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利用性论文_杨予宁,陈雷,姜玉,高绍博,李鸣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可利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可利用,生物,太湖,有机质,赤铁矿,代谢物,蓝藻。

生物可利用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予宁,陈雷,姜玉,高绍博,李鸣晓[1](2019)在《硝酸改性活性炭对赤铁矿生物可利用性的强化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赤铁矿生物可利用性弱、污染物去除效率低,但因其具有价格低廉、存在广泛的特点而常被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本研究通过向赤铁矿生物还原体系中添加硝酸改性后的活性炭,以强化矿石中Fe(Ⅲ)的生物可利用性.同时,以Fe(Ⅲ)还原率与有机物降解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曲面法探究了赤铁矿浓度、有机物浓度与硝酸改性剂浓度对赤铁矿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硝酸改性活性炭可以提高赤铁矿的生物可利用性,促进有机物的降解,赤铁矿浓度对反应的影响最为显着.生物反应过程的最佳条件为:赤铁矿初始浓度8.35 mmol·L~(-1)、有机物初始浓度13.41 mmol·L~(-1)、硝酸改性剂浓度5.07%.硝酸改性活性炭强化赤铁矿生物体系虽能降解高浓度有机物,但有机物去除效率仅为20%~50%,证明该体系适用于低有机物浓度的水环境.本研究对促进水、土壤环境中有机物的降解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符绩军,张金臣[2](2019)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变化与氧化应激指标、总雌二醇及生物可利用雌二醇变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总雌二醇(TE2)、生物可利用雌二醇(BE2)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我院确诊的AD患者110例纳入AD组,健康体检非AD者11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TE2、BE2;并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上述指标与AD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的关系。结果:AD组MMSE评分、SOD、GSH-Px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D组MDA、TE2、BE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男性与女性AD患者的SOD、MDA、GSH-Px水平、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TE2、BE2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的SOD、GSH-Px水平与MMSE评分呈显着的正相关(P<0.05),MDA水平与MMSE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0.05);女性患者的TE2、BE2水平与MMSE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AD患者体内抗氧化因子水平降低与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有关,TE2、BE2水平升高可能与女性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加重有关。(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9年10期)

