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俊林[1]2004年在《川西坳陷南部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文中指出川西坳陷南部侏罗系地层是该区重要的产气层位,已经发现和投入勘探、开发的大、中型天然气田有十几处,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但同时,浅层勘探效益与风险并存。川西侏罗系地层属红色陆相碎屑岩沉积,砂岩沉积在纵、横向的厚度、分布范围变化大,研究程度低,增大了勘探难度与风险。本文在详细的野外露头、岩芯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和地震剖面资料,对川西侏罗系地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研究区侏罗世蓬莱镇期沉积盆地的沉积相类型分布,从盆缘近物源区至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区依次为冲积扇、河流相、扇叁角洲相、河控叁角洲相、湖泊相和湖底扇相等沉积体系。本文对各沉积体系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考虑到层序的发育同时受构造、气候、物源、A/S值变化和地层的自旋回过程等多种因素控制的特点,结合A.T.Cross按基准面旋回级别划分层序和层序命名的原则,提出同时考虑界面性质、界面级别、层序结构和迭加样式的超长期、长期、中期和短期4个级别的层序地层综合划分方案,将研究区侏罗系地层划分为:4个超长期旋回层序,8个长期旋回层序,22个中期旋回层序及百余个短期旋回层序。讨论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各种结构类型和沉积动力学过程与地层响应的关系。 本文采用小尺度地层单元的等时追踪对比方法,对研究区侏罗系中相当于中期旋回层序中的中、小层尺度地层单元进行了等时追踪对比。对重点层系(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和中统沙溪庙组)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编图,揭示曲流河叁角洲砂体的连续性及分布规律。 以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为骨架,以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为单元进行等时对比,建立研究区的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并对长期旋回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生、储、盖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更为清晰地揭示和描述有利生、储、盖相带的时空展布与演化规律,为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成功率提供有效的地质依据和信息。
李夏[2]2014年在《川西坳陷侏罗系沉积相研究》文中指出川西探区共有绵竹—绵阳、彭州—大邑和温江—中江3个勘查区块,面积9535.944km2;5个开发区块,包括德阳新场、成都洛带、成都新都、德阳马井和德阳东泰一合兴场,面积为1034.215km2。研究区内钻遇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为:第四系(Q),白垩系(K),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3p)、遂宁组(J3sn),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J2s)和下沙溪庙组(J2x)、千佛崖组(J2q),下侏罗统白田坝组(J1b)以及叁迭系须家河组(T3x)。其中,中浅层蓬莱镇组、遂宁组、沙溪庙组和深层须家河组为陆相的主要含气层系。川西地区侏罗系气藏是西南油气分公司目前的主力气藏,通过多年的持续勘探开发,储产量稳步上升。同时,川西地区侏罗系开发现状表明目前除了马井气田尚处于增储上产阶段,勘探、开发形势异常严峻。资源接替处在关键期,寻找新的勘探接替主战场,成为西南油气分公司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川西地区勘探程度不均一,潜力地区多,剩余资源丰富,占中浅层天然气总资源量的74%,勘探潜力大。其中,马井-什邡地区什邡9、什邡16、什邡17、什邡20井等井压裂测试均获得工业气流,在部分钻井甚至获得高产工业气流,也证实了这个地区良好的勘探前景。广汉-金堂地区广金5、广金6井均获工业产能,取得了该地区侏罗系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证实了川西探区侏罗系,特别是蓬莱镇组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温江-新繁地区目前勘探程度较低,为川西地区侏罗系下一个增储上产目标。以区内丰富的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在各级别层序界面、最大洪泛面识别标定和全区长期、中期和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对比基础上,对各气田侏罗统地层在层序格架和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了标定,通过连井地震剖面对比解释,建立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地层、砂组的划分原则和全区统一的砂组划分对比方案。其中,将蓬莱镇组划分为4个中期旋回和29个短期旋回。运用沉积学和测井地质学原理,确定了单井取芯段的相、亚相、微相划分的标志系统,并利用取芯井段的岩芯及测井资料建立了岩性和电性关系,确定了不同相、亚相及微相的测井相特征和岩一电转换模型,利用过井剖面的井-震对比,初步建立了可反映沉积体系基本特征和几何形态的地震相类型及相单元。