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越(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目的研究CT与核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别采用CT与核磁共振进行诊断检查,观察72小时内CT与MRI检出患者颅脑损伤情况,进行对比。结果CT检查准确率为72%,漏诊率28%,MRI检查准确率为94%,漏诊率6%,MR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检查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T,漏诊率低于CT(p<0.05)。MRI对患者颅内颞叶、额叶、顶叶、枕叶边缘损伤、轴索损伤、小脑与脑干的损伤、以及≤8.0mm的血肿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结论CT与MRI技术对临床颅内损伤的诊断均有重要意义,但是应用MRI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检查,可明确检出患者病变部位、损伤程度,出血情况,敏感度高于CT,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CT;核磁共振;急性颅脑损伤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初期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头疼、头晕、视线模糊、恶心呕吐、昏迷等症,多数由交通事故伤、跌伤、坠落伤、打击、砸伤、雷电击伤等所致,道路交通事故伤占首位,是急性颅脑外伤的主要原因[1]。可累计头皮、颅骨、脑实质、颅神经、血管等,出现脑组织挫伤出血、血肿、骨折等各种脑损伤情况,若救治不及时可导致伤者死亡或预后极差[2]。目前临床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主要依靠CT、核磁共振等影像诊断技术。本文选择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2小时内先后采用CT与核磁共振进行检查诊断,统计结果,相互对比,分析CT与MRI在急性颅脑损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进行研究,统计患者基本资料:男58例,女42例,年龄为25~73岁,平均年龄为(42.8±4.6)岁。
1.2临床表现
主要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昏迷、失语、肢体活动障碍、脑脊液鼻漏、耳漏等症状及体征,部分患者存在其他部位复合伤。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8小时内行采用德国西门子十六排螺旋CT扫描仪(SOMATOMEmotion)检查,24小时内复查,72小时内行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MAGNETOMESSENZA)进行检查,观察2种检查方式患者颅脑出现的异常情况,统计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以CT检查结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其在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系统软件数据分析,以%表示CT与MRI检出率,X2检验比较,p<0.05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100例患者经CT检查显示有72例患者阳性:32例患者诊为脑挫裂伤出血,14例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外血肿,8例蛛血,4例颅内血肿,2例轴索损伤#,合并蛛血56例,颅骨骨折/骨裂45例,检出率为72%;经核磁共振检查显示有94例阳性:42例患者诊为脑挫裂伤出血,16例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外血肿,12例蛛血,4例颅内血肿,8轴索损伤#,合并蛛血60例,颅骨骨折18例(凹陷性),准确率为94%,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准确率显著高于CT对照组(72%),p<0.05。
统计患者颅脑损伤部位,CT检查显示颞叶损伤、额叶损伤、顶叶损伤、枕叶损伤、轴索损伤、小脑损伤、脑干损伤患者分别为30例、22例、12例、6例、2例、0例、0例,MRI检查分别为34例、24例、14例、8例、8例、2例、4例。显示MRI检查的患者颅内损伤情况与CT检查结果存在差异(详见表1),p<0.05。
2.2患者血肿厚度(/直径)情况:用MRI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检查,血肿厚度小于1.5mm患者8例,1.5~5.0mm患者10例,5.0~8.0mm患者30例,大于8.0mm患者22例,分别占8%、10%、30%、22%,用CT检查患者分别为4例、6例、24例、22例,分别占4%、6%、24%、22%。除对血肿厚度大于8.0mm的患者行CT或MRI检查检出情况无差异外,对血肿厚度不超过8.0mm的患者进行检查,MRI检出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颅脑外伤是外力作用于头部,导致头皮、颅骨、脑血管、脑组织发生变形、破裂所形成的损伤,发生率占第二位,但致死率和致残率位居第一位[3]。按解剖分为开放性、闭合性,按时间分为急性(<72小时/3天)、亚急性(3天-3周)、慢性(>3周),按病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特重型[4]。
急性颅脑损伤主要包括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以及颅骨骨折、脑挫伤出血等症,属于脑外伤比较常见病症,以往多采用CT检查对颅脑损伤情况进行检诊,主要检查外伤患者是否存在颅骨骨折、骨裂与骨缝分离、颅内出血,是否存在气窦积液、颅内积气,以上表现均为颅脑损伤诊断依据[5]。对于颅内存在轻度挫伤出血、轴索损伤、脑干损伤、少量积液或积血的患者,运用CT扫描进行检查,会影响检查的准确率,增加漏诊率[6]。随着核磁共振诊断技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不断应用,MRI可以形成患者颅脑三维立体图像,确定颅脑损伤部位、损伤程度以及血肿厚度等;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利用不同组织间磁敏感度差异产生图像对比的新技术,人体内绝大多数磁敏感性改变和血液中铁的不同形式、出血或者储铁蛋白相关,以此提高急性颅脑损伤微出血患者的诊断率,较CT检查具有最为明显的优势。
本文研究对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别给予CT与MRI检查,CT检查患者颅脑损伤检出准确率为72%,经核磁共振检查检出患者颅脑损伤准确率为94%,存在显著差异,p<0.05。另外,利用MRI对患者颅内颞叶、额叶、顶叶、枕叶、轴索、小脑、脑干损伤情况以及对≤8.0mm的小血肿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由此可见,应用MRI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诊断,可明确检出患者病变部位、损伤程度,敏感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祁海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CT和MRI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5,(3):57-58.
[2]刘红权,陈艳,朱曼等.对比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5,(12):75-76.
[3]杨文军.急性颅脑损伤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24):590-592.
[4]吕学明,许百男.DTI在颅脑外伤临床应用中的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3):275-276.
[5]杨海东.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及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4.
[6]刘惠瑜.颅脑损伤的影像学危急值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质控路径[D].河北医科大学,2013.
作者简介:向越(1995-),女,长沙医学院14级本科医学影像技术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