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稻种论文_孙一丁,李进斌,马继琼,杨奕,许明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方稻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稻种,稻瘟病,基因,地方,水稻,直链,种皮。

地方稻种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丁,李进斌,马继琼,杨奕,许明辉[1](2019)在《云南地方稻种资源Pid2等位基因的鉴定及稻瘟病抗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稻瘟病是世界各稻区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抗病基因序列进化与抗性分子机制的认识,将有助于制定新的防治与抗病育种策略。主效抗稻瘟病基因Pid2属于RLK类基因,是一种新型的抗稻瘟病基因,前期研究表明Pid2除了抗/感位点的碱基差异外,还有多个位点具有碱基变异。云南地形气候复杂,位于中国与南亚两个稻种起源中心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种遗传多样性中心之一。在"稻-稻瘟病菌"长期协同进化中,复杂多样的稻瘟病菌群体为云南稻种资源稻瘟病抗性提供了进化的动力,赋予了云南稻种持久抗瘟特性和多样的抗病特性。对云南稻种资源Pid2各同源基因的结构及稻瘟病抗谱进行分析,可进一步揭示Pid2相关稻瘟病抗性基因专化抗性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对来源344份材料的Pid2基因的全长序列进行分析,其中云南地方稻种300份(含1份野生稻),云南之外的稻种44份(其中AUS型4份,ARO型5份,籼稻8份,温带粳稻8份,热带粳稻10份,O. nivara 5份,O. rufipogon 3份,O. Longistaminata 1份),分析云南稻种Pid2基因的结构类型和地理分布特点,揭示稻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传播过程中Pid2变异的趋势。利用PCR方法扩增特异单倍型基因并克隆到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中,通过农杆菌介导技术转化到粳稻测序品种日本晴中,利用ZB15等多个特异性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析不同Pid2单倍型基因的抗谱,进一步揭示Pid2相关稻瘟病抗性基因专化抗性分子机制;【结果与分析】序列分析发现在54个位点存在SNP差异,可将344份材料归为31个单倍型,云南地方稻种出现其中24种,其中19种为云南地方稻种特有单倍型。利用所有单倍型等位基因序列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树,结果显示Pid2基因最初分化为A、B两枝,多数材料归为A枝,包含了来自世界其他稻区的栽培稻、O.nivara株系、来源印度尼西亚的O.rufipogon和大多数的云南品种;B枝包含了来源中国叁个省区的普通野生稻、长雄野生稻和11个云南品种,在进化上与A枝关系较远。31种单倍型基因推导编码的蛋白存在19个位点差异,经翻译后可以形成21种蛋白产物。选择其中6个来自于云南地方稻种资源并具有已发表的抗性位点的单倍型等位基因进行基因转化,获得以感病品种日本晴为受体材料的转基因株系,进行稻瘟病抗谱鉴定。结果发现,接种11株稻瘟病菌后,各转基因株系对ZB-15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但对其他株系的则具有不同的抗谱。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于云南野生稻的Pid2等位基因对所有菌株均表现出抗性,这表明其可能具有更广的稻瘟病抗谱。进一步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不同等位基因间抗谱的差异主要与存在于Pid2基因胞外识别结构域PAN中的第363位氨基酸(缬氨酸/丙氨酸)有关;【结论】Pid2基因在云南稻种资源中具有多种单倍型等位基因存在,且具有不同的抗谱。来自于云南野生稻的Pid2等位基因抗谱较广。Pid2与稻瘟病小种间的转化抗病机制与其胞外PAN结构域相关。(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刘怒安[2](2019)在《贵州地方稻种来拢黄叶突变体yl1基因定位及克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色突变体在叶绿素合成与代谢、光合作用过程等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还可在杂种优势中作为筛选标记加以利用。本研究从贵州地方稻种来拢EMS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的黄叶突变体yl1为材料,对其叁个生育期叶绿素含量、苗期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叶绿素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和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表达进行分析,探究yl1突变体表型特性。并通过MutMap技术对突变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取得以下结果:1 yl1突变体表型及突变特性分析对黄叶突变体yl1及野生型苗期、分蘖期及灌浆期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发现yl1光合色素在叁个生育期均显着低于野生型。但yl1叶绿素a/b比值在苗期比野生型高,分蘖期差异不显着,而灌浆期却比野生型低。对突变体及野生型叶片中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进行测定。发现在胆色素原(PBG)到原卟啉Ⅸ(ProtoⅨ)的叁个阶段,yl1突变体前体物质含量均高于野生型,从原卟啉Ⅸ(ProtoⅨ)合成及其之后所有阶段的前体物质含量均显着低于野生型。