在各级别层序界面、最大洪泛面识别标定和全区长期、中期和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对比基础上,对各气田侏罗统砂组在层序格架和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了标定,在储层精细标定基础上,通过连井地震剖面对比解释,建立了川西坳陷侏罗系砂组的划分原则和全区统一的地层、砂组划分对比方案。该划分方案将蓬莱镇组从上到下划分为JP1、JP2、JP3、JP4四个层系;在各层系中进一步细分砂组,即从上到下依次命名为JP11—JP16、JP21—JP25、JP31—JP310、JP41—JP48共29个砂组。以钻井沉积相、地震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物源分析,初步明确了川西探区中浅层沉积相以及重点地区、重点砂组沉积微相分布特征采用多种物源分析方法,包括碎屑组分分析、地层倾角测井、野外露头剖面古流向测量等,对川西坳陷侏罗系碎屑岩的物源方向和古流向进行分析。蓬莱镇组古水流方向主要为北西方向,物源主要来自龙门山北段和中段,表现出多物源的特征。沙溪庙组在川西坳陷由北东南西发育辫状河-湖泊沉积。辫状河叁角洲平原、前缘沉积主要分布在孝泉、新场、知新场、中江-回龙地区。蓬莱镇组在川西坳陷由西向东主要发育冲积扇-湖泊沉积。坳陷内部主要属于辫状河叁角洲体系,发育的沉积相包括辫状河叁角洲平原-叁角洲前缘-前叁角洲。在区域沉积相研究、单井微相分析基础上,结合地震反射结构和振幅、波阻抗、像素成像等特征,确定了蓬二气藏五套、蓬叁气藏十套共计15套砂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研究显示,坳陷内部蓬莱镇组广泛发育叁角洲平原、前缘分流河道、河口坝、决口扇、天然堤沉积,进一步证实了川西坳陷具有纵向上多套砂体迭置、平面上砂岩广泛分布的“满盆富砂”的沉积背景。本项研究意义主要是夯实该区的地质基础,将在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综合研究的框架下,运用各种相关的地质与地震技术,将层序地层学研究与地震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精细的地层及砂组对比;在多物源分析基础上,建立沉积模式,并总结出研究区的沉积演化规律,为该区气藏勘探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提供良好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沉积学研究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从成因机理上解释层序地层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建立沉积体系、沉积微相的发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有效储层的成因预测,形成全区砂组级的统一对比方案。井—震结合,以储层概念模型为指导的储层地震横向预测。从密井网解剖出发,建立储层定量地质知识库,在各种地震属性分析与约束的条件下,开展层次化的储层预测研究,完成大层段的沉积体系和分砂组的预测沉积微相制图,预测有效储层的分布。
张庄[3]2016年在《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西坳陷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四川盆地多期构造演化、多源、多储、多期成藏等特点和川西前陆盆地沉积沉降速率与岩石致密化程度很高、储层非均质性强、成藏异常复杂、甜点预测难等难点,使得前期侏罗系的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几个正向构造上。因此本次研究工作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川西坳陷侏罗系为重点,主要针对制约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气藏的成藏地质背景、成藏地质条件、成藏机理、成藏主控因素、富集规律、综合评价而开展。通过研究,认为川西坳陷周缘山系的幕式逆冲挤压活动控制着盆地沉积体系类型及层序充填特征,是一个“应力长期缓慢积累、短期瞬时释放”的脉冲式波动过程,从而导致湖平面(或基准面)以及可容空间的变化呈现出周期性、脉冲式波动的二元突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脉冲式波动”二元体系域层序结构,采用多属性物源分析的方法,明确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具有“长短轴物源共存、近源远源汇砂、多沉积体系并存、砂体纵向多层迭置、横向广覆连片”的沉积特征;明确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储层基本特征及纵横向分布规律,建立了各层段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采用定量~半定量的方法在侏罗系储层划分了7种类型成岩相,确定了不同层段成岩相的平面展布。深化了川西侏罗系相对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认识,提出了“物源、沉积~成岩相、构造~断层”叁元控储模式,进一步细化了优质储层地质预测模型,实现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储层的精细评价;在迭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源、相、位”叁元控藏的基础上,开展了川西坳陷侏罗系不同形变区的典型气藏解剖,明确了不同形变区的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成藏模式,系统总结了川西坳陷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并在烃源岩埋藏史、储层致密化史、主要成藏期与构造演化史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出成藏的关键时期,从而以“时间轴”为评价主线,确定了不同关键成藏期控藏的主要因素。以不同关键成藏期“源~相~位”叁元控藏因素为评价指标,开展了圈闭层级的“源~相~位”叁元动态评价,建立了相应的动态评价选区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精细的综合选区评价,指出了下步勘探的有利区带。
