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减持的可行性方案分析

国有股减持的可行性方案分析

丑景哲[1]2003年在《上市公司国有股全流通可行性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开始阐述了国有股的历史沿革,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有股不流通的弊端,并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通过对国外国有股流通的实例、香港盈富基金运作的实例、国内的理论和实践分别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上市公司国家股全流通方案,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于天飞[2]2003年在《国有股减持的可行性方案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国有股问题形成的分析,指出国有股在国民经济中的过大比重是传统经济体制在新体制的胚胎中的延续。 通过对国内外国有资产减持问题的分析,指出国有股减持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方向是正确的,符合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但由于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涉及面广,操作复杂,实施难度大,故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研究论证。 通过对国有企业发展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运用制度变迁的有关原理对国有股从非流通到流通的演进与制度变迁分析,以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变迁本质的分析,结合现今国有股全流通问题的讨论,指出对中国这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国家来说,会不断面临路径依赖问题,最终会引起人们对基础性制度安排的反思,并将导致人们观念上的重大突破。而观念上的突破则显得异常珍贵与重要。 通过对向社会各界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的结果的分析,提出运用存量发行方式结合专项投资基金的一种新的减持方案,就其可行性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该方案是现今解决该问题的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案之一。

黄晓冬[3]2006年在《国有股减持法律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国有股减持、全流通和股权分置改革是近来受到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改革的难点。由于历史原因,由国企股份制改造产生的国有股事实上处于暂不上市流通的状态,其它公开发行的社会法人股、自然人股等非国有股也被作出暂不流通的安排,这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国有股“一股独大”且不流通,使企业不但不能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妨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还影响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于是,减持国有股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但经过先后两次的减持试点,均未取得成功,反而还造成了证券市场的震荡,减持政策不得不叫停。但国有股减持却是一个不得不进行的工程,虽然为了维持市场的稳定在表面上被叫停,但实际上通过如协议转让等方式的减持工作却一直在进行。症结在股权的二元结构,而国有股减持、全流通和股权分置改革只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表明,国有股减持并不是一个不可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国外有关国有股减持的一些成功实践更是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 减持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也有我们没有认真研究、政策失误有关。减持工作的深化和进展取决于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减持理论,才能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指导。笔者希望,通过法律的视角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对国有股问题作法律化的解构,分析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论证通过立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也为最终解决国有股减持难

卢铭凯[4]2003年在《国有股减持策略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虽然中国证券市场从诞生到现在仅仅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成绩的背后,也隐藏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上市公司国有股问题就是困扰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进行股权重组,使国有股上市流通,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功能,是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寻找国有股合理减持价格为核心,借鉴了国内、国外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国有股上市流通的思路。 基于考虑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及社会资源再分配过程中的公平性,从市场利益机制出发,本文提出了国有股浮动定价渐进配售策略,对国有股减持和流通的基本原则、减持思路和具体操作程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可放弃控股权的国有股流通的应注意的事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过去的国有股减持方案之所以失败,本文认为是由于在减持原则上犯了错误,在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制定上或多或少沿续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和做法,没有注意到国有股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国有股问题的解决必须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的中国证券市场中加以完成。那么,问题的解决也就因该遵循市场原理,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规律办事,公平、公正、公开的加以解决。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遵循了市场经济的原理,利用市场经济的机制,找到了一套解决国有股问题的新的方案:浮动定价渐进配售减持法。该方案让减持价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浮动,让市场来确定减持价格。相信该方法能对我国解决国有股这一问题有所裨益。

