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1]2013年在《精神世界中恐怖的无限可能性》文中研究指明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一生所留下的主要作品为短篇小说、诗歌以及文学评论,仅有一部中篇小说《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评论家一般将他的短篇小说分为恐怖小说、科幻小说与侦探小说(或推理小说)叁类,然而,不管将爱伦·坡的小说如何分类,都可以发现他的小说总是与黑暗、恐怖与死亡紧密相连,恐怖俨然成为他故事的基调,是解读他小说的关键概念。也正因为他小说的这个显着特点,从而与哥特小说紧密相连。哥特小说产生和繁荣于18世纪的欧洲,重点在于暴露社会的罪恶与人类的阴暗面。而美国哥特小说兴起于18世纪末,深受欧洲尤其是英国哥特小说的影响,但同时由于美国环境的不同,也注定了它偏离了欧洲哥特小说的传统,走向了内在化与心理化的道路。而将哥特小说中的恐怖转向内在化发展最突出的就是爱伦·坡,他在布朗开启的美国哥特传统道路上继续前行,将外部感官恐怖向内转化为“来自心灵的恐怖”,淡化整个故事情节,突显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将根植于人类内心的恐惧刻画得入木叁分。传统哥特小说中恐怖场景的制造更多的是一种由外部氛围所引起的感官恐怖,对小说中恐怖场景的在场者而言是如此,对读者而言更是如此;而爱伦·坡则主要是转向小说中人物内心恐惧的合理演绎所产生的恐怖效果,这种恐怖在人物的精神世界中通过想象无限延伸,进而产生恐怖的无限可能性。爱伦·坡将关注的焦点置于人物的精神意识层面,他对人性中黑暗面的细致描述不是为了进行道德训诫,也不是为了衬托爱情的坚贞,而是为了对整个精神世界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呈现给读者那种疯狂、凶残、邪恶的病态心理状态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恐怖效果的制造过程。《威廉·威尔逊》就是爱伦·坡直面人类精神世界的自我剖析,他将根植于人物内心的恐惧进行了合理演绎,小说中的人物企图摧毁这些恐惧所带来的恐怖之感,却在试图摆脱这些恐怖的时候与恐怖同谋,在现实中制造了更加震慑人心的恐怖。因此,这个本来已经紧绷而混乱的精神世界就走向了它的合理结局——毁灭。爱伦·坡笔下人物的精神世界在这种“来自心灵的恐怖”中被摧毁,但对爱伦·坡本身的精神世界而言,这却是指引了一个寻求自我精神完整性的方向。在选择创作恐怖的预期效果中,爱伦·坡找到了现实与自我追求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他笔下的那些病态人物的精神世界承载了恐怖效果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承载了他本人内心的强烈情感,因而,那些人物的精神世界与他本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在他的长篇散文诗《我发现了》中可以找到阐释这种联系的答案,他们是他自身精神宇宙的“无限个体化”。他们由自身的恐惧之心而引发内心恐怖的无限可能性,从而走向精神的毁灭之路,这整个过程就是爱伦·坡内心对于自身心灵完整、独一回归的精神奋斗。这些人物精神世界的毁灭对于他本人来说,不是一个终点,反倒成为一个起点,一个可以通往自我精神完整性道路的起点。爱伦·坡的作品无论是在他的生前还是死后人多是毁誉参半,颇受争议,尤其是他小说中所描绘的那些恐怖、怪诞的世界,那些病态、神经质的人物,让他在很长时间内受到非议与谴责,但不可否认,他是美国文学史中不可回避的一员,他的作品也是美国文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他之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宁[2]2006年在《论爱伦·坡心理恐怖小说中的恐怖美》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从美学和文艺心理学入手,以爱伦·坡的心理恐怖小说为例,分析了恐怖之美。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论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第二章从美学角度论证恐怖是一种美感经验的形态,其目的是为恐怖美建立理论基础。该章首先从美感经验的角度来论证恐怖是一种美。然后,论文分析了恐怖美的两大理论来源:崇高理论和悲剧理论。最后,论文在以上论证的基础上为恐怖下了美学的定义。 第叁章分析的是恐怖美在爱伦·坡心理恐怖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该章第一节论证了爱伦·坡在恐怖文学史中的地位并简要说明了他的审美观,其目的是解释为何选择他的心理恐怖小说作为恐怖美的例证。第二节从题材的角度将他的心理恐怖小说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的主要作品和相应的恐怖美的类型作了简要的介绍。第叁节主要论证了恐怖美在情节上的表现形式。第四节以荣格的精神分析学为理论基础,从变态情结和人格二重性两方面分析了基于人物角度的恐怖美。第五节从叙述学出发对小说中限知视角所制造的恐怖美进行研究。 论文的第四章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体会爱伦·坡心理恐怖小说中的恐怖美。论文首先分析了接受恐怖美的读者群,其目的是研究什么样的读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体会到恐怖之美。其后,论文对恐怖美的具体心理接受过程展开分析,共有叁大阶段:准备阶段、唤醒与移情阶段和升华阶段。在结语部分,论文总结了本课题研究的创新观点和主要成果,并对其学术价值加以评价。
