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冠状动脉分流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器,痕量,体外循环,激酶,事件,旁路。
冠状动脉分流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圣,程兆云,赵子牛,权晓强,魏宇[1](2016)在《冠状动脉分流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冠状动脉分流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分为两组:应用冠状动脉分流器组(实验组,43例)和不应用冠状动脉分流器组(对照组,43例),术后1~3天监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等指标,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入住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病例均痊愈出院。两组人均冠状动脉搭桥支数3~5支,实验组3.6±0.7支,对照组3.6±0.6支,两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术后CKMB、cTn I、NT-pro BNP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入住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显着缩短(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均显着改善,无心绞痛复发。结论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冠状动脉分流器可以显着减少心肌缺血损伤,对降低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保护心脏功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均有显着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张博,孙庆峰,刘鑫禹,姚野,苑超[2](2016)在《冠状动脉分流栓及Fogarty取栓导管在上肢动静脉瘘成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复杂上肢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成型术中应用冠状动脉分流栓和Fogarty取栓导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7月至2016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尿毒症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冠状动脉分流栓和Fogarty取栓导管技术,行上肢AVF成形术。结果 160例患者均1次手术成功,平均术后4周启用动静脉内瘘。术后内瘘成熟率为98.1%(157/160),使用后出现失功率为1.9%(3/160);除1例出现AVF瘤样扩张并且需要行AVF修复术外,其余病例内瘘使用效果满意,无血肿、急性血栓形成、窃血综合征、手掌末梢缺血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将冠状动脉分流栓和Fogarty取栓导管技术应用于上肢AVF成型术,临床效果明显,尤其对头静脉直径比较细的复杂的手术,亦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本文来源于《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赵晓燕,李妮娜[3](2012)在《支架与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随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大规模的随机试验和本底调查研究显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取代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CABG),用于未经治疗的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病例,尽管临床指导汇聚了CABG的优势,选择PCI病例却在增加。(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2012年02期)
张铭,马长生[4](2009)在《他汀预处理对行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他汀类药不仅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而且有明显的抗炎,抑制血栓形成等多种效能,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国内有关他汀预处理对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国外近年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现综述他汀预处理对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的最新治疗进展。(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学进展》期刊2009年04期)
付强[5](2006)在《冠状动脉分流术后乳房内动脉桥狭窄的动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的前列,尤其近年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死亡率也日渐增高,对于内科规范治疗无效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截至2000年我国年CABG例数已发展至5000例左右。CABG的广泛应用使冠心病的治疗得到了突破性发展,手术死亡率已越来越低,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美国现每年大约有30万人接受CABG,现有大约200万病人手术后长期存活。数十年临床实践证明,影响CABG术远期效果的重要原因是桥血管闭塞、衰坏。也就是说CABG术后,我们仍要解决一个重要难题:CABG术后桥血管闭塞。 乳房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因较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长期通畅性高,临床应用日趋增多。目前在国内外,应用左侧乳房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搭桥已成为第一选择。但临床发现部分患者在术后早期即发生IMA桥血管的闭塞、衰坏,冠脉造影出现“线样征”(string sign)现象。发生“线样征”的机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国外研究报道观点仍有争论,多数研究认为,可能是来自未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的竞争血流使IMA血流减少、血流模式变化,导致IMA血管桥痉挛、血栓形成,最终衰坏。但其机理未明,更缺乏临床对策。(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6-05-16)
付强,毕研文,芦志红[6](2006)在《冠状动脉分流术后再狭窄研究中的科学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冠状动脉分流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CABG)的广泛开展,CABG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成为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CABG术后RS的研究需要遵循综合、全面、均衡的科学理念。只有在综合、全面、均衡的科学理念指导下,才能加深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增进研究的科学性,取得更佳的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期刊2006年02期)