张玺华[4]2013年在《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储层地震预测》文中认为地震解释及储层预测技术是现今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地震资料的多解性使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应用面临挑战。层序地层学理论为现今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思路及方法,本文就是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原理为指导,旨在将地震勘探与构造、层序演化及沉积模式紧密结合,形成地质、地震一体化的综合分析方法。论文以沉积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球物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了川西坳陷上叁迭统须家河组的沉积体系特征,层序地层学特征,对该地区上叁迭统沉积物质来源的时空转换进行研究,利用物源成果解析了龙门山的差异隆升过程,找到龙门山差异隆升的地震学证据,研究了川西地区须家河组的沉积充填特征。同时,在具有高分辨叁维地震资料区域,提出了适用该区的地震沉积学思路和技术方法,针对川西坳陷须家河致密砂岩气藏,提出地质地震综合预测的思路,以地质模式与认识为宏观指导与约束,开展适应于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叁角洲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主要认识如下:1、提出了川西坳陷上叁迭统须家河的沉积体系综合划分方案,认为发育3大沉积体系域,7类沉积体系,分别是①大陆体系组:主要包括冲积扇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湖泊叁角洲沉积体系;②海陆过渡体系组:主要为叁角洲沉积体系;③海洋体系组:主要有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2、运用露头、测井、地震等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对川西坳陷上叁迭统层序界面特征、界面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该层段层序界面可识别出3种成因类型,6种物质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系统建立了川西坳陷上叁迭统的层序划分方案,认为川西坳陷上叁迭统发育3个构造层序,6个叁级层序。3、利用砂岩岩屑特征、重矿物分析、及阴极发光等各种方法,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沉积物质来源的时空转换规律进行了分析。4、以构造层序体系域为研究单元,利用了物源分析的研究成果,解析了龙门山造山带北段、中段、南段构造隆升演化的差异性及对川西坳陷沉积物层序充填的控制作用。在沉积相类型特征和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编制了晚叁迭世川西坳陷各主要层序的区域沉积相图,揭示了该地区古地理格局、发育特征及其演化。5、提出了一套适应与该地区地质状况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思路,在分析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四段相对优质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的基础上,研究通过分频解释技术对比追踪小级别地震等时界面,利用钻井控制的混合相位子波反褶积技术在保证合理信噪比的基础上,有效的提高了地震分辨率,明确地震反射的地质信息。对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T_3x~(4(9))砂组展开沉积微相研究,认为T_3x~(4(9))砂组内砂体普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不断的迁移改道,致使砂体互相迭置,根据砂体的延展方向判断,物源主要为研究区北部龙门山岛链提供,其中新场地区中部由于多期水下分流河道迭置,砂体厚度最大,为该地区的勘探有利区域。6、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子波分解技术、相干体分析是刻画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T_3x~(4(9))砂组裂缝发育带的有效手段,其中裂缝发育区与有利相区的迭合区域为川西坳陷须家河气藏的勘探有利区域,探索了川西坳陷须家河致密砂岩储层地震预测方法及技术。
