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居住意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向,拟态,空间结构,环境,城市,展览馆,流动性。
居住意向论文文献综述
尹学斌,闫昌健[1](2018)在《青年群体居住需求与意向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时代逐渐走向成熟,信息化的生活已经逐渐改变了当今社会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本文通过对当代青年群体进行社会问卷调查,对获得的资料与政府统计资料结合进行分析,得到准确把握青年群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的生活状态以及实际居住需求的科学的数据依据,以期为青年公寓、住宅的改、新建的相关理论研究奠定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8年05期)
徐一豪[2](2016)在《京城购房者多是“海南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徐一豪)今天是2016北京秋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第3天,适逢周六,北京展览馆迎来了大量观展市民。记者从叁亚组团获悉,前来看房的北京市民购房目标精准、意向明确,多数有在叁亚居住或度假的经历,这给参展商精准发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海南日报》期刊2016-09-25)
王淑芳[3](2014)在《拟态环境信息对居住意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生活在真实的客观世界中,却无时无刻不在受拟态环境信息的影响。通过拟态环境信息的作用,人们再看客体时,所做的选择、看法、感受等等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偏离于对原客观环境的反应。那么拟态环境信息怎样对人们产生影响呢?本论文以城市人居环境为出发点,把拟态环境信息细分为拟态信息类型(文字、图片、文字+图片)和拟态信息量(2、4),从眼动的角度来研究了拟态环境信息对居住意向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34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的在校大学生,用眼动仪记录他们在观看不同拟态环境信息(2段文字描述、2张图片、4段文字描述、4张图片、2段文字描述+2张图片、4段文字描述+4张图片)的眼动过程,并由主试记录他们对实验中所设计的问题的口头报告的答案。通过SPSS for window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在居住时间长短的选择上,信息类型主效应差异显着(F=6.211,p<0.01),信息量主效应差异显着(F=4.689,p<0.05),信息类型和信息量的交互作用不显着(F=0.073,p>0.05)。对于不同拟态信息,被试在文字+图片的呈现方式下想要居住的时间分别明显长于文字呈现方式、图片的呈现方式。2、在愿意为居住所花的钱上,信息类型主效应差异不显着(F=1.896,p>0.05),信息量主效应差异不显着(F=3.86,p>0.05),信息类型和信息量的交互作用不显着(F=0.181,p>0.05)。3、眼动指标:在注视次数上,信息类型主效应差异显着(F=20.919,p<0.01),具体表现为:文字和图片在注视次数上差异显着(p<0.01);文字和文字+图片在注视次数上差异显着(p<0.01)。信息量主效应差异不显着(F=2.133,p>0.05);信息类型和信息量的交互作用不显着(F=2.312,p>0.05)。在平均瞳孔大小上,信息类型主效应差异不显着(F=0.826,p>0.05),信息量主效应差异不显着(F=0.147,p>0.05);信息类型和信息量的交互作用不显着(F=0.163,p>0.05)。在回视次数上,信息类型主效应差异不显着(F=0.194,p>0.05),信息量主效应差异不显着(F=1.768,p>0.05);信息类型和信息量的交互作用不显着(F=0.611,p>0.05)。在第一遍阅读时间上,信息类型主效应差异不显着(F=2.011,p>0.05),信息量主效应差异不显着(F=1.249,p>0.05);信息类型和信息量的交互作用不显着(F=1.280,p>0.05)。根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为:(1)拟态环境信息的类型影响人们的居住意向,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拟态环境信息为文字+图片的呈现方式下想要居住的时间分别显着长于文字的呈现方式、图片的呈现方式。(2)拟态环境信息的数量影响人们的居住意向,具体表现为:当拟态环境信息的数量为2(2段文字、2张图片、2段文字+2张图片)时,人们愿意居住的时间显着长于拟态环境信息的数量为4(4段文字、4张图片、4段文字+4张图片)时。(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湛东升,孟斌,张文忠[4](2014)在《北京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与行为意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居民居住满意度是促进宜居城市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传统研究多关注客观物质设施建设,而忽略居民居住需求的实际感知,对转型期中国大城市居民居住满意度影响机制与行为意向研究还相对薄弱。