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态理论论文_董邯海,陈健,刘义,赵东风

导读:本文包含了过渡态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理论,密度,氨基,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丙氨酸,丁酸。

过渡态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董邯海,陈健,刘义,赵东风[1](2018)在《基于过渡态理论的TMCH热失控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1-双(叔丁基过氧基)-3,3,5-叁甲基环己烷(TMCH)是一种过氧化缩酮类有机过氧化物,被广泛用作橡胶材料的引发剂等。有机过氧化物具有不稳定性,极易发生热失控反应。本文提出基于过渡态理论的TMCH热失控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在Gaussian 09程序中使用密度泛函B3LYP/6-311++G(d)对TMCH及各驻点进行结构优化和频率分析,应用TS Search方法寻找分步反应过渡态,并通过振动频率和IRC分析验证过渡态的准确性。过渡态与反应物能量之差即为分步反应的活化能。依据过渡态理论,TMCH热失控反应按照活化能较小的途径进行,从而得到TMCH热失控反应机理。研究结果与已有文献通过实验所得动力学参数一致,证明本文提出研究方法的正确性,为从量子力学角度进行TMCH热失控反应动力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第六届CCPS中国过程安全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9-26)

张婷婷,魏明锐,郭冠伦[2](2018)在《基于过渡态理论的碳烟成核过程中萘生长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3(MP2,CC)方法计算了添加C_2H_2、C_2 H_3和C_4H_4使苯基(C6H5)生长到萘(C10H8)(分别为C_2H_2-路径、C_2 H_3-路径和C_4H_4-路径)以及C5H5和C_5H_4反应生成萘和甘菊环(C10H8)(C_5H_4-路径)的详细多环芳香烃(PAH)生长路径,比较了4个路径的入口势垒和最大反应势垒,考察了反应位点对脱氢和C_2H_2添加反应的影响以及氢原子的存在对脱氢反应的影响,计算了以Arrhenius形式表达的反应速率常数.结果表明:C_5H_4-路径入口势垒极低,即C_5H_5极易与C_5H_4发生反应.与C_2H_2和C_2 H_3相比,C_4H_4更容易与苯基发生反应.C_2 H_3-路径和C_4H_4-路径中所有子路径的限速步骤均为顺反异构化反应.反应位点对有氢原子参与的脱氢反应影响不大,对C_2H_2添加反应影响较大.此外,有氢原子参与的脱氢反应比直接脱氢反应更容易发生.(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周中行[3](2018)在《关于理想气体反应K~■_c的特殊性和K~■_c应用于过渡态理论中错误的纠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论述理想气体分别在等温等压下反应和在等温等容下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分别选择不同浓标P~■,C~■时四种不同标准平衡常数对温度变化响应的差异性,由此看出K~■_c的特殊性。进行了严密的理论推导,并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对四种不同标准平衡常数在过渡态理论的应用中得出的四种活化能和四种速率常数长期以来的错误进行了纠正。(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程子轩,方志刚,陈林,崔远东,刘琪[4](2017)在《基于过渡态理论的团簇Ni_3B_2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Ni-B微观结构的转化形式,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对Ni_3B_2的团簇构型进行优化,得到8种稳定构型。通过过渡态理论对稳定构型之间的转化形式进行动力学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团簇最终能够稳定存在的构型按稳定性顺序依次是叁角双锥1~((3))、平面五边形1~((1))和叁角双锥2~((1))。(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黄姗芬[5](2017)在《基于过渡态理论的超声诱导蛋白酶特性及结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酶受外界刺激会出现一种过渡态,中间体是过渡态中相对稳定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相对于天然态的结构更为松散,而相对于完全变性的结构更为有序,是一种较为稳定的高活性状态。