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加快发展包头市第三产业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阳[1](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苏日娜[2](2020)在《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古族文明离不开蒙古马的存在。内蒙古自治区特色文化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的核心就是“蒙古族马文化”,蒙古马是草原文明的标志性元素。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不深入挖掘宣传文化内涵,文化产业的传播就缺少生命力和活力。许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难以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成文化产业。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文化元素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运用马文化资源形成马文化产业是提高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国外的马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的马匹数量开始减少,马的利用价值开始下降,马产业面临着转型的困境,国内开始大力发展马文化产业。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蒙古族马文化的缘起脉络和蒙古人与蒙古马彼此的影响,强调了马文化资源对蒙古人的重要意义。通过马文化资源和马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以蒙古马文化资源丰富、马文化竞争优势极为凸显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心,阐述了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形成。马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所以在文化产业的框架内分析马文化产业的细分行业,探讨了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马文化产业具有符号经济性,“蒙古马”成为一种符号带动消费,同时马文化产业内部产业链长、产业外部产业联动效应显着,是一个具有庞大体系的文化产业,目前也初具规模。那么马文化产业到底值不值得发展?应该如何去发展呢?发展又会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对此,本文通过构建竞争力模型来评价当前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产业内部结构及内蒙古区域内马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出的结论为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值得发展,对于广、散、杂的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应多以马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式的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各盟市也应该借鉴锡林郭勒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要结合地区的文化资源情况发展马文化产业,突出马文化内涵,另外要通过有效供给与需求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加大政策扶持,促进马文化产业发展。
孙晓春[3](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矿产资源型城市在这一进程中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开采和加工生产过程中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均导致了极为严峻的生态问题,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尤为迫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家相关部门及学者们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鲜有系统的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研究。因此本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研究如何衡量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分析不同类型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差异及成因,探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政策性建议,本论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框架,将生态效率、环境质量、国土空间开发及社会发展作为衡量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4个子系统,并以此为依据,构建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利用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熵权及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09个地级矿产资源型城市分别进行子系统评价及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深入分析不同类别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异及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性建议。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构建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框架。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四项基本任务出发,结合矿产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构建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框架,将生态效率、环境质量、国土空间开发及社会发展作为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子系统。其次,构建生态效率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评价我国109个地级矿产资源型城市的2008-2017年的生态效率,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不同类别矿产资源型城市2008-2017年间的生态效率区别及成因。第三,构建环境质量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评价我国109个地级矿产资源型城市的2008-2017年的环境质量,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不同类别矿产资源型城市2008-2017年间的环境质量区别及成因。第四,构建国土空间开发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评价我国109个地级矿产资源型城市的2008-2017年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不同类别矿产资源型城市2008-2017年间的国土空间开发状况的区别及成因。第五,构建社会发展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评价我国109个地级矿产资源型城市的2008-2017年的社会发展状况,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各类城市2008-2017年生态社会发展状况的区别及成因。第六,利用上述四个子系统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我国109个地级矿产资源型城市的2008-2017年的总体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各类城市2008-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区别及成因。第七,提出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的建议。