答,它的出现有助于维持或加强有机体在当前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入侵物种被引入到新环境后,往往要面临一些由不同的环境因子的带来的选择压力,这些压力将驱动入侵不同地区的种群产生表型特征的适应性分化,这些分化可能是表型可塑性和(或)局域适应的结果。食蚊鱼属(Gambusia Poey,1854)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胎鳉科(Poeciliidae),原生于美洲中部,包含40多种,大部分种类营淡水生活,仅少数种类可在咸水环境中生活。食蚊鱼属中有9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为易危种,而通常我们所说的食蚊鱼特指广泛入侵的两种,即西部食蚊鱼(G.affinis Baird&Giard,1853)和东部食蚊鱼(G.holbrooki Giard,1859)。20世纪20年代,食蚊鱼被引入中国大陆用于控制蚊虫数量、预防蚊媒传播的疾病。经过90多年的扩散分布,目前食蚊鱼在中国长江及以南水域均有分布。尽管如此,目前入侵中国大陆食蚊鱼的种类鉴定仍然缺乏分子水平上的证据。而且,我们对食蚊鱼在中国大陆的入侵传播途径及具体分布情况知之甚少,对中国大陆的食蚊鱼进一步入侵扩散的能力一无所知。此外,我们对食蚊鱼是如何在新环境中成功固定和扩散的适应性演化机制缺乏了解。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首先调查了入侵中国大陆的食蚊鱼的分布情况,并结合鳍条的形态测量学特征和线粒体标记对入侵中国大陆的食蚊鱼群体进行了种属鉴定;其次,基于15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对入侵中国大陆的食蚊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情况进行了评估和调查;再次,探究了不同气候梯度下西部食蚊鱼群体适应性的表型特征,包括体长特征、身体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征;随后,基于8个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位点,结合环境因素和生活史特征,探究了西部和东部食蚊鱼适应性生殖策略的时空差异;最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了功能基因注释和遗传标记开发。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入侵中国大陆的食蚊鱼为西部食蚊鱼;西部食蚊鱼在中国南方水体中普遍存在,个别北方地区(如河北保定)也有分布。2.中国大陆的西部食蚊鱼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北海、厦门和潮州种群遗传多样性稍微低于纬度较高的其他几个种群;所调查的10个西部食蚊鱼种群可分为2个遗传簇,位于长江叁角洲的南京、湖州和杭州种群组成一个遗传簇,而安康、北海、成都、潮州、保定、丽水、厦门等7个种群组成另一个遗传簇;西部食蚊鱼在中国大陆的扩散过程符合踏脚石模型,而随机遗传漂变对西部食蚊鱼种群间遗传分化有一定的贡献。3.在高纬度、高海拔和沿海地区,西部食蚊鱼雌鱼具有更大的体型,而在低纬度、低海拔和内陆地区则具有相反的特征;在低纬度、高海拔和沿海等环境稳定地区,西部食蚊鱼雌鱼倾向于繁殖少量大型竞争力较强的的后代,反之亦然;西部食蚊鱼雌鱼形态学特征的差异与生活史特征的变化规律相符合,即在高纬度、低海拔和内陆等环境波动地区,西部食蚊鱼雌鱼具有较膨大的腹腔、胸鳍相对靠前、相对较小的头部、较短的尾柄,而在环境稳定地区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与雌鱼繁殖策略相符,雄鱼在低海拔和高纬度地区具有较高的生殖投入,反之亦然。不同气候梯度下西部食蚊鱼生活史和形态学特征的差异表明:温度和环境的稳定程度是驱动西部食蚊鱼表型差异的重要因素。4.多重父权现象在入侵种食蚊鱼种群中普遍存在。东部和西部食蚊鱼的多重父权生殖策略具有很多优点,如通过增加后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使群体保持较高的演化灵活度。多重父权生殖策略与生活史特征紧密相关并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食蚊鱼多重父权的时空差异模式由雌鱼主导的繁殖活动造成,受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共同驱动。与生活史策略相符,在高纬度地区,食蚊鱼具有较高水平的多重父权特征。生殖偏倚伴随着多重父权的发生而存在,是由交配后的性选择引起的。5.转录组分析共得到152036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2262 bp。其中,成功进行功能注释的unigene有111502个(占73.33%)。从unigene集中共发现81722个微卫星位点,同时从各文库中筛选出63014~8862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各种群中SNP位点的Ka/Ks比值均小于1,表明各种群中西部食蚊鱼的功能基因正在经历纯化选择。