并且yl1突变体中编码ProtoⅨ合成Mg-ProxoⅨ关键酶镁螯合酶D亚基的CHLD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Mg-ProxoⅨ合成之后途径的合成酶编码基因表达量均下降。说明yl1黄叶性状是由于编码镁螯合酶D亚基的CHLD表达量降低,导致ProtoⅨ合成Mg-ProxoⅨ受到影响,导致yl1叶绿素合成减少。通过对yl1突变体及野生型叶片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突变体中叶绿体边界不明显,基质片层呈现不同程度的松散。同时,编码叶绿体发育第一阶段中关键基因Ftsz的表达量也显着低于野生型,而后两个发育阶段中关键酶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变化,推测yl1突变体叶绿体发育第一阶段基因下调导致叶绿体发育受到影响。2 yl1基因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以yl1与来拢野生型回交F_2为定位群体,利用MutMap技术对yl1进行基因定位研究。对F_2群体中的黄叶及正常叶色后代进行重测序及SNP位点分析。获得两个位于第叁号染色体上的候选基因,编码多糖合成关键酶尿苷6葡萄糖脱氢酶LOC_Os03g31210和功能未知的LOC_Os03g36760。分别对野生型与yl1的20株植株进行DNA提取,测序验证发现,其中LOC_Os03g31210第1432位碱基(位于第二个外显子上)由C突变为T,从而导致第478位氨基酸由脯氨酸突变为亮氨酸。而LOC_Os03g36760第二个外显子上第2717碱基由A突变为G,导致第906位氨基酸由赖氨酸变为谷氨酸。3 yl1候选基因功能验证分别构建以pCambia1301质粒为基本载体,以人工合成35S启动子驱动LOC_Os03g31210与LOC_Os03g36760基因,10kDa醇溶蛋白终止序列为终止子的植物超量表达载体pCam-35S-YL1-1和pCam-35S-YL1-2。利用农杆菌介导水稻茎尖的方法将两个基因超量表达载体遗传转化yl1突变体,对yl1侯选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转LOC_Os03g31210基因的yl1植株叶色并未转绿,而转LOC_Os03g36760基因的植株叶色出现叶色恢复为野生型表型。因此我们认为,LOC_Os03g36760可能是导致yl1黄叶突变体叶色变黄的关键基因。(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雷丽霞,邹玉霞,台琳玉,甘露,陈娇[3](2019)在《渝川地方稻种品质性状遗传相关性及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渝川地区优异地方稻种资源的遗传相关性及稻米品质。对渝川地区81份优异地方稻种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及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资源材料间的品质性状相对稳定,变异系数均小于16%。糙米率与精米率相关系数0.911;糙米长与整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493;糙米宽相关系数为-0.407;糙米长宽比相关系数为0.836;糙米宽与整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595;糙米长宽比相关系数为-0.834;糙米长宽比与整精米率相关系数为-0.657,均达极显着水平,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采用Ward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当离差平方和取3.75时,可将81份稻种资源分为6个类群,十里香和奇妙香分别单独聚为一类。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供试水稻资源的亲缘关系较近,十里香和奇妙香与其他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远,且奇妙香的碾米品质相对较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孙一丁,马继琼,杨奕,陈惠查,焦爱霞[4](2019)在《贵州地方稻种Wx基因序列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贵州地方稻种资源中水稻食味品质与Wx基因型的相关性,利用特异引物对88份贵州地方稻种Wx基因进行糯/非糯基因型分析及多样性鉴定。结果表明:66份材料为WxⅠ型糯稻基因型,该型品种包含了59份贵州禾类资源;15份材料为WxⅡ型,其中包含11份贵州禾类资源;7份材料为WxⅢ型,其中包含1份贵州禾类资源。贵州禾类资源(CT)n以(CT)18或(CT)20两种类型为主,第一内含子+1位均为T,(AATT)n为5。表明贵州禾类资源以低直链含量品种为主,这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WxⅡ型禾类资源虽然是非糯品种,但由于CT重复在16个重复以上,第一内含子+1位为T,直链淀粉含量介于Wx I型和WxⅢ型间,可作为水稻育种的优异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杰,郑晓峰,黄刚,冯跃华[5](2019)在《贵州黔东南地方稻种香禾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香禾糯是侗族地区长期并广泛种植的,品种类型较为丰富多样,并与当地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类地方特色稻品系,具有抗寒、抗病、耐瘠、耐旱、耐涝、耐荫等优异性状,且稻米营养品质优良,气味芳香浓郁。贵州黔东南是香禾糯的主要种植区域,而香禾糯对当地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有关黔东南香禾糯的研究状况,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9年02期)