在综合性梳理论文前述章节得出的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首先从总体方向提出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的政策性建议,然后从油气、煤炭和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的角度分别提出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性建议,以期助力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杜宇[4](2020)在《内蒙古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提供高效优质的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在“放管服”改革中的重要目标。从纳税服务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纳入我国税务工作至今,在各级税务机关的不断努力之下,纳税服务力度不断加大、服务内容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不断信息化,我国纳税服务整体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但是,同经济发展类似,纳税服务的发展在全国各级税务机关之间也是不平衡的,包头市地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于第二产业相对发达的重工业城市,其税务局纳税服务水平同一线城市具有明显的差距。并且,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纳税人呈现出数量快速增长,组织形式复杂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特征,税务机关服务力量有限,纳税服务质量和水平与纳税人的需求仍不适应。因此,研究包头市税务局在国地税改革背景下纳税服务管理优化问题,对提高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水平、提供税务部门决策参考建议、西部地区纳税服务发展借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内蒙古包头市税务局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税收遵从理论等理论,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定性分析、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工作现状,从纳税服务平台、纳税服务业务、纳税服务流程、纳税服务规范以及纳税服务监督考核五个方面分别分析当前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纳税人对纳税服务工作满意情况,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调查结果,将影响纳税人满意度的因素降维为纳税服务环境、税收宣传、纳税服务平台、办税流程、纳税人权益以及纳税人时间成本六个因子。借鉴美国、英国、德国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服务业发达城市北京、杭州、上海提供纳税服务的先进经验,对优化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提出形成高效率纳税服务平台、推动纳税服务业务全面发展、规范税前和税后服务流程内容、提高纳税服务规范有效性、优化纳税服务监督考评办法等建议。以期提高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包头市纳税人税收遵从度。
吴雅婷[5](2020)在《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科技渗透到政治、经济以及传媒等各个领域,在改变上层体系的同时,也改变并同时服务于社会大众。新信息技术与媒体传播的融合产生了一个新词汇——“融媒体”。融媒体的出现不但更新了我国传统媒体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为媒体与政治治理的融合发展开启了新篇章。信息时代下,公民参与政治和行使国家主人翁权利的方式更为多样化,网络成为了民主意识的聚集地和策源地,因此也成为了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8年的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着重强调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服务群众中的重要性,将全国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工作推向了高潮。从传播学角度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是做好基层舆论宣传的必要手段,从社会治理角度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则是我党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各地积极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融媒体平台,虽然也涌现出了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将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治理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现状,发现当前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存在着相关媒体机构各自为政、优质内容稀缺、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剖析产生这些问题,归纳出融媒体中心定位狭窄、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资金来源单一等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精准定位、转变观念、优化服务功能等相应策略,旨在推进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海尔罕[6](2020)在《达茂旗蒙汉牧民家庭债务成因比较及对策研究 ——以ABC三个嘎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满都拉镇的蒙汉杂居嘎查中的蒙汉牧户,以满都拉镇具有相同自然、人文环境条件的A、B两个嘎查,以及明安镇的蒙汉杂居C嘎查这三个嘎查为例,实地调研该地区蒙古族汉族牧民的家庭情况、经营情况以及债务现状。通过分析实地调研数据对比A嘎查蒙古族牧户与B嘎查汉族牧户、C嘎查内蒙古族牧户与汉族牧户的债务状况,对比出蒙汉牧民负债的普遍原因,再进一步分析出蒙汉牧民债务形成的特殊原因。通过比较归纳得出蒙汉牧民举债的普遍原因:1.畜牧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牧民增收不易;2.牧区政策及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补贴资金效用差;3.子女教育、家人医疗花费高昂,人情往来费用繁重;4.牧区生态环境脆弱,牧民抗风险意识匮乏;5.牧区金融机构设置单一,相关金融服务不到位。通过进一步分析A嘎查蒙古族牧户、B嘎查汉族牧户与C嘎查蒙汉牧民举债原因,得出蒙古族牧民举债原因:(1)转变生产方式效果欠佳,新生代群体消费高涨转型失败;(2)非理性消费观念影响下的“超前消费”盛行。汉族牧民举债原因:(1)饲养方式欠佳,经营收入微薄;(2)政策鼓励及未来生活预期影响下购房负债。基于调研获取的关于达茂旗三个嘎查蒙汉牧民债务问题的实际情况,对蒙古族牧民与汉族牧民债务成因的特殊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化解债务的对策建议,针对普遍原因的对策:1.建立饲草料供应机制,降低牧民经营成本;2.完善补贴资金落实情况,增强补贴资金效用;3.完善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布局,增强牧民疾病预防意识;4.加强牧民间的合作,提高抵御风险能力;5.鼓励金融机构合理竞争,创新金融产品信贷服务体系。针对蒙古族牧户家庭债务的建议:(1)鼓励新生代牧民返乡,发展现代畜牧业增收;(2)优化牧区“乡风建设”,推行勤劳节俭意识。针对汉族牧户家庭债务的建议:(1)鼓励牧民发展专业合作社“互联网+”合作模式;(2)扩大非牧就业途径,增强工资性收入。
李晓阳[7](2020)在《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问题研究 ——以包头市九原区政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它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探求基层政协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和影响,加深对基层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分析,对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推进基层人民政协各项事业的发展,减少公共政策的失灵等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为研究对象和内容,阐述了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以包头市九原区政协为例,分析并说明了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学习借鉴国内一线城市的优秀先进经验,结合基层政协工作实际,提出了提高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建议和对策。