综上,本论文主要探究了入侵种西部食蚊鱼在生活史、形态学和生殖策略等方面的适应性分化。本论文鉴定出入侵中国大陆的食蚊鱼为西部食蚊鱼,查明了入侵西部食蚊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获得了西部食蚊鱼大量的功能基因序列信息和遗传标记,为深入研究西部食蚊鱼的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此外,本论文将加深大众对入侵种食蚊鱼的认识,为食蚊鱼入侵地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以及食蚊鱼入侵的控制和预防等方面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10-01)
鲍爽[8](2018)在《双氯芬酸和辛伐他汀对食蚊鱼Nrf2和PXR解毒代谢关键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药物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在环境水体中被广泛检出,这些物质可能对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构成潜在威胁。但目前有关PPCPs类物质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其解毒代谢过程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典型PPCPs类物质--双氯芬酸(Diclofenac,DCF)和辛伐他汀(Simvastatin,SV)为目标化合物,选择中国南方水域广泛存在的一种小型淡水鱼--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作为试验对象,研究典型PPCPs暴露对水体非靶生物解毒代谢过程的影响。研究通过克隆食蚊鱼体内的解毒代谢相关关键转录因子Nrf2、PXR及其下游通路靶基因的中心序列,并构建荧光定量基因检测方法。同时在完成基因克隆的基础上合成食蚊鱼Nrf2、PXR特异性一抗抗体。通过qPCR方法测定在环境相关浓度的DCF和SV单一暴露下,食蚊鱼肝脏组织中Nrf2转录因子及其下游信号通路靶基因(GCLC、NQO1、UGT、MRP2、CAT和SOD2)以及PXR转录因子及其下游信号通路靶基因(P-gp、CYP3A、GSTA)mRNA的表达变化;同时分析相应蛋白和酶如ERND、GST、SOD和CAT活性变化以及还原性小分子GSH和氧化产物MDA含量变化;通过West Blotting实验测定Nrf2、PXR的蛋白相对表达变化以及在SV暴露下食蚊鱼MAPK通路蛋白ERK、JNK和p38相对变化;此外还通过HE染色切片、Nrf2蛋白免疫组化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和分析在SV暴露下食蚊鱼肝脏组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DCF和SV都对食蚊鱼体内Nrf2及其下游解毒代谢相关基因(GCLC、GSTA、NQO1、CAT、SOD2)的转录表达有显着性影响、对转录因子Nrf2蛋白表达、相关酶活指标(GST、SOD、CAT)以及GSH和MDA含量变化也有不同程度影响,尤其是Nrf2 mRNA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而表达呈现较典型的时间-效应关系,在168 h的转录水平变化比24 h和72 h显着;DCF和SV暴露对PXR及其下游通路相关基因(P-gp、CYP3A、UGT、MRP2)的转录表达、PXR蛋白表达和ERND酶活变化都有显着影响,PXR和CYP3A mRNA则随暴露浓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SV暴露后,食蚊鱼体内Nrf2蛋白的组织分布有所上升、肝脏组织形态结构明显改变,细胞亚结构中线粒体增大。SV暴露使得MAPK通路蛋白ERK、JNK和p38蛋白相对表达明显变化,反映出MAPK通路蛋白的变化与Nrf2、PXR变化可能存在调控关系,并且与组织结构变化呈现一定相关性。本研究表明环境中常见的DCF和SV对食蚊鱼的解毒代谢过程关键通路--Nrf2和PXR信号通路以及其下游相关解毒代谢靶基因转录、酶活和蛋白表达可产生显着影响,对食蚊鱼肝脏组织结构可造成明显改变,揭示了水体环境中双氯芬酸、辛伐他汀等典型PPCPs类物质暴露可能对水体非靶生物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25)
