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论文-张宏霞,马朋涛,宋喜悦,安调过,许红星

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论文-张宏霞,马朋涛,宋喜悦,安调过,许红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显性核不育,基因互作,遗传分析,分子鉴定

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霞,马朋涛,宋喜悦,安调过,许红星[1](2015)在《一个新型的小麦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WR950》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雄性不育系WR9501选自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具有不育性稳定、遗传力强和易转育等特点。为给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提供新的种质基因资源,对WR9501及其衍生不育系败育的生物学特征、遗传模式及与黑麦1RS染色体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R9501及其衍生不育系具有典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形态特征;WR9501花粉碘-碘化钾(I2-KI)染色呈典型败育特征,其育性受显性核不育基因和抑制基因两对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共同控制,属于基因互作型显性核不育类型;黑麦1RS染色体与WR9501的育性相关。(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刘红艳,吴坤,杨敏敏,周新安,赵应忠[2](2014)在《芝麻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激素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测定了芝麻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叶片和花蕾中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茉莉酸(JA)以及水杨酸(SA)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内源激素的平衡关系,同时比较了不育和可育株间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花药发育时期,不育株和可育株中的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趋势明显不同,且含量差异明显;IAA含量的降低及ABA含量的提高可能与芝麻雄性不育的发生密切相关;2)不育株叶片中的IAA含量显着下降,JA和ABA显着上升;3)IAA/ABA、IAA/SA和IAA/JA在不育株和可育株间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且差异很大,表明4种内源激素之间平衡关系受到破坏可能会影响到花蕾的正常生长发育;4)不育系花蕾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盈余,可能是导致雄性败育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韩雪[3](2010)在《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雌性不孕的细胞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雌雄配子体的正常发育、结合和完成双授精过程是被子植物世代交替过程中的标志事件。在雄配子体发育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外在或者内在条件的变化使发育过程中断,将造成雄性不育。同样情况发生在雌配子发育过程中亦将导致雌性不孕。雌配子体的正常发育对种子的形成尤为重要,一旦发生雌性不孕将不能通过类似雄性不育利用外来正常花粉进行弥补。因此,在生产中必须避免雌性不孕的发生,否则将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在对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转育过程中,发现不育株中雌性结实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FM195AB-1和FM195AB-2表现严重雌性不孕。通过对以上材料的柱头形态观察、花粉管萌发实验、石蜡切片观察花药与胚囊结构、压片法观察花药减数分裂过程等手段,对FM195AB不育株雌性不孕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获得的结果如下:1.结实率调查表明,在不同遗传背景不育系的不育株中,雌性不孕程度有所差异,可育株结实完全正常。原始不育系Rs1046AB中不育株的每角果平均种子为5.5粒,而FM195AB中的绝大多数角果不能结实,极少数只有1-2粒,二者结实率差异极显着。而杂合型不育系不育株中每角果粒数显着高于纯合型不育系。2.雌性不孕不受环境条件影响,雌性不孕只发生在雄性不育株上,表明雌性不孕极可能是显性核不育基因在雌性和雄性发育途径中的不同表现,或者控制雄性不育和雌性不孕性状的基因紧密连锁。纯合型不育系和杂合型不育系之间雌性不孕程度存在差异暗示着该性状与基因的剂量效应有关。3.扫描电镜观察发现FM195AB可育株和不育株的柱头形态无明显差异。采用正常可育花粉人工授粉四小时后,花粉在可育株和不育株的柱头上均可萌发,说明不育株雌蕊的柱头不是导致雌性不孕的原因。在FM195AB不育株和可育株的花柱和子房中,花粉管起初都能正常延伸。但在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前期,可育株和不育株中存在明显差异:可育株中花粉管形态正常,通过激光激发是不规则的线状,上面有箭头状的亮点,花粉管能大量的延伸至胚珠,多条花粉管包裹胚珠;而在不育株中,花粉管形态异常,花粉管卷曲严重,虽能延伸至胚珠附近,但是花粉管不能包裹胚珠。4.对比观察FM195AB中不育株和可育株的胚囊发育过程发现在不育株中,不孕胚囊存在几种类型,比例各不相同。5.对FM195AB不育株花药和胚囊的对比观察显示,花药败育发生在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时期,没有观察到四分体的形成,而在同时期的雌蕊胚珠中未发现功能大孢子的形成,且在随后的胚珠发育中,未发现正常的单核胚囊,从而推测不育株的胚珠中减数分裂异常。对花药减数分裂进行观察发现,败育发生在减数分裂的间期。综合上述观察结果表明:不育株内花药和胚珠的败育时期相同,均发生在减数分裂阶段。但在胚珠中,少数胚囊可以逃逸。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FM195AB不育株中胚珠减数分裂异常是导致雌性不孕产生的根本原因。