孙良波,景海宁[3](2019)在《肾病综合征患者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与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生物可利用1,25-羟基维生素D[1,25(OH)_2D]水平与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S患者80例(NS组),同时以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相近的体检健康者6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所有对象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压、吸烟史、嗜酒史等信息,计算BMI;同时检测股骨颈BMD及血清肌酐(SCr)、总胆固醇(TC)、叁酰甘油(TG)、白蛋白(Alb)、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总1,25(OH)_2D、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水平,计算生物可利用1,25(OH)_2D。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与1,25(OH)_2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NS组收缩压及血清Alb、钙、总1,25(OH)_2D、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舒张压及血清TC、TG、磷、iPT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个组之间吸烟史比例、嗜酒史比例、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清DBP、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患者总1,25(OH)_2D及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与BMD、Alb、DBP均呈正相关(P<0.01),与iPTH、TC均呈负相关(P<0.01),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患者总1,25(OH)_2D、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偏低,且与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相关。(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唐文忠,孙柳,单保庆[4](2019)在《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而重金属在环境中的生态风险与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定义;概述了用于研究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生物模型(小鼠、猪、兔子等);总结了用于研究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几种体外方法,包括模拟人类肠胃消化(PBET、SBRC、UBM等)和底栖生物消化;分析了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和分析方法)。提出了未来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重金属生态风险的评价和控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吕伟伟[5](2019)在《太湖天然有机质的光学特性、来源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湖是我国第叁大淡水湖泊,也是一个大型的富营养化浅水湖泊,近二十年来流域和周围城市大量氮磷营养盐输入导致太湖面临着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和频繁的蓝藻水华暴发。太湖复杂的河网水系,草、藻型等不同的生态类型,夏季频繁的蓝藻水华以及强烈风浪扰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等,使得水体中天然有机质(OM)的分布、来源、组成和变化极其复杂。本文以太湖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太湖天然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及其生物可利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草、藻型等不同生态类型湖区颗粒态和溶解态氮、磷在营养盐循环中的作用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水体中氮、磷含量整体表现为冬季高于其他季节,呈现由西北湖区向东南湖区递减的特征;颗粒态氮、磷与叶绿素a含量则表现为夏季高于其他季节,冬季高值区均位于南部湖区,其余季节高值区集中在西北湖区。藻型湖区由冬季以硝酸盐氮和有机磷为主,转变为其余季节以颗粒态氮磷为主,而草型湖区由冬季以颗粒态氮磷为主,转变为其余季节以氨氮和有机氮磷为主。藻型湖区总氮/总磷比值由秋冬季节大于16,降低为夏春季节的小于16;而草型湖区却由秋冬季节小于16,升高为夏春季节大于16。溶解态氮磷比在藻型湖区的空间变化规律与总氮/总磷比值一致,而在草型湖区溶解态氮磷比由秋季小于16,升高为夏、冬、春季节大于16。颗粒态氮磷比时空变化均不显着(P>0.05),各季节藻型湖区颗粒态氮磷比比值均小于16,草型湖区均大于16。(2)结合POM-DOM PARAFAC叁维荧光模型及地统计学法对夏、冬季节OM的存在形态和荧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冬季节溶解态有机质(DOM)均发现了4类荧光峰(T、D、A和C峰),而夏、冬季节颗粒态有机质(POM)荧光峰类型存在明显季节差异,夏季POM出现6类荧光峰(B、D、M、C、A和未知荧光峰U峰),冬季POM出现5类荧光峰(T、D、M、C和A峰);夏季POM类酪氨酸荧光峰D峰激发波长为300 nm,出现明显的“蓝移”现象,说明夏季POM类酪氨酸荧光物质的分子量、缩聚度和芳香度小于其他季节有机质。POM(C1p~C5p)和DOM(C1d~C5d)两种有机质均发现5种荧光组分,分别是类色氨酸(C1和C2)、类腐殖质(C3和C4)及类酪氨酸(C5)。POM和DOM荧光组分特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夏季POM以组分C5为主,各荧光组分高值区均分布在竺山湾区域;冬季POM以组分C3为主,各荧光组分高值区均集中在湖心区;而夏、冬季节DOM均以类蛋白组分C2、C1和C5为主(相对含量C2d>C1d>C5d),各荧光组分高值区均分布在竺山湾区域;夏、冬季节太湖藻型湖区(夏季类色氨酸所占比重均值为1.05%±0.47%,冬季均值为21.58%±2.76%)POM类色氨酸组分(C1和C2)较草型湖区(夏季类色氨酸所占比重均值为0.06%±0.07%,冬季均值为7.85%±1.57%)多(t检验,P<0.01;t检验,P<0.01),而DOM类色氨酸组分在不同类型湖区所占比重并无显着差异(P>0.05)。综合POM和DOM的块金系数和荧光指数可知,冬季DOM整体处于较强的自生源特征,夏季DOM、冬季POM、夏季POM均同时受内源和外源的双重影响,其中夏季POM外源特性相对强烈。(3)藻源性OM的迁移转化以及伴随的营养物质再生应该是蓝藻水华暴发期间营养盐快速供给的主要“生力军”!研究藻源性OM的降解转化机制及其降解产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很可能成为揭示水华暴发机制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对比了在自然光照和无光条件下,藻源性OM的降解转化过程及对营养盐的贡献,并探讨了降解产物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显示:在藻源性颗粒物降解过程中,两处理组中均存在着藻源性颗粒物转化为溶解态,再转化为营养盐和类腐殖质物质的变化趋势。光照对藻源性颗粒物降解的影响较大,有光组中的藻类死亡和降解伴随着藻类的新生,从而使有光组的分解量小于无光组。类蛋白组分的生物可利用性高于类腐殖质组分,其中,类色氨酸组分C4的生物可利用性最高,类色氨酸组分C1次之,类酪氨酸组分C2最低。光照组中NH_4~+与DOC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NH_4~+含量变化与周围DOC浓度有关。NH_4~+与类酪氨酸组分C2呈负相关关系;实验初期(0~10d)NH_4~+浓度处于显着增长状态,C2荧光强度处于降低状态;第11d后,NH_4~+浓度突然下降,类酪氨酸组分C2荧光强度突然增强;这可能意味着NH_4~+与类酪氨酸之间可相互转化。(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9-06-03)