黄仁权,曾晓芳,赵德刚[6](2018)在《贵州地方稻种来拢大粒突变体bs3光合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 sulfonate, EMS)诱变处理贵州地方稻种来拢获得的大粒突变体bs3 (Big seed 3)为材料,对其扬花期剑叶的光合特性和成熟期产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s3植株除具有籽粒增大的特点外,其株高、有效穗粒数、粒长、千粒重也显着高于野生型;bs3在扬花期的剑叶类胡萝卜素含量(4.35 mg/g FW)和光合色素总量(6.89 mg/g FW)分别比野生型(类胡萝卜素含量为3.23 mg/g FW,光合色素总量为5.75 mg/g FW)提高了34.7%和20.5%;bs3剑叶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水分利用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均高于野生型。说明突变体bs3的光合特性与野生型相比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0期)

汪文娟,苏菁,陈深,汪聪颖,冯爱卿[7](2016)在《广东地方稻种暹罗占抗稻瘟病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谱抗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来源于华南的地方稻种暹罗占对稻瘟病菌表现出广谱抗性,以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轮回亲本选育的暹罗占近等基因系NIL-XLZ对测试的44个不同来源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为84.4%,其抗谱优于广谱抗瘟基因Pi2、Piz,与抗瘟基因Pi9和Pi50相近。为进一步了解暹罗占抗稻瘟病的遗传基础,以感病品种广恢290为母本、暹罗占为父本,构建了广恢290/暹罗占的F2遗传分离群体。选取致病谱较广的稻瘟病菌代表菌株GD08-T19对来源于广恢290/暹罗占的F1与F2个体进行了抗病遗传分析,结果显示F1个体全表现抗病,1760个F2个体的抗感分离比率为4.06∶1,表明暹罗占至少含有一个显性的抗稻瘟病基因。利用分布于Pi2、Pi1、Pita座位附近的44对SSR引物,对构建的抗/感基因池及遗传分离个体进行了分析,将暹罗占含有的一个抗瘟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Pi2/Pi9/Pi50基因家族区域247 kb的范围内。抗菌谱分析、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暹罗占含有广谱抗瘟基因Pi50。本研究结果为暹罗占在水稻抗病育种上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汤翠凤,董超,阿新祥,张恩来,陈丹[8](2016)在《云南不同种皮色地方稻种的总黄酮含量及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不同种皮色地方稻种的总黄酮含量与其种子萌发品质的相关性,测定了17份云南地方稻种谷粒、糙米和谷壳的总黄酮含量,以及谷粒和糙米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4项萌发指标。结果表明,红皮和紫皮谷粒及糙米的总黄酮含量显着、极显着高于白皮,而谷壳的总黄酮含量则无明显差异。红皮谷粒的4项萌发指标均高于紫皮和白皮,但仅红皮与白皮谷粒之间的发芽势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红皮糙米的4项萌发指标极显着地高于紫米和白米,且除发芽指数外,紫米的其他3项萌发指标显着或极显着地高于白米,表明有色种皮谷粒、糙米的总黄酮含量较高,其萌发指标也相应较高。相关分析表明,谷粒的总黄酮含量与4项萌发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糙米的总黄酮含量则与4项萌发指标呈显着正相关;谷壳的黄酮含量与种子萌发无关,而糙米的黄酮含量则显着地影响种子的萌发特性。