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应用题教学心得

分数应用题教学心得

刘可可(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河南洛阳47100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1

摘要: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此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因此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从构建分数意义、形成知识体系方面加以阐释,每个方面又从多维度去论证、探索,同时加以教学案例说明。

关键词:分数;意义;数感;体系

《分数》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内容之一。教材在第一学段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在第二学段深入理解、掌握、应用分数的相关知识。但是由于分数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另外解决问题涉及类型较多,因而不宜被学生掌握,容易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学习体验。如何走出分数应用题的瓶颈?我经过多年探索,积累了一些解决此问题的策略。

一、建构分数意义是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根本。

(一)理解意义。分数的意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的数。对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是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前提。其中单位“1”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我通过让学生画一画、辩一辩来突破难点。首先出示一个“△”,问学生:如果这个三角形占了整体的,你能画出这个整体吗?接着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进行分析,画出来的结果有两种:一种画法是这个整体有6个△,他们是互不相连的;另一种画的整体也是6个△,但是连在一起的。最后请学生观察这两种想法之间的异同,教师及时发现学习的辩论点,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让矛盾推动数学学习,使学生真正明白“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单位“1”的意义,并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螺旋上升。

(二)培养数感。培养数感,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分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整数、小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数与整数、小数的异同在哪里?如何与原有知识连成一体?我采用了一些教学策略,如在数轴上描出0.5、0.8、1、1.5、2等数所表示点的位置,再让学生标出、、所表示点的位置,从中让学生明确分数与整数、小数的相通之处。在教学“米”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准备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1根,上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或长或短的长度,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不仅明确了“米”的意义(1米的或3米的),更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感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数份对应。

分数应用题的难点之一在于数份关系的多样性,而数份之间的对应关系,正是分数的本质所在。在教学分数时,教师可通过举例说明、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确数份的对应关系。如通过画一画学生知道“8支铅笔的”表示6支铅笔,“12枝铅笔的”表示9支铅笔。学生的疑问油然而生:“同样是,为什么表示的数却不一样呢?”学生在交流、争议中逐步理清数份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明晰了产生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单位“1”所表示的多少不同,从而探入分数的本质。

二、形成知识体系促进能力提升。

(一)“分”“比”相通,解题无忧。“学好比,没难题。”是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那么如何将“分数”与“比”相融通呢?我认为“分数”和“比”有极大的相通之处,在教学中要善于整理信息,将“分数”转化为“比”巧妙解决多种问题。如“甲是乙的,甲是丙的,乙是丙的。”在这道题中可以将“”看成甲:乙=3:5,将“”看成甲:丙=4:7,接着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甲所对应的份数统一,就得到甲、乙、丙的比,即甲:乙:丙=12:20:21,这样,从根本上理清了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不仅上面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可以附带将其他相连的类型问题一并解决。“分”“比”相通,既提高了运算的速度,又提升了解题能力,增强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连点成线,举一反三。“百分数”和“分数”都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将“分数”与“百分数”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利用学习的迁移规律,让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和技巧;接着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以“用”促“学”。进而教师在解题技巧上给予学生点拨,帮助学生理顺“分数”、“比”、“百分数”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

诚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分数应用题的学习确实存在较多难点,但利用以上处理策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教学的过程不就是教师将知识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过程吗?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一定会有更多的难点不再成为难点的。

标签:;  ;  ;  

分数应用题教学心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