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香茅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香茅,柠檬,薄荷醇,不对称,传质,氢化,羟基。
香茅醛论文文献综述
黄晶,肖转泉,王宗德,范国荣[1](2018)在《香茅醛肟及其烷基醚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香茅醛与盐酸羟胺在碳酸钠作用下反应制得香茅醛肟(2),再由香茅醛肟与溴代烷、氢氧化钠在四丁基溴化铵的作用下反应合成了4种香茅醛肟烷基醚,分别为香茅醛肟乙基醚(3a)和香茅醛肟正丙基醚(3b)、香茅醛肟正丁基醚(3c)和香茅醛肟正戊基醚(3d)。5个化合物经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气质联用(GC-MS)分析表征了结构,并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11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测试。结构分析数据表明所用方法能合成得到5种目标化合物。在药液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5种化合物对所用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2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与百菌清一样高达100%,对辣椒菌核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猕猴桃果实拟茎点霉菌、梨链格孢菌和毛竹枯梢病菌的抑制率高达100%,对油茶炭疽病菌、层出镰刀菌的抑制率也很高(≥95%),明显优于百菌清对这些病菌的抑制效果,3a对莴苣菌核病菌的抑制率高达100%,3b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抑制率为100%,3c对毛竹枯梢病菌的抑制率为87.7%,3d对莴苣菌核病菌的抑制率为96.2%,均高于同等质量浓度下百菌清对这些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本文来源于《生物质化学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黄战鏖,侯峰,钱正刚[2](2018)在《自由基引发的香茅醇和香茅醛的分子内环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氧化二叔丁基作为自由基反应引发剂,使香茅醛产生的酰基自由基发生分子内加成反应生成消旋薄荷酮,收率为62.6%,同时会产生部分脱羰基的环化副产物;在同样的条件下,香茅醇的环化得到消旋薄荷醇及其异构体混合物和脱氢的系列衍生物。(本文来源于《安徽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朱广用,郑雄健[3](2017)在《香茅醛纳米胶囊乳液的流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壳聚糖和叁聚磷酸钠为壁材,香茅醛为芯材,制备了香茅醛纳米胶囊,并对其进行动态光散射和红外光谱测试,同时对纳米胶囊乳液进行稳态和动态流变测试。结果发现:壳聚糖纳米胶囊乳液是非牛顿流体,其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呈剪切变稀的特点,只有在高剪切速率下为牛顿流体,纳米胶囊乳液随振荡频率的增加,由以黏性为主转为以弹性为主。(本文来源于《香料香精化妆品》期刊2017年05期)
张峰榛,张伟,刘兴勇,杨虎,马燮[4](2017)在《短程蒸馏分离香茅油中的香茅醛实验及传质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短程蒸馏因具有受热时间短、分离效率高和可保持物质天然活性等优势,被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的提纯和精制。准确预测产品分离纯度以及分离效率对短程蒸馏工艺参数优化和设备设计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短程蒸馏分离了香茅油中香茅醛,并基于Langmuir-Kundsen方程建立了多组分传质模型,模拟了分离过程,预测了不同工艺条件对香茅醛分离纯度以及分离效率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香茅醛的分离集中在蒸发器的前段,在蒸发器一半位置(z/L=0.5),香茅醛分离效率已达最终分离效率的60%以上。提高进料量、降低蒸发温度或减小蒸发面积均有利于香茅醛的纯化,但会降低其分离效率。综合香茅醛分离纯度以及分离效率,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进料量4~5 m L/min,温度65~70℃。(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7年10期)