郭慧娟[6](2019)在《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南四湖水体中汞的分布特征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汞在环境中具有高毒性和持久性,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物之一。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是众多污染物的聚集地。本文以南四湖两个典型湖区——微山湖与独山湖作为研究区域,基于薄膜扩散梯度(DGT)和高分辨透析技术(HR-Peeper),分析了上覆水体、孔隙水、沉积物中汞和有效态汞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并结合铁锰含量、pH值等多个环境因素讨论了其对汞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南四湖典型湖区沉积物中总汞的含量范围为21.26-76.65?g/kg,甲基汞的含量在0.11-1.11?g/kg,其总汞含量超过山东省土壤的环境背景值(19?g/kg);南四湖上覆水体中总汞的含量在1.50-5.63ng/L之间,孔隙水中溶解态汞的含量平均值为12.95ng/L,高于上覆水体中总汞的含量;南四湖上覆水体中有效态汞的含量在1.41-3.81ng/L之间,沉积物中有效态汞含量范围为3.58-18.97ng/L。(2)南四湖典型湖区沉积物中总汞和有效态汞(DGT)的垂直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都存在表层富集现象;南四湖沉积物孔隙水中溶解态总汞(HR-Peeper含量)的含量高于上覆水体中总汞的含量,扩散通量计算表明存在由孔隙水向上覆水体扩散的现象。(3)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讨论沉积物中汞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南四湖典型湖区中甲基汞的生物可利用率高于无机汞的生物可利用率;沉积物中有效态甲基汞占有效态汞的比例在3.09%-15.61%范围内,说明有效态汞的甲基化产率偏高,对南四湖生态系统影响较大。(4)讨论了多个环境因子对南四湖典型湖区沉积物中有效态汞分布的影响过程,沉积物中有效态铁锰、总氮、有机碳含量减少时,会降低沉积物对汞的吸附能力,因此有效态汞呈现出表面富集现象。pH值、DO、Eh与有效态汞均存在负相关关系,界面处pH值降低,黏土矿物、水合氧化物和有机质表面的负电荷减少,使得固相释放到水体中的有效态汞的含量增加;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趋势表明该处为还原环境,厌氧条件下汞的解吸速率较快,使得沉积物中有效态的汞含量增加。(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邵秀清[7](2019)在《典型无机硒对蚯蚓代谢影响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硒作为人体和动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硒的基本的性质及双重生物效应、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及分布、富硒农业发展现状。并且简要概述蚯蚓(赤子爱胜蚓)的毒理学研究进展,以及简述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代谢组学的应用。第二章: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MS)检测蚯蚓体内硒代氨基酸的分析方法。采用振荡超声辅助酶解法提取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体内的硒代蛋氨酸(Selenomethionine(SeMet))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thylselenocysteine(MeSeCys))。用UPLC-ESI-MS正离子多反应离子检测模式(MRM)对这两种硒代氨基酸进行分离检测,采用外标法定量。SeMet和MeSeCys在4—600 ng·mL~(-1)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9。SeMet和MeSeCys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49μg·g~(-1)和0.67μg·g~(-1)。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1.1%—112.4%之间,并且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3.1%。本方法不需要柱前衍生化,增加反向气等繁琐操作,简单快速的实现对两种硒代氨基酸的分离检测。第叁章:将蚯蚓在含有不同浓度亚硒酸钠的人工土中暴露14 d后,通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MS)检测蚯蚓体内的亮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物的含量。并对这些代谢物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贡献值、变化率及生长抑制率与代谢物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亚硒酸钠浓度在3 mg·kg~(-1)和70 mg·kg~(-1)时代谢物变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主成分分析得到亚硒酸钠浓度越高,暴露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越大。亚硒酸钠通过对蚯蚓体内的代谢物的影响,从而影响蚯蚓体内叁羧酸循环过程,导致蛋白质代谢、糖类代谢、脂类代谢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蚯蚓生长抑制率升高,甚至死亡。第四章:将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暴露14 d后的蚯蚓样品,通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蚯蚓体内总硒含量以及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MS)测定蚯蚓体内硒代蛋氨酸(SeMet)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的含量。分析蚯蚓对硒的生物利用度以及蚯蚓体内总硒、有机硒形态分布。结果表明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蚯蚓对硒的生物利用度在降低,并且当亚硒酸钠浓度超过30 mg·kg~(-1)时,蚯蚓对硒的生物利用度极低,而且蚯蚓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能力也在降低。充分表明高浓度的亚硒酸钠会影响蚯蚓的正常生长,甚至会有毒害作用。第五章: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暴露蚯蚓后,对蚯蚓体内的代谢物、总硒及硒代氨基酸的检测分析,发现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对蚯蚓的代谢有影响。