胚珠发育异常一方面不能形成正常功能的胚囊(及雌配子体),另一方面不能在双受精过程中引导花粉管的正常延伸和进入珠孔,从而导致雌性不孕。由于花药和胚珠中雌雄配子体发育异常的相似性,推测雌性不孕和雄性不育均是显性核不育基因Ms造成的结果,暗示着ms在雌性配子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邓云娟,胡胜武,田保明,董彩华,刘胜毅[4](2010)在《甘蓝型油菜双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Shaan-GMS雄配子发育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压片与冰冻切片两种方法,观察甘蓝型油菜不育系Shaan-GMS的不育株与可育株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以阐明小孢子败育时期和细胞学特征。植株表型上,花期可育株与不育株花器官差异较大:不育株花丝较短,花药小且干瘪,微粉或无粉,淡黄色;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不育株的花粉母细胞能够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但在单核期开始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后无法形成正常的小孢子外壁,随后小孢子外壁、内容物和绒毡层均提早降解,只剩下空壳与残渣,药室也随之萎缩变形,最终导致花粉败育。上述结果说明Shaan-GMS为单核败育类型,可能是一个细胞核雄性不育新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洪晓敏[5](2009)在《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2-I05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获得了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2-I05 cDNA(GenBank登录号EU306599)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构建反义抑制载体并转化拟南芥和甘蓝型油菜以明确该基因的功能和对拟南芥和甘蓝型油菜植株生长和育性的影响。所做工作及主要结论如下:1.对雄性不育相关基因2-I05基因(GenBank登录号EU306599)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2-I05的cDNA编码357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质主要位于细胞核内,在拟南芥中检索到与之同源的RAD23-like蛋白,该蛋白是一种参与DNA核苷酸切除修复的蛋白质。对来自不同植物的9个RAD23-like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RAD23-like在氨基酸序列上的进化与植物的进化基本保持一致,同科植物来源的RAD23-like蛋白质较科间植物来源的遗传变异小。2.构建了基因2-I05反义抑制植物表达载体并对拟南芥进行了遗传转化。成功构建了2-I05反义抑制植物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的方法将基因2-I05反义序列导入拟南芥Columbia中,收获的种子经30mg/L的潮霉素(Hyg)的抗性筛选,获得了具有潮霉素抗性的T_1代阳性植株23株。但因培养条件差,最终只有4株T_1代拟南芥存活下来;经PCR检测验证,其中有2株为阳性植株。3.对T_2代拟南芥进行了潮霉素(Hyg)的抗性筛选、抗性植株PCR检测、UV处理和RT-PCR检测。RT-PCR结果表明:在组成性启动子的作用下,2-I05反义抑制基因能够在花蕾、叶片中抑制野生型拟南芥中编码RAD23-like蛋白质的同源基因。UV处理结果表明,相对Columbia野生型而言,T_2代拟南芥对UV更为敏感,说明2-I05基因其功能主要是参与了植物体UV损伤修复。实验结果并未证实前人的这一假设即,参与植物体UV损伤修复的2-I05基因能引起植株不育;但该基因可能参与了雄蕊长度的调控。4.尝试了用2种转基因方法将基因2-I05反义抑制植物表达载体导入甘蓝型油菜中。但因载体本身带有潮霉素(Hyg)的抗性基因,Hyg又对甘蓝型油菜外植体毒性过大,所以导致在对甘蓝型油菜转化后外植体的筛选过程中一直未找到合适的筛选浓度;后续工作就未能进行下去。但对所使用的2种转基因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张慧,武剑,张淑江,王晓武,李菲[6](2008)在《大白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SRAP-AFLP标记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938A和太NB杂交后代为试材,利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SA),应用SRAP-AFLP标记技术筛选引物578对,找到与大白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DGMS)基因连锁的标记4个,分别位于不育基因的两侧,其中连锁最紧密的标记为PM8E38,遗传距离为2.80cM,M49BEm8,BMe9E32和E35BEm10与不育基因的距离分别为4.50cM、5.38cM、5.38cM。这些标记可用于标记辅助选择以及显性雄性不育系的转育工作,并对定位及克隆该基因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张淑江,李菲,韩和平,章时蕃,钮心恪[7](2008)在《大白菜细胞核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出大白菜细胞核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的连锁标记,利用该标记对显性不育基因跟踪、鉴定,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转育周期,加快育种进程。【方法】以大白菜细胞核显性雄性不育基因的分离群体B00160([938A×太NB]-2X3-1X2)的115个单株为试材,采用BSA方法和RAPD技术,对400个随机引物进行筛选。【结果】获得了一个与核基因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连锁距离为1.74cM的RAPD标记M264300。将该多态性片段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设计了一对长20bp的特异性引物,成功地将RAPD标记转化成为SCAR标记SM264300。该标记与雄性不育基因的遗传连锁距离为2.61cM。利用该SCAR标记对另外2份育性分离群体的不育基因进行检测,准确率达到100%。【结论】该标记可用于大白菜核显性不育基因转育过程中的辅助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8期)