张佳伟[8](2020)在《包头市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的发展需要,政府不断地变化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作用的范围。逐渐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是现阶段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购买公共服务对于这一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持续推进政府经济调节,加速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制,强化市场管理、社会监管、公共卫生和公共服务的保护职能,不断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建设令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当前的战略目标。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工作要求,同时随着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税务机关也开始积极探索多种征管措施,逐渐转变工作模式。税务机关除了拥有税收执法权,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职责,即提供公共服务。为了缓解窗口人员工作压力,提升纳税人满意度,更好的维护征纳双方关系,购买公共服务成为必然趋势,从2016年开始,区级税务机关就通过印发文件来规范市、县级税务机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购买公共服务是一个长期过程,本文以包头市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研究,结合包头市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依据的法律法规,执行的财务制度、采购制度以及管理制度,提出问题与原因,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断地发现与探索,为优化购买公共服务提出有效意见和办法。
赵彩虹[9](2020)在《基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现状与对策 ——以L市G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心、舆论媒体的高度关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升,但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与消费者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食品安全基础薄弱、食品产业量大面广、专业化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在社会治理领域探索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逐步形成具有时代性、智能性、系统性的监管方式——智慧监管。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智慧监管”逐步成为各地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的努力方向。本文以L市G县为个例,探究基层食品监管部门在智慧监管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力求为完善基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基层食品监管部门在智慧监管模式的探索实践中面临着数据无法共享、推广普及难度大、风险信息时效性无法保证、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低、机构改革后平台迁移维护困难、监管力度逐渐弱化、新兴业态成为盲区等问题。机构改革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部门,智慧监管的财政保障、管理体制、系统维护、建设推广等方面仍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在借鉴国内部分地区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方面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纳入政府统筹规划、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平台运行维护机制、整合优化现有平台,建立“宣传、服务、监管”并重的推广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对基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提供符合基层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优化方案。
李雪敏[10](2020)在《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目的的资产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确权、调查、统计、监测提供信息基础,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提供决策支持。通过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及其变动情况,反映核算周期内各经济主体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评估当期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为评价经济责任主体在任期间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行为提供客观的量化指标,扭转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唯GDP论的倾向,消除自然资源开发只重视经济价值而不计环境代价的错误意识,弥补国民经济核算及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现状的信息“短板”。因此,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强调资源的有价性,无论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有形服务(供给服务)还是无形服务(调节和文化服务),都应对其价值进行计量,将自然资源价值尽可能编列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上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2015年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的通知》,推动全国包括试点在内的许多地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实践工作,对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及其增减变化进行核算,提出了一些具有开创性的编制构想,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然面临学术理论准备不足、实物量到价值量核算转换的困难性等问题。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尚无国际先例,至今在理论界仍缺乏统一的估价规范。以国家标准为例,SNA(国民账户体系)是以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依据效用价值论构建的核算体系,SEEA(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是将环境资源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投入来核算,其理论基础有待完善,学术界在自然资源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层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就价值量核算具体问题而言,对于未进入市场交易活动的自然资源,由于其缺乏市场提供的有效信息及价值标准而难以客观计量其价值,现行可供选择的定价方法是否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所提供价值量信息的准确及客观与否会直接影响政府绩效评价的真实性。无论从任何层面来讲,突破该难点已经成为推动自然资源核算,实现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工作的关键所在,这就亟需一套综合的、标准的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体系,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关于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化的实践工作提供服务。