刘铁军[5]2004年在《中国股市绩优股定价模型》文中指出全文分为叁章,第一章为股票定价的理论部分,第二章为我国股票定价的实证部分。第叁章为全流通分析。第一章研究结果认为,股票定价理论可以分为传统股票定价理论和现代股票定价理论。所谓传统股票定价理论是指在马克维茨资产组合定价理论提出之前的股票定价理论,它以单个股票的内在价值或价格运动趋势为研究对象,主要以红利贴现模型为代表。传统股票定价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对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数量关系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而这一问题正是现代股票定价理论的研究重点。现代股票定价理论以马克维茨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将复杂的投资决策问题简化为收益——风险模型。但在以股票风险解释股票收益的时候,现代股票定价理论也是存在争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股票(组合)的收益率只与股票(组合)的系统风险β有关,与非系统风险无关。单因素模型认为,股票的收益率可以由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联合解释,但它把系统风险限制在一个因素(如市场指数)当中。多因素模型则用多个宏观经济变量来解释系统风险。法马和弗伦奇在新发表的论文中,通过证明发现系统风险β不能对股票收益差别给予解释,而非系统风险当中的公司规模和权益/市值是股票收益率的重要解释因素。第二章分为我国证券市场股票定价的特征和我国证券市场股票的特征因素模型。第二章研究结果认为,我国证券市场股票收益和风险的关系并不符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结论,非系统风险因素在我国股票定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主要归因于两个原因:一是我国股票市场的非有效性。我国股市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不规范、市场规模小、机构投资者缺乏等因素,使得我国股市远离市场有效状态。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一均衡模型,是以市场有效率为前提的,当资产定价缺乏信息效率时,资本资<WP=125>产定价模型模型的结论就不适合市场的实际情况了。二是投资组合的非有效性。我国股市的参与者多为散户投资者,由于受到财力和能力的限制,其投资组合的分散化程度必然有限。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关于投资者持有高度分散化股票组合的前提假设不符合我国股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因此非系统风险也会影响股票的收益率。同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基于绩优股的特征因素模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首先表现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我们可以设立主营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这四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的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都应该比较强。我们采用股东权益比率(1—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采用流动比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反映上市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可以用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帐款周转率这叁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能力。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应该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我们设立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这叁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其股本扩张能力也应较强。我们用每股净资产、每股公基金和每股未分配利润,这叁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扩张能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与所属行业整体经营业绩紧密相关。因此,所属行业对某些行业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价关系也较为密切。有些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其行业内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价整体定位就比较高,而夕阳行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整体定位就比较低。这样就会使得不同行业的两个上市公司,即使经营业绩完全一样,其股票也可能因为行业的因素而差别很大。另外,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国家股与法人股还未流通上市,这样股价只能反映二级市场上流通股的成交价格。因此,我们在考虑影响股价的基本面因素时。还必须考虑上市公司的行业性质和流通股本的大小。本文选取了对公司股价可能有影响的七个主要公司<WP=126>特征(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性、股本扩张能力、行业、流通股)、16个指标来解释股价。把上市公司按照绩差、绩平、绩优进行分类建立回归方程。发现从绩差股、业绩一般股到绩优股,回归方程对绩优股定价的解释能力最强。也就是说,根据公司特征因素来建立的定价模型比较适合绩优股。而对于其他几类股票。股票定价还要受到各类题材因素(资产重组、庄家操纵等)的影响。由于这些题材因素很难量化,因此建立这几类的定价模型就比较困难。绩优股应具有五项主要特征:(1)极强的获利能力和很强的净利润增长率。(2)极强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3)很好的股本扩张能力和态势。(4)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总量不断扩大,所在行业前景良好。(5)公司拥有良好的管理和高价值的品牌与商誉等无形资产。绩优股的回归方程基本上能通过各项统计检验。第叁章分析了七大类国有股减持方案,进一步明确全流通的核心问题是价格。分析各类国有股减持方案以及全流通的可行性。方案类别一为配售。其中净资产方案简单明了,但是缺乏理论依据;模拟市场定价法有一定的可行性。方案类别二为股权调整。其中扩股方案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可行的方案之一。方案类别叁为开辟第二市场。笔者认为均不可行。方案类别四为预设未来流通权。?

姜璐[6]2004年在《基于全流通的国有股减持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加入WTO后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节奏的加速,对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尽快解决“股权分裂”问题已成为各界的共识。自199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已进行了几次国有股减持的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结果并不理想。因而,这样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课题已严肃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要求做出既符合市场发展的客观实际,又能被相关各方所接受,从而在实施中能平稳运作的现实答案。本文首先从股权分裂的危害性入手分析了课题的研究现状,然后系统地回顾了我国证券市场上国有股减持的历程,在总结既往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国有股减持必须在全流通的框架下进行。因为尽管“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国有股减持必须以全流通为基础,否则就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减持,难以真正体现同股同权的原则,难以真正形成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接下来,笔者对全流通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重点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该方案的基本流程是先解决全流通,即让所有的股份都具有流通的权利,再按照全流通后的市价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国有股减持。本方案设计股份全流通的思路是:保持股份总量不变,对原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依据其现时价值占所有股份总价值的比重进行股份数量的重新平衡分配。对于非流通股的现时价值确定的课题,本文提出了一项创新: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以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市净率水平为调整变量的计算方法。

叶华[7]2003年在《试论资本市场的国有股减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始自1999年的国有股减持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国有股减持运动的失败给我国的证券市场后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引起了市场的大幅波动,在明确国有股减持和流通是我国证券市场未来的改革方向的前提下,本文尝试分析国有股减持失败的原因,在分析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始终借鉴国际成熟的国有股减持经验;二是要综合考虑经济利益和政治目标,最终本文得出国有股减持必须为国有股流通服务的结论。在综合分析市场参与各方提出的减持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方案优点和缺点的分析综合,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减持方案,该方案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思路,强调用非市场的手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对流通股东全额利益补偿的方式,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国有股减持思路。

