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弥散论文_张延乐,王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气弥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气,因子,湍流,高斯,核电厂,模式,面层。

大气弥散论文文献综述

张延乐,王超[1](2018)在《G类稳定度在PAVAN软件计算内陆厂址大气弥散因子应用中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在获取气象数据叁维联合频率时,使用美国核管会导则RG 1.23中提供的大气稳定度划分方法,即包括G类极端稳定度,对PAVAN程序计算静风频率较高、平均风速较小的内陆厂址大气弥散因子的影响。分析表明,与采用HAD 101/02根据温度梯度和风速确定的大气稳定度的方法获取的计算输入相比,该方法处理计算输入,得到的大气弥散因子约减小了1/2。由于RG 1.23大气稳定度划分方法对于稳定类天气的划分更加精细,在利用PAVAN软件计算时,可充分考虑到小风情况下的风摆效应,得到适当保守且较为适用于内陆厂址条件的大气弥散因子。(本文来源于《辐射防护》期刊2018年03期)

杨宗甄,鲍昕杰,游春华,陶云良[2](2017)在《WRF-CALPUFF模型在计算内陆核电厂正常工况下大气弥散因子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RF-CALPUFF数值模式对某内陆核电厂址气载放射性核素扩散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该地区风速较小,且地形特征复杂,污染物扩散受地形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在复杂地形及中性层结作用下,污染物易在迎风坡出现堆积现象。模式模拟方法较好地反映出当地大气扩散特征,由于模式考虑了地形的动力强迫过程,其计算的年均大气弥散因子较高斯烟羽直线模式有一定的差异。辐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这种由于地形作用对内陆核电厂址气载放射性核素扩散和分布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核材料分卷、辐射防护分卷)》期刊2017-10-16)

王一川,盛青,熊小伟,魏新渝,魏国良[3](2016)在《高低层风向差异对核电厂长期大气弥散因子计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风场上下不一致时计算大气弥散因子的差异,使用CAirDos模式计算福建某沿海核电厂的长期大气弥散因子,并与CEIRA模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种模式计算出的最大长期弥散因子出现的方位相同,均对应于低层最多风向(东北东,23.2%)的下风向,而次大值出现的方位不同。其中,CAirDos计算的长期大气弥散因子的次大值出现在低层(10 m)次多风向(北东,10.4%)的下风向;而CEIRA模式计算的长期大气弥散因子的次大值出现在高层(80 m)主导风向(北,16.5%)的下风向。CAirDos使用的是单层风速数据,高层风速经风廓线修正得到,风向保持不变,保证了高、低层风向的一致,而CEIRA需要使用高层及低层两层的风速数据,当高层及低层风向不一致时,将影响长期大气弥散因子的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6年15期)

张琼,郭瑞萍,王博[4](2016)在《核电厂气载流出物大气弥散因子不同计算方法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基于核电厂气载放射性流出物环境影响的评价模式种类较多,然而这些模式及其开发的程序多用于评价过程,专门针对环境后果影响审评的应用较少。本文从分析核电厂气载放射性流出物大气弥散的相关导则标准以及基于此开发的相应程序入手,针对典型核素,采用C-Airdos,ROULEA-2.0和Fluidyn-PANACHE等程序,以我国自主设计的CAP1400压水堆重大专项示范工程石岛湾核电厂所在地环境数据为基准,开展正常运行工况下大气弥散因子模拟计算,与石岛湾核电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所采用的Y3001程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推荐适用于核电厂正常运行工况下气载流出物环境影响的审评模式及程序,为我国核电厂环境影响审评提供有益的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核安全》期刊2016年02期)

朱好,熊章辉,李凤菊,郑伟,王晓亮[5](2015)在《典型内陆厂址近场年均大气弥散和沉积因子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斯直线烟流模式XOQDOQ和叁维拉格朗日高斯烟团模式CALPUFF,分别计算了我国某一地形复杂、小静风频率较高的典型内陆厂址近场5 km半径范围的年均大气弥散因子和干沉积因子,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两种模式得到的近场年均大气弥散因子和干沉积因子分布、以及最大值出现位置有一定的差异。就扇区平均值而言,2 km半径以内XOQDOQ计算的方位最大弥散因子和干沉积因子分别是CALPUFF计算值的5倍和3倍左右;2 km以外两种模式计算结果差别减小,CALPUFF计算的方位最大干沉积因子大于XOQDOQ计算值。因而,对于地形复杂和小静风频发的厂址,在评价核电厂正常运行工况下气载流出物的辐射影响时,应结合厂址具体的环境和人口分布特征,在需要精细评价的情况下,宜选用其它适宜的大气扩散模式。(本文来源于《辐射防护》期刊2015年S1期)

朱好,郑平辉,王晓亮,郑伟,白晓平[6](2015)在《低风速下蒸发池年均大气弥散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虚源法和叁维拉格朗日高斯烟团模式CALPUFF结合数值积分算法,计算了我国某一低风速频率较高的内陆厂址虚拟蒸发池的年均大气弥散因子,对虚源法在低风速厂址的适宜性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虚源法由于不考虑小静风条件下污染物的近区累积和多方位弥散,因而在低风速频率较高的厂址,对10 km以内方位最大弥散因子和各扇区年均弥散因子的计算结果存在不保守的情形。对于复杂下垫面,虚源法预测的年均最大弥散因子出现位置与实际情况有所偏离。建议对于低风速频率较高、下垫面复杂的厂址,在评价蒸发池等类似面源的环境影响时,选择其他适宜的大气扩散模式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3期)