本文着眼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价值量账户的编制问题,以资产评估学科理论为视角,探讨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框架与方法体系,相对于仅从生态学或经济学角度进行价值计量是一种创新。以资产评估理论中的评估基本要素,进行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目的下的资产评估研究,将编制目标进行细化,界定评估对象及范围,确定价值类型、评估途径,并依据自然资源自身特征探究自然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进而构建评估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体系,并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其他地区逐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价值量账户具有一定参考与借鉴意义。本文广泛运用文献分析、多学科综合分析、试点实践经验总结、野外调查与实地踏勘等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Google earth、RS、ARCGIS、CAD矢量软件和数理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与定量评估。是一次以社会科学的视角,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有益尝试。论文的基本结构安排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案及研究内容。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政策背景、试点地区实践工作进展等为切入点,阐述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编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及遇到的难题,将理论研究现状及实践问题进行综合梳理,确立论文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即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关于资产价值量化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阐述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研究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思路、运用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对文章的创新之处进行详细说明。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本章在厘清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自然资源价值的相关理论及评估方法,并对当前有关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的热点问题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概念界定上,梳理国内外关于自然资源及自然资源资产内涵的相关研究,界定了本研究的概念范围;收集整理有关自然资源价值的内涵及价值构成的研究,在自然资源价值划分方法综述的基础上对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中,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分别进行梳理,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文献述评。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可以发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结合我国自然资源的特有属性而进行编制的,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范式与国际标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功能来看,却又存在差异。目前主要问题之一在于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缺乏,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化过程中,要考虑资源消耗、环境退化、资源稀缺性等各方面要素,国内外在自然资源估价方法的选取上仍未达成一致,从而制约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进程。第三章是理论基础部分。本章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以及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从中分析并解释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资产价值评估所应遵循的理论基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环境会计理论等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属于环境学、生态学、资源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范畴,对相关理论的剖析可为下文研究奠定良好基础。第四章是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资产评估框架研究。本章通过对全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编地区关于核算内容、核算周期以及核算方法的比较与分析,明晰当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资产评估理论中的评估基本要素,对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目的、特点、评估对象及范围、价值类型、评估途径、资源信息系统等要素加以阐释,进而构建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框架。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目的为出发点,将其目标(“一实二延”的政策期望)进行细化:“一实”为摸清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提供基础数据,“二延”分别是为国民经济核算中关于资源环境价值核算提供可量化的信息、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数据支撑。界定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应属于资产评估的特定领域,其具有不以市场交易为目的、社会生态价值评估困难性、评估方法和模型的较强扩展性等特点。通过对资产评估理论中关于价值类型的内涵剖析,界定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价值类型,宏观层面引入公允价值,微观层面针对不同的特定目的分别确定并命名其价值类型为总量价值、生产价值和损益价值。立足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目的,以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为依据,围绕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理念,站位于自然资源所有权权益,对自然资源资产评估范围进行界定。根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及价值类型确定评估的途径,在评估框架中引入与自然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阐述其建立的原则、思路以及具体的应用。第五章是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方法体系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已有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从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内涵和自然资源类型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梳理、总结并分析各方法应用的适用性。其次,针对评估框架界定的评估对象及范围,以公允价值应用原则作为评估途径选择的前提条件,根据自然资源类型及价值构成的差异性,提供评估方法的具体计算公式以及参数选取的说明和原则。在遵循客观性、针对性、适用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评估方法体系。由于不同目的对应于不同的价值内涵,在选择方法或参数选取上也存在差异,因此依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一实二延”目的的差异,对评估方法及参数选择时应考虑的内容和需注意的事项予以阐述。第六章是实证研究部分。