杨祥菊[5]2014年在《川西坳陷马井—什邡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西探区中浅层的油气勘探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已历经六十余年的勘探开发,资源接替处在关键期。川西坳陷沙溪庙组是川西浅层重要的天然气储层和产层,但川西坳陷沙溪庙气藏是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如何寻找到有利相带为上储增产提供有利支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为指导理论,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川西坳陷马井-什邡地区沙溪庙组层序地层进行了研究,对沉积相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物性、地震及实钻资料确定了有利相带预测模式,预测了研究区有利相带,此次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研究区沙溪庙组划分了2个长期(SQ1~SQ2)旋回和6个中期(MSQ1~MSQ6)旋回层序。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对研究区内单井进行了短期旋回划分,划分出12个短期旋回。2、物源研究表明:研究区沙溪庙组主要受西部龙门山、北部、北东方向多个物源影响,其中上沙溪庙组主要受西部龙门山近物源影响,下沙溪庙组则受西部龙门山近物源影响以及北部、东北方向远物源多重影响。3、研究区沙溪庙组沉积体系主要为叁角洲体系,最发育的亚相是叁角洲前缘,主要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叁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相带。4、分析研究区沙溪庙组岩石学特征,上沙溪庙组JS1与JS2砂岩碎屑组分差异较大,JS1砂岩粒度较细,石英、岩屑含量较高,长石含量较低;JS2砂岩长石含量相对较高,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下沙溪庙组砂岩具较低的石英和较高的长石含量,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也相对较低。5、物性研究表明:沙溪庙组储层有中-低孔、低-特低渗的特点,为典型的致密储层,在此基础上,对马井地区沙溪庙组储层物性进行了分析对比,综合分析“甜点”储层分布于JS13砂组。6、沙溪庙组储层发育主要控制因素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重点分析沉积相特征和储层特征,确定了有利相带预测模式。
朱宏权[6]2009年在《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沉积相与储层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西坳陷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四川盆地西部晚叁迭世以来陆相盆地的深坳陷部分,具备多套烃源层、多个烃源区、多期油气生成、多期油气成藏同时又经历了多个构造期调整和破坏,纵向上发育的多套生储盖组合孕育了多层含气层系。“十五”以来,西南油气分公司在川西坳陷中段中深层的天然气勘探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浅中层勘探程度愈来愈高,勘探难度愈来愈大,同时新场、洛带等浅中层气藏稳产形势严峻。本次论文针对研究区沙溪庙组气藏本身所具有的低孔渗、低丰度以及研究区圈闭形成历史复杂的特点,从基础资料入手,在研究区沙溪庙组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方法结合,系统研究了沙溪庙组沉积相特征、对研究区沙溪庙组储层特征分区进行了评价,并进一步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露头、钻井、地震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识别以及层序结构和迭加样式的研究,结合沉积旋回特征,将研究区沙溪庙组划分为3个长期和8个中期旋回,实现了全区沙溪庙组的等时划分对比。(2)在川西地区首次利用泥岩颜色权值研究沉积古地貌。上沙溪庙组沉积中期合兴场-知新场地区泥岩颜色权值较两侧高,说明此时合兴场-知新场地区相对处于氧化环境,沉积水体较两侧浅,即知新场-龙宝梁构造带已开始形成,进一步佐证沙溪庙组沉积时期龙门山向盆内推覆和应力传递过程。(3)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在砂岩厚度、砂地比、泥岩颜色特征、重矿物特征、轻矿物特征以及露头、测井古流向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单井相、剖面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研究,综合分析了物源的变迁、沉积相展布特征和沉积演化。1)沙溪庙期主要有以龙门山北段变质岩为主要母岩和以龙门山中段花岗岩等酸性岩浆岩为主要母岩的2大物源,古流向分别为北东东向南西西方向和由西北向东南方向。2)沙溪庙期龙门山中段物源沉积体系具贫长石、高石英的轻矿物特征,龙门山北段物源沉积体系相对具富长石、低石英的轻矿物特征;3)下沙溪庙组主要为叁角洲前缘-湖相沉积体系,上沙溪庙组主要为叁角洲平原(洪泛平原)-叁角洲前缘-湖相沉积体系,反映了沙溪庙组沉积时期龙门山逐渐向盆内推覆。(4)将储层沉积物源、沉积速率、古地貌等宏观分析与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演化等微观研究紧密结合,研究了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强度与沉积特征的关系,初步建立了沙溪庙组相对高孔渗储层的地质预测方法。即古地貌较低的、沉积速率中等、富长石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相对更好。(5)分区分层位完善了川西地区沙溪庙组储层参数的测井计算模型,对储层流体响应特征进行了进一步总结,完善了储层的流体判别方法和评价标准。沙溪庙组气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为“叁低二高”,即低自然伽玛、低中子、低密度、高声波、高电阻率。(6)采用盆地模拟软件,恢复出晚白垩世末、早白垩世末、蓬莱镇期末的沙溪庙组古构造形态。从沙溪庙组、遂宁组沉积末到早白垩世末,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的构造形态呈南高北低;晚白垩世末,川西中段彭县-崇州地区变成坳陷,孝泉-新场-合兴场-丰谷隆起出现。洛带、中江、大邑等地区在晚白垩世末、早白垩世末、蓬莱镇期末处于继承性高部位。(7)总结了弱形变区浅中层成藏模式-幕式成藏模式,明确指出了幕式成藏模式具有近源成藏的特点,即弱形变区下侏罗统勘探前景更好;完善了烃源断层成藏模式的主控因素,即储层与烃源断层接触面的大小是油气横向运移和聚集的基础,由此提出勘探部署应注重地震异常与断层配置的描述。