酶解是在食品工业中一个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超声处理是提高酶活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以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为研究对象,以尿素诱导变性为对照,利用过渡态理论,研究了聚能式、狭缝发散式、平板发散式等不同工作模式超声对蛋白酶诱导激活和中间体形成的影响,研究了酶活变化与折迭中间体的相关关系,分析了蛋白酶中间体的热稳定性、二级结构及热力学参数,以期深入揭示蛋白酶活性变化的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工作模式超声对胰蛋白酶结构及其活性的影响。胰蛋白酶经过0-8 M的尿素诱导24 h、0-7×103 W/L的聚能式超声诱导5 min、20-180 W/L的狭缝发散式超声诱导20和30 min的过程中,各出现1个折迭的中间体,为1T、2T、5T和6T,其酶活比对照分别提高30.3%、21.6%、31.8%和31.2%。胰蛋白酶经过聚能式超声诱导7.5 min的过程中出现2个中间体,为3T和4T,其酶活前者低于对照14.1%、后者提升21.6%。胰蛋白酶经过狭缝发散式和聚能式超声各10 min以及平板发散式超声10、20和30 min,均不能诱导出中间体。因此,狭缝式超声诱导20 min,胰蛋白酶中间体5T酶活性最高。(2)研究了狭缝发散式超声频率及其组合对胰蛋白酶结构及其活性的影响。胰蛋白酶在28、33和40 kHz下经过20-180 W/L的狭缝发散式单频超声诱导20 min的过程中,各出现1个折迭的中间体,为5T、7T和8T,其酶活分别提高了31.8%、42.4%和32.0%,筛选出最佳单频频率为33 kHz。以33kHz为基础,在频率组合33/28和33/40 kHz下经过20-180 W/L的狭缝发散式双频超声诱导20 min的过程中,各出现1个高酶活折迭的中间体,为9T和10T,酶活分别提高44.5%和28.1%;在20、23、25 kHz单频以及在33/20和33/25 kHz双频超声均不能诱导出中间体。所以,在33/28 kHz下诱导的胰蛋白酶中间体9T酶活性最高。(3)对上述诱导的5个胰蛋白酶中间体进行了热稳定性、二级结构及热力学参数分析。5个中间体酶活性、残余酶活以及酶活残留率与对照相比显着提高,其中中间体9T酶活最高,但热稳定性最低,中间体8T的热稳定性最好;除中间体7T外,其余胰蛋白酶中间体的二级结构与对照相比有显着差异;热力学参数研究表明,上述所有中间体的反应速率显着增加,反应吸收的热量显着减少,结构的混乱程度显着减小,反应难易程度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其中中间体9T的热力学参数变化最显着。(4)研究了不同工作模式超声对胃蛋白酶结构及其活性的影响。胃蛋白酶经过0-8 M尿素诱导24h、20-180 W/L的狭缝发散式超声诱导20和30 min的过程中,各出现2个折迭的中间体,分别为1p、2p、5p、6p、7p和8p。尿素诱导的2个中间体活性前者提高21.0%、后者降低15.3%,狭缝发散式超声诱导的4个中间体酶活分别提高了41.7%、27.1%、22.3%和17.2%。经过0-7×103 W/L的聚能式超声诱导5和7.5 min的过程中,各出现1个折迭中间体,分别为3p和4p,其酶活分别提高27.8%和20.9%。狭缝发散式和聚能式超声各10 min以及平板发散式超声10、20、30 min均不能诱导出胃蛋白酶形成中间体。狭缝式超声诱导20 min的胃蛋白酶中间体5p酶活性最高。(5)研究了狭缝发散式超声频率及其组合对胃蛋白酶结构及其活性的影响。胃蛋白酶在单频25和33 kHz下经过20-180 W/L的狭缝发散式单频超声处理20min的过程中,各出现1个折迭的中间体,为9p和10p,酶活前者提高27.6%、后者降低12.7%;胃蛋白酶在单频28 kHz下诱导过程中出现了2个折迭中间体,为5p和6p,酶活分别提高41.3%和27.1%,因此28 kHz为最佳单频诱导频率。以28kHz为基础,频率组合28/25kHz、28/33 kHz分别出现2个折迭中间体11p、12p、13p和14p,其酶活分别43.1%、33.8%、62.7%和32.3%。20、23、40 kHz单频以及28/20、28/23和28/40 kHz双频超声均不能诱导出中间体。28/33 kHz双频狭缝发散式超声诱导的胃蛋白酶中间体13p酶活性最高。(6)对上述诱导的8个胃蛋白酶中间体进行了热稳定性、二级结构及热力学参数分析。胃蛋白酶除中间体10p外的其余中间体的酶活性、残余酶活与对照相比显着提高,其中中间体13p酶活最高,热稳定性第叁高,中间体11p的热稳定性最好。除中间体10p、12p和14p的二级结构有显着差异,其余胃蛋白酶中间体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热力学参数表明上述所有中间体的反应速率显着增加,反应吸收的热量显着减少,结构的混乱程度显着减小,反应难易程度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其中中间体13p的热力学参数变化最显着。(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寒露,许铭圣,周建敏,杨小勇[6](2015)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过渡态理论的讲解——量化计算辅助教学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物化教学中较抽象的过渡态理论知识点,提出量子化学计算辅助教学。以甲醛解离反应为教学实例,介绍了该反应路径中物质构型和能量的变化,详细列举了反应过渡态的结构参数,以及艾林方程的计算。通过实例教学,使该知识点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5年23期)