本章基于上文研究提供的评估框架及方法体系,以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案例研究地区,对其地域内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探索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方法体系的运用,并利用RS、GIS等技术对不同时点下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进行时空动态变化的分析。第七章是应用研究。基于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进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评价研究。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目的之一,而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处于何种地位则是本章研究的核心目的。首先分析自然资源价值计量在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应用的意义,进而以实证研究的评估结果为依据,对研究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本章在对全文研究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回答论文提出的研究问题,明确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目标、评估体系的应用途径以及对评估结果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评价。将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同实际现状相比较,提出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实现的路径:一是以制度建设合力参与编制工作;二是以试点探索稳步推进编制进程;三是以自然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提高核算效率;四是以实物量统计的一致性开展价值量核算。最后基于论文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关于加快发展包头市第三产业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快发展包头市第三产业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
2.2 相关理论 |
2.2.1 系统论 |
2.2.2 系统耦合理论 |
2.2.3 协同论 |
2.2.4 产业融合理论 |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
2.3.3 创新扩散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
3.2.1 政府机制 |
3.2.2 人力机制 |
3.2.3 产业机制 |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1 研究假说 |
6.1.2 研究设计 |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
6.2.1 数据来源 |
6.2.2 问卷样本特征 |
6.2.3 研究方法 |
6.2.4 问卷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马文化与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形成 |
第一节 蒙古人的马文化 |
一、“马背民族”的缘起 |
二、蒙古族眼中的“马” |
三、“蒙古马”精神对蒙古族的影响 |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与马文化产业的关系 |
一、马的用途与功能 |
二、马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与马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 |
三、发展马文化产业有助于保护与传承马文化 |
第三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与马文化产业形成 |
一、内蒙古马文化资源 |
二、精神文化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相统一 |
三、马文化产业形成 |
第二章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
一、马文化产业环境分析 |
二、马文化产业结构分析 |
三、马文化细分产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
一、马文化产品具有符号经济的性质 |
二、马文化产业结构高度化 |
三、马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联动效应显着 |
第三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在马文化产业中的运用案例 |
一、传承与保护并重:以歌舞演艺《千古马颂》为例 |
二、市场需求引领:以草原夏季“8·18赛马节”为例 |
三、政府规划推动:以蒙古族特色马文化小镇为例 |
第三章 基于竞争力模型对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
二、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要素的层次结构 |
三、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二节 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要素的量化处理 |
一、马文化产业生产要素 |
二、马文化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要素 |
三、马文化产业需求状况要素 |
四、马文化产业相关产业发展要素 |
五、马文化产业政府要素 |
第三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
二、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各要素指标的衡量 |
三、马文化产业评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思考 |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广而散的马文化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制约性 |
二、马文化资源产业化缺乏内涵 |
三、马文化产业市场中的有效性供给与需求不足 |
四、政策与法规滞后于马文化产业发展 |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
一、促进马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
二、重视马文化精神实质创造新型马文化产业 |
三、依靠旅游供需激发马文化市场活力 |
四、进一步优化马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
第三节 结论 |
一、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文化双重效益 |
二、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可能发展的趋势与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生态效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环境质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国土空间开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5 社会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资源型城市 |
2.1.2 矿产资源型城市 |
2.1.3 生态文明 |
2.1.4 生态文明建设 |
2.1.5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
2.2 相关理论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框架 |
2.3.1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框架借鉴 |
2.3.2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框架构建 |
2.3.3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方法 |
第3章 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评价 |
3.1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1.2 评价指标选择 |
3.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3.2.1 数据来源与指标解释 |
3.2.2 评价方法 |
3.3 评价结果分析 |
3.3.1 油气资源型城市 |
3.3.2 煤炭资源型城市 |
3.3.3 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 |
3.3.4 三类城市生态效率均值对比分析 |
3.3.5 生态效率均值前50名城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