周强,拓飞,徐翠华,张京,李文红[7](2014)在《核辐射突发事件气载放射性物质大气弥散计算软件的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发气载放射性物质大气弥散计算软件,为在核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气载放射性物质的扩散范围。方法:以高斯模式为计算基础,在考虑重力沉降、地面反射和放射性衰变等因素的条件下,进行大气弥散计算。结果:设计并研发出核辐射突发事件气载放射性物质大气弥散计算软件,以表格、制图和下风向坐标点设置等形式给出计算结果。结论:该软件可有效降低气载放射性物质扩散计算的难度,满足核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需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4年04期)

聂保杰,倪木一,廉超,宋勇,吴宜灿[8](2013)在《基于湍流扩散理论的氚大气弥散程序开发与校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态氚环境安全评价是聚变核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大气湍流扩散理论的解析解模型,在TAS软件基础上使用MATLAB语言开发了聚变电站正常运行和事故工况下氚释放的大气弥散程序模块,分别与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计算程序HotSpot3.0、德国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KfK)的UFOTRI进行了对比,并与加拿大恰克河国家核实验室的大气HT释放实验、美国萨凡那河工厂事故实验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TAS计算环境中气态氚的浓度具有合理性。通过对程序模型的分析,给出了烟羽模块和烟团模块的适用条件及各自的特点,为核应急提出了一种计算方法,对聚变环境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3年S2期)

卢浩,王兵,张会强,王希麟[9](2013)在《粗糙下垫面对大气边界层中污染物颗粒弥散与迁徙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浸没边界法模拟随机高度的方块粗糙元来表征典型的大气边界层复杂下垫面,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和颗粒轨道模型分别来模拟大气湍流边界层和PM2.5的污染物颗粒,研究了光滑下垫面和粗糙下垫面的大气湍流边界层中污染物颗粒的弥散和输运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8-19)

方晟,李红,方栋,潘昕怿[10](2012)在《ARCON96模型计算行为研究及其与高斯模型在大气弥散因子估计中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ARCON96模型是NRC推荐用于核电站主控室可居留性评价的大气弥散因子计算模型。相比于以往的模型,ARCON96模型根据场地实验修正了近距离和静风条件下的扩散参数,使其估计结果更符合实际。本工作研究了ARCON96模型在大气弥散因子估计中的计算行为,并与经典高斯模型进行了比较。随着距离的增加,ARCON96模型估计的大气弥散因子与风速的函数关系逐渐由钟形曲线过渡到近似高斯模型的曲线。同时,随着距离的增加,大气弥散因子最大值所对应的气象条件也逐渐由非静风转变为静风。在各个距离下,ARCON96模型所估算大气弥散因子均小于高斯模型。(本文来源于《第八届(2012年)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2-10-16)

大气弥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WRF-CALPUFF数值模式对某内陆核电厂址气载放射性核素扩散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该地区风速较小,且地形特征复杂,污染物扩散受地形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在复杂地形及中性层结作用下,污染物易在迎风坡出现堆积现象。模式模拟方法较好地反映出当地大气扩散特征,由于模式考虑了地形的动力强迫过程,其计算的年均大气弥散因子较高斯烟羽直线模式有一定的差异。辐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这种由于地形作用对内陆核电厂址气载放射性核素扩散和分布带来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气弥散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延乐,王超.G类稳定度在PAVAN软件计算内陆厂址大气弥散因子应用中的探讨[J].辐射防护.2018

[2].杨宗甄,鲍昕杰,游春华,陶云良.WRF-CALPUFF模型在计算内陆核电厂正常工况下大气弥散因子的应用[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核材料分卷、辐射防护分卷).2017

[3].王一川,盛青,熊小伟,魏新渝,魏国良.高低层风向差异对核电厂长期大气弥散因子计算的影响[J].科技导报.2016

[4].张琼,郭瑞萍,王博.核电厂气载流出物大气弥散因子不同计算方法比较研究[J].核安全.2016

[5].朱好,熊章辉,李凤菊,郑伟,王晓亮.典型内陆厂址近场年均大气弥散和沉积因子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J].辐射防护.2015

[6].朱好,郑平辉,王晓亮,郑伟,白晓平.低风速下蒸发池年均大气弥散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5

[7].周强,拓飞,徐翠华,张京,李文红.核辐射突发事件气载放射性物质大气弥散计算软件的研发[J].中国医学装备.2014

[8].聂保杰,倪木一,廉超,宋勇,吴宜灿.基于湍流扩散理论的氚大气弥散程序开发与校验[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

[9].卢浩,王兵,张会强,王希麟.粗糙下垫面对大气边界层中污染物颗粒弥散与迁徙特性的影响[C].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2013

[10].方晟,李红,方栋,潘昕怿.ARCON96模型计算行为研究及其与高斯模型在大气弥散因子估计中的比较[C].第八届(2012年)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

论文知识图

复杂地形对年均大气弥散因子的影...4不同距离下ARCON96模型所估算的...大气弥散与照射途径3放射性物质大气弥散的仿真建筑物尾流效应及混合排放方式对年均~#...考虑与不考虑内边界层对年均大气弥散

标签:;  ;  ;  ;  ;  ;  ;  

大气弥散论文_张延乐,王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