选取北京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012年居住满意度感知评价调查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居住满意度—居住流动性意向"概念模型,重点探讨转型期北京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因素及其与居住流动性意向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评价主要由居住环境、住房条件、配套设施和交通出行四个维度构成,且各维度的影响效应呈现出住房条件>居住环境>配套设施>交通出行的递减趋势。居住满意度对居住流动性意向具有显着地负面感知效应。另外,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特征也对居住满意度感知评价和居住流动性意向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为深入了解转型期北京市居民居住环境需求与偏好提供较好的实证案例,同时对指导居住区开发和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朱耀华[5](2006)在《武汉城市居民居住意向调查及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特大城市,人口数量大,居住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武汉2020总体规划向我们展示了居住发展的前景,但是就目前武汉居住市场的发展状况而言,存在城市居民居住意向受市场影响大、居住市场的开发理念模糊、定位不准确等情况,因此分清武汉城市居民的居住意向对于武汉市居住的长远发展就具有了重大的意义,此外,对于武汉地产市场的开发而言,了解不同职业、教育水平、年龄、性别的城市居民的居住意向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开发也具有相当重大的现实意义。居住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居住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城市未来的发展,然而通过研究发现,武汉市民普遍存在追求大面积户型的需求,这与我国居住建设的新精神不符。本文采用了社会学的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相结合,通过对不同职业、教育水平、性别、年龄的城市居民居住意向的交互分析,发现了不同人群居住意向的特点和规律性。作为对武汉市城市居民居住意向的研究,本研究的出发点是针对武汉市居住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差距。研究结论不仅对建筑师、规划师具有启发意义,同时也为多学科在建筑领域的交叉合作架设了一道桥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6-11-01)
焦秀丽[6](2006)在《京城服务式公寓提前升温》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逐渐出现了外销房、别墅区,许多外籍人士、商海里的浪尖人物,文体明星和社会名流纷纷购置宽敞豪华的别墅;有段时间入住高档别墅几乎成为了这些成功人士的一大标志。 然而进入2000年后,随着北京与国际大都市的距离越来(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06-03-30)
朱霭敏,赵可昕,朱云[7](2000)在《北京南凹槽式多层住宅天然光环境评析──居住实态调查、居民意向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从北京城市住宅建设急待深入解决的问题出发,进行了大量抽样调查,照度数据实测分析、计算机编程计算,在这里重点介绍第一分项部分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林文洁,陆伟[8](2000)在《关于城市老年人居住意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城市老年人居住意向的问卷调查 ,归纳出老年人的理想居住模式 ,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设想”,以此探讨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以人为设计的主体 ,以人的需求为设计的依据”是本文试图传达的理念(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1期)
居住意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徐一豪)今天是2016北京秋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第3天,适逢周六,北京展览馆迎来了大量观展市民。记者从叁亚组团获悉,前来看房的北京市民购房目标精准、意向明确,多数有在叁亚居住或度假的经历,这给参展商精准发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居住意向论文参考文献
[1].尹学斌,闫昌健.青年群体居住需求与意向调查分析[J].四川水泥.2018
[2].徐一豪.京城购房者多是“海南通”[N].海南日报.2016
[3].王淑芳.拟态环境信息对居住意向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湛东升,孟斌,张文忠.北京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与行为意向研究[J].地理研究.2014
[5].朱耀华.武汉城市居民居住意向调查及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6].焦秀丽.京城服务式公寓提前升温[N].北京日报.2006
[7].朱霭敏,赵可昕,朱云.北京南凹槽式多层住宅天然光环境评析──居住实态调查、居民意向与评价[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
[8].林文洁,陆伟.关于城市老年人居住意向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