并且亚硒酸钠浓度不同会影响其生物利用度,影响生物对硒的吸收能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胡良[8](2019)在《硒对土壤和萝卜中砷含量的调控及对砷生物可利用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砷(As)是典型有毒致病元素,其污染已成为全球尤其是东南亚地区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蔬菜中的砷污染是人体摄入砷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硒(Se)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体内被吸收利用,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生化活动。硒对砷毒性的缓解作用是当今的农业环境和生物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硒缓解砷胁迫产生的植物生理响应和元素总量分析,但关于硒对砷拮抗在土壤-蔬菜-人体肠胃环境路径中的形态迁移转化及其调控研究并不多见。本论文通过室内盆栽种植萝卜试验,在人工模拟砷污染土壤中添加亚硒酸钠(Se(IV))、硒酸钠(Se(VI))、酵母硒(Se-Y)和麦芽硒(Se-M),通过分析土壤和萝卜中的生理生化指标、微生物学指标、砷总量和形态,以及体外模拟消化法,开展不同形式的外源硒对砷污染的调控研究,探究萝卜从生长到作为食物进入人体肠胃环境过程中硒对砷形态的迁移转化的影响及砷的生物可利用度研究。将元素形态分析和生化指标、微生物学特征相结合,综合探究硒对砷污染的调控特征,为砷污染修复和生态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砷污染土壤条件下,Se-Y和Se-M处理组对萝卜的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Se(IV)和Se(VI)处理组则相反,尤其是Se(VI)处理对萝卜根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形态的外源硒及其浓度对砷的调控表现在萝卜叶绿素、抗氧化指标等方面的响应特征明显,有机硒的施加可增强萝卜的抗逆性,有机硒组的叶绿素(Chlorophyll)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脯氨酸(Pronline)含量、可溶性蛋白(TSP)含量总体上均高于无机硒组,而丙二醛(MDA)含量则低于无机硒组。此外,Se(VI)的添加表现出了对萝卜的胁迫和毒理效应。(2)在砷污染土壤中添加不同外源硒后,与对照组相比,除有机硒组的24Se水平外,各硒处理组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活性有所降低;有机硒组显着提高了脲酶(Urease)的活性,而无机硒组的脲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低于有机硒组;无机硒组总体上降低了脱氢酶(Dehydrogenase)的活性,而有机硒组则相反;无机硒和有机硒处理组的蔗糖酶(Sucrase)活性总体均高于对照组,无机硒处理组的蔗糖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有机硒处理组的蔗糖酶活性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有机硒组的FDA水解酶(FDA hydrolase)和脱氢酶活性总体上均高于相应施硒水平的无机硒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大部分微生物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两者对外源硒的响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有机硒处理组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有所增加且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而无机硒处理组则降低了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表现出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随着施硒水平的增加,Se-Y和Se-M处理组的总磷脂脂肪酸(PLFA)微生物含量逐渐增加,Se(IV)处理组逐渐降低,Se(VI)处理组逐渐升高,但无机硒组均低于对照组,而有机硒组在高硒水平(>12 mg kg~(-1))高于对照组,在低硒水平(<3 mg kg~(-1))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施用有机硒可显着增加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数量,而无机硒则对细菌和真菌产生抑制作用。施用无机硒和麦芽硒后,放线菌的数量均低于对照组;施用酵母硒后,放线菌的数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添加各种外源硒均可增加土壤中的真菌比细菌(F/B)和真菌比放线菌(F/A)值;无机硒使得放线菌比细菌(A/B)值升高,而有机硒则相反。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硒源、硒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着影响(P<0.01)。(4)各处理组中土壤的砷形态含量为:残渣态砷>铁型砷>钙型砷>铝型砷>交换态砷,其中,添加有机硒可以显着降低残渣态砷和铁型砷含量。四种外源硒处理土壤的冗余分析(RDA)结果均呈现可交换态砷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作用贡献值最大。(5)Se-M、Se-Y和Se(IV)处理组中萝卜根中砷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抑制了萝卜对砷的吸收。随着施硒水平的增加,Se-M和Se-Y处理组中萝卜砷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Se(IV)处理组砷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各硒处理组萝卜中有机砷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Se-M>Se(IV)>Se-Y,而有机砷占总砷的百分含量规律则为:Se-M>Se-Y>Se(IV)。砷由土壤向萝卜迁移的迁移系数大小顺序为:TF_(soil-root)>TF_(soil-shoot)>TF_(soil-leave),呈现由下而上逐渐减少的趋势。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硒源、硒水平及其交互因子均对萝卜各组织中的砷含量及酶活性存在极显着影响(P<0.01)。(6)添加不同外源硒后,胃相和小肠相的砷含量均小于其对照组,有机硒对砷的拮抗作用比无机硒更为明显;各处理组中胃相的砷含量均小于其小肠相的砷含量,As(III)的含量低于As(V)含量,不同外源硒处理中无机砷的百分含量在43.97–78.57%之间变动,这表明硒能影响无机砷和有机砷之间的相互转化。胃相和小肠相中的生物可利用度大小顺序均为:Se(IV)组>酵母硒组>麦芽硒组,可见添加有机硒组比无机硒组更能降低砷的生物可利用度。Se(IV)、Se-Y和Se-M处理的萝卜砷含量均与胃相和小肠相中的砷生物可利用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外源硒、处理水平及其交互因子均对胃相和小肠相的生物可利用度存在极显着影响(P<0.01)。上述结果表明,与添加无机硒相比,在土壤中添加外源Se-Y和Se-M后,更能有效的减少上层土壤中的砷含量、改善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萝卜对砷的吸收、缓解砷对萝卜的毒理效应、降低砷的生物可利用度。(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19)