4.1 矿产资源型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评价指标选择 |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4.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2.2 评价方法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4.3.1 油气资源型城市 |
4.3.2 煤炭资源型城市 |
4.3.3 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 |
4.3.4 三类城市环境质量均值对比分析 |
4.3.5 环境质量均值前50名城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评价 |
5.1 矿产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评价指标选择 |
5.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5.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2.2 评价方法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3.1 油气资源型城市 |
5.3.2 煤炭资源型城市 |
5.3.3 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 |
5.3.4 三类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均值对比分析 |
5.3.5 国土空间开发均值前50名城市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社会发展评价 |
6.1 矿产资源型城市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1.2 评价指标选择 |
6.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6.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6.2.2 评价方法 |
6.3 评价结果分析 |
6.3.1 油气资源型城市 |
6.3.2 煤炭资源型城市 |
6.3.3 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 |
6.3.4 三类城市社会发展均值对比分析 |
6.3.5 社会发展均值前50名城市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 |
7.1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
7.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7.1.2 评价方法 |
7.2 评价结果分析 |
7.2.1 油气资源型城市 |
7.2.2 煤炭资源型城市 |
7.2.3 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 |
7.2.4 三类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均值对比分析 |
7.2.5 生态文明均值前50名城市分析 |
7.3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7.3.1 三类城市各维度评价结果汇总分析 |
7.3.2 三类城市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结果综合分析 |
7.3.3 生态文明建设均值前50名城市综合结果分析 |
7.3.4 最高位和最低位城市综合结果分析 |
7.3.5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上升的城市综合结果分析 |
7.3.6 各维度评价主要影响指标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政策性建议 |
8.1 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政策性建议 |
8.1.1 构建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联控体系 |
8.1.2 创新驱动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提升 |
8.1.3 改善矿产资源型城市环境质量 |
8.1.4 优化矿产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8.1.5 提升矿产资源型城市社会发展水平 |
8.2 各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的具体政策性建议 |
8.2.1 油气资源型城市政策性建议 |
8.2.2 煤炭资源型城市政策性建议 |
8.2.3 金属非金属资源型城市政策性建议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4)内蒙古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
1.4.1 研究路线 |
1.4.2 创新点 |
2 纳税服务的基本理论 |
2.1 纳税服务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纳税服务的概念 |
2.1.2 纳税服务的必要性 |
2.1.3 纳税服务遵循的原则 |
2.2 纳税服务的理论依据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税收遵从理论 |
2.2.3 需求层次理论 |
2.2.4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内蒙古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包头市税务局概况 |
3.1.1 包头市基本情况 |
3.1.2 包头市税务局基本情况 |
3.2 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基本现状 |
3.2.1 纳税服务平台 |
3.2.2 纳税服务业务 |
3.2.3 纳税服务流程 |
3.2.4 纳税服务规范 |
3.2.5 纳税服务评价 |
3.3 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 |
3.3.1 线上服务平台功能不完整 |
3.3.2 过于重视税中纳税服务业务 |
3.3.3 纳税服务流程不科学 |
3.3.4 纳税服务规范未成体系 |
3.3.5 纳税服务质量考评不完善 |
3.4 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问题的成因 |
3.4.1 纳税服务平台信息化水平较低 |
3.4.2 纳税服务业务发展不平衡 |
3.4.3 纳税服务流程缺乏连贯性 |
3.4.4 制定纳税服务规范缺少规划 |
3.4.5 纳税服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
3.5 本章小结 |
4 内蒙古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水平分析 |
4.1 调查问卷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分析 |
4.2.1 效度检验 |
4.2.2 因子分析 |
4.2.3 信度分析 |
4.3 纳税人满意度调查总体情况 |
4.3.1 样本纳税人基本情况 |
4.3.2 纳税人时间成本 |
4.3.3 纳税人满意度 |
4.3.4 总体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内外纳税服务经验借鉴 |
5.1 国外纳税服务经验 |
5.1.1 美国纳税服务经验 |
5.1.2 英国纳税服务经验 |
5.1.3 德国纳税服务经验 |
5.2 国内纳税服务经验 |
5.2.1 北京市纳税服务经验 |
5.2.2 上海市纳税服务经验 |
5.2.3 杭州市纳税服务经验 |
5.3 国内外纳税服务经验借鉴 |
5.3.1 重视纳税人权益保障 |
5.3.2 注重税收宣传和培训 |
5.3.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
5.3.4 提高服务信息化水平 |
5.3.5 重视服务监督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优化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的建议 |
6.1 形成高效率纳税服务平台 |
6.1.1 构建“互联网+”智慧税务生态系统 |
6.1.2 加强税务干部与纳税人的双向培训 |
6.2 推动纳税服务业务全面发展 |
6.2.1 开展立体化多维度的税收宣传 |
6.2.2 根据服务对象提供差异化服务 |
6.3 规范税前和税后服务流程内容 |
6.3.1 优化预约与税收救济服务 |
6.3.2 加入援助服务与志愿服务 |
6.4 提高纳税服务规范系统有效性 |
6.4.1 注重纳税服务规范执行的可操作性 |
6.4.2 完善确保纳税服务规范落实的机制 |
6.5 优化纳税服务监督考评办法 |
6.5.1 采取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
6.5.2 将纳税人满意度测评工作常态化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 |
1.媒体融合 |
2.县级融媒体中心 |
(二)理论依据 |
1.治理理论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及现状 |