应向贤,孟淑敏,程峰,余世华,张洁[5](2017)在《化学-酶法不对称氢化柠檬醛合成(R)-香茅醛》一文中研究指出烯醇还原酶OYE2催化(E)-或(Z)-柠檬醛不对称氢化时,其氢化产物的手性是互补的.因而,以(E/Z)-柠檬醛为底物时产物e.e.值往往很低.拟将酶法不对称氢化反应与氨基酸催化的底物异构化反应相偶联,从而提高产物(R)-香茅醛的e.e.值.对氨基酸催化的异构化反应进行了条件优化,最优氨基酸为甘氨酸,最优添加浓度为1.0 mol/L,最优pH为7.0.在优化条件下反应11h,偶联底物异构化反应时的(R)-香茅醛e.e.值和得率分别为75.06%和91.84%,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7.62%和23.90%.(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17年02期)
郑联丹[6](2017)在《生物催化柠檬醛合成(R)-香茅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茅醛,即3,7-二甲基-6-辛烯醛,分子中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因而具有(R)和(S)两种构型。香茅醛具有强烈的青柑橘和微带木香的香气,因而被广泛用于食品的加香和配制,其中,(R)-香茅醛是合成重要香料L-薄荷醇的关键前体。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化学催化方法合成(R)-香茅醛,如日本高砂(Takasago)公司发明的手性BINAP-Rh+配位催化剂不对称催化香叶基胺合成(R)-香茅醛,以及德国巴斯夫(BASF)公司发明的(Z)-柠檬醛的选择性氢化。前者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苛刻且回收利用困难,后者需要通过精馏(E/Z)-柠檬醛获得高纯度的(Z)-柠檬醛,且使用了含重金属的特制合成催化剂。相比于化学催化,烯键还原酶催化柠檬醛不对称还原合成香茅醛的方法具有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立体选择性高等优点。但是,目前报道的能够高选择性、高活性催化(E/Z)-柠檬醛合成(R)-香茅醛的烯键还原酶非常少,大部分的烯键还原酶催化柠檬醛时倾向于生成(S)-香茅醛。本论文以构建高效的(R)-香茅醛生物合成体系为目标,筛选能够高选择性催化(E/Z)-柠檬醛生成(R)-香茅醛的烯键还原酶,并对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针对目前全细胞催化过程中的副反应问题,构建合适的细胞催化剂和全细胞催化反应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对柠檬醛具有(R)-对映体选择性的烯键还原酶的筛选及其酶学性质研究以天然的(E/Z)-柠檬醛(反式:顺式=9:10)为底物,从23个不同来源的烯键还原酶中,筛选到来源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JM1341的NAD(P)H依赖的烯键还原酶OYE2p,展现出最高的对映体选择性(84.5%)。酶学性质研究表明,OYE2p的最适温度为40 ℃,最适pH为7.5,在30 ℃以下和偏碱性(pH 7-9)环境中较稳定。通过对其底物谱的研究发现,OYE2p对于碳碳双键附近带有两个吸电子基团的化合物如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茶香酮以及马来酸二甲酯具有很高的酶活。二、烯键还原酶OYE2p催化柠檬醛的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因素和酶催化(E/Z)-柠檬醛合成(R)-香茅醛的研究对于柠檬醛的两种异构体,OYE2p对(E)-柠檬醛(顺式,香叶醛)和(Z)-柠檬醛(反式,橙花醛)表现出不同的对映体选择性。OYE2p对(E)-柠檬醛(顺式,香叶醛)表现出严格的(R)-对映体选择性,产物(R)-香茅醛的ee值>99%,且不受环境pH的影响;OYE2p催化橙花醛时倾向于生成(R)-香茅醛,但也生成(S)-香茅醛,而且产物的eeR随着pH值的增大而增大。对于(E)、(Z)-柠檬醛,OYE2p在pH7.6条件下表现最高的催化活性。基于上述结果,伴随葡萄糖脱氢酶催化的辅酶NAD(P)H再生反应,利用OYE2p催化200 mM香叶醛合成了光学纯的(R)-香茅醛,产物ee值为98%(R),底物转化率为大于99%,产率为87.03%;当以200 mM的(E/Z)-柠檬醛作为底物时,产物的ee值为89%(R),底物转化率为98.4%,产率为87.2%。叁、OYE2p与甲酸脱氢酶(FDH)的共表达及全细胞催化(E/Z)-柠檬醛合成(R)-香茅醛的研究考虑到辅酶循环的复杂性、酶的稳定性和制备成本等问题,构建OYE2p和FDH(催化辅酶NADH再生)共表达的E.coli细胞催化剂,采用全细胞催化(E/Z)-柠檬醛合成(R)-香茅醛。研究发现,重组E.coli全细胞催化柠檬醛的反应过程中,在柠檬醛分子上的碳碳双键被还原生成香茅醛的同时,柠檬醛和生成的香茅醛分子上的醛基还会被细胞内竞争性的NAD(P)H依赖的羰基还原酶还原为香叶醇、橙花醇、香茅醇等副产物;此外,生成的香茅醛也会被进一步降解或代谢。本研究选择了 2种不同的连接肽,构建了 2种OYE2p与FDH融合表达的E.coli细胞催化剂。其中,融合表达菌E.coli(pET21d-fdh-(ggggs)3-oye2p)中融合蛋白的表达量以及OYE2p、FDH的酶活力最高。有趣的是,利用该菌全细胞催化柠檬醛过程中没有羰基还原副反应的发生。主要原因是,融合表达加强了 OYE2p与FDH的空间临近效应,使辅酶在二者间循环,细胞内的竞争性的羰基还原酶因得不到足够的辅酶NAD(P)H而无法表现活性。此外,通过建立甲苯(20%v/v)-PBS缓冲液两相反应体系,避免了产物香茅醛的进一步降解,实现了产物的有效积累。(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04-10)