朱晓虹[3]2012年在《爱伦·坡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爱伦·坡的美学思想是以神圣美为核心的。这种美是一种超脱于现实的彼岸之美,用以对抗现实中的邪恶。人对这种美的渴望和追求来自于其本能,来自于人的灵魂深处。文学作品最高的目标就是激发人对神圣美的渴望和追求。因此坡将作品的艺术效果,放在了其创作的核心位置。他在具体创作实践中,基本遵循了其美学理念和原则。忧郁与怪诞是坡作品中的两种主要美学风格;前者主要表现在诗歌作品上,而后者则多表现在小说、随笔上。但爱伦·坡作品中并不仅仅只有这两种美学风格,而是多种美学风格共存。我将爱伦·坡的作品分为五个题材,并按题材分别来说明其主要的美学风格。而这五类题材的作品中,分别展现了忧郁之美、理想之美、惊恐之美、怪异之美和奇幻之美。坡不同题材的作品,带给读者的美感也不同。通过与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艾略特相比,可以看出爱伦·坡所追求的美中感性成分占得较多。而通过与唯美主义代表作家王尔德的对比,可以看出爱伦·坡认为艺术之美是对现实之美的超越,但艺术的美是在现实之美的基础上产生的。艺术之美虽然同生活中的真理关系不大,但同艺术真实却关系密切。坡所追求的美不同与传统的崇高之美,必须有一定的道德高度,但并不刻意地排除道德的成分。相对于王尔德的创作,文学的形式在坡的创作中处于次要的位置,它是要为最终的艺术效果服务,为展现其超验的灵魂之美服务的。通过爱伦·坡与上述两位作家的比较,凸显出坡美学思想的独特性。爱伦·坡对后世的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在他之后的侦探、悬疑小说。坡当时创作侦探小说时的美学基调直到今天还是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坡的美学思想对于西方和中国的侦探小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恐怖悬疑作家则借鉴和模仿爱伦·坡独创的恐怖心理小说中的美学风格,许多中国悬疑作家还将爱伦·坡作品中美女与死亡相结合的意象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爱伦·坡作品中的忧郁之美和怪诞之美对之后西方小说尤其是现代派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乎所有西方现代派小说中都有类似于忧郁或怪诞的美学风格。而爱伦·坡由于着力于展现人的灵魂之美,使其对内心世界挖掘的深入程度大大超过了之前的作家。而之后西方小说也都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例如西方现代派小说中常常出现大篇幅的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展现。爱伦·坡的创作重视效果美,将艺术效果放在其创作的核心位置,而其表现艺术效果所运用的方法同之前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爱伦·坡着力展现的是一种特定的氛围或情调,从而激发读者的某种情绪或情感,而不是像传统小说那样精心设置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爱伦·坡的这种做法也被现代派小说所借鉴和模仿。爱伦·坡所追求的美与传统意义上的优美和崇高美不同,而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美学理念正好顺应了现代美学发展的趋势。通过研究坡的美学思想,既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坡的作品能够广泛流传且产生巨大影响的深层原因,也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差异。
李琦[4]2010年在《爱伦·坡与哥特文学传统》文中认为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十九世纪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批评家。他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为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作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他是第一个写出真正的哥特式小说精品的美国作家,也是第一个系统而令人信服的阐述哥特式小说理论的作家。西方学界对爱伦·坡的研究已经有一个半世纪,很多文学流派将坡的作品纳入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研究,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呈现出跨学科性和多样性;国内学术界受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对爱伦·坡的关注虽然也持续升温,但国内对爱伦·坡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作家作品介绍和文本分析的层面,研究视角大多局限在对坡已经公认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技巧的重复探讨上,而没有从史的角度探讨坡作品中展现出的和传统哥特式小说的源流关系。本文将以坡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恐怖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的方法,从题材的选择、恐怖的心理化、对人性恶的深刻揭示、叙事技巧的革新等几个方面来研究爱伦·坡恐怖小说对传统哥特小说的承袭与发展,将坡的作品纳入整个哥特文学传统中来研究,从而更好的认识坡的创新和对同时代作家的超越。