赵兰[7]2013年在《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文中认为川西坳陷蓬莱镇组气藏是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目前的主力气藏,勘探潜力大,剩余资源丰富,但勘探程度不均一,资源接替处在关键期。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地质、测井、地震等多种学科分析手段,对川坳陷蓬莱镇组地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沉积相进行研究。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资料,识别层序界面,可将川西坳陷蓬莱镇组地层的层序界面划分为不整合面及冲刷侵蚀面和湖泛面两种层序界面,并分别论述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对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迭加样式进行分析,确定川西坳陷蓬莱镇组层序划分方案。将蓬莱镇组划分为2个Ⅲ级层序(长期旋回)、4个Ⅳ级层序(中期旋回)以及29个Ⅴ级层序(短期旋回)。中期旋回层序与该地区的地层单位的对比关系较好,短期旋回层序与砂组单元对应性好,便于生产需要。对基准面旋回层序结构特征的研究主要根据基准面旋回层序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发育状况,划分出3类层序结构,即向上“变深”的非对称旋回(A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旋回(B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旋回(C型)。其中C型旋回结构可进一步细分为3个亚类型。进而研究长期、中期、短期旋回层序的迭加样式、剖面结构及层序沉积模式等特征。短期旋回结构呈现多样性特点,各类型旋回结构均有发育,C型层序结构为其主要发育类型,A型次之,B型相对发育较少;中期旋回以C1型和C2型旋回结构为主;长期旋回层序保存较完整,仅发育旋回层序以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沉积厚度近于相等的C2型旋回结构。它们在不同的沉积体系中或者同一沉积体系的不同位置都有着不同的沉积序列和演化特征。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原则与方法,本文以281口单井的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为基础,选取由82口钻井组成贯穿研究区的15条连井剖面进行全区对比。以长期、中期旋回层序的二分时间单元的分界线(层序界面)作为等时对比的优选位置,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建立川西坳陷蓬莱镇组高精度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对物源的分析,本文采用实际露头、野外标本的分析化验资料,进行砾岩成分、野外古流向和ZTR重矿指数分析。总结出蓬莱镇组沉积时期的物源总体上由东西两个物源区供给,呈多方向特征。盆地西部是川西坳陷最重要的物源区,而东部则为次要物源区。在物源分析基础上,以全区统一的地层格架为控制研究川西坳陷蓬莱镇组的沉积体系展布与演化特征。研究思路采用由点到面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10条野外实测剖面和38口岩心的观察分析,结合测井资料总结岩石颜色、类型、结构、沉积构造、电测曲线等沉积相标志,识别川西坳陷蓬莱镇沉积期发育冲积沉积体系、叁角洲沉积体系及湖泊沉积体系。并详细描述了各沉积体系中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的特征。本文选取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进行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演化研究。根据基准面旋回划分与岩性统计来获得相应的沙地比数据编制沉积相平面图,得出沉积相展布特征。进一步根据各种沉积相类型的变化及平面配置关系呈现的规律变化,归纳出川西坳陷蓬莱镇组沉积时期的沉积模式,即冲积扇-河流-叁角洲-湖泊沉积模式,并总结了研究区蓬莱镇组沉积期的演化过程。
赵爽[8]2008年在《川西坳陷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二段含气富集带预测》文中指出前人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由于其属于超致密,裂缝性气藏,储层具有“叁超”——超致密、超低孔渗、超深和极度非均质性特征,故研究中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如储层预测、裂缝预测、含气性检测及流体性质判别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和进一步研究,有利于提高富集带预测精度,加快研究区油气勘探进度。本论文在收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大邑地区上叁迭统须家河组二段低孔低渗砂岩气藏,以天然气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其构造特征,分析其构造演化史;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目的层段沉积旋回进行了精细划分以及等时对比,建立了目的层段的沉积模式;运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震地层学、测井地质学和现代地球物理技术等分别对目的层段沉积微相,裂缝分布、储集物性等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以综合地质认识与地球物理判别技术方法相结合,实现了研究区有利含气富集带预测。