熊向英,蔡星,丁雪娟[9](2018)在《温度和光照对食蚊鱼寄生百慕大伴盐虫孵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温度和光照对寄生于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鳃的百慕大伴盐虫(Salsuginus bermudae)虫卵孵化的影响,将收集到的虫卵分别置于35℃、30℃、25℃、20℃、15℃、10℃的梯度温度中以及全光照、12 h光照和12 h黑暗交替的节律光照(6:00开灯,18:00关灯)、全黑暗的条件下,记录其孵化率和幼虫孵出所需时间。结果表明,在10~35℃的温度范围内,百慕大伴盐虫孵化的最适温度为35℃,孵化率与温度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同时温度显着影响百慕大伴盐虫的胚胎发育阶段,35℃时虫卵产出第2天即开始有钩毛蚴孵出,而10℃时第7天才开始有幼虫孵出。不同的光照条件对百慕大伴盐虫虫卵的孵化率影响不大,表明光照不是其孵化的必需条件,但节律光照对虫卵的孵化具有延滞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周琳珺[10](2018)在《西部食蚊鱼遗传多样性及多重父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食蚊鱼(western mosquitofish,Gambusia affinis)是着名的入侵物种,自上个世纪20年代被引入中国,经过一个世纪的繁衍和传播,现在已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各主要湖泊、河流等水体之中。西部食蚊鱼的遗传多样性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遗传学背景,而雌性食蚊鱼的多次交配生殖策略也对食蚊鱼的成功入侵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为了评估野生西部食蚊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和多次交配频率的时空差异,本研究基于8个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入侵中国的6个野生西部食蚊鱼种群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和多重父权模式的空间差异分析;同时,本研究还以陕西省安康地区的野生西部食蚊鱼种群为对象对其繁殖季内多重父权的月间变化模式进行了分析。上述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对中国大陆6个西部食蚊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信息的调查发现所有种群均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大部分种群近期经历过瓶颈效应;标准种群遗传学参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等位基因丰富度)显示6个西部食蚊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为丰富。2.多重父权现象在调查的6个种群中普遍存在,且在空间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该差异可能是由不同的环境因素(气候、性别比例、捕食者存在与否等)和雌性繁殖力造成的。3.安康地区西部食蚊鱼的月间多重父权频率和多重父本数存在显着差异,雌鱼的繁殖力可能是产生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西部食蚊鱼在入侵我国之后形成了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种群,结合入侵种群中多重父权生殖策略普遍存在情况,表明多重父权策略对入侵种维持种群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大贡献;此外,多重父权模式的时空差异展示了环境因素对西部食蚊鱼种群生殖策略的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食蚊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入侵使入侵种面临新生境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剧变带来的挑战,同时也促进了生物性状的演化甚至新物种的形成。西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属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胎鳉科(Poeciliidae),食蚊鱼属(Gambusia),原产于北美洲。因其捕食蚊虫幼虫而作为控蚊工具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引种,目前已入侵到全世界60多个国家,被列为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除了捕食蚊虫幼虫外,食蚊鱼对原生水生生物的卵及幼仔的捕食导致了土着种的濒危和灭绝,严重影响了入侵地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然而目前对于其入侵机制还知之尚少。本研究以入侵我国的西部食蚊鱼为实验动物,对种群生活史性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变异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全国大范围采样收集了我国华北(保定)、长叁角地区(南京、湖州、杭州、丽水)、华南(厦门、潮州、北海)及华西(安康、成都)地区野外食蚊鱼样品,研究野生食蚊鱼种群生活史性状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通过选取3个野外种群进行月间采样,探究生活史性状的季节间变化情况。