王小倩[5]2017年在《洛夫克拉夫特恐怖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恐怖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以其独具特色的克苏鲁神话系列作品,在今天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他笔下那些古神、外星种族和章鱼触手的背后,矗立着一个至今依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幻想世界。他在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之端,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宇宙恐怖”概念,将未知恐怖发挥到极致,并通过作品的世界观与人物展现出庞大而深邃的荒诞性与反抗性,同时艺术化地表达了他对人类探索科学的担忧,具有时代超前性。首先,洛夫克拉夫特恐怖小说的思想特征是其作品最重要的部分。通过他独有的未知性恐怖思想,我们看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恐怖世界,这样自成体系的设定也给洛夫克拉夫特作品带来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与未知恐怖相伴而生的是洛夫克拉夫特对科学发展的担忧和思索,这使他很多作品带有科幻的色彩。同时,洛夫克拉夫特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世界的荒诞性和人物的反抗性都使我们联系到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这样超越时代的思想特征也正是洛夫克拉夫特作品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其次,洛夫克拉夫特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也值得注意。他自创作之初便深受爱伦·坡影响,因此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对恐怖氛围的营造都与爱伦·坡的“效果论”一脉相承。但深受前辈作家和哥特小说传统影响的洛夫克拉夫特仍保留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如繁复的巴洛克文风和管中窥豹、旁敲侧击的恐怖描写等等。因此在艺术表达上,洛夫克拉夫特既有继承的痕迹,也有开创发展的一面。最后,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在今天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许多作家前赴后继地跳入克苏鲁神话这个始终充满活力的幻想世界,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延续着洛夫克拉夫特作品的生命。同时,各种领域的文化产品在洛夫克拉夫特小说的影响下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吸引着更多的人去追溯到他的作品本身。他的作品价值仍在被进一步挖掘,虽然伴随着始终不断的争议和种族主义批评,但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世界确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影响着今天的人们,使恐怖文学的大厦更加美轮美奂,这种超越时代的内核正是其小说最宝贵的遗产。
朱俊霞[6]2005年在《恐惧的灵魂——解读爱伦·坡的恐怖小说》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爱伦.坡的恐怖小说来分析坡在作品中所深刻表现出来的人们对死亡、虚无的恐惧,对人性本能的恶、对人格分裂的恐惧,以揭示“恐怖的源头在于人的心灵”。
朱俊霞[7]2003年在《心灵的恐怖》文中指出爱伦·坡对恐怖小说作出了极大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创作恐怖小说的背景、主题、表现手法、恐怖美感的分析,展示并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爱伦·坡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对哥特文学传统、美国文学传统的继承构成了他创作恐怖小说的背景。坡继承了十八世纪哥特式小说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使恐怖小说心理化。坡的恐怖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南方小说的源头。坡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出人们本能的对超自然的恐惧,对虚无、死亡的恐惧,对人性本能的恶、对人格分裂的恐惧,他竭力向人们证明“恐怖的源头在于人的心灵”。通过象征、悬念、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气氛渲染、开放性结局这些手段,坡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地在故事中营造出了一种完整统一的神秘恐怖、震撼人心的效果。坡的恐怖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美的享受。在对恐怖与邪恶的刻画中,他完成了人的心灵的升华与净化的审美作用。
张艳丽[8]2004年在《论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现代性》文中认为本文的现代性是一个文化和美学的概念,即指相对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化和艺术而言的审美现代性。本文以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影响最大的恐怖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具有审美的现代性。本文从文本意义和文本叙述两方面阐述其现代性,并结合历史和文化语境,从坡遗世独立的身份特征入手分析原因。这样把坡的恐怖小说置于现代性的范畴下加以研究,就突破了以往就恐怖小说而论恐怖小说的局限,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坡的艺术创新和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主题内容的现代意识出发,抓住恐怖的心灵展示和审恶的美学创新两个方面,探讨坡在从理性到非理性的现代转向中所起的开路先锋作用。第二部分重点阐释坡恐怖小说创作主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即预见了20世纪现代人的恶梦。恶梦分为叁个层面,即活埋的精神困境、谋杀的自我救赎和死亡的精神解脱。第叁部分从形式方面阐释坡恐怖小说文本叙述的现代性,重点分析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开拓、传统时空叙事的突破、象征意象艺术的运用叁个方面。第四部分从坡遗世独立的身份特征入手,一方面分析坡作为上帝弃儿的心理特征以及自行扮演上帝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阐释坡在唯美诗人和媚俗小说家两种矛盾身份中开拓的艺术创新,从而探讨其超越时代具有突出现代性的缘由。