通过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1)大邑地区地表与地覆具有极不协调的构造特征。地表为总体表现为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而地覆从T4以下表现为受北西、南东两翼断层控制的断背斜构造。其须家河组二段构造形态为受两翼断层夹持的背斜构造,圈闭面积为44.8Km~2,闭合幅度335m,两翼不对称,倾角50°~100°,构造的两翼为北西陡,南东缓,构造发育程度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加强的趋势。构造演化史分析揭示:该区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多期性和继承性,上叁迭早期,工区内地层主要受到近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使地层发生褶皱,由于构造隆起幅度不大,发育的断层很有限,表明挤压、推覆作用并不强烈;到晚叁迭末期—现今,地层受到了晚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强烈影响,北北西向的构造主应力逐渐增强,不仅使构造规模扩大,还形成了一批新的逆冲断层。2)大邑地区须家河组存在“须下盆”和“须上盆”,可划分为两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和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须家河组二段属于须下盆,沉积相研究证实大邑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主要属于以叁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的沉积环境,主要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堤岸、决口扇、水下扇和泛滥平原沼泽,其中泛滥平原沼泽环境主要发育煤系地层。地震相及沉积相平面预测证实:叁角洲是研究区目的层段的主要沉积环境,在工区西北靠山局部地方可能有非主物源的水下扇等浊流沉积。其中叁角洲平原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发育于工区南部地区,叁角洲前缘亚相分布较广,占据了整个主体构造。有利沉积微相以河口坝、水上以及水下分流河道为主,主要分布与工区主体构造部位。研究区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南—南东侧的隆升剥蚀区,但在研究区西北靠山带可能有近物源存在,古水流由西南向北东流,虽然沉积水体较深,但由于物源丰富,因而,沉积了含少量泥岩透镜体的大套河道迭置砂岩。3)大邑须家河二段有效储层主要分布在构造轴部,以裂缝孔隙型为主,为多期分流河道迭置的砂体,地震响应为,“弱振幅反射阴影带、高吸收、低波阻抗”。4)大邑须家河二段气藏盖层物性好、分布广、厚度大,具有形成大中型气藏的保存能力,其相关断层断距较小,断面泥岩涂抹作用强,断面剩余压力大,垂向封堵性好,气藏保存条件有利。通过含气性检测结果来看:构造主体部位,是油气聚集的指向带,含气性较好。
孟昊[9]2016年在《川西坳陷上叁迭统须五段致密气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岩心与露头观察、测井与地震资料解释等方法建立了川西坳陷上叁迭统须五段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带的展布规律,采用铸体薄片、X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氮气吸附、核磁共振及孔渗测试实验等手段对须五段致密气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明确了致密储层的成因机理。取得了如下认识:依据须家河组顶底在区域地震剖面均为上超下削的特征将其作为一个巨旋回;依据小塘子组末海退与须叁段末安县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将须家河组分为叁个超长期旋回,须四段至须五段为其中一个超长期旋回;依据须五段与须四段之间岩性突变面将须五段作为一个长期旋回;依据须五段顶底富砂、中部富泥的岩性组合,结合最大湖泛面特征,将其分为叁个中期旋回。须五段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录井岩性及测井曲线特征均表明研究区须五段处于水体能量弱、物源供砂不足的叁角洲前缘末端-滨浅湖的煤系低能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泥页岩、粉砂质泥岩夹煤线,其次为富杂基的粉砂岩、细砂岩。针对须五段铸体薄片下均不见孔隙的细砂岩粉砂岩及泥页岩储层,本论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识别出泥页岩中的纳米级的粘土矿物晶间孔、有机质孔,粉砂岩及细砂岩中的粘土矿物晶间孔、粒内溶孔、残余粒间孔。总体上,泥页岩中孔隙较小但数量较多,粉砂岩、细砂岩中孔隙较大但数量较少。高压压汞和氮气吸附实验数据显示,储层孔喉大小与岩性密切相关:泥页岩孔喉直径峰值范围5~30nm,粉砂岩孔喉直径峰值范围10~50nm,细砂岩孔喉直径峰值范围30~100nm。针对纳米级孔喉的须五段储层,本论文采用氦气法和脉冲衰减法较为准确的揭示了储层物性特征。酒精饱和法对于纳米级孔喉的储层测得的孔隙度普遍偏低,氦气测孔隙度更接近实际值,测试结果表明,泥页岩孔隙度高于粉砂岩、细砂岩,泥页岩为3.89%,粉砂岩为3.13%,细砂岩为2.44%。脉冲衰减法测致密储层渗透率精度最高,测试结果表明,泥页岩渗透率高于粉砂岩、细砂岩,泥页岩为0.0651×10-3μm2,粉砂岩为0.0021×10-3μm2,细砂岩为0.0082×10-3μm2。泥页岩孔隙度较高是因为发育较多的纳米级粘土矿物晶间孔及有机质孔,而粉砂岩、细砂岩中粘土矿物晶间孔及有机质孔较少,残余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也极少;泥页岩渗透率较高的原因则是由于发育较多的层间页理缝。作为煤系低能环境下发育的储层,沉积条件是导致须五段泥页岩物性优于粉砂岩、细砂岩的主控因素。叁角洲前缘末端-滨浅湖的沉积环境决定了须五段沉积整体粒度细、泥质含量高,同时煤系地层的酸性环境不利于早期碳酸盐胶结,因此在埋藏过程中压实作用强烈,粉砂岩、细砂岩的原生粒间孔隙大量损失、喉道急剧缩小,最终仅残余下粘土矿物晶间孔。由于缺乏运移通道,后期酸性流体也难以进入储层溶蚀成孔,因而粉砂岩、细砂岩物性比泥页岩差。