王道杰,杨翠玲,黄飞,郭蔼光[8](2008)在《单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油菜花蕾表达蛋白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单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油菜为材料,运用蛋白双向电泳技术对初花期不育花蕾和可育花蕾中蛋白质表达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育花蕾中表达的蛋白质总点数高于不育系.不育花蕾和可育花蕾中共有的蛋白点为223个,不育花蕾特有的蛋白质点数为103个,而可育花蕾中特有的蛋白质点数为160个.可育花蕾中表达的特有蛋白质分子量主要分布在60kD以下的小分子量区域,30kD尤为丰富;不育花蕾中表达的特有蛋白按分子量分布相对均匀.两者表达特有蛋白都相对集中在pI6.0~7.5区域,多为中性蛋白.(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高田昆[9](2008)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恢复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油菜杂种优势研究和利用方面取得了多项世界公认的成果,为国际杂交油菜研究和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Pol CMS)。随着对油菜雄性不育的研究的不断深入,2005年宋来强等证明了一对复等位基因控制的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之后洪登峰用不育株(Rs1046A)与恢复系195A-14杂交F2代的20个不育株与临保系7-5测交,结果后代育性全部表现不育,证明了该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与不育系的不育基因等位,并开发出与该恢复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另外,分子标记辅助选育(MAS)已经成功应用于油菜杂交育种的工作,加快了对目标性状的前景选择的选择速度并减少了连锁累赘,提高了后代背景恢复的效率,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降低了育种工作工作强度,是选育恢复系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195A(pol CMS)为恢复基因的供体亲本,以6275(华杂6号恢复系亲本)为轮回亲本,通过分子标记的方法来选育恢复系。在试验中,我们分别对BC1代和BC2F1代进行了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前景选择过程中我们使用了SCD7-1、FR2L2两个已经开发出的SCAR标记对群体进行了检测,结果分别在BC1代和BC2F1代中获得了完全一致的结果,从BC1代131个单株中获得了64个含有恢复基因的单株,从BC2F1代258个单株中获得了93个含有恢复基因的单株。之后我们利用AFLP技术分别对两次前景选择获得的单株进行了背景分析,利用NTSYS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并绘制聚类分析图,最后获得了背景恢复率最好的单株。本研究所获得恢复系为以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优秀的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1)