何酉文[9](2019)在《太湖胶体有机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太湖作为我国第叁大淡水湖泊,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淡水资源。目前,流域内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度输入导致太湖水华频繁暴发。天然水体中普遍存在着胶体物质,数量巨大的胶体粒子通过吸附-解吸过程影响水体中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进而影响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本文以太湖和北部入湖河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切向超滤系统浓缩获得胶体,通过叁维荧光光谱分析法,分析太湖和入湖河道中胶体态有色可溶解有机物(CDOM)的时空分布和组成特征,利用Sykam氨基酸分析仪分析胶体态氨基酸,了解水体中胶体态氨基酸的时空分布特征,综合分析CDOM和氨基酸的特性,进而分析太湖天然胶体的来源和分布。最后,通过铜绿微囊藻胶体培养试验,利用Phyto-Pam和细胞计数的方法,分析胶体生物可利用性,取得的具体认识如下:(1)太湖胶体态CDOM吸收系数空间分布呈现出入湖河流和河流入湖口显着高于太湖湖区,且藻型湖区高于草型湖区,说明入湖河流对于太湖湖区CDOM具有显着地输入作用。胶体态CDOM的叁维荧光组分主要为C1(类腐殖质)、C2(类蛋白D峰)和C3(类蛋白B峰),全湖表现出较强的类蛋白荧光组分,以类蛋白D峰为主。入湖河流及河口类腐殖质荧光强度较高,河道输入以类腐殖质荧光为主,湖心和藻型湖区以类蛋白组分为主,说明湖心和藻型湖区受河流影响较小,而CDOM来源以藻降解为主。(2)太湖氨基酸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入湖河流高于河流入湖口,湖区高于河流入湖口,说明河流入湖口氨基酸含量受外源输入和生源降解共同影响。太湖中碱性氨基酸含量高且难降解。酸性氨基酸在湖心和河道区含量较高,在河口区较低,说明酸性氨基酸在到达湖心之前已经被降解。湖心各类氨基酸含量变化与季节变化表现出一致性,说明湖心氨基酸含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内源有机质的增加。入湖河流中氨基酸含量高于入湖河口,湖心区域含量高于入湖河口,说明河口氨基酸主要来源于河流输入。(3)胶体中氮磷元素含量较高,添加胶体处理中N、P含量高于对照组,与非灭菌胶体相比,灭菌胶体更能显着地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添加20%灭菌胶体浓缩液处理的铜绿微囊藻在试验中期的细胞个数为空白处理的7倍,Chla含量为空白处理的3倍。不同梯度胶体培养试验发现,在20%处理中F_v/F_m最大,表征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效率越强,而试验结束时,50%处理中铜绿微囊藻的细胞数量最多。综上所述,太湖入湖河流和入湖河口主要受外源输入的影响,湖湾和湖心湖区以自生来源为主。胶体有机质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促进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胶体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为蓝藻水华发生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任东[10](2019)在《光照对腐殖酸生物可利用性的增效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稻田土壤腐殖酸(HA)为代表,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等多元手段探究了光照影响HA组成、结构、光学性质和微生物可利用性的机制。结果显示,光化学转化能减小HA的分子量、腐殖化程度和芳香化程度,改变HA的组成和结构,生成多种小分子有机物,如脂肪性有机物和有机酸,从而增大HA的微生物可利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光照对HA微生物可利用性的增强作用会受光照时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溶解性腐殖物质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信息。(本文来源于《四川环境》期刊2019年02期)