(一)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 |
1.时代背景 |
2.社会治理背景 |
(二)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状 |
1.各旗县区融媒体中心基本建设完成 |
2.“黄河云”旗县区融媒体平台逐步建设完善 |
3.遵循“以市带县”建设理念 |
4.着力打造了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典型——达茂旗融媒体中心 |
三、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相关媒体机构各自为政,不同平台之间简单“叠加” |
2.平台活跃度低,缺乏优质内容 |
3.人员队伍老化,人才结构不合理 |
4.未能体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 |
(二)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未站在治理能力建设高度推动融媒体中心建设 |
2.县级融媒体中心自身没有找到准确的定位 |
3.人才结构失衡,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 |
4.资金投入来源单一,功能开发受限 |
四、推进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精准定位,把融媒体中心视为治国理政的辅助平台 |
(二)增强资源整合力度,完善融媒体平台功能 |
(三)转变观念,主动创新求变 |
(四)优化服务功能 |
(五)提升专业人才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达茂旗蒙汉牧民家庭债务成因比较及对策研究 ——以ABC三个嘎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区概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区概况 |
(三)研究区嘎查样本牧户家庭基本特征 |
(四)研究区嘎查样本牧户家庭收入、支出情况 |
三、调研区债务状况 |
(一)调研区嘎查样本牧户家庭债务状况 |
(二)调研区蒙汉牧户家庭债务状况比较分析 |
四、调研区蒙汉牧民家庭债务形成原因对比分析 |
(一)蒙汉牧民家庭债务形成的普遍原因 |
1.畜牧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牧民增收不易 |
2.牧区政策及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补贴资金效用差 |
3.子女教育、家人医疗花费高昂,人情往来费用繁重 |
4.牧区生态环境脆弱,牧民抗风险意识匮乏 |
5.牧区金融机构设置单一,相关金融服务不到位 |
(二)蒙汉牧民家庭债务形成的特殊原因 |
1.蒙古族牧民举债原因 |
2.汉族牧民举债原因 |
五、蒙汉牧民债务化解对策及建议 |
(一)针对蒙汉牧民债务成因的普遍原因的对策 |
(二)针对蒙汉牧民家庭债务成因的特殊原因的对策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问题研究 ——以包头市九原区政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人民政协 |
2.基层政协 |
3.协商民主 |
4.公共政策 |
(二)理论基础 |
1.基层协商民主理论 |
2.参与理论 |
3.公共政策制定理论 |
二、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概况 |
(一)基层政协三大职能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的作用 |
1.政治协商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的作用 |
2.民主监督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的作用 |
3.参政议政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的作用 |
(二)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方式 |
1.召开会议 |
2.提案办理 |
3.开展调研、视察活动 |
4.反映社情民意信息 |
5.提供社会服务 |
6.收集编撰文史资料 |
7.开展咨询、交流、宣传工作 |
(三)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
1.促使政策问题进入公共政策制定程序 |
2.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科学化 |
3.促进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 |
4.促进公共政策制定法制化 |
三、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 |
1.相关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 |
2.协商议政成果转化实效性不强 |
3.调研成果转化运用不够 |
4.界别优势不够突出 |
5.智库资源不够丰富 |
6.委员产生不够科学 |
(二)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没有硬性制度作为职能实施的保障 |
2.基层政协履职能力不受重视 |
3.调研报告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
4.委员配置涵盖面不全、代表性不强 |
5.建立智库意识不强、智库人员匮乏 |
6.委员选拔条件不够明确、产生渠道不畅通 |
四、国内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经验与启示 |
(一)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经验 |
(二)上海市闵行区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经验 |
(三)国内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启示 |
五、提高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对策建议 |
(一)细化和完善政协有关制度 |
1.细化政协履职制度 |
2.完善政协协商制度 |
(二)强化和树立协商民主意识 |
1.高度重视政协工作 |
2.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 |
(三)协商和转化调研成果 |
1.选题应更贴合实际 |
2.加强调研力量整合 |
(四)发挥和调动界别优势 |
1.建立系统联系机制 |
2.要与时俱进调整界别设置 |
(五)建立和健全智库建设 |
1.注重基层智库建立,明确功能定位 |
2.借力到位,挑选复合研究人才 |
(六)完善和改进政协委员产生机制 |
1.协商确定委员人选时建立申请制 |
2.加强政协在委员产生渠道上的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包头市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论文的特点与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1.5 论文框架结构 |
2 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 |
2.1.1 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 |
2.1.2 税务机关职能界定 |
2.1.3 税务机关、服务单位与纳税人的关系 |
2.2 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 |
2.2.1 新谷共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纳税遵从理论 |
2.2.4 市场失灵理论 |
3 包头市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 |
3.1 包头市税务机关整体概况 |
3.2 包头市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 |
4 包头市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包头市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法律法规不健全 |
4.1.2 包头市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监管效力不足 |
4.1.3 服务单位缺乏竞争机制,服务意识淡薄 |
4.1.4 包头市税务机关缺少对服务的有效引导 |
4.2 包头市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购买公共服务方面立法滞后,工作推进缓慢 |
4.2.2 包头市税务机关监管制度不完善 |
4.2.3 包头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专业能力评估机制欠缺 |
4.2.4 服务单位存在垄断现象,奖惩机制不健全 |
4.2.5 包头市税务机关与服务单位缺乏信息交流 |
5 包头市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的优化路径 |
5.1 加快立法脚步,建立健全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体系 |
5.2 完善包头市税务机关监督管理体系,创新监管方式 |