孟淑敏[7](2017)在《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OYE2分子改造及其在不对称合成(R)-香茅醛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R)-香茅醛可作为治疗乳腺癌的药物,也是用于L-薄荷醇合成的重要手性间体。(R)-香茅醛的合成包括化学法和生物酶法。生物酶法不对称氢化柠檬醛合成(R)-香茅醛的关键酶是烯醇还原酶,该酶催化顺反异构体混合物的加氢,其产物的手性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产物e.e.值往往很低。为了提高烯醇还原酶在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产物e.e.值,本文基于源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烯醇还原酶OYE2作了如下工作:(1)OYE2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偶联氨基酸催化的异构化反应的体系构建与优化;(2)基于理性设计改造OYE2从而改善其立体选择性;(3)利用荧光法筛选烯醇还原酶的初步探索。为了考察底物与产物转化的对应关系,OYE2分别以(E)-、(Z)-或(E/Z)-柠檬醛柠檬醛为底物进行不对称氢化反应。经11 h反应后,(Z)-柠檬醛中16.97%转化为(R)-香茅醛,83.03%转化为(S)-香茅醛;(E)-柠檬醛中94.85%转化为(R)-香茅醛,5.15%转化为(S)-香茅醛。在反应体系构建中,通过添加甲酸脱氢酶及甲酸钠实现辅酶循环,并通过不对称氢化偶联氨基酸催化的异构化反应提高产物e.e.值。优化后的最优体系包括:最适氨基酸为甘氨酸,浓度为1M,p H为7.0。添加1M甘氨酸后,(E/Z)-柠檬醛反应产物的得率和e.e.值分别为91.84%和75.06%,比对照组(不添加甘氨酸)分别提高了23.90%和27.62%。通过对烯醇还原酶OYE2的理性设计提高其立体选择性。经同源建模、分子对接及结构分析,推测底物结合口袋附近的氨基酸残基(如Met39,Pro75,Trp116,Thr196和Phe296)在底物识别中起重要作用。从构建的突变子库中筛选获得了立体选择性提高了的突变子P75M。将其与顺、反柠檬醛分别进行不对称氢化反应,经11 h反应后,(Z)-柠檬醛转化为(R)-香茅醛的比例较OYE2提高了23.11%;以(E/Z)-柠檬醛为底物时,(R)-香茅醛e.e.值较OYE2提高了19.38%。添加1 M甘氨酸后,反应的(R)-香茅醛的e.e.值比OYE2偶联甘氨酸反应所得值提高了12.66%。结构分析表明P75M的突变使(Z)-柠檬醛α,β-不饱和键的π系统的相对面更容易获取氢,从而有利于(R)-香茅醛的形成。此外,初步建立了利用荧光法筛选烯醇还原酶的流程。在该筛选流程中,异烟肼(INH)在甲醇的铝盐溶液中与柠檬醛的α,β-不饱和键反应形成络合物而产生荧光。该物质在激发波长Ex=400nm及发射波长Em=510nm下荧光信号最强,而且荧光信号的强度跟柠檬醛含量相关。此外,香茅醛在上述条件下不产生荧光。因此,烯醇还原酶催化的反应液与异烟肼反应后,其荧光信号的变化可反映底物量的消耗,从而表征反应体系中烯醇还原酶催化活力的大小。经气相色谱法验证,荧光信号与烯醇还原酶催化活力高度关联。(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周毅,王婷,赵佳佳,王凌,蒋学华[8](2016)在《胡椒碱和(R)-(+)-香茅醛对多药耐药乳腺癌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治疗过程中多药耐药(MDR)的发生会降低化疗药物的疗效。转运体的高表达是引起肿瘤MDR的重要机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作为ABC(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体家族的一员,经常在耐药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引起MDR。为了克服P-gp引起的MDR,抗肿瘤药物可以与P-gp抑制剂同时给药。胡椒碱和(R)-(+)-香茅醛都是来源于日常饮食的P-gp抑制剂。在本研究中我们评价了胡椒碱和(R)-(+)-香茅醛在多药耐药乳腺癌细胞系MCF-7/DOX细胞中的耐药逆转作用。经过72小时的孵育后,细胞毒性研究结果表明胡椒碱和(R)-(+)-香茅醛均能降低MCF-7/DOX细胞的耐药性。此外,胡椒碱可以浓度依赖性地下调MDR1基因的mRNA水平,而(R)-(+)-香茅醛对MDR1基因的m RNA水平没有影响。因此,胡椒碱和(R)-(+)-香茅醛可以浓度依赖性地逆转MCF-7/DOX细胞的MDR,胡椒碱的耐药逆转作用与下调MDR1基因的mRNA水平相关。(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6年05期)