甘其刚[10]2005年在《川西坳陷深层致密非均质裂缝性气藏地震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川西坳陷中段上叁迭统须家河组致密碎屑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地分析深层须家河组储层的基本特征和天然气富集规律的基础上,以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和综合研究一体化思路为指导,针对深层须家河组的储层预测、裂缝发育带和含气性识别问题,开展地震识别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创新特色的方法技术成果,建立了适合川西深层须家河组气藏的地震识别配套方法技术。 根据深层须家河组气藏地震识别技术需要,明确提出了以“保持可靠振幅相对变化”为特点的地震资料迭前处理技术思路,针对性地研制和开发了迭前多域保幅自动去噪方法系列、非线性初至波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高阶非双曲线动校时差校正技术等一批关键处理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处理配套方法技术。其中自主研制的迭前多域保幅自动去噪方法系列很好地解决了川西地区的地震资料去噪问题。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深层须家河组不同类型波阻抗储层的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以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建立了川西深层须家河组储层预测方法技术。总结出了深层须家河组“亮点型”储层基于波形的预测模式。 首次在川西地区设计并成功实施了具有较好方位特性的叁维宽方位砖墙式观测系统地震采集,自主研制了P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密度和方位计算的方法软件,建立了叁维宽方位采集、地震资料迭前预处理和裂缝预测一体的P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技术。它是目前利用纵波资料检测裂缝最为可靠和直接的方法。 针对深层须家河组储层的裂缝预测问题,研制、开发了地震、地质及测井裂缝预测技术,并针对研究区系统地建立了地震裂缝预测方法、地质裂缝预测方法和测井裂缝识别方法相结合的多学科裂缝预测配套方法技术系列。在川西孝—新—合及丰谷等地区的推广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裂缝发育带综合预测成功率得到了较大提高。 针对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检测问题,以迭前反演方法和迭前地震信息提取为主,研制和开发了纵横波AVO岩石物性参数反演、AVO储层含气性检测等方法技术,初步建立了须家河组储层的含气性识别方法系列,取得了较好的方法试验效果,展示了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综合地震、测井、地质等方法技术研究成果,建立了适合川西深层须家河组气藏的地震识别配套方法技术,预测了须四、须二的天然气富集区。
参考文献:
[1]. 川西坳陷南部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D]. 古俊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04
[2]. 川西坳陷侏罗系沉积相研究[D]. 李夏. 长江大学. 2014
[3]. 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D]. 张庄. 成都理工大学. 2016
[4].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储层地震预测[D]. 张玺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13
[5]. 川西坳陷马井—什邡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相研究[D]. 杨祥菊. 成都理工大学. 2014
[6]. 川西坳陷中段沙溪庙组沉积相与储层评价研究[D]. 朱宏权. 成都理工大学. 2009
[7]. 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 赵兰. 长江大学. 2013
[8]. 川西坳陷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二段含气富集带预测[D]. 赵爽.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9]. 川西坳陷上叁迭统须五段致密气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D]. 孟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
[10]. 川西坳陷深层致密非均质裂缝性气藏地震识别技术研究[D]. 甘其刚. 成都理工大学. 2005
标签:地质学论文; 沉积相论文; 地层划分论文; 构造地震论文; 地震预测论文; 地震成因论文; 砂岩论文; 地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