罗佳[9]2014年在《爱伦·坡恐怖短篇小说的召唤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最着名的作家之一。他集短篇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于一身,在短暂的一生中,以丰富而多样的创作,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坡在小说创作方面尤其以心理恐怖小说见长,他继承了十八世纪哥特式小说的传统,并进行大胆创新,直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文学体裁。论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召唤结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并结合当代批评家对该理论的完善,以一个完整的、严密的“召唤结构”学说去分析爱伦·坡的恐怖短篇小说。根据召唤结构理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这些空白与不确定因素镶嵌在文学文本的内在结构中,召唤读者运用想象将不确定的因素确定化,并填补空白,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所以,不确定性与空白是文学作品具有召唤性的原因。论文从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上去分析坡恐怖小说的召唤性。同时,论文借鉴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关于艺术恐怖的来源,结合坡关于“召唤”或“暗示”的创作主张,找出二者的共同点,紧密地将坡的作品与接受理论联系在一起,从而清晰地展现坡表现恐怖的艺术手法,同时更加深入地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发掘坡恐怖小说的艺术价值。
刘琴[10]2012年在《爱伦·坡短篇小说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爱伦坡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为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作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坡的短篇小说理论的核心是“效果统一论”,他所采用的叙事手法是受其“效果统一论”的影响。本论文从叙事角度出发,研究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并与爱伦坡所提出的“效果统一论”结合起来,分析爱伦坡是如何通过叙事手段的运用来实践其“效果统一论”。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叁个部分:一是从叙事视角出发,坡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部分主要研究小说中第一人称内外视角的交织,以及第一人称视角向全知视角侵入的情况,并分析第一人称视角所带来的叙事效果;二是从叙事结构模式切入,这部分总结了坡小说的叁种结构模式,即层递式、探寻式和嵌入式,并研究坡在小说中采用多样的结构模式所引起的叙事效果;叁是从叙事时空出发,这部分一方面对爱伦坡短篇小说的时间处理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把小说的空间分为怪诞的客观物理空间和阴郁的人物心理空间,并总结其特征,最后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解析封闭的叙事时空所产生的叙事效果。
参考文献:
[1]. 精神世界中恐怖的无限可能性[D]. 徐. 南京大学. 2013
[2]. 论爱伦·坡心理恐怖小说中的恐怖美[D]. 陈宁. 黑龙江大学. 2006
[3]. 爱伦·坡美学思想研究[D]. 朱晓虹.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4]. 爱伦·坡与哥特文学传统[D]. 李琦. 黑龙江大学. 2010
[5]. 洛夫克拉夫特恐怖小说研究[D]. 王小倩. 湘潭大学. 2017
[6]. 恐惧的灵魂——解读爱伦·坡的恐怖小说[J]. 朱俊霞.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7]. 心灵的恐怖[D]. 朱俊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8]. 论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现代性[D]. 张艳丽. 暨南大学. 2004
[9]. 爱伦·坡恐怖短篇小说的召唤结构分析[D]. 罗佳. 黑龙江大学. 2014
[10]. 爱伦·坡短篇小说叙事研究[D]. 刘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12
标签:世界文学论文; 小说论文; 文学论文; 恐怖小说论文; 叙事手法论文; 西方美学论文; 人物分析论文; 埃德加·爱伦·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