生物可利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总雌二醇(TE2)、生物可利用雌二醇(BE2)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我院确诊的AD患者110例纳入AD组,健康体检非AD者11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TE2、BE2;并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上述指标与AD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的关系。结果:AD组MMSE评分、SOD、GSH-Px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D组MDA、TE2、BE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男性与女性AD患者的SOD、MDA、GSH-Px水平、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TE2、BE2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的SOD、GSH-Px水平与MMSE评分呈显着的正相关(P<0.05),MDA水平与MMSE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0.05);女性患者的TE2、BE2水平与MMSE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AD患者体内抗氧化因子水平降低与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有关,TE2、BE2水平升高可能与女性A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加重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可利用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予宁,陈雷,姜玉,高绍博,李鸣晓.硝酸改性活性炭对赤铁矿生物可利用性的强化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9

[2].符绩军,张金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变化与氧化应激指标、总雌二醇及生物可利用雌二醇变化的关系[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

[3].孙良波,景海宁.肾病综合征患者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与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2019

[4].唐文忠,孙柳,单保庆.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学报.2019

[5].吕伟伟.太湖天然有机质的光学特性、来源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D].聊城大学.2019

[6].郭慧娟.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南四湖水体中汞的分布特征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D].济南大学.2019

[7].邵秀清.典型无机硒对蚯蚓代谢影响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9

[8].胡良.硒对土壤和萝卜中砷含量的调控及对砷生物可利用度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9

[9].何酉文.太湖胶体有机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D].中国矿业大学.2019

[10].任东.光照对腐殖酸生物可利用性的增效作用的研究[J].四川环境.2019

论文知识图

电动生物强化修复原理示意图生物质原料中的碳在自然和炭化(生物...土壤中重金属分析的一般方法(Raoeta...对小麦种子发芽()a和幼菌生长()b...工艺流程一ME测定得到的土壤间隙水中污染物...

标签:;  ;  ;  ;  ;  ;  ;  

生物可利用性论文_杨予宁,陈雷,姜玉,高绍博,李鸣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