其次,尝试利用实验室同质园试验对表型变异的演化基础进行阐释。再次,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改变温度、摄食和盐度,探究食蚊鱼对环境因子改变采取的适应性策略。最后,通过野外捕食试验研究入侵种食蚊鱼与本土生物的互作。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雄鱼体长呈现和伯格曼定律一致的变异模式,分布于高纬度地区和内陆种群的雄鱼体型显着增加。雄鱼体脂受环境因素影响,环境梯度上呈现显着变异模式。雌鱼在气候条件影响下生活史性状之间的权衡变化显着。除了气候因素影响外,捕食压力或许也是导致表型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2)种群月间生活史变异模式显着,雌鱼体长变异表现为繁殖季体长增加,非繁殖季体长减小的模式。雄鱼体长的变化除受到环境影响外,性选择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体长的变异趋势和繁殖力的变异趋势基本相同。体脂的变化趋势与繁殖力呈现同步变化,且雌鱼体脂的增加往往伴随着胚胎脂肪含量的升高。雌鱼生活史性状中,繁殖力和生殖投入之间存在显着的权衡。(3)同质园试验结果表明,野外种群中生活史性状变异的主要成因是表型塑性的结果。表明西部食蚊鱼还有很高的入侵性,演化速度也因而减慢。(4)对单个环境因素进行操控,研究环境改变对生活史性状变异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入侵种西部食蚊鱼在25℃时体脂与生殖投入最高,而低温(20℃)和高温(30℃)都会抑制幼鱼生长繁殖。摄食试验中表型变异未能验证现存理论模型,可能与维持表型塑性时的能量消耗有关。盐度耐受试验则表明西部食蚊鱼可以耐受20‰盐度的水体并存活较长时间。(5)捕食试验的结果显示,本土负子蝽已经开始捕食入侵种西部食蚊鱼,入侵后的食蚊鱼已经融入本土生态系统。在无偏好捕食试验中,被捕食的西部食蚊鱼显着大于未被捕食的个体,发生捕食行为的负子蝽体型也略大。性别偏好试验中,仅发现负子蝽对雄鱼的捕食偏好,但结果并不显着。而食蚊鱼并不对负子蝽或其幼虫产生捕食行为。目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外来物种的入侵日益增多,对生态及经济造成的打击难以估量。以入侵中国的食蚊鱼为模式动物,揭示入侵过程中表型演化的机理,探索性状变异的方向,有利于全面评价入侵种种群在新生境的演化潜力,并为其它入侵种的入侵机制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中发现入侵种西部食蚊鱼对温度、摄食和盐度等环境因子改变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且表型塑性是导致野外种群生活史性状变异的主要原因,或预示西部食蚊鱼种群在野外还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未来将结合表型数据构建种群扩散模型,建立西部食蚊鱼入侵的预警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蚊鱼论文参考文献
[1].刘阳,张力,覃剑晖.镉胁迫对食蚊鱼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9
[2].欧阳旭.入侵种西部食蚊鱼(Gambusiaaffinis)生活史(生殖生物学性状)变异、演化机制和捕食适应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UMUTONI,Diane.辛基酚对雌性西部食蚊鱼(Gambusiaaffinis)生长和繁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高佳硕.西部食蚊鱼(Gambusiaaffinis)雌鱼生殖器官形态特征沿气候梯度的分化及其稳定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魏洁菲.形态特征对雌雄两性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决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黄玲,廖妍妍,陈新兰,陈学梅.实验探究绿皮马铃薯对食蚊鱼的影响[J].中学教学参考.2019
[7].高建操.西部食蚊鱼入侵中国大陆后的适应性分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8].鲍爽.双氯芬酸和辛伐他汀对食蚊鱼Nrf2和PXR解毒代谢关键信号通路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8
[9].熊向英,蔡星,丁雪娟.温度和光照对食蚊鱼寄生百慕大伴盐虫孵化的影响[J].南方水产科学.2018
[10].周琳珺.西部食蚊鱼遗传多样性及多重父权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