贾明,周晔,罗智敏,周啸,贾士杰[7](2004)在《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对冠状动脉分流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飘浮导管动态监测2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记录返监护室时(简称T1)、应用艾司洛尔前(简称T2)、应用艾司洛尔后2、10、60 min(简称T3、T4、T5)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心排量、每搏输出量、肺毛嵌压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后心率显着下降,肺毛嵌压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T3、T4、T5较T2显着下降,与T1相比无明显变化;心排量T4、T5较T2显着下降,与T1相比亦无明显变化;每搏输出量T3、T4、T5较T2明显升高;观察过程中患者无低灌注情况发生,循环状况维持稳定。结论 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04年08期)
李萍,高丽红,魏苏艳,张秀敏,王永丽[8](2003)在《冠状动脉分流术后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生存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明确冠状动脉分流术 (CABG)后患者应对方式的特点、生存质量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实施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 5 0位CABG后患者以应对量表 (JCS)及生存质量量表 (SF - 36 )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CABG后患者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 ;CABG后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中等水平 ,在生存质量的八个维度中 ,机体疼痛得分最高 ,角色功能得分最低 ;CABG后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生存质量存在显着正相关。结论 :CABG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应对方式的选择。护理人员应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关心 ,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潜能 ,增强患者有效的应对能力以提高其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华护理杂志》期刊2003年03期)
李红[9](2002)在《β-受体阻断剂用于冠状动脉分流术病人的优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JAmMedAssoc”杂志一篇文章提出 ,在冠状动脉分流术前使用 β 受体阻断剂 ,对增强病人的手术耐受性有微小但肯定的效果。这种效果见于多种病人 (排除左室射血分数小于 30 %的患者有高死亡率 )。此前在美国仅有 6 0 %的冠状动脉分流术病(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药学分册》期刊2002年06期)
王素萍[10](2001)在《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病人实施心肺分流术前后微量元素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 ,微量元素在心肌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次研究中 ,先后连续为 1 5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冠心病病人测定了血清锌和铜水平。如下依次将血样采集到非金属管中 ,进行微量元素分析 :心肺分流术开始前、分流术前 30 min、分流术后 30 min、手(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期刊2001年03期)
冠状动脉分流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在复杂上肢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成型术中应用冠状动脉分流栓和Fogarty取栓导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7月至2016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尿毒症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冠状动脉分流栓和Fogarty取栓导管技术,行上肢AVF成形术。结果 160例患者均1次手术成功,平均术后4周启用动静脉内瘘。术后内瘘成熟率为98.1%(157/160),使用后出现失功率为1.9%(3/160);除1例出现AVF瘤样扩张并且需要行AVF修复术外,其余病例内瘘使用效果满意,无血肿、急性血栓形成、窃血综合征、手掌末梢缺血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将冠状动脉分流栓和Fogarty取栓导管技术应用于上肢AVF成型术,临床效果明显,尤其对头静脉直径比较细的复杂的手术,亦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冠状动脉分流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圣,程兆云,赵子牛,权晓强,魏宇.冠状动脉分流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
[2].张博,孙庆峰,刘鑫禹,姚野,苑超.冠状动脉分流栓及Fogarty取栓导管在上肢动静脉瘘成型术中的应用[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6
[3].赵晓燕,李妮娜.支架与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治疗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随机比较研究[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
[4].张铭,马长生.他汀预处理对行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
[5].付强.冠状动脉分流术后乳房内动脉桥狭窄的动物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
[6].付强,毕研文,芦志红.冠状动脉分流术后再狭窄研究中的科学理念[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
[7].贾明,周晔,罗智敏,周啸,贾士杰.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对冠状动脉分流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
[8].李萍,高丽红,魏苏艳,张秀敏,王永丽.冠状动脉分流术后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生存质量[J].中华护理杂志.2003
[9].李红.β-受体阻断剂用于冠状动脉分流术病人的优点[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2
[10].王素萍.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病人实施心肺分流术前后微量元素的变化[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