(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杨奕,孙一丁,马继琼,王炎炎,许明辉[9](2016)在《云南地方稻种抗稻瘟病基因Pi-d3序列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来自云南的80份地方稻种抗稻瘟病基因Pi-d3编码区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地谷相比,80份云南地方稻种的Pi-d3编码区序列(全长2775bp)存在39个变异位点,平均变异率为1.41%。所有材料可以归为37种单倍型,频率较高的单倍型是H8(28.8%)、H4(11.3%)、H23(5.0%),其他单倍型频率较低,显示了云南地方稻种Pid3基因变异丰富,单倍型类型多,但频率较低。37种单倍型中存在28个氨基酸差异位点,共编码33种蛋白,其中18种单倍型共计32份材料(包括12份籼稻品种)出现了假基因,假基因化的频率较高,可能是粳稻Pi-d3假基因化向籼稻渗透。除已发现的737位氨基酸假基因位点外,新发现32和467两个假基因位点。Pi-d3基因在籼稻、粳稻亚种,水稻、陆稻,黏稻、糯稻的单倍型类型及频率两方面均存在差异,表明亚种间或生态型间发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37种单倍型在云南的地理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普洱、版纳、临沧的单倍型种类最丰富,并以之为中心向外扩展,单倍型种类随之减少。(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杨奕,孙一丁,马继琼,王炎炎,许明辉[10](2015)在《云南地方稻种抗稻瘟病Pi-d3基因序列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是世界各稻区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水稻抗稻瘟病Pi-d3基因是位于水稻6号染色体上的一组成型表达基因,产物含有NBS-LRR结构域和MHD基序。由于Pi-d3抗性基因LRR序列中有一个碱基突变形成终止子,使之成为了假基因,这种突变多在粳稻中发现,而在之前检测过的籼稻、非洲栽培稻、AA组型的野生稻中未发现。云南地形气候复杂,位于中国与南亚两个稻种起源中心之间,受两个独立起源中心的强烈影响,云南高原海拔76m~2700m的区域均有亚洲栽培稻地方品种分布,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种遗传多样性中心之一,在水稻的遗传进化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对来自云南的80份地方稻种抗稻瘟病基因Pi-d3编码区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地谷相比,80份云南地方稻种的Pi-d3编码区序列(全长2775bp)存在39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1.41%。所有材料可以归为37种单倍型,频率较高的单倍型是H8(28.75%)、H4(11.25%)、H23(5%),其他单倍型频率较低,显示了云南地方稻种Pi-d3基因变异丰富,单倍型类型多,但频率较低的特点。37种单倍型编码33种蛋白,其中18种单倍型共计32份材料出现了假基因,假基因化的频率较高,12份籼稻材料中也发现假基因现象,可能是粳稻Pi-d3假基因化向籼稻的渗透。除已发现的737位氨基酸假基因位点外,新发现32和467两个假基因位点。Pi-d3基因在籼稻、粳稻亚种,水稻、陆稻,粘稻、糯稻的单倍型类型及频率两方面均存在差异,表明亚种间或生态型间发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37种单倍型在云南的地理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普洱、版纳、临沧的单倍型种类最丰富,并以之为中心向外扩展,单倍型种类随之减少。(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9)