贾晓蔚[8]2002年在《国有股减持问题探讨》文中提出国有股作为我国股权形式中的一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产物,它曾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事实上,国有股从产生之初,就存在着与证券市场本身要求相悖的内在矛盾。它不仅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而且还成为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和建立正常市场供求机制的巨大障碍之一。由此可见,国有股减持已是势在必行。但目前,关于国有股减持仍存在许多争议,我认为,存在意见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对为什么要减持国有股的理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大家仍未能认识到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没有意识到国有股减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分析国有股的基本含义入手,在介绍了国有股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其存在的内部矛盾的基础之上,论述了提出国有股减持的必然性,之后深入阐述了减持国有股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国有股减持的作用及产生作用的原因。 全文共分叁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交待了国有股的含义、历史渊源及其内在矛盾,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国有股减持的含义及减持与变现、减持与流通的区别,从而为进一步分析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及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从叁个方面论述了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一是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条件谈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股权结构,因为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二是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外部条件谈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这里的外部条件泛指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主要是指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叁是从规范证券市场谈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 第叁部分重点分析了国有股减持所影响的叁大方面,阐述了国有股减持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证券市场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第一,国有股减持会对叁大利益主体产生影响,并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完成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第二,国有股减持可以完善证券市场的功能,规范证券市场;第叁,国有股减持开拓了筹措社保资金的新渠道,有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杨溢, 李胜[9]2003年在《国有股减持的新思路:MBO——兼议MBO风险和对策》文中指出2002年10月,新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首次认可了MBO这一新生的杠杆收购形式,MBO从此在我国迅速盛行起来。作为西方国家实行公营部门私有化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MBO在我国的盛行使一度陷入困境的国有股减持问题看到了新的希望。本文从分析我国国有股减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论证了MBO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西方国家实行MBO的经验教训,总结出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和法律条件下推行MBO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给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李秋蕾[10]2001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方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6月,国务院《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布和实施,无疑于在中国证券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起各方的强烈反应,股指走势也受到很大影响。对减持方案的讨论成为证券业一个热点的问题,各执一词、观点各异、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减持方案的背景入手,对现有减持方案作一系统分析并提出一套综合性的国有股减持方案。 我国证券市场上不可流动的国有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比重超过叁分之一,这种中国特有的股权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市场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其已成为严重制约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证券市场规范发展的重要因素。国有股必须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上予以减少。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曾经尝试过以云天化为代表的成功回购方案和中国嘉陵、黔轮胎以失败告终的配售方案,从对这些方案的分析中能够吸取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2001年6月实施的强制性存量发行减持方案,是迄今首次大规模也是引起社会最大反响的国有股减持。本文通过对这一减持方案的市场影响、社会反映、方案特点的系统分析,指出这一方案具有诸多优点,是可行的,但也尚有不足之处。籍此入手,提出了一套分行业、分步骤、多方法的系统性国有股减持方案设想。该方案以现有减持方案为驹,对其提出了进一步的完善措施,包括了定价、实施、相互配合等;并将上市公司按行业分为四大类别,根据国家战略调整思路,制订出各类的最终减持目标,又分为叁个步骤实施。在此捌上,专门针对最敏感的资金问题,从需求、供给和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测算和分析,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完成对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方案的系统分析和设想。

参考文献:

[1]. 上市公司国有股全流通可行性方案研究[D]. 丑景哲. 暨南大学. 2003

[2]. 国有股减持的可行性方案分析[D]. 于天飞. 南京林业大学. 2003

[3]. 国有股减持法律基础研究[D]. 黄晓冬. 四川大学. 2006

[4]. 国有股减持策略探索[D]. 卢铭凯.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5]. 中国股市绩优股定价模型[D]. 刘铁军. 吉林大学. 2004

[6]. 基于全流通的国有股减持方案研究[D]. 姜璐.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7]. 试论资本市场的国有股减持[D]. 叶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8]. 国有股减持问题探讨[D]. 贾晓蔚. 东北财经大学. 2002

[9]. 国有股减持的新思路:MBO——兼议MBO风险和对策[J]. 杨溢, 李胜. 华东经济管理. 2003

[10].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方案分析[D]. 李秋蕾. 厦门大学. 2001

标签:;  ;  ;  ;  ;  ;  

国有股减持的可行性方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