王瑞,李加纳,唐章林,徐新福,谌利[10](2008)在《甘蓝型油菜双低显性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GCMS-3A的构建及遗传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验证显性核不育两用系与波里马叁系的基因型,明确Gd1AB和D3AB显性核不育的遗传模式,并构建显性细胞核+细胞质不育系统。【方法】通过显性核叁系与波里马叁系相互杂交验证其基因型,分析Mf和Rfc基因的等位性,采用临保系与显性纯合两用系×显性核不育恢复系F2代核不育株测交的方法,推论显性纯合两用系Gd1AB和D3AB的遗传控制模式。C3B为轮回父本与不育胞质的显性核不育株定向回交,以创建显性核不育+细胞质不育。【结果】鉴别了Gd1AB和D3AB的遗传控制模式,确定甘蓝型油菜显性纯合两用系Gd1AB由一对复等位遗传模式控制,而显性纯合两用系D3AB由两对基因互作控制。初步构建出双低显性杂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系统DGCMS-3A,并证实了选育显性纯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系的可行性。【结论】显性抑制基因Mf与波里马恢复基因Rfc不等位,Gd1AB的基因型为N(MsMsrfcrfc)×N(MsMfrfcrfc)),D3AB的基因型为N(MsMsmfmfrfcrfc)×N(MsMsMfmfrfcrfc)。显性核不育+细胞质不育可细分为四种遗传模式:双位点互作显性杂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S(Msmsmfmfrfcrfc)+S(msmsmfmfrfcrfc)]、单位点复等位显性杂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S(Msmfrfcrfc)+S(mfmfrfcrfc)]、双位点互作显性纯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S(MsMsmfmfrfcrfc)+S(MsMsMfmfrfcrfc)]、单位点复等位显性纯合核不育+细胞质不育[S(MsMsrfcrfc)+S(MsMfrfcrfc)]。(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1期)

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激素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测定了芝麻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叶片和花蕾中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茉莉酸(JA)以及水杨酸(SA)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内源激素的平衡关系,同时比较了不育和可育株间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花药发育时期,不育株和可育株中的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趋势明显不同,且含量差异明显;IAA含量的降低及ABA含量的提高可能与芝麻雄性不育的发生密切相关;2)不育株叶片中的IAA含量显着下降,JA和ABA显着上升;3)IAA/ABA、IAA/SA和IAA/JA在不育株和可育株间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且差异很大,表明4种内源激素之间平衡关系受到破坏可能会影响到花蕾的正常生长发育;4)不育系花蕾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盈余,可能是导致雄性败育的原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宏霞,马朋涛,宋喜悦,安调过,许红星.一个新型的小麦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WR950[J].麦类作物学报.2015

[2].刘红艳,吴坤,杨敏敏,周新安,赵应忠.芝麻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

[3].韩雪.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雌性不孕的细胞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4].邓云娟,胡胜武,田保明,董彩华,刘胜毅.甘蓝型油菜双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Shaan-GMS雄配子发育观察[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

[5].洪晓敏.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相关基因2-I05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6].张慧,武剑,张淑江,王晓武,李菲.大白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SRAP-AFLP标记筛选[C].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会论文集.2008

[7].张淑江,李菲,韩和平,章时蕃,钮心恪.大白菜细胞核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J].中国农业科学.2008

[8].王道杰,杨翠玲,黄飞,郭蔼光.单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油菜花蕾表达蛋白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

[9].高田昆.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恢复系[D].华中农业大学.2008

[10].王瑞,李加纳,唐章林,徐新福,谌利.甘蓝型油菜双低显性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GCMS-3A的构建及遗传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

标签:;  ;  ;  ;  

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论文-张宏霞,马朋涛,宋喜悦,安调过,许红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