王利侠[7](2014)在《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碰撞理论1918年,Lewis运用分子运动论的成果,提出了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该理论认为,反应物分子的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反应物分子碰撞频率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应,能引起反应的碰撞是少数,称为有效碰撞。有效碰撞的条件是:(1)互相碰撞的反应物分子应有合适的碰撞取向,取向合适才能发生反应。(2)互相碰撞的分子必须有足够的能量。只(本文来源于《中学化学》期刊2014年09期)

宋朋,胡瑞,赵金峰[8](2014)在《丁酸甲酯高温分解的过渡态理论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丁酸甲酯高温分解的十叁个反应路径中较为重要的两个反应:CH3OCO=CH3+CO2(R1)和CH3OCO=CH3O+CO(R2).使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TZVP基组水平上寻找了反应的过渡态,并且得到了两个反应的势能曲线.R1的势垒高度远远低于R2,同时R1的产物CH3和CO2拥有较低的能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反应CH3OCO=CH3+CO2更容易发生.结论为丁酸甲酯的动力学模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赵衍辉,刘杰,张新[9](2014)在《孤立条件下α-丙氨酸分子碳骨架异构的过渡态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采用6-31+g(d,p)基组,对孤立条件下的手性α-丙氨酸分子C骨架异构过程进行了过渡态的探索,反应能垒为79.67Kcal/mol.结果表明:α-丙氨酸分子通过碳骨架异构发生手性转变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在高温条件下、激发态或其它条件下才能发生.(本文来源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志鹏,冯天师,崔丽嘉,石玉洁,沙耀武[10](2013)在《过渡态理论于磺胺药物抑菌机理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酶过渡态理论,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实验对磺胺类药物抑菌机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发现对氨基苯磺酰胺与二氢蝶酸反应的过渡态确实相似于对氨基苯甲酸与二氢蝶酸反应的过渡态结构,从而可以竞争性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的催化作用.计算结果能够更深刻地解释对氨基苯磺酰胺N原子上进行取代的必要性和磺酰胺结构片段的构效关系.另外,本文猜想磺胺类药物产生杀菌作用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其本身代谢产物对催化下游反应的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的直接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3年09期)

过渡态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G3(MP2,CC)方法计算了添加C_2H_2、C_2 H_3和C_4H_4使苯基(C6H5)生长到萘(C10H8)(分别为C_2H_2-路径、C_2 H_3-路径和C_4H_4-路径)以及C5H5和C_5H_4反应生成萘和甘菊环(C10H8)(C_5H_4-路径)的详细多环芳香烃(PAH)生长路径,比较了4个路径的入口势垒和最大反应势垒,考察了反应位点对脱氢和C_2H_2添加反应的影响以及氢原子的存在对脱氢反应的影响,计算了以Arrhenius形式表达的反应速率常数.结果表明:C_5H_4-路径入口势垒极低,即C_5H_5极易与C_5H_4发生反应.与C_2H_2和C_2 H_3相比,C_4H_4更容易与苯基发生反应.C_2 H_3-路径和C_4H_4-路径中所有子路径的限速步骤均为顺反异构化反应.反应位点对有氢原子参与的脱氢反应影响不大,对C_2H_2添加反应影响较大.此外,有氢原子参与的脱氢反应比直接脱氢反应更容易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渡态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董邯海,陈健,刘义,赵东风.基于过渡态理论的TMCH热失控反应动力学研究[C].第六届CCPS中国过程安全会议论文集.2018

[2].张婷婷,魏明锐,郭冠伦.基于过渡态理论的碳烟成核过程中萘生长路径[J].内燃机学报.2018

[3].周中行.关于理想气体反应K~■_c的特殊性和K~■_c应用于过渡态理论中错误的纠正[J].浙江化工.2018

[4].程子轩,方志刚,陈林,崔远东,刘琪.基于过渡态理论的团簇Ni_3B_2稳定性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7

[5].黄姗芬.基于过渡态理论的超声诱导蛋白酶特性及结构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7

[6].王寒露,许铭圣,周建敏,杨小勇.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过渡态理论的讲解——量化计算辅助教学实例[J].广东化工.2015

[7].王利侠.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J].中学化学.2014

[8].宋朋,胡瑞,赵金峰.丁酸甲酯高温分解的过渡态理论研究(英文)[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赵衍辉,刘杰,张新.孤立条件下α-丙氨酸分子碳骨架异构的过渡态理论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

[10].王志鹏,冯天师,崔丽嘉,石玉洁,沙耀武.过渡态理论于磺胺药物抑菌机理刍议[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

论文知识图

底物6-巯基嘌呤分子在不同质子化状态...结构式结构式Figure1.5Thestruc...转化枯草杆菌蛋白酶为硒酶模型制备过...构建分子印迹酶模型过渡态理论

标签:;  ;  ;  ;  ;  ;  ;  

过渡态理论论文_董邯海,陈健,刘义,赵东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