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碰撞阻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阻尼,颗粒,阻尼器,弹性,动力学,管道,微结构。
碰撞阻尼论文文献综述
杜妍辰,江小亮[1](2019)在《弹塑性微颗粒-钢球碰撞阻尼器衰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弹塑性微颗粒-钢球碰撞阻尼器是在传统的碰撞阻尼器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弹塑性微颗粒-钢球碰撞阻尼器与其它阻尼器的实验结果对比以及在不同的颗粒减振剂、钢球直径和填充率条件下,悬臂梁振幅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由于这种阻尼器结合了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优势,具有更优异的减振性能,减振效果提高了29%;同时钢球直径和填充率均会对阻尼器的时间恢复系数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直径越大减振效果有稍微的减弱,填充率在40%左右减振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12期)
杜妍辰,王彬[2](2018)在《碰撞阻尼器的颤振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碰撞阻尼器是一种利用碰撞实现有效减振的振动控制装置,属于非线性振动领域,在机械控制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颤振是指振动过程中出现的连续碰撞的现象,目前对于碰撞阻尼器中颤振现象的研究未见报道。对以碰撞阻尼器为原型得到的两自由度碰撞减振系统的颤振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推导的方法得到了系统颤振完成点及颤振完成时间。并运用四阶Runge-Kutta法对系统的微分方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不同参数条件下系统分岔图和时域图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此外发现黏滞的存在是判断完全颤振与非完全颤振的重要特征。该研究可以有效解决碰撞阻尼中的颤振问题,为揭示碰撞阻尼器的减振机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16期)
于为刚,陈果,刘彬彬,寸文渊,张茂林[3](2018)在《飞机管道颗粒碰撞阻尼器设计与试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飞机管道振动超标是严重威胁飞机飞行安全的重要故障,降低飞机管道振动水平,对于提高飞机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难于施加管道卡箍约束的飞机管道结构的减振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颗粒碰撞阻尼技术的管道减振器。该减振器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在不影响现有管道结构的基础上,很方便地安装到管道上进行减振。其减振原理是基于减振器内部的颗粒碰撞而导致的能量耗散,从而提高管道结构的阻尼效应。因此,将此颗粒碰撞阻尼器安装在振动管道上,在管道发生共振的情况下,管道振动峰值将明显降低。本文基于所设计的管道减振器,利用振动台试验研究了颗粒填充率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发现改变阻尼器内部颗粒的填充率,管道的振动随颗粒填充率的增加有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同时利用EDEM颗粒流仿真软件计算了减振器振动过程中颗粒的能量耗散情况,发现颗粒能量耗散速率最大时所对应的颗粒填充率与试验过程中管道振动加速度降到最低时所对应的颗粒填充率达到了一致,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最后,将所设计的颗粒阻尼减振器安装在液压动力源管道上进行实际减振试验,测试了在安装减振器前后,试验管道在X、Y、Z叁个方向的振动加速度,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安装颗粒阻尼减振器后,液压管道的压力脉动频率下的振动水平得到了明显抑制,试验结果充分表明了本文所设计的飞机管道颗粒减振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彬彬[4](2018)在《基于颗粒碰撞阻尼的导管减振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管结构是飞机液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横分布在飞机舱室中的液压导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飞机飞行安全和能否顺利完成飞行任务的重要保障。在飞机液压导管设计过程中,为避免由于导管结构与飞机动力部件及机体发生共振而导致导管发生故障,除了对导管的管形进行必要的振动分析和改形,还要在导管上施加排卡、浮卡或固定卡箍以稳定导管的振动状态。虽然在飞机液压导管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已经通过上述优化方法来降低导管的振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部分导管由于振动过大而发生故障仍不可避免。由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应用颗粒阻尼技术的导管减振器,其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导管的振动,而且能够在有限的装配空间内灵活地安装。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应用离散单元法的思想研究颗粒碰撞阻尼耗能机理,提出颗粒与颗粒间、颗粒与结构间的碰撞模型,综合颗粒间碰撞和摩擦两方面因素解释振动颗粒耗能过程;2)利用制造加工的减振器成品进行导管减振试验研究。分别针对叁种颗粒减振器加工成品设计导管减振试验,以颗粒填充率、颗粒粒径、内部单元结构为主要变量,研究导管共振下的振动加速度,验证所设计的导管减振器的有效性和实用性;3)利用EDEM离散单元仿真软件对颗粒碰撞中能量耗散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并与试验对比验证颗粒减振器的有效性,提出较为合适的优化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03-01)
杜妍辰,张虹[5](2017)在《带弹性支撑的颗粒碰撞阻尼的减振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双重减振结构的带弹性支撑的颗粒碰撞阻尼具有优秀的减振性能。为了探索带弹性支撑的颗粒碰撞阻尼的减振机理,建立了带弹性支撑的颗粒碰撞阻尼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在Matlab环境下编制了仿真计算程序,模拟计算了在带弹性支撑的颗粒碰撞阻尼作用下的悬臂梁的减振性能。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提出的动力学模型。运用该动力学模型讨论了阻尼器腔体间隙比、冲击器质量比、刚度比的基本规律。得到了以下结论:(1)带弹性支撑的颗粒碰撞阻尼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是可靠的;(2)带弹性支撑的颗粒碰撞阻尼具有优秀的减振性能,远远超过单体碰撞阻尼;(3)带弹性支撑的颗粒碰撞阻尼最优的结构参数组合(间隙比为0.15,刚度比为0.007)。(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7年13期)
