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广义,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狭义,恩格斯。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飞[1](2019)在《俞吾金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来,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变,加之理解立场的变换,人们对这一理论形成了不同的阐释。在大陆学术界,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主要两种。一种是“推广论”,即历史唯物主义仅仅是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另一种是“核心或基础论”,即在不同的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被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或基础。俞吾金通过研究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历程,认为这两种见解都窄化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内涵。这两种见解被俞吾金统称为“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辨析“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俞吾金提出了“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得出了全部的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论断。文章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俞吾金“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过程。俞吾金从国内学术界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着手,剖析了马克思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找到了两种不同见解的理论来源以及它们当前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了“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成果,用来解决“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难题。第二部分解析了俞吾金“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论。俞吾金从历史事实与理论视角的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意志的关系、历史意义与当代意义的关系这叁个关系论着手,集中展现了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关系论难题。通过不同实践的对象、理论视角、历史事件,还原出真实的历史真相。使得研究者们在进行研究时,会对自己的理论前设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思,以期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找寻真相的误区,达到历史真相的彼岸。第叁部分阐述了俞吾金“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论。俞吾金认为“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叙述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时代的变化。无论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叁个理论前设,还是叙述体系本身,都面临了挑战。为此,俞吾金以诠释学为基础,以意识形态为着眼点,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性质、结构和基本特征新的阐释,找到了一条适合当代人发展的理论建构之路,即“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论。通过科技飞速发展的具象化成果,引导人们关注当前的现实生活。以当代人的视角,确立当代人所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方式。第四部分揭示俞吾金对“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新。俞吾金提出了“问题域”方法和“差异分析法”。“问题域”方法前提设置的合理性是解决一切当前问题的关键。“差异分析”法是用来区分历史与现实的具体特性,是我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最好选择。第五部分概括俞吾金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贡献与当代价值。俞吾金以不同的理论视角所建构和理解的马克思哲学,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不仅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内容,创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还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方法,开拓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新境界。尽管俞吾金“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争论颇多,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过程中起到了标杆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赵家祥[2](2018)在《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及其唯物史观——对“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区分的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学术界有些学者,把历史唯物主义区分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有两种区分方法:一种是把揭示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历史发展理论称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的历史发展理论称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另一种是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对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是"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两种区分方法都是不正确的。任何生产都是生产一般和生产的具体社会形式的统一,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称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属性,因而第一种区分方法有不当之处;恩格斯在与马克思合作之前就独立地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基本原理,恩格斯晚年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并进一步独立地提出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由此说明了第二种区分方法的不当之处。(本文来源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程恩富,詹志华[3](2016)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新探——兼论“广义历史创造者”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叁种意义上使用"创造历史"的概念,"广义历史创造者"的新理论主张历史人物的出现及其创造活动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前提下,应该辩证看待"时势"与"英雄"的关系;历史人物及其决策集团可以通过一些合法或不合法的程序决定某个时期某个国家的某段历史以及某个阶段的社会性质;尽管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但只有他们的活动能够从本质上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才能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关键力量。(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陈宗章,程广丽[4](2016)在《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隐喻与逻辑生成——《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中,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以致由此形成的具体生产方式,从不同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以致由此形成的市民社会,"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的主体,不断进行着空间意义的生产。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异化的分工和劳动,物象化的人的交往(形式)关系所形成的共同体,被马克思恩格斯指认为"虚幻的共同体"。为了消灭异化的空间,无产阶级需要作为世界历史意义的整体存在实现"个人的联合",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从而释放人的自我解放的全部空间意义。透过这一系列隐喻性的空间话语,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展现了从空间生产、空间异化到空间解放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空间辩证法逻辑。(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杨学功[5](2014)在《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的本质问题及其哲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着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4年10期)
龚宸[6](2014)在《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叁重场域——历史观、经济学、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得以诞生。以批判黑格尔唯心历史观为起点,马克思开始关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历史起源,并提出了以共产主义社会解答"历史之谜"的基本立场,从而在工业历史的考察中力图实现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在早期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虽然没有脱离人本主义的语境,但是通过对李斯特的批判转变了对国民经济学的否定态度,推进了唯物史观的现实性维度。正是在历史考察与经济学批判中,广义唯物主义克服了传统哲学对先验前提的依赖,在经济现实中找到了人性价值的立足点,完成了历史经验论与历史本质论的统一,实现了新哲学在历史观、经济学、哲学叁重场域的超越性。(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尤金[7](2013)在《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隐性空间话语——空间视域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空间语境中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重新解读,本文从"社会空间"的方法论前提、历史本体规定中的"空间意蕴"与"空间解放"话语叁个角度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制定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显性历史话语中的隐性空间话语,试图回答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讨论中遭到质疑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的兼容性问题,并认为"空间问题"内置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之中。(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2013年03期)
王晓南[8](2013)在《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到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一兵教授的《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之分,但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会转向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在个别地方语焉不详,本文是在赞成张一兵教授的观点的情况下试图为其做个注。(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3年11期)
张一兵,周嘉昕[9](2008)在《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尚未形成有关资本主义(内在方式)内在本质的深入解剖,并以现代私有制社会这个有待提炼的概念指认资本主义现实,但他们还是在新的理论框架中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全面分析。具体包括:现代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性本质在于分工基础上的机器大工业和竞争产生了私有财产和劳动的分离;现代私有制社会中的个人由于分工和货币的关系而形成了一种抽象的偶然联系;私有财产成为异己的力量统治人;工业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必将冲破资产阶级社会的私有制,即共产主义将通过占有和联合的形式获得实现。(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段忠桥[10](2007)在《“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辨析——兼答俞吾金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俞吾金教授在其《重新理解马克思》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文通过对其相关论述的分析,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上是要排斥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主要文本依据是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且是带有浓重相对主义色彩的对成熟时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随意描绘。本文还对俞吾金在《学术月刊》2006年4月号《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叁个问题》一文中对本文作者提出的质疑作了回应。(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07年06期)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学术界有些学者,把历史唯物主义区分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有两种区分方法:一种是把揭示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历史发展理论称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的历史发展理论称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另一种是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对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是"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两种区分方法都是不正确的。任何生产都是生产一般和生产的具体社会形式的统一,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称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属性,因而第一种区分方法有不当之处;恩格斯在与马克思合作之前就独立地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基本原理,恩格斯晚年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并进一步独立地提出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由此说明了第二种区分方法的不当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亚飞.俞吾金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
[2].赵家祥.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及其唯物史观——对“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区分的质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
[3].程恩富,詹志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新探——兼论“广义历史创造者”概念[J].哲学研究.2016
[4].陈宗章,程广丽.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隐喻与逻辑生成——《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解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5].杨学功.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的本质问题及其哲学意义[J].学习与探索.2014
[6].龚宸.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叁重场域——历史观、经济学、哲学[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尤金.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隐性空间话语——空间视域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
[8].王晓南.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到狭义历史唯物主义[J].时代金融.2013
[9].张一兵,周嘉昕.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
[10].段忠桥.“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辨析——兼答俞吾金教授[J].河北学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