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有效;泛读;品味
作者简介:李艳,任教于安徽省合肥市阳光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有效朗读读出实效
阅读应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朗读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即通过有表情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通过有比较的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涵的解读在语句的增删、变换的妙处,认识语言的精当与粗疏,在比照朗读中,词句的优劣高下彰明昭著,达到选词(句)知文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有角色的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最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有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想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一种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到教材中,要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反过来才能指导学生,感染学生。如同演戏时演员只有进入角色才能感染观众一样,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笔者对教师泛读的理解分两层含义,一层是“不脱书读”,一层是“脱书读”。所谓不脱书读是指对于一些优美的富有哲理的经典美文,教师要反复不厌其烦地朗读,一定要把文章读熟,因为读熟文章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在一遍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文章作者想要传递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感情就会慢慢地渗透到你的内心,甚至有时会和你的体验、情感产生一种碰撞或共鸣,这时你的朗读就不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变为与作者思想的一种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有时你可能还会被感动。
试想一篇文章被感动了,你还会担心读不好文章吗?这可能是最笨的一个方法,但笔者认为这也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记得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在传授他的英语口语训练法时讲到,要想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张口大声地朗读、背诵,从背句子、背段落到背诵大量的篇章。有的句子不但要求大声的朗读背诵甚至要大声地喊出来。笔者认为这点对我们语文的朗读很有启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指导好学生朗读,自己首先要爱朗读,并且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经常在学生面前泛读(哪怕是一篇长文章)也要选取一个片段来读。
三、根据教材读出品味
朗读必须依据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但不管是何种文体,教师都要遵循一点:根据学生的差异,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诵读技巧。首先做到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做到流畅,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最后要做到传神、有感情:即能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现代文,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气来朗读。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要朗读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如果还照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对于古文的朗读就要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在教学时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对学生诵读指导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朗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还是在读中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
以《湖心亭看雪》为例,笔者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就是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目标是通过读来读懂作者张岱,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第一步先让学生自由读,要求结合注释扫除生字词。
第二步抽一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第三步全班齐读。第四步听教师示范背诵,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读。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之后,学生对文意就很好把握了。
第二个环节笔者重点抓住一段来品读。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首先让学生品味这两句在读法上有何不同(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如“沆砀、与、一痕、一点、一芥、三粒而已”等词来揣摩读法)。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第一句要读出气势,读出天、云、山、水浑然一体、天地之浩大苍茫的感觉。第二句要语气语调要轻柔、缓慢,读出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了天地之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最后又让学生配乐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真正能够读懂作者张岱,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总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地朗读,以及各种形式的泛读和重点朗读,师生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读着读着,就会从作者简净优美、铿锵有致的语言中感受到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反复吟读,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总之,不管什么样的文体我们都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参考文献:
[1]杨素萍.点亮“朗读”的心空[J].基础教育参考,2004(7).
[2]秦训刚,吴振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阳光中学
邮编:230022
HowtoGuideStudentstoReadAloud
LIYan
Abstract:Inreadingteaching,adequatealoud-readingcouldhelpstudentsunderstandcontents,developthinkingandcultivatetastes,promotestudents’understandingandmemoryofvocabularyandsentencesandimprovetheirunderstandingabilityandexpressingability.
Keywords:effectiveness;extensivereading;t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