杨淮楠,麦云飞[6](2017)在《弹性支撑颗粒碰撞阻尼的设计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传统碰撞阻尼器对低频机械振动的减振性能,设计了一款新型的弹性支撑碰撞阻尼器。在阻尼器上加上了弹簧作为弹性支撑,使得阻尼器与主系统之间产生充分的能量交换,可以进一步提高减振效果。通过设计对比实验验证了阻尼器的减振性能,分析了弹簧刚度对减振特性的影响。实验证明弹簧的使用使阻尼器的减振性能得到提高,而且对低频振动的减振效果远比其它类型的阻尼器好。弹簧刚度对阻尼器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弹簧刚度存在最佳值。(本文来源于《轻工机械》期刊2017年02期)
杜妍辰,秦婧[7](2016)在《弹性约束下颗粒碰撞阻尼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弹性约束颗粒碰撞阻尼器的减振性能,提出了该阻尼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模拟了该阻尼器对悬臂梁的减振效果。同时,对5种不同刚度的弹性约束颗粒碰撞阻尼器的减振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的结果基本吻合,证明所建立的弹性约束下的颗粒碰撞阻尼系统的计算模型是可靠的;在弹性约束下的颗粒碰撞阻尼系统中,其刚度比对减振效果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弹簧刚度对该碰撞系统的共振点存在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6年21期)
林籽先,陈立浩,王云骞[8](2016)在《碰撞阻尼器与电磁阻尼器组合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碰撞阻尼器通过摩擦、碰撞来转移并耗散结构的动能,较多设置为颗粒碰撞阻尼器,但实际运用中仍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电磁阻尼器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运用不同于传统的电磁阻尼机理,和碰撞阻尼器组合将可以增大原阻尼器耗能效率,克服一定缺点。本文就这两种阻尼器机理进行分析并对组合后的效果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利于下一步实际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电子制作》期刊2016年10期)
杜妍辰,葛静静[9](2015)在《带颗粒减振剂的碰撞阻尼器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带减振剂的碰撞阻尼器是在传统碰撞阻尼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解决了传统碰撞阻尼器能量无法完全耗散,对低频振动效果差等问题。但由于该阻尼器在加入减振剂后,决定其减振性能的参数也随之增多,各参数之间相互影响,无法找到一个最佳取值,使阻尼器的减振性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通过在悬臂梁上对带减振剂的碰撞阻尼器的实验研究,最后得出阻尼器填充率,间隙,填充介质等参数之间的联系。实验结果表明,不能单纯考虑填充率和间隙对阻尼器的影响,要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当阻尼器中冲击器的活动范围为其自身几何尺寸的1.4倍左右时减振效果最好,并且填充粒径更小的减振剂其减振效果更好。通过填充合适的的减振剂可以使阻尼器的减振性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叶扬,王树林[10](2014)在《铜微颗粒碰撞阻尼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碰撞阻尼在机床、机器人、透平机械、飞机以及运载火箭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碰撞阻尼器中加入微颗粒材料,可以利用颗粒的细化和塑性变形而有效地吸收振动能量,为碰撞阻尼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讨论了带有中值粒度为50μm的铜颗粒碰撞阻尼器在96 h内对正弦激励悬臂梁的阻尼减振特性.研究表明,在所考察的时间段内,主系统的响应经历了先上升、再下降和再上升的过程.这叁个阶段的响应对应着铜颗粒微观结构变化的叁个阶段.在初始阶段,铜颗粒主要表现为弹性变形,能耗较低,而钢球的次谐波共振可能将部分能量返回给主系统,使主系统响应随时间呈现近似线性的上升;在第二阶段,当主系统响应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钢球对铜粉的冲击力超出铜颗粒的屈服应力,铜颗粒发生屈服,不可逆能耗使主系统的响应震荡下降;到了第叁阶段,铜颗粒在钢球冲击下发生硬化,其应变和层错概率上升,应变能和层错能下降,主系统的响应再次持续震荡上升.本文的结果对振动的被动控制以及材料塑性变形机理研究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22期)
碰撞阻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碰撞阻尼器是一种利用碰撞实现有效减振的振动控制装置,属于非线性振动领域,在机械控制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颤振是指振动过程中出现的连续碰撞的现象,目前对于碰撞阻尼器中颤振现象的研究未见报道。对以碰撞阻尼器为原型得到的两自由度碰撞减振系统的颤振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推导的方法得到了系统颤振完成点及颤振完成时间。并运用四阶Runge-Kutta法对系统的微分方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不同参数条件下系统分岔图和时域图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此外发现黏滞的存在是判断完全颤振与非完全颤振的重要特征。该研究可以有效解决碰撞阻尼中的颤振问题,为揭示碰撞阻尼器的减振机理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碰撞阻尼论文参考文献
[1].杜妍辰,江小亮.弹塑性微颗粒-钢球碰撞阻尼器衰减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2].杜妍辰,王彬.碰撞阻尼器的颤振行为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
[3].于为刚,陈果,刘彬彬,寸文渊,张茂林.飞机管道颗粒碰撞阻尼器设计与试验验证[J].航空学报.2018
[4].刘彬彬.基于颗粒碰撞阻尼的导管减振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5].杜妍辰,张虹.带弹性支撑的颗粒碰撞阻尼的减振机理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7
[6].杨淮楠,麦云飞.弹性支撑颗粒碰撞阻尼的设计与实验研究[J].轻工机械.2017
[7].杜妍辰,秦婧.弹性约束下颗粒碰撞阻尼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6
[8].林籽先,陈立浩,王云骞.碰撞阻尼器与电磁阻尼器组合可行性分析[J].电子制作.2016
[9].杜妍辰,葛静静.带颗粒减振剂的碰撞阻尼器实验[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5
[10].叶扬,王树林.铜微颗粒碰撞阻尼特性[J].物理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