应向贤,胡宝军,周宇杭,高亮,孟淑敏[9](2016)在《老黄酶和甲酸脱氢酶催化柠檬醛不对称还原生成香茅醛的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源自酿酒酵母的老黄酶基因oye2和源自假丝酵母的甲酸脱氢酶基因fdhcb分别成功地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过量表达。重组表达的老黄酶OYE2和甲酸脱氢酶FDHCB经NiNTA亲和层析获得相应的纯酶。以这两种纯酶构建不对称还原柠檬醛生成香茅醛的催化体系,并优化了其反应条件。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含有25 mmol/L柠檬醛,100 mmol/L甲酸钠,0.42mg/m L老黄酶OYE2,0.2 U/m L甲酸脱氢酶FDHCB,0.5 mmol/L NAD~+以及50 mmol/L PIPES缓冲液(pH 7.0)。在pH 7.0和30℃下反应10 h,香茅醛得率达92.0%,与没有甲酸脱氢酶辅助辅酶循环时的得率(9.8%)相比,香茅醛得率提高了约9.4倍。(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16年02期)
蔡美萍,范国荣,陈尚钘,陈金珠,王宗德[10](2014)在《响应面法优化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对目标产物产率影响最显着的3个因素分别为羟基香茅醛与1,2-丙二醇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根据Central Composite Desig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以目标产物产率为响应值,分析各个因素的显着性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羟基香茅醛与1,2-丙二醇物质的量比为1∶3.5,反应温度为38℃,反应时间4.4 h,羟基香茅醛与甲苯物质的量比1∶2~1∶2.5,此条件下目标产物产率为89.76%。(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4年06期)
香茅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氧化二叔丁基作为自由基反应引发剂,使香茅醛产生的酰基自由基发生分子内加成反应生成消旋薄荷酮,收率为62.6%,同时会产生部分脱羰基的环化副产物;在同样的条件下,香茅醇的环化得到消旋薄荷醇及其异构体混合物和脱氢的系列衍生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茅醛论文参考文献
[1].黄晶,肖转泉,王宗德,范国荣.香茅醛肟及其烷基醚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8
[2].黄战鏖,侯峰,钱正刚.自由基引发的香茅醇和香茅醛的分子内环化反应[J].安徽化工.2018
[3].朱广用,郑雄健.香茅醛纳米胶囊乳液的流变特性研究[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7
[4].张峰榛,张伟,刘兴勇,杨虎,马燮.短程蒸馏分离香茅油中的香茅醛实验及传质模型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7
[5].应向贤,孟淑敏,程峰,余世华,张洁.化学-酶法不对称氢化柠檬醛合成(R)-香茅醛[J].发酵科技通讯.2017
[6].郑联丹.生物催化柠檬醛合成(R)-香茅醛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
[7].孟淑敏.SaccharomycescerevisiaeOYE2分子改造及其在不对称合成(R)-香茅醛中的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7
[8].周毅,王婷,赵佳佳,王凌,蒋学华.胡椒碱和(R)-(+)-香茅醛对多药耐药乳腺癌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6
[9].应向贤,胡宝军,周宇杭,高亮,孟淑敏.老黄酶和甲酸脱氢酶催化柠檬醛不对称还原生成香茅醛的条件优化[J].发酵科技通讯.2016
[10].蔡美萍,范国荣,陈尚钘,陈金珠,王宗德.响应面法优化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的合成[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