5.2.1 完善包头市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监管制度 |
5.2.2 发展新思路,建立纳税人等级评价制度 |
5.3 扶持相关企业发展,增加奖惩机制,提升服务理念 |
5.3.1 将服务质量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服务人员服务意识 |
5.3.2 督促服务公司建立健全自我监管制度,增加激励措施 |
5.3.3 扶持相关企业发展,打破垄断局面 |
5.4 增加包头市税务机关与服务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基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现状与对策 ——以L市G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内涵的研究 |
1.3.2 关于国内运行模式方面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访谈调查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食品安全 |
2.1.2 智慧监管 |
2.1.3 食品安全智慧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智慧监管理论 |
2.2.2 回应性监管理论 |
第三章 基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存在的问题——以G县为例 |
3.1 智慧监管平台各系统之间数据无法实现共享 |
3.2 推广普及难度大 |
3.3 风险信息的时效性无法保证 |
3.4 消费者、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低 |
3.5 智慧监管平台迁移维护困难 |
3.6 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逐渐弱化 |
3.7 外卖平台成为智慧监管盲区 |
第四章 基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
4.2 维护升级经费无法保障 |
4.3 管理体制制约智慧监管平台的优化整合 |
4.3.1 多头管理体制阻碍部门间信息共享 |
4.3.2 监管力量少与监管任务重的矛盾突出 |
4.4 智慧监管平台维护管理不到位 |
4.4.1 监管队伍素质无法满足需求 |
4.4.2 缺乏相关考核激励措施 |
4.5 智慧监管平台建设与实际需求脱节 |
4.5.1 平台软件功能设计便捷性不足 |
4.5.2 智慧监管平台各系统之间不兼容 |
4.5.3 外卖行业智慧监管方式研发不够 |
4.5.4 忽略了公众及行业协会的参与 |
4.6 建设推广机制不健全 |
4.6.1 平台运行维护无制度性约束 |
4.6.2 宣传推广机制不健全 |
第五章 国内基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的经验总结 |
5.1 垦利模式 |
5.1.1 智能执法装备与检查标准无缝对接 |
5.1.2 “食安垦利”二维码吸引消费者主动参与 |
5.2 潍坊模式 |
5.2.1 多元化信息公开渠道激发市场优胜劣汰机制 |
5.2.2 赋码追溯行动倒逼源头自律 |
5.2.3 购买第三方服务提升公信力 |
5.3 鼓楼模式 |
5.3.1 企业基础档案信息融合 |
5.3.2 事中事后线上监管执法 |
5.4 包头模式 |
5.4.1 手机APP推动公众参与便捷化 |
5.4.2 不同监管领域融合推进 |
5.5 案例启示 |
第六章 完善基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的对策建议 |
6.1 纳入政府统筹规划 |
6.2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
6.3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 |
6.3.1 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 |
6.3.2 树立大市场监管思维 |
6.4 完善平台运行维护机制和体系 |
6.4.1 提升智慧监管能力 |
6.4.2 完善惩戒奖励监管机制 |
6.4.3 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托管 |
6.5 基于现实需求优化整合现有平台 |
6.5.1 优化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6.5.2 配齐配套设施设备 |
6.5.3 将外卖平台纳入智慧监管范围 |
6.5.4 开发便捷的社会主体参与端口 |
6.6 探索宣传、服务、监管并重的推广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目的的资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结构: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念及资产界定 |
第二节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及评估 |
第三节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资产评估框架研究 |
第一节 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编地区概况 |
第二节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目的及特点 |
第三节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对象 |
第四节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价值类型及评估途径 |
第五节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资源信息系统建立 |
第六节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框架构建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方法体系研究 |
第一节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比较分析 |
第二节 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为目的的评估方法体系建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二节 研究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范围及评估时点 |
第三节 土地资源资产评估 |
第四节 林木资源资产评估 |
第五节 水资源资产评估 |
第六节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评估结果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内蒙古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及评价研究 |
第一节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应用的意义 |
第二节 自然资源价值核算与经济核算体系的连接 |
第三节 研究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推进编制实现的路径 |
第三节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加快发展包头市第三产业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苏日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孙晓春.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2)
- [4]内蒙古包头市税务局纳税服务优化研究[D]. 杜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5]包头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吴雅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达茂旗蒙汉牧民家庭债务成因比较及对策研究 ——以ABC三个嘎查为例[D]. 海尔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基层政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问题研究 ——以包头市九原区政协为例[D]. 李晓阳.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包头市税务机关购买公共服务问题研究[D]. 张佳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基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现状与对策 ——以L市G县为例[D]. 赵彩虹. 济南大学, 2020(05)
- [10]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目的的资产评估研究[D]. 李雪敏.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标签: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论文; 电子商务发展论文; 电子商务分析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