地方稻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色突变体在叶绿素合成与代谢、光合作用过程等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还可在杂种优势中作为筛选标记加以利用。本研究从贵州地方稻种来拢EMS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的黄叶突变体yl1为材料,对其叁个生育期叶绿素含量、苗期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叶绿素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和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表达进行分析,探究yl1突变体表型特性。并通过MutMap技术对突变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取得以下结果:1 yl1突变体表型及突变特性分析对黄叶突变体yl1及野生型苗期、分蘖期及灌浆期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发现yl1光合色素在叁个生育期均显着低于野生型。但yl1叶绿素a/b比值在苗期比野生型高,分蘖期差异不显着,而灌浆期却比野生型低。对突变体及野生型叶片中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进行测定。发现在胆色素原(PBG)到原卟啉Ⅸ(ProtoⅨ)的叁个阶段,yl1突变体前体物质含量均高于野生型,从原卟啉Ⅸ(ProtoⅨ)合成及其之后所有阶段的前体物质含量均显着低于野生型。并且yl1突变体中编码ProtoⅨ合成Mg-ProxoⅨ关键酶镁螯合酶D亚基的CHLD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Mg-ProxoⅨ合成之后途径的合成酶编码基因表达量均下降。说明yl1黄叶性状是由于编码镁螯合酶D亚基的CHLD表达量降低,导致ProtoⅨ合成Mg-ProxoⅨ受到影响,导致yl1叶绿素合成减少。通过对yl1突变体及野生型叶片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突变体中叶绿体边界不明显,基质片层呈现不同程度的松散。同时,编码叶绿体发育第一阶段中关键基因Ftsz的表达量也显着低于野生型,而后两个发育阶段中关键酶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变化,推测yl1突变体叶绿体发育第一阶段基因下调导致叶绿体发育受到影响。2 yl1基因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以yl1与来拢野生型回交F_2为定位群体,利用MutMap技术对yl1进行基因定位研究。对F_2群体中的黄叶及正常叶色后代进行重测序及SNP位点分析。获得两个位于第叁号染色体上的候选基因,编码多糖合成关键酶尿苷6葡萄糖脱氢酶LOC_Os03g31210和功能未知的LOC_Os03g36760。分别对野生型与yl1的20株植株进行DNA提取,测序验证发现,其中LOC_Os03g31210第1432位碱基(位于第二个外显子上)由C突变为T,从而导致第478位氨基酸由脯氨酸突变为亮氨酸。而LOC_Os03g36760第二个外显子上第2717碱基由A突变为G,导致第906位氨基酸由赖氨酸变为谷氨酸。3 yl1候选基因功能验证分别构建以pCambia1301质粒为基本载体,以人工合成35S启动子驱动LOC_Os03g31210与LOC_Os03g36760基因,10kDa醇溶蛋白终止序列为终止子的植物超量表达载体pCam-35S-YL1-1和pCam-35S-YL1-2。利用农杆菌介导水稻茎尖的方法将两个基因超量表达载体遗传转化yl1突变体,对yl1侯选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转LOC_Os03g31210基因的yl1植株叶色并未转绿,而转LOC_Os03g36760基因的植株叶色出现叶色恢复为野生型表型。因此我们认为,LOC_Os03g36760可能是导致yl1黄叶突变体叶色变黄的关键基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方稻种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一丁,李进斌,马继琼,杨奕,许明辉.云南地方稻种资源Pid2等位基因的鉴定及稻瘟病抗谱分析[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刘怒安.贵州地方稻种来拢黄叶突变体yl1基因定位及克隆研究[D].贵州大学.2019

[3].雷丽霞,邹玉霞,台琳玉,甘露,陈娇.渝川地方稻种品质性状遗传相关性及聚类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4].孙一丁,马继琼,杨奕,陈惠查,焦爱霞.贵州地方稻种Wx基因序列多样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5].李杰,郑晓峰,黄刚,冯跃华.贵州黔东南地方稻种香禾糯的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9

[6].黄仁权,曾晓芳,赵德刚.贵州地方稻种来拢大粒突变体bs3光合特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7].汪文娟,苏菁,陈深,汪聪颖,冯爱卿.广东地方稻种暹罗占抗稻瘟病基因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6

[8].汤翠凤,董超,阿新祥,张恩来,陈丹.云南不同种皮色地方稻种的总黄酮含量及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6

[9].杨奕,孙一丁,马继琼,王炎炎,许明辉.云南地方稻种抗稻瘟病基因Pi-d3序列变异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6

[10].杨奕,孙一丁,马继琼,王炎炎,许明辉.云南地方稻种抗稻瘟病Pi-d3基因序列遗传变异分析[C].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论文知识图

2云南地方稻种群体内的实际观察杂...云南不同气候带和稻作区划中地方稻种云南地方稻种直链淀粉图广东省稻作区划及资源采集数量Fig.1Ric...贵州地方稻种核心样品种质库构建程...3不同变异位点在地方稻种群体内的...

标签:;  ;  ;  ;  ;  ;  ;  

地方稻种论文_孙一丁,李进斌,马继琼,杨奕,许明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